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包裹海外債 美意變噩夢

【2009-03-25/經濟日報/A13版/金融】記者/李淑慧
金管會為了提高債券證券化(CBO)商品吸引力,當初允許業者在資產池包裹50%國外債券,沒想到這項美意竟成為今天很多投資者的噩夢。
CBO包裹國外債券沒什麼不對,但很多證券化商品都挑選到合成型擔保債務證券(SCDO),也就是以金融機構「信用」為交易標的的商品。
「信用」這種東西,在景氣繁榮時幾乎不需要擔心,很少金融機構會倒閉、違約。然而去年次級房貸風暴發生後,雷曼兄弟破產、冰島三家銀行破產、華盛頓互惠銀行被接管,全都是「信用」出問題,也讓SCDO遭遇前所未有的損失。
台灣金融機構因為資金多,勇於嘗試高收益商品,三、四年前CBO發行時,包裹SCDO的商品都相當受歡迎。金融機構就像雷曼連動債投資人一樣,還搞不清楚內容和風險,只因為高收益就進場投資。
現在地雷一一爆開,已知受傷慘重的投資者包括國票金、寶來證、台工銀、農業金庫和台新票等,損失金額已經超過百億元。如果加計未浮出檯面的投資者,總體損失可能更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