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千大CEO看未來-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如何苦中創樂

作者:陳一姍、黃靖萱  天下雜誌2008/07
七十八歲的投機客—索羅斯口中,前所未見的經濟風暴來襲。所有企業已感受到風雨,八成企業悲觀今年獲利,四成六企業對下半年股市不具信心,一成企業將開始裁員。企業怎麼看未來?他們要如何把苦日子過甜?
「大家很震撼,」剛剛從美國回來的和碩聯合執行長程建中直言。
程建中這趟原本是到美國去拜訪幾個老朋友,沒想到一趟旅程下來滿是心驚。
他說,去年中次級房貸風暴剛爆發,美國人只以為是二○○一年高科技泡沫的情境再現;後來,油價狂飆,美國人開始覺得是一九七○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上個月二房危機發生,美國人現在的氣氛覺得一九三○年代大蕭條要來了。「很多人在賣房子,」程建中目睹,影響所及,「業界原本第三、第四季的旺季目標都要修正,不能太積極。」
為了了解這波不景氣的衝擊,《天下》特別動員調查中心與四位記者,在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對《天下》一千九百八十二家企業總經理進行問卷訪查。一九七家回函企業中,有六十家是由總經理或董事長親自填答。調查結果,遠比想像震撼。
近乎全數企業感受不景氣
對比於四月《天下》調查,高達七成企業對政權移轉後的景氣有信心。這一次根據回函統計,一千大企業已有九九.五%,近乎百分百感受到不景氣。
至於不景氣會持續多久?四八.四%企業預期,由現在起算,這一波不景氣還得持續一年到兩年,比例最高;三一.六%預期,會持續半年到一年次之;認為苦日子會持續二到三年的企業,也有一三.二%,名列第三名。
在行業別上,金融業的看法遠比一般企業保守。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業樂觀,不景氣會在半年內結束;六六.七%的金融業認為,問題會持續一到兩年,遠高於電子製造業的四五.五%、傳統製造業的四七%、服務業的四五.二%。這樣的數據顯示,未來銀行放款很有可能趨於保守。台灣會不會也出現像美國一樣的信用緊縮危機,值得政府重視。
「現在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民營銀行龍頭,中信金發言人吳一揆說,「僅管企業目前的獲利還是不錯,但美國這一次會是三到五年的長期問題,假如美國進入衰退,亞洲一定會受到影響。」
近八成企業預測今年獲利減少
金融業保守,表示對於整體企業獲利前景悲觀。調查顯示,七九.三%企業都說,今年公司獲利會減少,獲利會反向增加的企業比例只有七.四%。
在獲利減少的幅度上,二九.一%企業表示,今年獲利將減少五到一○%最多。而令人膽戰心驚的是預測獲利將減少二五%以上的企業,竟然接近五分之一。
金融業與主要市場在歐美的高科技產業,目前獲利能見度最低。因為高科技產業中有二七%表示,尚不能評估這波不景氣對公司獲利的衝擊;獲利與全球股市息息相關的金融業,也有二五%回答尚不能精準預估自己今年度獲利。
四成六對未來半年股市沒信心
至於明年獲利,也有高達六六.五%企業表達不樂觀。獲利前景不明,連帶影響企業對於經濟櫥窗—股市的看法。
幾乎全是上市上櫃與重要外商的《天下》一千大企業,在回答「整體而言,你對台灣股市未來半年的信心如何」這個問題時,總計有信心與非常有信心的比例竟然只有五三.七%,總計沒信心與非常沒信心的比例也有四六.三%。兩邊角力幾乎是五五波,不分軒輊。
弔詭的是,從行業別來看,對景氣看法最保守的金融業,對股市反而最看好,有七一.五%說對未來半年股市有信心
反而是電子製造業與傳產製造業最悲觀,總計沒信心與非常沒信心的比例,分別為五一.一%與五三.六%,超過有信心者。
因應這一波可能的停滯性通膨,幾乎全數企業都展開搶救生存大作戰。作戰方法依序為:六八.六%的企業會進行組織整併、流程改造來降低成本;五○%將調整人事佈局;四五.二%會調整價格策略。
「寒冬是打底的時候,」國瑞汽車Toyota經理人形容,近期的流程改造,「景氣好能做的事太多,不想做的就放給別人做,掉在地上的芝麻看都不看一眼的,現在要很認真的注意地上的屑屑、剩菜。」
出人意料的是,這次也有相當高比例四二.六%的企業表示,會增加人才訓練投資,以儲備未來。其中,又以金融業六六.七%與電子製造業四五.五%最高。顯示不景氣時,許多企業反而利用機會沉潛。(見「全球企業打造接班猛將」篇)
進一步分析,不同產業的因應模式也有很大的差異。譬如:資本密集的電子製造業,就有四三.二%強調要保留財務盈餘過冬。這與光電廠、半導體廠近期宣布暫緩資本投資的趨勢一致。原物料上漲最多的傳產製造業,五九.八%表示可能會調整產品售價,反應成本。
比較慶幸的是,調查顯示,一千大企業只有九.七%說要裁員。只有一.七%表示會減薪。其中受訪的金融業裡,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表示會走上裁員一途。
五六.六%企業傾向用自然瘦身法,遇缺不補。三四.三%企業表示不會調薪。
也有約五%的企業表示,反而要招募人才、幫員工加薪。「華爾街現在受重傷,正好是趁機挖角高手的時候,」元大證券發言人李雅彬說。
而高雄百年老餅店舊振南,七月就剛剛幫員工調薪三到五%不等。董事長李雄慶的想法是,現在萬物都漲價,員工薪水如果不調,日子會過得很辛苦,將心比心。而且不景氣有很多節省成本的動作,都得靠員工點滴去做,這時需要向心力。
「許多開源節流的點子,只有親身經歷不景氣的人才能想出來,」國瑞汽車一位經理人說。
少企業都已經採取了行動,遠東百貨今年六月起打烊後,外面的招牌燈就熄滅,一個月可省下六十五萬。為了鼓勵客戶少用衛生紙,今年開始增加採購烘手機。辦公區五點半下班後,六點就關冷氣,包括印表機、螢幕開關都要求關掉。「很多事情隨手做就好,」遠東百貨經理人鄭嘉慧說。苦日子裡淬鍊出的智慧,往往更為實際而動人。(調查研究/不景氣調查小組(黃靖萱.王曉玟.賴建宇.陳一姍)

勤業眾信專欄》投資美國不動產 別繳冤枉稅

【經濟日報】2008.07.31
最近由於美國次貸風暴的影響,在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普遍下滑,對於打算投資美國房地產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逢低買進的好機會。但以一個非美國人的身分,要在美國投資房地產,仍有些稅負上的問題需要注意。
首先,所謂的「非美國人身分的個人」,是指不具美國國籍,也沒有美國綠卡,並在一年內在美國境內的時間不超過183天的人。若當年度在美境內不足183天,但在前兩年均曾進入美國,則前兩年在美境內的天數須以加權計算法 (前年乘六分之一,去年乘三分之一)一併計入當年度的天數。具有美國人的身分,則應當申報美國所得稅;若不具有美國人的身分,因非美國稅法規定下的納稅義務人,基本上來說沒有在美國申報所得稅的義務。
以台灣籍的人為例,若有來自美國來源的所得,則必須接受給付人來源扣繳或當營利所得來申報,若獲得來自美國來源的利息或股利收入,通常會由利息或股利給付人扣繳30%的稅。如果是買賣上市公司股票的資本利得,一般來說不用繳稅。
在房地產投資方面,如台灣人直接持有美國房地產,處分房地產所得到的價金,原則上要由買受人扣繳10%的稅。如處分所得的價金少於30萬美元,且房地產買受人準備將買得的房地產做為住家之用,則不需扣繳。但這並不代表台灣人不需在房地產處分的利得上繳稅,即使達到不需扣繳的條件,台灣人仍需申報此一利得,如果個人所處分的房地產是持有超過一年的長期投資,且該房地產是台灣人在美國稅法下的「資本資產(Capital Asset)」,則稅率是15%。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台灣人甲君在美國買了一棟房子,買價為100萬美元,而若干年後甲君出售房子,賣得200萬美元,若依規定扣繳10%、20萬美元,甲君只能實拿180萬美元。然而,因甲君的利得只有100萬美元,資本利得繳納15%的稅金應該只有15萬美元,如果因為適用扣繳,造成扣繳稅金高於處分房地產應繳納的資本利得稅,甲君可在申報年度結束後、個人所得稅申報截止之前,填寫適用於非美國人的1040 表格來申請退稅,可退稅5萬美元。

前面曾提過,一般投資美國公司股票的股票交易所得,不需扣繳也不需申報,但有些台灣人會成立一家美國公司,以公司名義來擁有並經營投資的房地產,若房地產的價值高過這間美國公司資產總值的一半,則台灣人處分美國公司股票,也會被美國國稅局視同直接處分房地產,還是要扣繳10%。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美國公司的營業收入要繳美國所得稅,若用避稅天堂國家如在開曼群島成立的公司來投資房地產,雖然處分開曼公司所得之利得不用像處分美國公司要扣繳10%,但開曼公司在美國境內收取的營利收入及美國來源所得,依然要在美國繳所得稅。
綜上所述,在美國稅法天羅地網的設計下,台灣人若要投資美國房地產,應有完整詳細的租稅規劃,以免繳了不該繳的美國稅。台灣投資人除了分析市場利基,也要綜合衡量在美國及台灣兩地可能產生的稅負,以免顧此失彼。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副總周思齊口述,記者吳碧娥採訪整理)

擺脫潮流狂熱 看見自己

褚士瑩2007/8/20
最近出於好奇心,參加了一個名為時尚投資學的座談會,聽基金經理介紹如何投資LV手提包、Four Season酒店、Tiffany的珠寶、Georg Jensen的珠寶、Patek Philippe的腕錶、Apple的3C產品、Evian礦泉水、BMW的汽車、Adidas的運動用品,還有新加坡航空公司、Johnnie Walker的威士忌,聽眾無不沉浸在眾多名牌的意淫中,原來投資買基金賺錢這麼庸俗的事情,竟可以跟shopping買名牌一體二用,不乏有人立即露出彷彿老和尚開悟的喜悅表情。
時尚與庸俗 誰來定義
這種如癡如醉的集體催眠,有時我在聊天講旅行的時候,也會在聽眾的臉上看到。於是我忍不住問這些在場的聽眾,大家最嚮往的終極旅行是什麼,結果有人說攀登喜馬拉雅山(沒有攻頂也沒關係);有人想搭青藏鐵路去西藏;有一個女士想要去加拉貝哥群島(Galapagos)看世界絕無僅有的野生鳥類;還有人要去外太空(維京航空太空梭2010年開始,每人10萬英鎊就能成行)。
不禁發現,就連旅行的目的地,也都有雜牌跟名牌之分!我心儀的曼谷,很明顯地屬於廉價的雜牌貨。有錢人懂得穿用名牌的,就改稱為時尚人士;至於旅行者懂得飛天鑽地的,就變成了探險家。
花費美金2萬395元再加上7%的燃料稅,搭乘其實有點破舊的俄羅斯破冰船,從南美洲最南端的Ushuaia港口,用兩星期的時間,只為了看幾隻皇帝企鵝。破冰船的舒適度甚至連貨櫃輪還不如,別說花上台幣70、80萬,就算是免費奉送,一想到那麼嚴寒的天氣,很多人也寧可敬謝不敏,但是對於做南極旅行夢的人來說,卻是很小的代價,因為搭船「到南極去」跟單純地「去坐船」,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啊!雖然算不上舒適,但是這樣的旅程只是坐在船上,也絕對沒有吃什麼苦,在友人口中,卻從此被冠上探險家的封號。
同樣的,花700萬元台幣到太空去體驗,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時(真正外太空無重力狀態的時間,其實只有15分鐘),但是對於從小夢想當太空人的小男孩來說,買一張維京星系Virgin Galactic航空公司的太空機票,跟70、80張可以環遊世界的RTW機票,根本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東方特快車,能夠像風韻猶存的年邁藝妓,幾十年來讓無數人在遠方填滿甜美的遐想,雖然廉價的馬來西亞Air Asia航空,如今只要花不到台幣2、3千元,就可以一小時內從新加坡飛抵目的地曼谷,但是東方特快車永遠都是無可取代的夢幻之旅。
品味與價值 自己決定
我不得不思索,「旅行」這項奇妙的商品,到底賣給了我們什麼?如果不是單純的飛機票、船票、火車票或是旅館住宿,導遊加小費,兵險還有燃料稅,那究竟是什麼?
更有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會買「旅行」?刺青紋身會留下終身記號,但是旅行結束了以後,我們留下的究竟又是什麼?明明同樣是100%純棉的黑色T恤,我們為什麼會想買Giorgio Armani的,如果沒有很多錢的話,買副品牌的A/X也沒有關係,甚至到北京秀水市場去買混仿的A貨都願意,卻覺得NET或是佐丹奴的同式商品提都不值得一提?
因為Armani的純黑素面T恤已經不是T恤,豪華的杜拜帆船飯店也已經不是飯店;這些名牌已經超越類型,變成「類型外」的異數,所以當中國製造的白T恤一年比一年便宜,甚至變成日本百元商店的固定商品,D&G同樣基本款的白T恤,反而一年比一年昂貴,難怪時尚精品基金的投資這樣紅火。
流燭淚的聖母像,不是單純的木雕,就是類型外。不用跟人家比較,自然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訂定自己的遊戲規則,所以當所有大小商店的服務品質要求愈來愈好,即使只消費10塊錢也奉為上賓時;下定決心花10幾萬元買了LV的包包,搭拉著臉的門房卻正眼看都不看你一眼。
換句話說,我們辛辛苦苦多年,恐怕都走錯了路,努力想變成最物美價廉的OEM代工廠,卻忘了自己原來可以當精品。跟整群濃眉大眼的俊男美女並坐在一起,你也許會發現,自己的單眼皮跟黝黑的皮膚竟也滿好看。願你我都在類型外,就算不是風華絕代,起碼人生從此少憂少慮。

全球最貴 莫斯科1杯咖啡310元

2008/07/30
北京排全球第四 一杯191元
列寧有句名言說,要用資本主義的繩子絞死資本主義,他今天一定在墳墓裡輾轉難眠。他手創的蘇聯崩潰才17年之後,全球共產主義的首都就賣著全世界最貴的一杯咖啡。根據美國顧問公司Mercer倫敦辦事處做的調查,包括服務費在內,在莫斯科喝一杯咖啡平均要10.19美元(台幣310元)。
當今經濟成長率令全球咋舌的中國,首都北京的咖啡價格要讓三分,一杯平均是6.28美元 (台幣191元),排全球第四。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東京以一杯咖啡以平均5.04美元排第五。
巴黎全球第二貴 雅典第三名
往歐洲走,巴黎一杯咖啡平均6.77美元,是全球第二貴。第三名是雅典,一杯6.62美元。
在國際上出差旅行,咖啡癮來的時候,最上算的過癮處是南美和非洲。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杯2.03美元,南非約翰尼斯堡一杯2.36美元。
紐約往往給人什麼都貴的印象,實情每每不然,這裡很多東西早已落價,咖啡一杯平均不過3.75美元。在Mercer的調查裡,紐約生活費從去年全球第22名掉到第15,是50名內的唯一美洲城市。
莫斯科 全球生活費最貴城市
莫斯科在Mercer調查裡則連續三年是全球生活費最貴的城市,貴過東京和倫敦。國際旅人來到莫斯科,清早來一杯咖啡當做發動一天的機油,配個餐點,再來一份了解世界局勢的國際報紙 (六美元),尚未出門,就已經破費20美元以上。相形之下,東京買一份國際報紙只要1.40美元。
Mercer的調查主要以國際旅客比較常到的酒吧和咖啡屋為對象,因此比較「平價」的咖啡還是有的,莫斯科第一家星巴克去年開張,根據「莫斯科新聞」的資料,莫斯科星巴克的各色拿鐵一杯6.42到8.56美元不等。反正無論什麼價錢,莫斯科的精英都喝得起,這個城市有全球密度最高的74位十億美元級富豪。
莫斯科也不是百物皆昂。倫敦坐一趟地鐵要5.89美元,全球最貴。買CD別在布拉格掏腰包,除非你不在乎一張33.53美元。在都柏林想吃漢堡,能忍則忍,因為一個要10.12美元,比莫斯科的5.75美元貴一倍。

全球資本市場的長期趨勢

當前世界金融市場的幾大發展趨勢將繼續影響這一市場,其影響會持續到目前這一輪動盪結束後很久。
Diana Farrell, Christian S. Fölster, and Susan Lund
2008年7月 麥肯錫
2008年初,掙扎的信貸市場、暴跌的股市以及一路下滑的美元,在企業高管和決策者中引起了焦慮。在這一動盪中,人們很容易忘記,世界資本市場的長期結構性變化很可能比短期波動更重要。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1992年英鎊受挫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所發生的情況都證明了這一點。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其最近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了在目前這輪市場動盪結束後將繼續長期發展的幾大趨勢:
1、隨著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投入股市、購買債券、存進銀行以及購買其他資產,全球資本市場持續增長並深化;
2、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市場急劇增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間的聯繫不斷加強;
3、亞洲金融重心從日本轉向中國和其他飛速增長的新興市場;
4、歐元區國家的金融影響力和歐元的重要性不斷提高;
5、中東石油富產國作為全球資本輸出國的地位快速上升,同時,新的金融中心在中東崛起,對英國和亞洲飛速增長的金融中心形成補充。
雖然這些趨勢反映了金融影響力逐漸從美國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但美國資本市場憑藉其占絕對優勢的廣度和深度,在未來幾年中仍將在國際金融舞臺上佔據領導地位。
本文的圖表顯示了這些長期演變的發展歷程。 該項研究依託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多個專有資料庫,資料內容包括1990年以來的金融資產、跨境資本流以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投資等各項情況。分析主要集中在2006年的發展上,這是擁有全面資料的最近年份。 但一些資料也顯示,許多大的趨勢一直持續到了2007年末,並且很可能在未來幾年中繼續保持下去。
各金融市場不斷深化
多年來,金融市場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全球 GDP 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全球各個地區的金融深度不斷加大,即各國金融資產相對於其 GDP 的比率在不斷提高。這一深化使得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增加,借貸者獲得資本更容易,對金融資產的定價效率提高,同時分散風險的機會也增多了。1990年,只有33個國家的金融資產總值超過了其 GDP。到了2006年,這類國家的數量翻了一番多,達到72個;其中排在前列的包括巴西、中國、印度和俄國,其金融資產總值遠遠高於國民生產總值。1990年,只有2個國家的金融資產規模超過其 GDP 的300%;如今達到這一水準的國家已有26個。
多項機制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深化。一是過去十年中,隨著西歐以及中國、東歐、俄羅斯和其他新興市場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它們發行了更多公開交易的股票。第二是企業債券或資產抵押證券的發行。另外,隨著收入的增加以及定期存款和貨幣市場帳戶等新型儲蓄產品的出現,銀行的存款也快速增加。而企業盈利的增加導致的股票價值增長也使得市場進一步深化。最後,資產價值的上升和政府債券的增加也能起到促進作用。2006年,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約為全球 GDP 的3.5倍,金融深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近一半的增長來自於主要因企業盈利增加而導致的股票價值增長,而不是市盈率的上升。
注釋:
東歐包括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以及烏克蘭。
日益增長的跨境投資將全球金融市場聯為一體
近年來,跨境投資的日益增長加深了世界各地金融市場的相互依賴程度。到2006年底,跨境投資者所持有的已發行股票的總價值達到了74.5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一總值包括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投資者在全球各地購買的國外債券和股票,以及境外貸款和境外存款。初步資料表明,雖然2007年下半年歐洲和美國信貸市場發生危機,海外資產總值卻又創了新高。
另外,跨境投資的資金來源地和流動方向正在逐步轉變。1999年,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是占支配地位的金融中心。到了2006年,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境外投資國,也是全球資本市場的主要中心;但歐元區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已趕上美國,與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保持了同樣廣泛的金融聯繫。英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強,而中東國家借助油價上漲帶來的東風,成為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要投資來源國。2006年,石油出口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次與東亞一些國家看齊,躋身全球最大的資本淨輸出國之行列。
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
全球金融聯繫的擴大,部分反映出新興市場的重要性與日俱增。2006年,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資產總值比上年增長5.3萬億美元,達到23.6萬億美元,占全球金融資產增長額的1/4。過去10年來,新興市場國家金融資產的增長速度是發達國家的一倍以上。其中,2006年,中國占新興市場金融資產總值的1/3,新興市場金融資產的增長有近一半來自中國。
儘管銀行存款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最大金融資產類別,反映了其金融體系尚不成熟,但這些國家近年來的增長很多來源於其股票市場的發展。2006年,新興市場企業首次公開發行 (IPO) 融資額占全球 IPO 總融資額的35%,而在2000年其份額只有10%。中國企業2006年的 IPO 融資額高於英國、德國和日本企業,相當於歐元區所有企業的 IPO 融資額總和。
本益比不斷上升(反映企業估值升高了)是很多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價值增長的重要原因。自2003年以來,中國和俄羅斯的股票市場市盈率已翻倍,意味著其資本市場面臨潛在的風險。但從長期來看,新興金融市場仍有巨大的擴展空間, 因為其金融資產僅占全球的14%,遠遠低於其 GDP 在全球所占的份額(23%)。
新崛起的資本輸出國
與根據經濟理論可能做出的預測相悖,近年來,由於出口額激增,加上商品價格上漲,新興市場國家成了面向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本淨輸出國。如圖5所示,2006年新興市場國家對外投資額比流入這些國家的外商投資額高出3320億美元。目前,在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只有東歐國家是資本淨輸入國,並有很大的經常專案赤字。
2006年新興市場的流出資本總額達1萬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其中一半是由各中央銀行購買的外匯儲備。新興市場的企業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額上升到1390億美元,比2005年幾乎翻了一番,是5年前的近6倍。
在新興市場國家中,中國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2006年對外投資額高達3830億美元,其中有將近2/3是由中央銀行購買的外匯儲備。同年,外商在華投資達到1660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多出一倍以上。
2006年,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積極對外投資,另一方面,其外資流入也創下了新高, 達到7000億美元,相當於這些國家 GDP 總和的6.4%,超過之前1996年5.6%的最高紀錄。無論是資本流入還是資本流出,都日益加深了新興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的聯繫。
日本面臨持續的金融挑戰
一向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日本正在失去其地盤。儘管在地理上與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相距很近,2006年,日本僅占這些國家和地區外商投資總額的6%。而有望取代日本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以及新加坡則占到24%,投資額達到5300億美元。日本的跨境投資仍主要集中在歐元區、英國和美國。
雖然日本仍是世界第三大金融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歐元區),2006年,日本的國內金融資產總額仍然只有19.5萬億美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只增加了1400億美元。而且,2006年,日本的巨額政府債券占該國金融資產的1/3以上,比同年 GDP 高出150%。如果除去政府債券,日本的金融深度仍停留在1990年的水準。與日本形成對比的是,同期美國和歐元區的金融深度分別提高了168個百分點和173個百分點。
歐洲積極推進跨境投資
歐洲資本市場繼續蓬勃發展。在過去10年中,全球跨境投資的增長有近一半來自歐洲投資者。這一現象反映出歐元區國家相互間及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跨境投資不斷增長。
截至2006年底,歐元區內的相互跨境投資額達14.7萬億美元,反映出歐元區內各國金融市場進一步一體化。歐元區內1/3的股票和1/5的債券(就價值而論)由歐元區內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持有。歐元區國家的投資者還在世界其他地方擁有14.7萬億的境外資產,這使歐元區從整體而言成了比美國更大的境外投資來源地。英國崛起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2006年歐元區30%左右的資本流向了英國。總體來說,歐元區共有75%左右的資本流向美國、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
日益走強的歐元
隨著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成熟,歐元逐漸成為可以挑戰美元的國際貨幣。歐元不僅對美元的匯率節節升高,而且在2007年4月,不動聲色地實現了另一項重大突破: 歐元的全球流通總值首次超過了美元。而且,從2003年開始,歐元已經成為企業發行國際債券的首選貨幣。
當然,美元仍是全球首選的儲備貨幣: 估計各中央銀行的儲備貨幣中2/3為美元。但隨著歐元區金融市場不斷擴展,其流動性不斷增加,歐元可能會搶佔美元的地盤。歐元已經成為第二大最受歡迎的儲備貨幣,占全球儲備貨幣的比重從1999年的18%上升到了如今的25%。由於各中央銀行和其他機構尋求更高的儲備回報,加上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已減少其貨幣價值與美元的掛鈎,轉而更多地與一攬子貨幣掛鈎,而歐元在這一攬子貨幣中舉足輕重,因此,歐元在各國儲備貨幣中的份額還有可能進一步提升。
雄風猶在的美國市場
雖然歐元區空前繁榮,但美國仍是全球最大和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市場,擁有56.1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產,占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的近1/3。而且,美國的金融資產市場在絕對增長量上位居全球之首,2006年總值增長了5.7萬億美元。這一增長中,43%來自股票價值的增長,反映的是盈利的增加,而非市盈率的上升。2006年美國金融資產的增長同時也反映了企業債券發行勢頭強勁,此外,按揭證券和其他資產抵押證券發行量有所增加。美國政府債券雖然數額巨大,卻只在這一增長中占5%的比重。
美國仍吸引了全球近25%的流入資本。2006年,外國投資者購買的美國金融資產達1.9萬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6550億。美國仍是世界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並擁有大量由境外發放的貸款和湧入的存款。同時,美國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外資的重要來源國。2006年,美國的企業、家庭、養老基金和其他投資者共購買了1.1萬億美元淨值的境外金融資產;美國的企業是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和股權投資的最主要來源。總體而言,與其經常專案赤字相對的是,美國擁有可觀的金融項目盈餘
境外投資者持有的金融資產
雖然美國向境外投資者出售企業和資產引起人們擔心美國經濟主權可能會受損,但全球各個地區都有越來越多的金融資產為境外投資者所擁有。1990年,全世界只有1/10不到的股票由境外投資者持有;到了2006年,這一比例超過了1/4。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上:政府債券的境外投資者持有比例從1990年的11%上升到了2006年的31%;而企業債券的境外投資者持有比例同期從7%上升到了21%。
實際上,境外投資者在歐元區的股票和債券持有水準要高於美國。2006年,歐元區41%的股票(價值3.5萬億美元)由歐元區外的投資者持有,另有31%(價值2.7萬億美元)由歐元區內的他國投資者持有。而債券方面,歐元區外的投資者持有比例為24%(4價值4.5萬億美元),歐元區內的他國投資者持有20%(價值3.7萬億美元)。

重新評估中國國有企業

中國國企正如中國本身一樣,也是多樣化的。與一些私企對手相比,許多國企能夠成為跨國企業更好的合作夥伴。關鍵在於開放性,而非所有權歸屬。
華強森 是麥肯錫上海分公司資深董事。
2008年7月
多年來,西方一直對中國國有企業抱有非此即彼的極端看法。一種觀點以疑神疑鬼的眼光將它們視為滲透者。例如,中國鋁業公司最近斥數十億美元收購力拓礦業公司(Rio Tinto)的部分股權,已經引發了對中國獲取澳大利亞資源的意圖的恐懼。另一種觀點則視中國國有企業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呆子:缺乏私營企業的精明,卻有著龐大的資源。按照這種觀點,中國的國有企業控制著自然資源、公用事業以及許多其他命脈產業,支配著國民經濟,但卻是失敗的經濟試驗的殘餘。它們的權力及影響力,特別是與執政黨及政府的關係,往往使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望而卻步。
但這兩種觀點都未能認識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如今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硬性歸類已非易事,或者說已不合時宜。國企與私企的界線已變得相當模糊。在未來5年裏,隨著經濟和商業環境繼續變遷,國有企業所有權結構的重要性將遠低於其在業務活動和管理中表現出的開放度,即企業的透明度以及對新理念的接受程度。
對國有企業的過時觀點導致了對中國競爭環境的曲解,也掩蓋了跨國公司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一種與時俱進的觀點要求跨國公司以更積極的態度去考量某些國有企業可能給全球性合作夥伴關係帶來的價值。注重現實的跨國公司還必須認識到,中國國有企業將越來越能吸引頂尖人才,也很有可能越來越富有創新能力。這兩方面的發展都將使競爭進一步加劇。
今日中國的國有企業
很多觀察家所理解的中國國有企業,就是中央政府直屬的150家左右的央企。成千上萬的其他國企則被歸入到灰色地帶,包括150家央企的子公司、省市各級政府所有的企業以及有私人參股、但國家佔有大部分股權或作為大股東的企業。例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和中國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網公司(SGCC)很明顯屬於中央直屬國企,電腦生產商聯想集團和家電巨頭海爾集團雖由國家持有大部分股權,卻不能那麼明確地歸類。而汽車製造商奇瑞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則由蕪湖市政府持有。
各類國企一直在逐漸失去因與國家的特殊關係而擁有的某些優勢。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政府和執政黨就開始推行“政企分開”政策,正式將政府職能與企業經營分離開。為了令國內企業和經濟發展壯大,以做好應對全球自由競爭的準備,政府循序漸進地推行這一政策,先是在消費品行業,然後是在高科技行業和重工業,最近又行之於銀行業。
結果是,政府對國企的偏袒正在逐步減弱。高層領導已經開始讓國有企業為自身經營的成敗擔負更多責任,它們以低於市價的成本獲取資本的管道已嚴格受限。根據官方統計,從1994~2005年,共有3658家國企破產。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國企破產。
很多國企仍然受到歷史包袱的羈絆,包括過時的設備和技術以及醫療保險和員工養老等廣泛的社會責任等。但中國已著手解決這些問題。隨著政府逐漸建立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醫療保險和養老的負擔正在從企業轉移到國家身上。對不構成企業核心業務的所屬醫院和學校建築物等有形資產可以在市場上出售獲利。實際上,中國政府全面介入社會生活使得中國國企可以比發達國家的同行更加自由地應對這些問題:由於工人和管理層都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在其他國家出現的阻礙公共部門改革的公開矛盾也就消失了。在過去10年裏,數千萬工人因為國有企業精簡而下崗。
由於國企與私企的界線已變得模糊,因此二者所面臨的挑戰正日益趨同。中國企業,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必須經政府批准後才能開展跨國並購和其他全球化活動。即使是中央直屬的一級國企,它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同樣要應對私企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具體而言,它們需應對的最棘手問題是:整合新收購的企業及其員工。由於規模大到能進行全球擴張的中國企業大多與政府有著某種關係,由政府扮演融資方、客戶或稅收機關的角色,因此,它們在進行備受關注的國際投資時面臨著相似的政治障礙。例如,當聯想收購 IBM 的 PC 業務部門時,美國政界人士提出了疑慮,使得這家中國企業不得不接受某些限制條件。
以開放度作為評判依據
鑒於中國企業所經歷的這些變革,一個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已不再是判斷其價值的真實合理的標準。例如,雖然聯想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子公司中國藍星集團(化工品生產商)都由國家持有大量股份,但它們都精通管理,不失為供應商和客戶的高價值合作夥伴。在中國就像在其他任何地區一樣,私有權並非成功的保證:2004年,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集團之一——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是由於國家的干預才免於破產的。
要評判中國國企和私企,一種更好的方法是考察其組織開放度。發達市場和發展中市場的經驗都表明,不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有部門,開放的企業都更有望生意興隆。開放企業的制度、架構使得其更善於理解自身業務環境,能促使企業對變化作出必要的反應。
衡量企業開放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對待人才的方式:開放的企業願意引進外部管理人員,包括根據需要引進外籍管理人員。其他開放度指標包括企業在擴大投資者群體、採用最佳治理體系以及“不問出處”地採納新理念、新創意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開放的企業也更透明,更具有風險意識,尤其是在海外擴張過程中,因為它們會與利益相關方開展更廣泛的對話,並且更願意挑戰內部的條條框框。總之,開放的企業更有可能理解並適應不同的環境,而封閉型企業的靈活性則遜色得多。
因政府改革而釋放的市場力量正在推動國有企業變得更加開放,進一步模糊著中國國企和私企的傳統差異。對資本的需求以及開拓國外市場的渴望是重要因素。海外 IPO,即便只占總股本的很小一部分,也會對公司報告的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同樣,供應鏈管理、與業務合作夥伴及被收購企業的溝通、整合規模擴大後的員工群體等因素都促使進入全球市場的國有企業更加開放,否則,它們將舉步維艱。例如,幾年前,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長虹集團試圖打入美國市場卻最終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過度依賴一家小型中國分銷商,沒能將注意力集中到瞭解那些至關重要的大型零售商身上。其他國企正在關注和吸取這類的教訓。而與此同時,一些私營企業尤其是家族式企業卻毫無疑問地保留了封閉式的管理風格。
根據開放度而非所有權來評估中國企業遠不止是一個學術研究問題。中國的國有企業可能是開放的,中國的私營企業也可能是封閉的;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通過接受這種觀點,就都能更加準確地評估進入全球市場的中國國企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並應對以精明的策略,而非保守的策略。對跨國公司來說,有四個方面相當重要。
創新
較易獲取資本的開放型國有企業可能在研發方面增加投資,因此,來自中國的突破性創新很快就會出現。中國過去幾年的研發投入增長迅速: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測算,中國2006年的研發投入就已經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在 OECD 對受聘研究人員數量的排名中,中國也以擁有92.6萬名研究人員而位居第二(美國以擁有130萬名而名列榜首)。那些心懷猜忌、保護其知識產權免遭盜版的跨國公司可能會發現,真正的威脅是產品過時,而非盜版。
中國電信設備企業華為公司的研發投入占企業營收的10%左右,它向我們顯示了當開放的企業打開局面後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該公司目前已是全球十大電信設備供應商之一;它去年贏得的 UMTS電話通訊設備新合約比其他任何企業都多,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世界第四。因此,跨國公司應該重新審視眾多已經成形的現行思路,如用技術(往往是過時的技術)換取中國市場准入的能力以及將研發機構設在中國的好處等。
國有部門和私有部門的全球領軍企業都必須認識到,更加細緻地琢磨中國國企已變得非常重要。近距離審視可以發現,許多中國國企與很多西方人心中的原有的陳舊形象很不一樣。當中國國企在全球施展抱負時,能夠正視這一現實的跨國公司將在競爭中領先一步。
發達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如果能詳細瞭解相關情況,明察秋毫,也將受益匪淺。他們不應一刀切地去阻止所有中國企業投資,而應考慮吸引經營良好的開放型中國企業能帶來什麼好處。其目標應該是:吸引高品質的全球投資,無論企業來自何方或所有權情況如何。開放的企業會選擇環境更加友善的地區投資,因此,專斷立法設置的障礙和經濟壁壘只會導致錯失良機。

基金經理樂極生悲

2008年07月30日
去年6月﹐基金管理機構的首席執行長們腦子裡有太多的事需要考慮。
全球領導人紛紛前往德國海利根達姆參加第33屆八國峰會。在英國﹐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當選首相﹐還有洪水泛濫。在意大利﹐米蘭的Linate機場關閉了三個小時﹐為的是圍捕80只嚴重擾亂地面雷達系統的野兔。
顯然﹐當時許多人的雷達系統所未能探測到的是即將來臨的次債危機。去年的金融時報基金管理機構高管調查(Financial News Fund Management CEO Snapshot)中﹐84%的受訪者認為全球股市未來兩年中不會陷入長時間的低迷。12個月之後﹐今年的調查顯示﹐受訪首席執行長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預計全球股市未來兩年內會有重大起色。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業務的吉姆•迪爾沃思(Jim Dilworth)說﹐如果去年的調查在六、七週後進行﹐答案可能就會不一樣﹐去年7月剛好是轉折點﹐資本市場也隨之發生變化。
去年6月接受調查的37位基金管理公司高管絕大多數都沒有料到迫在眉睫的這場危機竟如此嚴重。他們的公司管理的資金總額達4.6萬億歐元(合7.2萬億美元)。
Raiffeisen Zentralbank Osterreich旗下的Raiffeisen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執行長馬蒂亞斯•鮑爾(Mathias Bauer)說﹐人們談到美國房市可能出現泡沫﹐但沒有人想過這會與資本市場和銀行有什麼關聯﹐流動性風險被大大低估了。
荷蘭資產管理公司Finles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長Rob van Kuijk說﹐人們深受短期主義影響﹐最開始的6個月會決定人們對將來的情況的看法。
從去年到如今﹐人們的看法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有人認為這可能會像去年的樂觀情緒一樣誤導人們。鮑爾說﹐現在﹐首席執行長們做得過火了﹐他們比數據所顯示的更為悲觀。消極情緒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可能更糟糕了﹐只會好轉。從9月份開始﹐市場將度過通脹的頂點﹐同時﹐在收益方面﹐情況也會好轉。
調查發現﹐人們對資產管理公司的估值預期發生了變化﹐對公司當前和未來的收益更為悲觀。去年﹐56%的受訪者表示﹐利息、稅項、折舊、攤銷前收益的12至15倍為資產管理部門的合理估價。今年的34位受訪者中﹐有同樣比例的人認為這個數字應該為10至12倍。雖然半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對併購的想法持開放態度﹐但只有10%的人說自己正在積極推行通過併購實現增長的戰略。
不過﹐首席執行長們還是希望在一些領域實現增長。幾個月來﹐資本市場舉步維艱﹐許多策略也出現了負回報﹐但34位受訪者中有26人表示﹐計劃增加國際業務擴張的開支﹐大多數人也對產品引進以及銷售和營銷十分熱衷。去年﹐在受訪者對未來的資產回報更具信心時﹐同樣的支出重點也佔據了受訪者所列事項的前列。
天達資產管理公司(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首席執行長Hendrik du Toit說﹐國際擴張是保持資金不斷注入的一種方式。新的增長領域是主權財富基金﹐而此前資金不那麼充裕的新興市場已經成為資金來源﹐而不僅僅是投資對象﹔國際化就是跟蹤資金:客戶群體在發生變化﹐而這一點推動了全球化。
Yasmine Chinwala / Phil Craig

墨比爾斯:投資巴西最讚

【經濟日報】2008.07.31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繼續看好中國大陸,但更看好巴西,認為印度股價還有下跌空間,金價至少半年內會保持堅挺。
今年以來,墨比爾斯操作的新興市場基金表現不佳,坦伯頓開發中市場基金受土耳其和中國市場重挫影響,下跌16%,大約落後94%的新興市場基金,但墨比爾斯堅守新興市場不退。
墨比爾斯認為,目前最有吸引力的市場是巴西,因為巴西總統魯拉做法正確,確保巴西貨幣體質與財政狀況健全,同時巴西又是礦產、農產與食品主要出口國。俄羅斯是第二有吸引力的國家,因為商品價格、尤其是石油與天然氣價格高漲,使俄羅斯一飛沖天。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現在逐漸從出口導向經濟,變成國內市場導向,將來中國大陸消費者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墨比爾斯因為大舉投資中國和土耳其,中國股市腰斬,土耳其股市投資人信心低落、股價不振,造成坦伯頓開發中市場基金績效不佳。墨比爾斯認為,新興市場確實會受已開發國家市場經濟嚴重走軟影響,不過整個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率仍然高達6%,顯然比只成長1%的已開發市場值得投資。
墨比爾斯透露,目前他把投資重點放在能源與資源上,尤其注重石油,原因之一是較低的油價對若干公司有利,不過因為石油供應有限,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需求增加,油價崩盤的機會不大。
墨比爾斯表示,投資人的恐懼主要起源於美國,但歐洲投資人也受到影響,因此大家都變的很小心,都在設法從市場上撤退,除了黃金和現金外,大致上什麼都不會買,金價至少在今後半年內,很可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大陸QDII最快10月錢進台股

【經濟日報】2008.07.31
行政院會今(31)日將通過開放大陸QDII(合格境內投資者)資金投資台股,最快10月放行;8月鬆綁海外企業來台上市,只要未在大陸註冊、陸資持股不超過20%以上的外國公司,就可以來台第一上市;另外只要未在大陸註冊的海外公司,都可以來台第二上市。
決策官員透露,金管會預訂二個月內完成「大陸QDII投資遵行辦法」,開放大陸QDII來台投資國內證券、期貨市場,相關規範比照現行外資投資國內證券、期貨市場辦理,也就是最快10月就可施行。
鬆綁海外企業來台上市方面,開放幅度也較原先預期還大,因為有關海外企業來台第一上市,目前有三大限制,包括在大陸登記註冊的公司、陸資持股20%以上、以及投資大陸逾淨值40%公司。
決策官員強調,現行規定投資大陸逾40%外國公司不得來台第一上市限制,並不合理,行政院決定取消這項限制,以活絡國內資本市場。
至於陸資持股不得逾20%才能來台第一上市的限制仍將維持,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說,未來朝向放寬,但要放寬到多少,尚未定案,而且沒有急迫性,因此暫不鬆綁。
行政院會今天將通過「海外企業來台上市鬆綁及適度開放陸資投資國內股市方案」,決策官員強調,跨部會會議日前早已達成上述共識。
有關海外企業(含台商)來台上市鬆綁,第一上市部分,取消投資大陸逾40%外國公司不得來台限制;第二上市(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部分,只要不是在大陸註冊的外國公司,陸資持股比重完全不設限,籌資後資金也不再限制,可以100%投資大陸。

Adidas、Nike 生產基地 撤離大陸

【經濟日報】2008.07.31
人民幣升值加上大陸生產成本攀升,近期有不少國際著名鞋廠像是阿迪達斯(Adidas)、耐吉(Nike)紛紛將生產基地搬離大陸,其他像Clacks、K-Swiss、Bakers等業者,也紛紛增加越南、印尼的生產線,令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大陸相形失色。
大陸經濟觀察網報導,對這些外資製造業來說,成本不斷攀升是他們選擇放棄大陸製造市場的主因。人力、原材料、土地、環保等成本在2007年至2008年間迅速增加。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城市半年平均工資是人民幣1.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0%。
業內人士表示,生產成本提高已成為產業轉移的第一因素。亞洲鞋業協會最新調查,目前越南勞工成本為每日3.14美元,略低於印度的每日3.5美元和東莞的每日5美元。也因此,像是Clacks、K-Swiss、Bakers等業者紛紛擴增越南生產線。
剔除人力成本,在大陸的製鞋業還要面對諸多不利局面,如人民幣升值,製鞋業者必須花更多的錢去採購原材料,及土地成本提高、大陸各地方政府開始推出汙染輕、勞動力素質高的企業取代低附加值製造業等。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認為,東南亞並非人們想像中的低成本的天堂,和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相比,大陸仍然具有優勢。特別是與大陸熟練的勞動力相比,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並不會比大陸低多少。
對多數大陸本土製鞋商來說,國際鞋業巨頭紛紛轉移在大陸生產基地,只是在當前環境下的無奈選擇。但這些國際鞋業巨頭的外遷,也讓本土業者反省,產業結構調整是迫不及待的任務。
專家認為,外移並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萬能藥方,除了成本要精打細算,還要考慮產業配套、行銷物流設施、地方產業政策和風土民情等諸多因素。

美企業獲利將創十年來最大降幅

2008-07-31 工商時報
根據彭博社週三報導,受到信貸減損導致美林與雷曼兄弟損失總額高達74.3億美元的拖累,美國上季企業獲利下跌預料將創下至少10年來的最大降幅。
彭博社針對標準普爾500指數截至週二為止已發布財報的291家企業進行統計,顯示獲利較一年前大幅減少24%。原本分析師預期降幅為11%。
分析師預估獲利可能下跌60%的金融業,至今衰退幅度已經深達87%。至於油價屢創新高,則推升康菲與西方石油公司等獲利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紀錄。標普500指數能源股至今獲利成長15%。
Zacks投資研究公司的研究主管迪克表示,「引導市場走向的是正反兩個產業」,他解釋負面的是金融業,正面則為能源業。
標普500指數第二季下跌3.2%,為自2002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至於截至週二為止,該指數今年以來的跌幅已達14%。
如果上季企業獲利預料將遽減24%,將創下至少是1998年第二季以來最深跌幅。2001年三、四兩季與2007年第四季的企業獲利都曾衰退23%。
這也將創下美國企業連續第四季獲利萎縮,為2002年3月以來獲利下跌的最長時期。如果把金融公司排除在外,至今企業獲利則是攀升8.5%。
美國第四大證券公司雷曼兄弟上季獲利損失27.7億美元。至於第三大證券業者的美林也虧損46.5億美元。第二季的信貸市場減損讓美林認列90億美元與雷曼的49億美元。
然而自從去年信貸危機引爆後,全球銀行與證券公司的資產減損與信貸損失已經超過4700億美元。
至於資訊業獲利在上季表現亮眼,成長21%,高出分析師預期的13%增幅。其中蘋果獲利增加31%,Google也大增35%。

俄股重挫 東歐基金寒流籠罩

2008-07-31 中國時報
俄羅斯股市上週五重挫逾5%,跌幅不僅創下六個月來最大,自今年5月19日高點以來,下跌幅度逾22%,主因在於政治干預企業經營的疑慮再度增溫。摩根大通也調降俄羅斯股票評等調降至減持。多數東歐基金俄股比重高達六成以上,近期俄股重挫,也使東歐基金績效蒙上一層陰影。
俄羅斯總理普丁點名俄羅斯主要煤礦及鋼鐵生產商梅切爾(Mechel),抨擊其原物料國內銷售價格高於外銷價格兩倍,並指示管理當局著手調查,引發俄股大幅賣壓。
摩根大通Adrian Mowat等策略師認為,由於商品需求放緩,加上俄國政府以非常規性的政策遏制商品價格上漲風險,因而將俄羅斯股票評級由中性調降至減持,建議投資人出脫手中俄羅斯股票。
俄股跌與國內投資最相關的就是東歐基金。根據Lipper(理柏)統計,國內核備19檔東歐基金,截至7月28日止,今年以來平均績效為-21.98%、7月以來平均績效更為-8.45%。僅瑞士銀行(盧森堡)中歐基金,7月以來、3個月、6個月維持正報酬。
富蘭克林坦伯頓東歐基金經理人馬克.墨比爾斯指出,以摩根士丹利新興歐洲指數來看,因市值加權因素使俄羅斯比重超過六成,雖然俄羅斯具備經濟成長強勁及能源題材,若配置過於集中,面臨類似梅切爾事件時,就會造成投資組合績效的大幅波動。
近期土耳其及匈牙利股市為例,兩國在通膨問題趨緩下,自波段低點至今彈幅皆達10%左右,顯示資金逐步回流。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投資人介入東歐市場,可分散國家配置,一併掌握東歐在能源題材以外的多重利基。
友邦投顧認為,以市場面來看,過去三年來,每當俄羅斯股市修正15%以上,就是買點浮現的時候。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南韓國民年金 89億美元救股市

【經濟日報】2008.07.30
南韓最大投資者國民年金公司(NPS)總裁朴海春宣布,下半年最多要投資9兆韓元(89億美元),購買南韓股票。南韓股市今年來已大跌 17%。
朴海春29日說,南韓國民年金打算「看市況而定」,拿出4兆韓元到9兆韓元,投資規模8,677億美元的南韓股市。
朴海春也表示,今年也是「提高海外資產的機會之窗」,因為海外資產價格受美國次貸相關虧損拖累下跌。
朴海春說,南韓國民年金希望在2009年底或2010年初,把2005至2007年間平均6.1%的投資報酬率,提高兩個百分點。
國民年金也計畫在2012年底前,把所持有本國與外國股票占總資產的比率,提高到40%上下,同時把所持有債券占總資產比率降到50%。
朴海春說:「我們的投資報酬率遠比其他國家的主要國民年金差多了,差別的原因在於資產配置,我們會積極增加持有股票和另類投資之類的高風險資產。」
根據29日的資料,美國最大的公共年金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申報的三年平均投資報酬率為12.3%。截至4月底為止,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把超過60%的資產,投資在全球股票中。
朴海春說,南韓國民年金可能和亞洲主權財富基金結合,購買全球金融企業股權,但朴海春沒有說明細節。南韓國民年金也考慮投資海外發電廠興建計畫、資源開發計畫與穀物。
朴海春說:「從美國次貸問題開始的金融危機會持續到今年底,今年是國民年金海外投資的良機,過了今年以後,機會之窗可能關閉。」
南韓國民年金3月宣布,計畫參與美國私募基金業者TPG公司創設的基金,投資3美元,購買美國和歐洲金融企業。
朴海春說,預計到2012年底,所謂的另類投資會占南韓國民年金資產的10%,遠高於2007年的2.5%,朴海春說的另類投資可能包括購買Woori金控、韓國發展銀行等南韓國營銀行股票。
南韓計畫今年要出售Woori金控股權,韓國發展銀行計畫明年初次公開發行。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創匯改後最大單日跌幅

英國《金融時報》彼得·加海姆(Peter Garnham)報道
2008年7月29日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昨日創下自2005年7月匯改後的最大單日跌幅。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周一尾盤下跌0.3%至6.8395元人民幣。
這引發了市場的猜測:即中國正從利用人民幣升值作為對抗通脹工具,轉向利用人民幣走軟來推動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在最近一份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抑制通脹將在其政策決策中占據「突出的位置」。
不過,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周五表示,希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豐業資本(Scotia Capital)的Steve Malyon表示:「同時實現上述兩個目標的難度正變得越來越大,但言下之意是,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可能會放緩。」。

美國信貸危機波及較富有的借款人

英國《金融時報》弗朗西斯科•格雷拉(Francesco Guerrera)、薩斯基亞•朔爾特斯(Saskia Scholtes)紐約報道
2008年7月29日
美國金融危機正從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方,向較富有的客戶蔓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比較富有的人正無力支付自己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餘額。
市場對於較富有借款人財務健康的擔憂日益加劇,促使銀行和信用卡發行機構採取各種措施收緊貸款,這可能進一步影響消費者信心和支出。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銀行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信用卡集團都收緊了對一些客戶的借貸,而他們一向被視為最為安全和有利可圖的借方。
CardRatings.com創始人柯蒂斯•阿諾德(Curtis Arnold)表示:「這場危機剛剛開始向中產階級以外蔓延。即便是那些信用評級得分很高的家伙,也不再能免受其發卡機構不利行動的影響。」
資深銀行家表示,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優質」資產的前景不斷惡化,表明危機遠未結束,有可能使金融機構蒙受巨大損失。
信貸危機向較為富有的客戶的蔓延,可能對摩根大通和美國運通等金融機構產生沖擊,由於這些機構的次貸客戶資產相對較少,迄今為止它們避開了此次危機最糟糕的影響。
金融公司第二季度業績顯示,由於汽油價格不斷飆升、經濟日漸放緩及房價下降的影響,面向優質客戶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業務的虧損不斷上升。
摩根大通董事長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近期向華爾街分析師表示,優質抵押貸款的前景很「糟糕」,逾期欠款率有可能在目前4%的水平上翻一番或兩番。

救陸股 證監會下封口令

2008-07-29 工商時報
為拯救積弱不振的股市,中國繼日前要求基金公司高層不得出國後,現在又傳出監管部門要求所有基金經理人,不要對中國大陸股市發表負面評論,甚至希望基金經理人不要在媒體上發言。
當前中國大陸各媒體引用市場專家和基金經理來分析股市的報導多如牛毛,其中看多和唱衰的分析師經常各執一辭,讓投資人看得眼花撩亂。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日前向各基金管理公司,包括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發出一份措辭坦率的通知,警告基金員工不要公開發表任何可能損害市場穩定的言論。
發布通知的中國證監會沒有明確提到發布此通知與奧運會有關,但當地基金經理們領會其中的意思,他們把這份通知視為中國證監部門在奧運前夕試圖避免市場震盪的一項舉動。
中國證監會在通知中警告基金經理,在處理市場信息發佈時,要注意避免「20個風險」,其中包括保護網路數據安全、審慎檢查宣傳材料,及監控公開評論。
通知中指出,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和其他重要員工應當對可能引發市場波動的發言和部落格內容格外留意。另外,對於可能導致市場波動的公開論壇,各公司應審慎對待。
報導引述一家中外合資公司的基金經理表示,所有公司已被告知,不要發表任何公開評論,「尤其是有關市場的負面評論」。這位經理還指出,所有公司已受到警告,要求所有基金經理不得在報紙、雜誌、電視或廣播上發言。
中國大陸的股市自去年11月衝上高點後,一路下滑,至今未見起色。如上海綜合指數從6千2百點跌至目前2千9百點左右,跌幅超過50%。近期大陸財經界和媒體紛紛出現救市聲浪,而證監部門為避免股市在奧運前出現劇烈震盪,日前也曾施壓基金公司和券商的高層主管,要求他們在奧運會結束前不要出國旅行。
報導指出,穩定至上的中國政府正採取其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確保順利舉行奧運會,其中包括避免股市出現進一步下滑。過去北京曾多次動用政策工具、淺顯的說教,以及指令來管理股市行情,而中國投資者也經常根據對政府干預的預期來買賣股票。

澳元多頭將盡 投資銀行看貶20%

2008-07-29 中國時報
隨著全球成長趨疲、商品行情重挫後,許多大型投資銀行紛紛看空澳元的後市。澳債全球第一大投資人大和資產管理公司指出,澳元這波大多頭行情即將觸頂,雷曼兄弟更預測澳元兌美元匯價,到明年底將回貶2成。日圓將是澳元走跌的主要受益貨幣。
大和資產管理公司是全球澳債最大的投資人,總共持有4%的澳洲政府公債,之前因為看好澳元後市才一路拉高澳債投資水位,如今卻認為澳元大多頭行情即將觸頂,大和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小宮表示:「澳洲經濟可能已過了巔峰,澳元漲勢即將結束。」大和原估澳元今年底匯價將落在1.1美元,現下修至1.0美元。周一澳洲匯市澳元收在0.9540美元。
受惠於商品與原物料行情持續飆漲,澳元是今年全球匯市最火紅的幾大貨幣之一,今年迄今兌美元強勁升值8.9%,漲幅僅次於巴西里耳與瑞士法郎;今年7月16日曾觸及0.9849美元,創1983年以來新高價,最近5年的累計漲幅則達44%。
大和、雷曼紛紛下修匯價
最近國際商品原物料價格出現急跌走勢,路透/Jefferies CRB商品指數自7月3日的歷史高點回跌以來,總計重挫13%,期間油價大跌15%,金價則下挫6%。
針對澳元的後市,包括瑞穗資產管理、道富全球投資、普南投資與雷曼兄弟等專業投資機構也都由多翻空,今年2月還叫進澳元的雷曼兄弟,目前改口說澳元今年底將貶至0.85美元,明年再修正1成。
日圓可能成主要受益貨幣
日圓並可能是澳元走貶的受益貨幣,主因是未來日本可能出現一波投資澳元資產的獲利了結匯回潮,進而增加日圓的需求。根據日本財務省的資料,澳元資產占日本海外投資的水位從2005年的平均6%,拉高至今年4月的12%。
根據彭博社的調查,分析師預估,日本海外投資收益匯回潮將推升日圓兌美元匯率今年上漲1%。

巴西升息 內需股扮撐盤要角 原油 金屬 農產品價走低 短期不利股市上揚

2008年07月29日蘋果日報
巴西央行一次升息3碼,基金業者認為,投資人可留意商品類股能否止穩,內需及銀行類股能否支撐大盤,再進場布局。
上周四巴西央行宣布一次升息3碼至13%,因升息幅度高於市場原先預期的2碼,引發股市當日下跌3.34%。總計上周巴西股價下跌4.26%,拖累拉丁美洲指數上周也下滑3.65%。基金業者認為,由於巴西央行積極以升息降低通膨,因此這周巴西股市賣壓仍將持續,而股市權值較大的商品類股能否有效止穩,將是投資人能否逢低布局的關鍵。

觀察走勢
巴西股市今年以來不跌反漲,主要由於礦業、石化及能源類股約佔巴西股市57%的權重。因此,日前油價大漲拉抬了巴西的能源及原物料類股。不少銀行理專叫進拉丁美洲。
不過,上周巴西央行宣布一次升息3碼,引發投資人對巴西空頭來臨的恐慌,由於巴西央行已積極升息強調抑制通膨的決心,對股市短期恐造成不利,基金業者也發出警訊。

升息壓力還會持續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副總羅尤美就指出,由於巴西央行表明將通膨及時降低至目標區間,短期內升息壓力還會持續,投資人要注意通膨相關數據。
羅尤美分析,目前影響巴西盤勢的主要因素在於商品題材後續的表現。由於最近原油、金屬及農產品價格都開始走低,年初以來這些表現較佳的相關類股也承受較大賣壓,資金移轉趨勢明顯。不過,目前巴西的能源及原物料類股已出現明顯的調節,之後賣壓應該可以逐漸趨緩,投資人需留意巴西的內需及銀行類股能否對大盤形成支撐。
羅尤美也說,現階段拉美各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仍高於央行的目標區間,「短期內巴西央行仍有必要升息」。
匯豐環球資產管理(巴西)執行長巴培卓(Pedro Bastos)則指出,巴西先前過高的通貨膨脹率,近年來已在貨幣政策改革後有效控制。且若巴西的社會與經濟進一步提升,內需市場將成巴西下階段成長的重要動能。

民間消費引領成長
隨著拉丁美洲民間消費及投資已逐漸成引領景氣成長的主要動能,將減緩商品價格波動對總體面的影響。羅尤美指出,拉美就業市場改善及勞工薪資增加的趨勢將續帶動民間消費,建議挑選以內需題材為主的消費與工業類股,並採定期定額方式布局。

SEC放空禁令擬再延60天

2008年07月29日蘋果日報
美國證管會(SEC)禁止放空金融股的臨時命令即將在台北時間明天中午到期,然而美股並未完全回穩,華爾街金融業預期SEC將繼續延長執行時間再延長60天以上。
同時將保護範圍從原本的19檔金融股,擴及至更多金融個股,甚至加入保險、營建等類股。
SEC主席寇克斯(Christopher Cox)上周頒布這項緊急命令時便曾表示,希望這項措施能夠持續至少30天,並打算擴大範圍至所有個股,以免不在保護名單之列的其他個股也淪為禿鷹攻擊的目標,成為衝擊美股的震撼彈。

擴大保護類股範圍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華爾街金融業人士上周末和SEC委員會面之後透露,SEC極有可能進一步將禁止放空的期限延長至60天以上,而且涵蓋範圍會延伸到更多金融、保險及營建類股。
有鑑於美國金融股財務狀況不佳,屢遭空頭禿鷹襲擊,嚴重拖累美國股市,SEC從本月21日起暫時禁止市場對19檔主要金融股,包括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等,進行放空交易,但這項暫時禁止令最多只能持續10個交易日,SEC必須在到期前決定是否延長期限。
SEC禁止放空令上周生效後,一度帶動美國金融股大漲,全球股市也跟著反彈,但不久又陷入震盪整理的局面。

對房利美與房地美說「不」

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近些年出現了大量公私合營(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s)的案例,而美國政府即將著手創立這種合營關系的另一典范:私人部門獲取利潤,而公共部門承擔風險。一個本應堅持自由市場原則的政府對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Freddie Mac,簡稱:房地美)與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簡稱:房利美)的擬議援助,將導致風險社會化,其中蘊含著長期的道德風險負面影響。
這次援助的辯護者認為,這些機構過於龐大,不容垮掉。如果是這樣,政府以前就有責任監管它們,那樣的話,它們就不會破產。在沒有足夠消防設施的情況下,沒有哪家保險公司會承保火災險;也沒有保險商會依賴「自我監管」。然而,我們對金融體系卻這樣做了。
即使這些機構龐大得不能破產,它們也不至於大到無法重組。實際上,美國政府的確正在提議一種金融重組,但它並不符合此類公共資助體系應該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則。
首先,它應該完全透明:納稅人需要了解他們承擔的風險,以及被援助的股東和債權人拿到了多少錢。
其次,它應該具有完全問責性。管理層、股東或是債權人,所有應該對過失承擔責任的人都應該承擔後果。當股東受到保護時,納稅人不應被要求再多掏一分錢。
最後,納稅人應該為他們面臨的風險得到補償。風險越大,補償應該越多。
對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的援助違反了所有這些原則。股東們帶走了超過10億美元,而納稅人至今也不知道他們所承擔的風險規模。很明顯,納稅人沒有從所有這些風險承擔中獲得一毛錢。摩根大通(JPMorgan)拿著美聯儲(Fed)擔保的貸款收購了貝爾斯登,而這其中幾乎無疑隱藏了價值巨額的利率和信貸期權。當時設計一種重組並不難,這種重組能更加透明、更好地保護納稅人的利益、並為他們的風險承擔提供一些補償。
然而,與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擬議援助計劃相比,貝爾斯登援助方案看起來可算是一個優秀治理的典范。房利美和房地美援助計劃為其它國家樹立了一座反面榜樣。曾監管失敗、接著又熱情高漲地進行貝爾斯登援助的同一個政府,現在又要求美國民眾開出一張空白支票。他們宣稱:「相信我們。」是的,我們能夠相信政府——會給納稅人帶來另一個不公正待遇。
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了;每個人都這麼認為。我們應該從問題的核心下手,而這個核心就是一個事實:相當多的美國人貸款超出了他們的償還能力。我們需要幫助他們保留其房屋,方法包括將房屋抵押貸款扣除額轉變成可兌現的稅收抵免,以及設立針對一個房屋所有者的《破產保護法》,重組人們的債務。這將使資本市場變得清晰——降低了有關房利美和房地美資產負債表虧空規模的不確定性。
政府應當設定援助規模的上限,同時需要明確,雖然它不允許房利美與房地美破產,但也不會擴大援助規模。這可能需要嚴厲的重組。應該對「信用額度」收費(任何私人公司都這樣做),而且,基於風險水平,這筆費用應該高於正常利率。

雖暫度「兩房」危機 美經濟陰霾未消

2008-07-28 中國時報 【陸以正】
美國參議院周末很少開會,7月26日卻破例在星期六開議,以72票對13票,通過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M. Paulson, Jr.)所提搶救「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簡稱Freddie Mac)兩家半公營金融機構的方案。
眾議院在7月23日,先以272-152票通過同一個案子。由於兩院版本都採取行政部門送審的原文,沒有差異。今天送交白宮後,布希總統肯定本周會簽署該法案,讓所謂「兩房」危機暫時解除。
7月22日,《紐約時報》社論曾指出,白宮原對其中一項規定,即以40億美元資助各州政府把屋主因無法償付貸款而遭銀行強制接收(foreclosure)的房屋再買回去還給屋主,有意見,認為易生弊端;一度揚言如有這項條款,總統將依職權予以否決。幸虧到最後一刻,布希總統改變了主意,全案才未節外生枝。
台灣媒體生吞活剝地把「兩房」引進新聞,民眾對這兩個機構已經耳熟能詳,但所謂「次級房貸」究竟是怎麼回事,很少人弄得清楚。又適逢民營的IndyMac 銀公司倒閉,它經營的也是房貸生意,電視台每提「兩房」,螢幕上出現的卻是加州這家民營小銀行,更加混淆觀眾視聽。
先講「房利美」。它是小羅斯福總統1938年在「新政」(New Deal)下創設的公營金融機構,以方便市井小民購屋。此後30幾年裏,地方性小銀行辦理平民平均30年為期的購屋貸款後,轉身再把若干同類的貸款整批「賣」給「房利美」,所以全美大約有一半的房屋貸款債權,最後都到了它手上。
美國法律規定:公營銀行的年度預算必須列入政府總預算,送交國會審議,既費時又囉嗦。到1968年,為避免麻煩,政府索性將房利美改成民營公司,發行股票,公開上市。這次風波便是因「兩房」股價大跌而引起的。
「兩房」究竟有多重要?以總部設在華府的「房利美」為例,它職員有5400人,總資產8852億美元,股資占440億美元;去年虧損20億,小意思而已。今年卻因被捲入次級房貸風波,受傷慘重。而窟窿究竟有多大?它每股價格,1個月來跌了33.8%,1年來暴跌了76.12%,難以支撐了。
「房地美」設在華府郊外,雇員5000人;2006年營業收入440億美元,在《財星》雜誌(Fortune)去年全美500大企業排行中仍名列第50;《富比世》(Forbes)今年全球2000家公營企業中,它更名列第20位。「房地美」去年實際虧損數字不敢公布,只看受這場風暴影響,它在證交所掛牌的每股交易價格,1個月來跌掉46%,1年來更慘跌82%,便可想像。
若非國會及時伸出援手,這兩家號稱掛牌上市,實際最多只能稱為「公民合營」而充滿官僚氣息的公司,非倒閉不可。只因為這兩家合起來,掌握有全美一半的房貸債權。如果真讓它們垮台,再加上石油與糧食價格飛漲,美國經濟受創程度,會比1929-32年的「大恐慌」(The Great Depression)更嚴重。
20世紀末,金融業發明了許多「衍生性商品」(derivatives)。地方性銀行為靈活運用資金,將貸出的房地產貸款債權連同抵押品做成「包裹」,一併轉手賣給「兩房」之一,已成普遍現象。按理說,這也未必導致今天的風潮。要瞭解原因,必須從美國人寅吃卯糧的習慣,與國內房市慘跌說起。
美國的升斗小民,有錢就花,儲蓄率遠落其他國家之後。一般人省吃儉用,早年買房的分期付款,30年後本息或已還清,或者只剩些微小數。早幾年房價不錯,很多人想到何不把房屋再去抵押一次,即所謂「次級房貸」(secondary mortgage),到手的錢或用來付子女的大學學費,或買輛休閒旅行車自己享受,蔚為風氣。到前年房價泡沫化後,問題來了。
我和許多美國朋友聊過,美國也是M型社會,高級住宅區例如紐約曼哈頓島或皇后區的法拉盛,房價是不會跌的,受創者都是遠離大都市的小鄉小鎮。何以造成風波呢?道理很簡單,假如一棟房屋還有60%的貸款未清,而房價已跌到比未償餘額更低,屋主明知即使能賣掉,所得也不足償付房貸,還不如一走了之。
另一種捲入這場風波的房貸,是所謂「次利率房貸」(subprime mortgage),有媒體把它和「次級房貸」(secondary mortgage)混為一談,更是荒唐。「次利率」實際表示這種房屋貸款的利率,比優惠利率(prime rate)為高。次利率房貸的利率既然比別人高,憤而停付貸款,把爛攤子丟給銀行的屋主就更多了。
國會雖已及時救援,「兩房危機」牽涉太廣,非三年兩載所能清理。美國尚須面臨原油與糧食價格飛漲,國際收支無法平衡的種種困難。遙望今明兩年,無論歐巴馬還是麥肯贏得年底大選,美國經濟前景陰霾未消,仍難走出困境。
所謂次級房貸(subprimemortgage)是指對信用品質較差的借款人承作的房貸,或以原有房屋貸款再融資的房屋貸款,因違約風險較高,借款利率也比較高。

布局巴西 買黑不買紅

【經濟日報】2008.07.28
為對抗通貨膨脹,巴西持續升息,股市急跌,兩個月以來跌幅超過兩成,進入空頭市場。
美國次貸風暴狂吹、國際油價上揚,推升全球通膨節節升高,全球主要股市紛紛陷入空頭走勢。彭博資訊統計,今年到6月初,巴西股市漲幅達14%,在全球市值前20大市場中表現最強。
不過,通膨壓力太大,近來巴西股市狂跌,上周更暴跌15%。累計從5月20日的高點以來,巴西跌幅已達22%,正式成為空頭市場,上周收在5萬7,199點。不過,今年以來,巴西仍有15%的漲幅,仍然傲視全球主要股市。
巴西股市上周狂跌,主因是巴西政府23日大幅升息3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將指標借款利率拉高到13%,高於經濟學家預期。
除了升息以外,原物料價格下跌,也不利巴西股市。
商品研究局(CRB)原物料指數從7月2日的高點以來,已下滑13%。因此,巴西股市6月下跌10%,本月以來又跌12%。
巴西證交所統計,從7月初到22日,外資賣超已達41.5億美元。在6月全月,外資賣超巴西股票的金額高達46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新高。
雖然通膨高漲,巴西仍是全球少數仍有正實質利率的國家。日前來台的荷銀拉丁美洲基金經理人長井秀男(Gilberto Hideo Nagai)指出,巴西通膨率約在6%,預計央行年底前將升息到15%。
雖然投資人以利空解讀巴西央行的升息舉動,但友邦投顧認為升息是明智之舉,這顯示央行抑制通膨的決心,對股市或有短期影響,但以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央行明確展現抗通膨的意志,可望降低市場不確定因素,並縮短股市震盪的時間。
彭博資訊統計,巴西上回進入空頭走勢是在2006年,那波急跌從5月9日到6月13日,短短一個多月急跌22%,同樣也是因為擔心通膨會迫使全球中央銀行升息。當年,股市急跌但也急漲,全年狂漲33%。
友邦投顧說,巴西經濟基本面健康,2003年以來,巴西股市每回檔20%以上時,就展開另一波漲勢,平均修正幅度約23%,與這波22%的跌幅相仿。因此,建議投資人採取「買黑不買紅」的布局策略,趁勢低檔加碼巴西股市。
Moss註:有一些的歷史經驗值是有用的有一些則是無用,就像man基金中的AHL多元期貨管理基金, 單年上涨幅度從沒超過20%的記錄,你說有沒有用?網路泡沫化時,中外各大財經媒體說S&P500從來沒有連續3年下跌的記錄,結果2002年它還是下跌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花旗 要拚銀行獲利王

【經濟日報】2008.07.28
花旗銀行合併華僑銀行後獲利表現同樣耀眼,前五月稅前獲利僅次於第一金與中信金,花旗預期明年第二季可完成與僑銀雙邊系統整合,希望明年能打敗本國銀行,搶坐銀行業獲利龍頭寶座。
尚未合併僑銀之前,花旗過去僅11家分行,獲利多年來均為所有外銀獲利總和,是台灣最賺錢的外商銀行。根據金管會資料統計,今年五月花旗單月獲利高達19.66億居冠,已超越所有本國銀。累積前五月稅前盈餘,第一名為第一金控77.84億元,中信金控76.9億元,花旗為72.73億元。排名第四的華南金控為61.62億元,第五名的合作金庫銀行是54.15億元。
獲利前五大銀行除花旗外,四家本國銀分行家數都是百家分行以上,而花旗合併僑銀後僅66家分行,分行貢獻與效益卻已高出本國銀。等花旗與僑銀雙邊系統完成整合,展現合併效益後,本國銀的獲利王寶座恐怕要拱手讓人。
花旗消金台灣區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參加花旗中壢分行喬遷開幕,會後接受專訪表示,僑銀目前的貢獻獲利不大,明年花旗完成與僑銀系統整合後,希望花旗加上僑銀的整體獲利可以奪冠。
花旗來勢洶洶,獲利緊追本國銀,與其他合併本國銀的外銀相比也是獨占鰲頭。豐銀前五月獲利為26.89億元,渣打為13.83億元,荷銀為13.17億元。不過各家外銀策略不同,渣打與荷銀今年大筆投資改裝多家分行,因此支出費用較高,花旗則採取漸進改裝,今年計劃喬遷重新裝潢為中壢與羅東兩家分行。
管國霖表示,花旗消費金融與企業金融業務對獲利貢獻平均,消金今年財富管理的貢獻仍高於信用卡,不過花旗信用卡在整體市場衰退時依然逆勢成長,第一季成長18%,第二季成長14%。今年整體的財富管理市場收入雖下跌,花旗也維持成長。

標普500大 10年來最糟的一季…

【經濟日報】2008.07.28
國際油價持續下滑,美國經濟數據優於預期,美國股市上周跌勢減緩。市場擔心俄羅斯政府嚴密控制市場,股市暴跌,進入空頭市場。
彭博資訊調查,經濟學家預估美國6月耐久財訂單將下滑0.3%,但美國商業部上周五(25日)公布的耐久財訂單卻意外成長。此外,新屋銷售下滑數字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密西根大學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8年的低點上升,都提振市場士氣。
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全周下滑0.2%,收1,257點。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下跌1.1%,收1萬1,370點。那斯達克(Nasdaq)指數上揚1.2%,收2,310點。
在標準普爾500大企業中,已有226家公布上一季財報,整體來說,獲利下滑25%,其中金融類股獲利重挫96%,非核心消費類股大跌37%。
從彭博資訊於1998年開始統計企業獲利以來,標準普爾500大企業獲利將跌到最糟的一季,而且將是連續四季下跌,是2001年以來最長最重的跌勢。
道瓊歐洲600指數全周上揚0.4%,西歐18個市場中,只有法國與瑞典收紅。法國上揚0.7%,德國下滑0.1%,英國下跌0.2%。分析師預估道瓊歐洲600大企業今年獲利將下滑2.6%,年初時則預估今年將成長11%。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亞太指數全周上揚3%,收132.98點,是兩個月以來最大單周漲幅。主要股市全都收紅,日本股市更上漲4.2%,結束連六周的跌勢。除了能源類股收黑以外,其他九大類股全都上漲。今年以來,MSCI亞太指數仍下挫15%。
俄羅斯總理普亭嚴詞抨擊鋼鐵業者Mechel公司,並表示要調查鋼鐵內外銷價格,市場擔心俄羅斯政府重新主控企業,上周五股市暴跌5.6%。從5月19日的高點以來,俄股已急跌22%,進入空頭走勢。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仍未平息,高油價推升通貨膨脹,在MSCI世界指數的23個成熟市場中,目前只有加拿大不是空頭市場。在MSCI 新興市場的25個市場中,巴西成為第23個空頭市場,只有約旦與摩洛哥不是空頭市場。在一年內,只要跌幅超過20%,就算是空頭走勢。
油價持續下挫,紐約9月原油期貨上周下跌4.8%,收在每桶123.26美元,為七周以來最低點。油價從7月11日147.27美元的歷史新高以來,已下跌24美元。但與一年前相比,油價仍上漲六成以上。
油價下跌,貴重金屬價格也下滑。紐約9月黃金期貨上周下挫2.2%,收在每英兩936.9美元。紐約10月白金期貨價格下挫5.2%,收在每英兩1,758.7美元。本月以來,白金價格已下跌15%。

普亭抨擊Mechel 俄股挨熊吻

【經濟日報】2008.07.27
俄羅斯總理普亭嚴詞抨擊俄羅斯鋼鐵業者Mechel公司,引發外界關切2004年尤科斯石油公司遭接管的事件可能重演,打擊外國投資人對俄羅斯信心,導致Mechel股價暴跌,莫斯科股市25日重挫5.5%。
普亭今年5月卸下總統職務,但仍是實際掌控俄羅斯大權的人。他24日在一場鋼鐵產業會議上,批評Mechel的億萬富豪股東吉尤辛(Igor Zyuzin)稱病未出席,並表示檢察官將調查該公司在國內銷售原料的價格為出口價格兩倍一事。
Mechel股價24日暴跌38%,市值一日損失60億美元;該股25 日回升15%,以每股26.20收盤。莫斯科Micex綜合指數24日下跌1.84%,25日再重挫5.49%,收1,487.10點,為2006年12 月以來最低價位,並距今年5月19日的高點回跌22%,表示跨過熊市門檻。
蘇黎世Clariden Leu公司俄羅斯股市基金經理人皮席歐拉說:「俄羅斯似乎準備把所有東西納入中央式的管理。」普亭正嘗試控制通貨膨脹,俄羅斯6月的通膨年率高達15.1%,達到2002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普亭抨擊Mechel,加上原油價格下跌,已使俄羅斯被視為當前全球股市「避險天堂」的形象破滅。部分交易商把抨擊Mechel喻為尤科斯事件重演;尤科斯因為普亭政府追討逾300億美元的逃漏稅而倒閉,創辦人霍多科夫斯基正在西伯利亞勞改營服八年徒刑,公司部分已資產轉移到國營Rosneft石油公司。
Mechel事件也碰上英國石油公司(BP)的俄羅斯合資事業TNK-BP美籍主管杜德利,24日因俄羅斯當局拒發簽證而被迫離開俄羅斯。杜德利宣稱遭俄資合夥人與俄政府壓迫;許多分析師認為,對TNK-BP的一連串打壓,是俄羅斯當局想掌控該合資事業的控制股權。
除了鋼鐵外,Mechel也生產煤、鐵砂和鎳,去年營收67億美元,逾半數產品供應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則以歐洲為主。
全球原料成本大幅攀升,已引發俄羅斯國內討論對鋼鐵出口課徵出口稅。俄羅斯官員擔心,鋼等原料上漲將阻礙普亭內閣推動經濟計畫。俄羅斯經濟部長克利巴契(Andrei Klepach)25日在莫斯科說,普亭在與鋼鐵業集會後,將作出「重大決策」,但他未詳細說明。

信用危機 終結冰島榮景

2008/07/25 【聯合報】
在這個崎嶇、颳風的島上,生活向來在飢餓與飽足之間擺盪,情形視冰冷海水中魚的多寡以及漁民運氣的好壞而定。
然而這幾個月來財運的逆轉卻讓冰島措手不及。該國長期經濟榮景在痛苦敗象下告終,幣值崩跌,通貨膨脹上揚,利率高達兩位數,1992年以來首次出現經濟衰退跡象。
冰島最大漁業公司HB Gandi老闆艾格特‧班乃迪克特‧古德蒙德森說:「身為國民,就得思考國家前途問題。」他又說:「我們總是傾向走極端。」
對許多冰島人而言,國家是被外國投機客害慘的,這些投機客像聞到血腥味的沙魚一樣繞著他們轉。外國投資人則認為,冰島不知節制,現在才嚐到苦頭。
問題是在1月出現的,當時投資人開始懷疑冰島的銀行可能無法償還鉅額外貸。營業員放空冰島貨幣,對冰島銀行業的疑慮演變成對冰島能否維持金融體系的信心危機。
銀行業是冰島從貧窮漁業社會轉型成全球經濟明日之星的象徵,目前握有幾達冰島國內生產毛額10倍的資產。業者或許需要緊急融資紓困的傳聞甚囂塵上,但業者不願回應。標準普爾公司指銀行業的問題可能使冰島景氣衰退持續更久也更深,最近將冰島的信用評等降級。
說這個國家麻煩大了,絕大多數冰島人都不會反對。冰島中央銀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並支撐冰島貨幣,最近把利率調升到新高點15.5%。1 月1日以來,冰島幣兌歐元已貶值兩成二。
過去10年間,冰島經濟大多是在外來投資(多與能源資源有關)、借貸與高度消費的支撐下運作,以致有30萬7000人口的冰島經濟成了美國經濟的迷你版。
隨著通膨不斷加劇,冰島經濟也到了該做修正的時候,而信用危機正是推手。
外國人說冰島利用本國強勢貨幣大舉借貸,還以高利率引誘外資,簡直是要設立某種維京避險基金,冰島人則認為把冰島說得如此不堪太過誇張,他們無法茍同。
「如果你相信信評機構對冰島的評語」,冰島商會董事總經理芬努歐德森說:「你就會往窗外看,期待看到每棟辦公大樓樓頂冒出熊熊火光。」
目前,雷克雅未克看起來還十分繁榮,摩天大樓上有營建吊車作業,機場有私人噴射客機降落,Range Rover高檔運動休旅車在鵝卵石街道上呼嘯而過。
歐德森說,冰島漁業生氣蓬勃,出口鱈魚與黑線鱈到英國與德國。美國鋁業公司等投資者也看中冰島可以水力發電大量供應便宜又乾淨的能源,在冰島建造巨型鋁鎔煉廠。
多位官員都說對市場有信心,認為市場會在銀行業步入險境之前重新站穩。
「一切似乎都在解決之道上逐步前進」,財政部局長托爾斯坦托爾蓋爾森說:「許多其他國家也在困境之中」。

剖析住房市場崩潰根源

2008年07月24日
Vincent Reinhart
美國現已開始探尋住房市場崩潰的根源。國會兩位重要領袖宣稱已經找到了一些主要原因﹐但他們對此給出的解釋卻並不完整。
參議院銀行委員會(Senate Banking Committee)主席、康涅狄格州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多夫•多德(Christopher Dodd)認為﹐在抵押貸款文件的信息披露方面監管要求不到位是造成房市崩潰的罪魁禍首。而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馬薩諸塞州民主黨眾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則怪罪抵押貸款證券化加劇了市場動盪。
多德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上所言不假。那就是長期以來﹐美國大多數零售貸款文件中的信息披露要求都很不充分﹐這應該被視為造成銀行監管部門當前困境的根源之一。由於起草文件的律師存心拖長時間﹐收取更多的律師費﹐這些貸款文件往往更看重長度﹐而非條款的清楚明了。
但信息披露所起到的作用卻被夸大了。簽署幾頁冗長的文件只是貸款、買房這條康莊大道上一個小小的減速墩。真正為這種決定煽風點火的是那個迅速發家的美國夢。
許多家庭基本沒有通過資產積累創造財富的公開途徑﹐只有一個重要的例外。大量的資源可以幫助人們對住宅進行槓桿式投資﹐政府也對此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激勵手段﹐如抵押貸款還款利息的稅收減免等。
結果﹐許多希望積累財富的人被聚攏到了動盪的房屋市場之中。許多個人資金投資於房屋的比例過大﹐尤其是那些中低收入的家庭。
退回到幾年前﹐房產市場的火爆狀況似乎是給投資者日後實現可觀的資本收益打上了包票﹐許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要從中分一杯羹。而當泡沫破裂之時﹐很多人都發現自己已走到崩潰邊緣。的確﹐應該進一步採取措施補充人們的金融知識﹐創造更多的致富機會﹐我們或許可以建立各種類型的投資型退休賬戶﹐以及推出旨在鼓勵儲蓄的稅收優惠措施。改善抵押貸款文件的披露方式也應成為我們所做努力的一部分﹐但也僅僅是一部分而已。
用住房作為抵押品借款(即抵押貸款)的決策通常是將需要資金的人和擁有資金的人聯繫起來的第一環。這種抵押貸款常常是由在家庭和願意放貸的存管機構之間牽線的經紀商促成的。該存管機構可以在其賬面上保留貸款﹐而它更有可能的做法是將其出售給某些機構﹐由它們將類似的抵押貸款集中打包為資產擔保證券。這種證券可由最終投資者持有﹐或是連同其他證券一起被創建更為複雜的結構性信貸資產。
就弗蘭克而言﹐他正確地判斷出資產證券化助長了房屋泡沫的形成。資產證券化的問題在於它淡化了個人的責任。抵押貸款經紀商可以輕鬆地與最初放貸決策所造成的結果脫離干係。此時就需要聯邦監管來保證抵押貸款的發放機構在將潛在的借款人與貸款產品相匹配時的確進行過充分的盡職調查。應該要求承銷商保留他們所發放產品的部分權益。
與此同時﹐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將孩子同洗澡水一起潑掉。從一定程度來說﹐正是得益於各種各樣的購房融資選擇﹐人們才能普遍擁有住房。通過資產證券化將貸款從銀行轉移給投資者也為購房夢的實現貢獻了一臂之力。
資產證券化的益處不容小視﹐其自身優勢對緩解當前危機發揮了一定作用。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通常會比存管機構發放的原始貸款更加多元化。而且﹐證券化的抵押貸款產品的分銷範圍比總體抵押貸款更廣﹐甚至遠及海外。實質上﹐我們的貿易伙伴承擔了部分美國房屋危機的負擔。
政策制定者的確有責任找到辦法幫助那些在購買房屋的過程中受到誤導的人。這可能需要政府出台具有針對性的救助措施﹐但也需要同步加強反欺詐法律的執行力度。
儘管多德和弗蘭克對住房危機的診斷各有正確之處﹐但都不夠完美﹔而不夠透徹的解釋會孕育出糟糕的政策。
(編者按:本文作者Vincent Reinhart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常任學者﹐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貨幣事務局(Division of Monetary Affairs)局長。)

美國經濟陷困 “雷根革命”難續

2008年07月25日
住房與金融危機正促使美國醞釀對商業和經濟的新一波監管高潮。
聯邦及各州政府正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應對企業破產、房價暴跌、抵押貸款“崩潰”以及能源價格飆升。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雷根革命”(Reagan Revolution)以來﹐美國政府在過去25年中的許多時間內都在朝著減少干預的方向發展﹐但上述舉措卻向這一治國方針提出了重大挑戰。實際上﹐現在一些主張政府擴大干預範圍的人就是繼承了雷根政治遺產的共和黨人。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前副主席、民主黨人阿蘭•布蘭德(Alan Blinder)指出﹐自由放任主義和“市場自有其創造性”的觀點有其負面影響。他說﹐市場的確有創造性﹐但這種創造性有時會引向危險的歧途。
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Senate Banking committee)最高職位共和黨人、阿拉巴馬州參議員理查•謝爾比(Richard Shelby)指出權力正轉離市場﹐但他對後果感到擔憂。在他看來﹐這是個錯誤的方向。
輿論對此正作出回應。根據《華爾街日報》和NBC電視台週三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53%的美國人希望政府採取更多措施解決問題﹐42%的人持反對意見。而在12年前﹐反對和支持政府採取行動的受訪者比例大致為2比1。
這種轉變可能只是暫時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保守派經濟學家凱文•哈賽特(Kevin Hassett)表示﹐過去也曾出現過一個積極主動的政府時代似乎即將來臨的情況﹐但最後都沒有成為現實。八十年代儲蓄與貸款體系崩潰後﹐美國政府投入了1,250億美元來拯救陷入困境的儲蓄與貸款機構﹐並廉價拋售了它們的貸款。但這並沒有導致大政府捲土重來。九十年代克林頓總統試圖創建統一醫療體系的努力最後也偃旗息鼓。
哈賽特說﹐批評人士暗示自由放任的經濟存在根本性問題﹐但這只是暗示。
即使認為政府應更加積極主動的觀點處於上風﹐也並不意味著航空、運輸、電信等行業數十年減少干預的成果會出現倒退。這些成果降低了整個經濟的商品與服務成本。
具體變化程度則要看明年1年究竟是誰入主白宮了。民主黨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曾談到要對富人大幅加稅以及對石油公司徵收暴利稅。而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則可能削減企業稅。
但出於對產品安全的擔心﹐一些重要行業正面臨著過去數十年所未見的沉重監管壓力。製藥公司正承受著來自國會共和黨和民主黨議員的壓力﹐議員們希望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加強監督﹐同時通過新的監管手段實行更加嚴格的安全標準並加大進口控制。
就食品行業而言﹐由於擔心公眾批評﹐食品加工商與其他企業一直在催促華盛頓加強對進口食品與配料的監管﹐改變這個行業通常不受干涉的慣例。儘管布什政府並不希望完全如加工商所願﹐但最近佛羅里達州還是宣佈將對西紅柿種植者實行一系列監管措施﹐包括進行年檢。
住房危機的影響是推動政府擴大職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飽受打擊的金融機構需要對其採取迅速的大規模干預﹐而這只有Fed能夠做到。與此同時﹐近年來Fed在遏制通貨膨脹、限制經濟衰退程度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也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聲譽。這也促使政界人士試圖以此為樣板解決其他問題。
這一切都對政府積極主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是一種更多依靠非民選官員、而不是民選議員的政府積極主義。Fed前副主席布蘭德指出﹐未來幾年如何區別政治與技術治國論將成為一大問題。
批評人士警告稱﹐權力轉向技術治國論者可能會帶來麻煩。正是肯尼迪與約翰遜政府使得越南戰爭升級﹐隨後輸掉了戰爭。此外﹐在颶風襲擊三年之後﹐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依然未能完全重建新奧爾良及其周邊地區。
如果Fed擴大對銀行的監管權限﹐該機構因其獨立性而享有的聲譽可能受損﹐也許還會出現利益衝突。如果經濟狀況要求Fed採取措施﹐例如加息以遏制通脹﹐那麼Fed會不會因為加息會影響到其監管的銀行而不願上調利率呢﹖
前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指出﹐政府積極主義的任何洶湧來勢都注定是短暫的﹐因為官僚主義會犯下錯誤。他談到﹐一些人認為有了管理貨幣供應的能力(正如Fed所做的)就會帶來超過任何國家已有的治國能力﹐這種看法是非常危險的。金里奇曾在1994年率領共和黨人佔據眾議院多數席位﹐當時他主張的就是小政府。
BOB DAVIS / DAMIAN PALETTA / REBECCA SMITH

美國房市立法即將迎來重大變革

2008年07月25日
一個直指美國住房市場深處、且同時涵蓋範圍甚廣的立法提案即將獲批成為法律條文﹐這可能會是聯邦政府為穩定抵押貸款及金融市場所付出的最為龐大的努力。
七個月前該提案剛剛醞釀時﹐其目的不過是適當地幫一下那些身處困境的房主們﹔而今它也許將觸及形形色色的借款人、放貸商以及投資者﹐從科羅拉多州面臨失去房產贖回權的屋主、到加利福尼亞的社區銀行、再到華爾街投行﹐無所不包。
該法案還可能令美國政府面臨巨額開銷﹐因其需要向麻煩纏身的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 簡稱﹕房利美)以及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 簡稱﹕房地美)投資數十億美元﹐還要為至多3,0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再融資提供保險。如果該提案通過﹐那麼國會需要把國債上限從9.8萬億美元提高到10.6萬億美元﹐同時還會給房利美與房地美指派一個新的、更強硬的監管者。
為了幫助消費者﹐國會將推行若干減稅措施、激勵政策以及再融資選擇﹔它們當中有許多都是首次推出﹐具體成效尚且不得而知。該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由政府為捉襟見肘的房主提供至多3,000億美元的新貸款保險。它見效與否取決於放貸機構是否自願承擔損失並沖銷由問題貸款所帶來的虧損。
金融服務業行業團體Financial Services Roundtable的首席遊說官斯科特•泰爾博特(Scott Talbott)表示﹐該計劃能不能在整體上獲得成功取決於每家銀行自己的境況及其自有抵押貸款資產的相對優劣。
美國眾議院週三以272票對152票的絕對優勢通過了該法案。當日早間﹐白宮放棄了長期以來威脅要對該法案行使否決權的態度。預計參議院將在本週晚些時候對此進行表決﹐而且其通過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預計布什將很快簽署該法案﹐不過不會有太多的宣傳﹐也不會有簽字儀式。
抵押貸款銀家行協會(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的法律事務副總裁弗蘭克斯•克雷頓(Francis Creighton)表示﹐我們認為這是近二、三十年里最重要的房產市場立法。
最初該提案意在幫助約50萬名房主免遭房屋止贖。去年聖誕節假期過後﹐相關立法努力就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此後﹐包括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Cos.)、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以及IndyMac Bancorp在內的數家美國極具影響力的大型金融機構要麼破產、要麼淪落到了將自己賤賣的地步。
為了通過一部適當的法律來應對當前困局﹐國會以及布什政府倉促上陣﹐結果隨著形勢的每況愈下﹐該法案所轄範圍越來越廣﹐直至最終出爐了針對房利美與房地美的救助方案。該法案臨時將兩家公司在財政部的潛在信用額度從目前的22.5億美元提高至上不封頂。它還將允許政府加強對房利美、房地美以及12家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的監管力度──十多年以來﹐批評人士一直主張應該這麼做。
週三早間﹐白宮宣佈將放棄對上述法案行使否決權﹐因為其中“部分條款對維護國家的住房市場、金融系統乃至整體經濟的穩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頒佈刻不容緩”﹐特別是在考慮到要為房利美與房地美這兩家公司提供支持的情況下。
Associated Press
這部法案在過去幾個月裡經過了多次反復﹐無數次都似乎走到了生死邊緣。該提案一直為部分保守人士所不容﹐他們認為這是在救贖那些放貸商和不負責人的買房者。
然而批評人士總是少數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國會正在盡力解決的這件事確實事關重大。
對房利美以及房地美的救助或許是該法案中最關鍵的部分。這兩家公司﹐再加上聯邦住房管理局(FHA)現在已經成為了住房抵押貸款或保險的最主要來源﹐因為華爾街以及其他投資者基本上都已對該項業務退避三舍。
業內刊物《抵押金融內情》(Inside Mortgage Finance)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約90%的住房抵押貸款都是由上述三家機構發放的﹐這一比例遠遠高於去年同期的49%﹐也創下了至少50年來的最高水平。房利美與房地美買入放貸機構發放的住房貸款﹐將其打包為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並將其中大部分出售給投資者。FHA則充當了一個保險商的角色﹐保證放貸機構以及貸款投資者避免因房貸違約而蒙受損失。
聯邦支持
這項法案給兩家公司提供了聯邦層面的支持﹐因為人們普遍擔心這兩家公司可能會撐不下去﹐倘若真的走到那一步﹐不僅美國的住房市場會受到重創﹐其他金融機構也將跟著受纍。下至小型社區銀行、上至外國央行都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發行的債券。
紐約諮詢公司MFR Inc.美國經濟學家尤沙•夏皮羅(Joshua Shapiro)表示﹕政府不得不站在背後給房利美和房地美撐腰。要是政府以前說過“從來就沒人能拍著胸脯擔保﹐你們還是怪自己運氣不好”之類的話﹐那麼住房市場可能早就崩潰了。
該法案還有可能針對這兩家公司創建出一個權力更大的監管機構﹐從前兩家公司的“頂頭上司”一直被指對它們疏於監管。
共和黨參議員理查德•沙爾比(Richard Shelby)說﹐這雖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法案﹐但眼下房利美和房地美確實需要一個最高級別的監管者。
對房主們來說﹐最大的刺激措施是讓FHA對一項針對還貸困難者最多3,000億美元的再融資計劃提供支持。根據這項計劃﹐持有按揭的放款銀行或投資者將接受對原來的貸款價值至少15%的沖銷。這樣﹐新按揭將獲得聯邦政府的資金支持。
但放款銀行不會被強制要求參與該計劃﹐並且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如果繼續行使止贖權或向借款人推出其他一些促進還款的措施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效果。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最近估計﹐該計劃能幫助50萬借款人為總額850億美元的貸款進行再融資。
研究住房問題的經濟學家托馬斯•勞勒(Thomas Lawler)說﹐他預計該計劃僅能取得極其有限的成效。“在放貸機構為解決逾期貸款問題可能採取的種種做法中﹐這可能會是比較靠後的選擇﹐”他說。
放貸機構自己正在尋找各種不同的辦法﹐爭取把部分房產從止贖邊緣拉回來。經營遞送公司的塔米•泰勒(Tammy Taylor)說﹐不久前給她家放貸的匯豐銀行(HSBC)美國分行同意大幅度下調他們未來12個月的還款額﹐因此她和丈夫斯蒂文終於沒有把房產進行止贖拍賣。泰勒說﹐由於丈夫生病後暫時不能工作﹐他們倆在還貸上遇到了困難。匯豐一位發言人表示﹐該行不對個別客戶的事務發表評論。
稅收優惠
房產行業希望一項針對首次購房者的稅收照顧政策能刺激市場需求。相關抵稅金額最高可達7,500美元﹐它有點像一筆投資者需要在未來15年內償還的無息貸款。如果購房者以高於買入價出售房屋﹐但尚未將該抵稅金額盡數償付的話﹐那麼原房主仍需繼續繳納剩餘部分。
此前曾有部分業內人士一直呼籲政府應該像上世紀70年代住房市場蕭條時期那樣推出無需償還的稅收優惠政策。
全美住房建築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首席執行長傑里•霍華德(Jerry Howard)說﹕“倘若該顧政策能注明抵稅金額無需追繳則更為理想﹔不過﹐現在這樣一項優惠計劃也讓我們很高興﹐相信能給市場帶來推動”。
這項法案還將終止住宅建築商長期提供的一項優惠政策﹕對FHA支持的貸款提供首付幫助。從10月份開始﹐慈善基金將不得再向使用FHA貸款的人提供首付支持﹐根據一貫做法﹐首付時的優惠日後將由售出房產的建築商掏腰包補齊。
這種優惠讓許多人只需繳付小筆首付甚至不付首付就能買下一套住房﹐正是這種做法導致次貸市場問題泛濫成災。FHA表示﹐這種照顧致使那些享受聯邦保險的貸款違約率上升。
全美地產經紀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發言人瑪麗•特魯伯(Mary Trupo)說﹐根據一項新增條目﹐在200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之間首次購房者將在2008年的退稅核算上享受扺稅優惠。“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積極舉措﹐將有助於鼓舞那些尚處觀望狀態的潛在購房者﹐”特魯伯說。
穆迪(Moody's)旗下Economy.com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則表示﹐該立法提案對住房市場不會產生任何神奇療效﹐而如果失敗將會帶來災難性後果。他依然認為從現在到明年4、5月份﹐全美房價將再下跌10%左右﹐隨後房價會觸底並逐步展開反彈。他預計2008-2009年期間將有125萬個美國家庭因為還貸問題失去住房。
DAMIAN PALETTA / JAMES R. HAGERTY

基金與抗通脹

YT Kum 2008-07-02 morningstar
在過去十年,全球一體化使成熟的經濟體系受惠於新興市場低廉的生產成本,但是這使人們生活在一個幻象中:即使過去多年來多個地區的貨幣政策寬鬆,通脹問題卻未對經濟造成威脅。但現在的問題是,當全球經濟放緩及新興市場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時,幻象開始消散,高通脹漸漸蠶食資本的購買力。投資者亦意識到通脹的威力,紛紛尋找不同的方法去「抗通脹」,市面上的抗通脹債券基金,又是否幫一把忙?
在通脹的壓力下,「抗通脹」似乎是每個人的首要任務,但真正的「抗通脹」又是甚麼一回事?抗通脹投資工具主要的投資目的,是在通脹背景下保護資金的購買力,減低通脹風險。通脹掛鉤證券是不俗的抗通脹工具,如美國國庫抗通脹債券 (TIPS),其本金會定期隨消費物價指數 (CPI) 調整,因此其通脹風險接近零。雖然抗通脹已成為投資熱話,但通脹掛鉤債券在香港卻不流行。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類投資工具抗的是美國或歐洲的通脹,而非香港的通脹。再者,它們收取平均每年0.8%的管理費亦使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
目前在香港只有九隻主要投資於通脹掛鉤的互惠基金供投資者選擇,不過這些基金並非為香港的投資者度身而設的,因為它們主要是對抗環球通脹。雖然這些抗通脹投資工具主要是以保本為目的,但它們的長線表現並不遜色。到5月底為止,Morningstar 通脹掛鉤債券基金組別三年年度化的平均回報為9.06%,比Morningstar 歐元環球債券基金組別高出4.14%。不過,無論這些通脹掛鉤基金的表現如何,這樣的回報是滿足不了一些進取的投資者,所以這類的投資者會轉向尋找其他「抗通脹」的投資工具。
在弱美元及高通脹的情況下,傳統的投資智慧促使投資者轉向另類投資,包括被認為具備「抗通脹」特質的原油和黃金,而一些分析亦指能源和貴金屬基金即使在通脹的環境下亦會有不俗的表現,孰真孰假?答案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這些商品的價格是有機會受通脹和通脹預期所影響,但影響商品的價格絕不只這通脹這個因素,還包括美元強弱、個別商品的供求情況及個人消費力等。所以,這類商品不一定能在高通脹的環境下有可觀回報,投資者亦應慎重考慮影響商品價格的其他因素。
在可見的將來,通脹仍會是環球投資者的重大憂慮,因此「抗通脹」這樣的字眼可能會在不同的基金銷售單張出現,不過投資者該審慎分析這些基金是否確實具有抗通脹的能力。一些投資者會認為亞洲債券基金具有抵禦通脹的特質,因為一些亞洲國家,如中國和新加坡,可能會加快貨幣的升值速度以打擊通脹,亞幣升值的幅度料可跑贏通脹,亞洲債券基金會成為當中的受益者。不過投資者需留意不是所有亞洲國家也會透過貨幣升值去紓緩通脹的壓力,而即使他們採取以上政策,速度也不一,對基金表現也不一。不單是亞洲債券基金,其他被稱為具有抗通脹能力的基金如房地產基金也一樣,投資者在作投資決定前除了要先分析概念本是否「抗通脹」,也要分析基金的布局策略。
總括而言,如果投資者想保存被高通脹蠶食的購買力,通脹掛鉤債券會是其中一個不俗的選擇。而投資者在作投資決定前該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否真的想對甲通脹風險?在過往的歷史,高通脹多出現於經濟高速增長、股票市場牛市的時間,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普遍能足夠補償因通脹而削弱的購買力,因此投資者過去一直對高通脹問題視而不見,直至近期環球股市因次按危機而大幅調整,經濟方面也受信貨危機而陷入滯脹的邊緣,如何抵抗通脹才成為投資者逼切的議題。基金是一項長線投資,投資者並不應該視通脹掛鉤基金為短期的避難所。

貝萊德》趨勢分析 天然資源產業

2008/07/24
Q:貝萊德新能源基金是否有佈局於生質能源產業?又將如何受惠?
截至今年6月底,貝萊德新能源基金有約13%的比重投資於生質能源產業,其中最大的持股為Potash Corp. of Sakatchewan Inc.,(4.1%) 公司獲利全部來自於肥料的銷售,鉀肥,磷肥,氮肥各佔3成左右。肥料的使用主要是為了幫助促進農作物的生長,而這三種肥料價格在過去10年都有驚人的漲幅!(Source: Intrepid Potash 06/05/2008)
為何肥料的價格會有如此大的漲幅?
舉鉀肥為例,目前全球只有12個國家生產鉀肥,供應超過150個國家使用,但是自1987年以來就再也沒有建立任何新的鉀肥礦廠,但同時間,由於(1) 全球的人口增加速度飛快,目前已是1950年代人口的2倍(2) 人民薪資所得成長提升,促進了對吃的要求也增加了肉的食用量,而養成牲畜所需消耗的穀物量是人類直接食用的好幾倍(3)生質能源的發展等等,都帶動了對穀物的需求,也增加了對肥料的使用量!
如此供需不平衡的情形即促使了鉀肥過去幾年的價格上揚!(Source: RBC Capital Markets 07/14/2008)
未來對肥料的需求仍將持續成長
目前全球對鉀肥的消耗,主要來自於金磚四國,以中國為首佔22%之多,巴西與印度各佔14%與7%。當未來全球的人口數量可望自目前的67億人至2050年成長達92億人的水準,對穀物肉類的需求不言而喻!中國過去20年間對肉的消耗量成長了4倍,要養活未來超過13億的人口,將促使對穀物與肥料的需求大幅提升!而印度目前的人口佔全球的17%,但其可耕地只佔全球的11%,就比例來看是不夠的。此外,若比較同面積的可耕地的作物產出量,印度只有約當美國的20%-50%,產出效率極低,由此可見,未來印度將需要更多的肥料幫助提高其作物的產出效率!縱上所述,對鉀肥的需求,未來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預估中國可達10%,印度則可望以6%的速度持續增加!(Source: Potash Corp 2007 Annual Summary Report; IFA, Intrepid Potash 06/05/2008)
身為全球最大的鉀肥供應商,Potash Corp. of Sakatchewan Inc.鉀肥的儲量預計仍能充足供應100年以上,未來龐大而快速的需求將促使鉀肥的價格維持高檔,並幫助公司的企業獲利與公司盈餘提升,而可望持續帶動未來股價與基金的表現!
Q:鋁產業近期之市場變化為何?能源供給與價格對鋁價的影響?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對鋁業的佈局是否能受惠?
近期中國將減產鋁
中國國內20家生產電解鋁的公司於7/10決議在一個月內減產5-10%,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要求這些公司為即將來到的夏季用電高峰及北京奧運會減少用電,鋁業是高度仰賴電力的產業,減少電力就等於減產,由於這20家公司佔全中國約70%的產能,而中國的鋁產量佔全球18%,中國減產將會使得全球鋁供給陷入更緊繃的狀態,也將有利鋁價未來表現。目前高盛預估2009起全球鋁業就會供不應求,主要影響供給的因素如下:
1.電力不足:
鋁業是高度仰賴電力的產業,電力的成本約佔生產鋁的45%,每生產一公斤的鋁就會消耗150kWh(Kilowatt hours,每小時仟瓦特),每生產三公斤鋁所消耗之電量,便約等於台灣一般家庭每月的夏季用電 。以全球最大生產國中國為例,國內電力的成本比其它國家高出甚多(下圖),近日電價又上漲4.7%,加重製鋁的成本。此外,中國的鋁業的發電大多仰賴燃煤,中國政府限制煤價上漲的政策,將減低煤礦業者提供產量的意願,燃煤不足就無法支應鍛燒鋁所需的電力,而產量不足會使鋁價更高。高盛預估2008年全球及中國對鋁的需求成長分別有8%及16%,可見在需求仍強勁但供給產量不足下,將有利鋁價走勢。
2.生產中斷:
主要鋁生產國都面臨重要產區生產中斷的問題,中國因為第一季電力不足損失60萬噸;澳洲發電用輸油管爆炸,減少西澳30%天然氣的供應,Citi預估在2-3個月會回復20%,但剩下10%的復工尚無法估計;美國鋁業Alcoa在德州鍛燒廠因電力不足減產;印度的Nalco於Angul鍛燒廠因為煤礦庫存過低面臨停產,一旦停產再恢復須幾個月;巴西Valesul鍛燒廠因為高電價減產20%;英國Anglesey鍛燒廠因為火災減產2/3,Citi預估2008全球將減產2%,約100萬噸的鋁,產量減少對鋁價有相當程度的影響。(Source: Citi, 2008/6/23)
3.蘇打成本上漲:
蘇打為製鋁所需之原料,蘇打的成本約佔製鋁成本12%,比較2008上半年與2007下半年,腐蝕用蘇打(Caustic Soda)上漲45%,持續上漲的蘇打價格將推升製鋁成本,進而帶動鋁價的上漲。
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應能受惠鋁價的上漲:
不論來自於能源上漲造成成本上揚,或因為不敷成本進行減產都會對鋁價有推升的效果;再加上全球新興市場的需求仍強勁,鋁的基本面仍佳,價格將持續走揚。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目前加碼鋁業公司,亦同時投資大型多元化金屬公司較多,此類公司如BHP、Rio Tinto及Vale都持有鋁的佈局,應可受惠於鋁價的上漲。

巴西 陷空頭

【聯合晚報】2008.07.25
利率高漲與金屬價格挫跌衝擊巴西股市,在金融與礦業類股領軍下,巴西股市24日已陷入空頭市場,Bovespa指數比5月時的高峰跌逾20%。
聖保羅股市的Bovespa股價指數直到6月時,在全球20大股市中,仍是表現最佳的佼佼者,但24日重挫1986.49點或3.3%,以57,434.37點作收後,離5月20日所創的巔峰已回挫22%。根據通行的定義,股市從上一高峰回跌逾20%時,就可視為空頭市場。
礦業、化學與能源類股合計占巴西股市總值的57%,礦業與化學類股24日重挫4.6%,跌到四個月來的最低谷。此外,巴西央行將基準放款利率提高到13%後,也讓金融類股一蹶不振。
Fifth Third資管理公司投資長魏茲說:「世界經濟可能逐漸減緩,市場行情也在反映趨勢。巴西正追隨美國與其他市場下滑,沒有人願意在此時冒險。」
巴西大鋼廠Usiminas股價24日重挫6.7%,銅產商Gerdau也大跌6.1%。BNY Mellon公司分析師羅包說:「通貨膨脹與經濟下滑現在是全球性的頭痛問題,投資人擔憂鋼價會隨之挫跌。」
巴西央行為了把通貨膨脹率抑制在目標水準之內,23日晚間大幅提高隔夜放款利率0.75個百分點,達到13%,升幅超出分析師預期的0.5個百分點。金融類股因此普遍重挫,巴西最大民營銀行Unibanco就下滑4.8%。

歐洲面臨資產重貶舊戲碼

2008/07/25
【經濟日報】
歷史教訓似乎正在歐洲重演。在歐洲積極升息與美國大幅降息之後,歐洲可能將再度面臨1992年資產重貶、經濟衰退的情勢。
1992年6月丹麥公投否決了歐盟馬斯翠條約,拒絕加入歐元區。同年7月,德國央行升息至8.75%。兩個月後,義大利、西班牙與英國等歐洲主要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歐洲心臟地帶陷入衰退。
今年6月,愛爾蘭公投否決了歐盟里斯本條約;7月,歐洲央行升息1碼至4.25%。
大西洋兩岸央行的態度同樣南轅北轍,美國聯準會(Fed)在1992年忙著降息,解決房市泡沫破滅帶來的經濟衝擊,當時德國則以升息冷卻德國經濟。現在,歐洲央行(ECB)堅決對抗通膨,美國正以低利率處理另一個房市泡沫。
歐洲現在和1992年一樣,都面臨區域不均問題。當年德國享有高額外貿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2007年德國外貿順差占GDP的7.7%。1992年西班牙貿易逆差占GDP的4%,現在則高達10.1%。
摩根士丹利經濟師錢尼(Eric Chaney)指出,不同的地方在於,1992年還沒有歐元,現在歐元則把15國貨幣整合在一起。歐元不會解體,但歐洲許多地區的資產價值將大幅下降。
由於金融政策緊縮,放款條件趨嚴,鉅額外貿赤字的歐洲國家國內需求將受到打壓。這會造成實質工資下降,固定投資減少,西班牙已經走到這個局面。
長期而言,實質工資下降可以增強外貿競爭力,與固定投資減少同樣可以減少貿易逆差。但是這個修正過程會帶來痛苦的失業率上揚,政治介入將延長修正過程。
總體經濟的不均將藉由資產價格重估來解決。房地產最為脆弱,因為股價與政府公債價格都無法繼續支持房地產市場。西班牙、葡萄牙與希臘這種外貿赤字很高的大國,房產下跌的幅度可能超過想像。
歐元區邊緣的拉脫維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與羅馬尼亞更是危險,這些國家的外貿赤字更高。匯率與歐元緊密掛勾的拉、保、愛三國可能同時出現經濟衰退與房產下滑。(美國新聞周刊)

紐幣年底前可能會再貶14%

2008-07-26 中國時報
紐西蘭央行周四採取五年來首度降息行動,且暗示可能進一步降息。券商雷曼兄弟預測,紐幣兌美元匯價到年底之前可能再貶值14%,而且這一波貶值的壓力,甚至有可能會一直繼續延續到明年。
昨日紐幣匯率是1紐幣兌換0.744美元,雷曼兄弟預測,今年底前紐幣將貶值至0.64美元,2009年年底,將再進一步貶至0.60美元。
有鑒於經濟轉弱,紐西蘭央行周四宣布五年來首次的降息行動,將指標利率調降0.25個百分點至8%,且暗示將再進一步降息。
消息一出,紐幣兌美元匯價貶值至六個月低點。雷曼兄弟隨即發表評論,預期在紐國展開降息行動後,今年年底前紐幣還再貶值14%,而在全球主要貨幣中,紐幣已成為雷曼兄弟最不看好的貨幣。
紐幣已成雷曼最不看好貨幣
匯豐中華投信資深副總經理李哲宏表示,一個國家的貨幣一旦走弱,除了貨幣市場基金績效會受到直接衝擊,對於該國股票基金的投資人來說,也會產失匯兌損失,因此布局股票基金或貨幣市場基金,最好都以強勢貨幣的國家為首選,以避免基金收益產生匯差侵蝕。
以目前情況觀察,李哲宏認為,包括有原物料出口題材,近年來持續表現強勢的澳幣、加幣,或是整合成效良好、經濟體質漸強的歐元,都是不錯的選擇。
按照Bloomberg統計,截至昨日(7/25)下午六時止,今年以來全球漲幅前三名的主要貨幣都是東歐國家。其中捷克、波蘭貨幣兌美元的升幅都在2成以上,匈牙利幣升幅近18%,巴西里爾12.64%、瑞士法郎與澳幣升幅都在9.5%左右,歐元兌美元則升值約7.8%。
李哲宏說,今年七月歐元兌美元一度上探1.6後,雖然出現漲多拉回走勢,但就技術線型來看,歐元每次拉回的底部仍一次比一次高,因此歐元仍是相對強勢貨幣;而看好美國可望藉由升息來抑制通膨,並帶動美元走升的投資人,則可布局美元資產,逢低布局美元行情。

消除有關對沖基金的誤解

2008/07/24
對沖基金普遍被認為屬高風險的投資策略,其投資理念和手法一直備受市場質疑;加上近年涉及對沖基金的欺詐醜聞不斷發生,市場亦因此對對沖基金的評價毀譽參半。事實上,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超過數十種,這些策略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會達致不同的表現,而現時市場上提供的對沖基金產品大致分為單一策略基金或基金中基金兩種。
對沖基金的特色之一是能採用非傳統的投資工具及技巧。大部份的對沖基金投資目標,是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都可爭取回報或保障本金不失。對沖基金與一般基金不同的地方,在於對沖基金可利用槓桿倍大方法或各樣衍生工具,來提升基金最終回報,以及限制表現下跌的風險。
此外,對沖基金給予基金經理充分授權和資金運用的自由度,基金的表現全賴基金經理的操盤功力,以及對有獲利潛能的真知灼見。只要是基金經理認為「有利可圖」的投資策略皆可運用。因此,許多對沖基金的醜聞便往往與公司管理質素及能力存莫大關係。然而,倘若運用得宜,對沖基金能在具有成本效益而配合特定需要的情況下,對沖及控制投資風險。
對於初次涉足對沖基金的投資者來說,透過投資於由不同基金經理管理、以不同投資策略組成的基金中的基金,不但有助分散整體投資風險,更可減低基金策略因未能得到市場環境配合而受到的表現牽制。但投資者應了解各基金策略架構,以及個人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從而選擇合適個人組合的選項。
對沖基金中的基金與主流的傳統基金相近,兩者均是透過匯集投資者的資金,前者分散投資於多名不同的對沖基金經理及策略,後者則分散投資於不同的市場或傳統資產類別。然而,兩類基金的目標截然不同–後者量度基金相對基準(如股票指數)的表現;前者則旨在達到既定的絕對回報策略,不論市況升跌。到底,基金中的基金能否實踐承諾?
要分析業界的整體投資技巧,我們必須剖析由Hedge Funds Research所建立的HFRI基金中的基金指數,並與市場普遍用以衡量環球股票表現的摩根士丹利世界總回報指數進行比較。
整體而言,基金中的基金似乎能夠實現承諾。就近期而言,即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期間,全球股市下跌9%;對沖基金中的基金則報升1﹒6%。以對沖基金中的基金表現與1990年以來股票表現最差的十個月份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前者在其中三個月份錄得正回報,並只有兩個月的跌幅超過2%,足證基金中的基金具備保本能力。
既然如此,投資者應否把所有資金投放於基金中的基金?事實卻不盡然,因為並非所有絕對回報經理都能締造相同的回報。例如,Man Investments僅投資於全球約400名基金經理,而其甄選和監察過程的成本高昂,並須進行密集的分析。
此外,投資者須緊記分散投資的重要,不應把全部資本投放於單一資產類別,包括對沖基金。根據現代投資組合的理論,投資者宜建立一個風險與回報特性吸引的組合,而不應依賴任何單一投資工具。由於投資存在風險,投資者必須具備資金實力以抵禦風險,方可在市況逆轉時持盈保泰。因此,把部分資金投放於一項質素卓越的基金中的基金,可為投資者帶來跌市的保障。
《Man Investments供稿》

巴西股市兩年內二度陷入熊市

2008-07-26 工商時報
彭博社周五報導指出,在週四重挫下,今年上半年表現相對強勁的巴西股市也陷入熊市,這是巴西股市兩年內第二度走入熊市。
巴西Bovespa指數周四下跌3.3%,帶動賣盤的是銀行類股,以反映巴西央行決議將該國隔夜拆款利率調高3碼至13%,Bovespa指數在6月份下挫10%,而7月至今又走低12%。
6月之前,Bovespa指數今年來表現在全球前20大股市中是最佳的,漲幅為14%。但進入6月,情勢逆轉,商品價格下走致使巴西能源生產業者和礦業公司的股價帶頭跌。6月至今,Bovespa指數總共跌了22%,而股市下跌20%以上就被認為進入熊市。
摩根資產管理的基金經理人魏爾維格(Walter Hellwig)表示,商品價格大盤整將對商品淨生產國造成傷害,雖然說現在預測往後發展還太早。
Bovespa指數上一次處於熊市是在2006年5月至6月間,跌幅為22%,是由於市場擔心通貨膨脹將迫使央行升息。Bovespa指數隨後回升,當年全年漲幅有33%。
在巴西股市此次走入熊市之前,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25個成分股中,僅巴西、約旦和摩洛哥這三國股市得以保全,其餘全陷熊市,但如今,巴西也淪陷了。而追蹤23個已開發國家股市的MSCI世界指數目前只有加拿大股市未陷熊市。
美林新興市場股權首席策略師哈內特(Michael Hartnett)已將巴西股票評為「減碼」。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商品行情 泡沫破裂?

2008-07-25 工商時報
在美元轉趨強勁、需求減弱,供給增加等多項因素下,近一週左右自原油、穀物到金屬等商品行情連連重挫,國際商品行情指標芝加哥商品研究局指數(CRB指數)因此跌到11週來的最低點。
商品行情全面下跌,也引發各方揣測,有專家認為這已非一般的市場向下修正,而是商品行情泡沫破滅的開始。
不過短短1個月的時間,原本多頭氣盛的商品行情就豬羊變色,全面下跌。其中又以油價跌勢最受矚目,週四歐美盤中,西德州中級原油一度跌破每桶124美元,不過稍後又回升至125美元以上。國際油價不過7個交易日,就較本月初所創的歷史高點147.27美元下跌逾15%。與此同時,本月以來,玉米已下跌21%,至4個月來的低點,小麥也下跌8%。此外,金價上週也下跌6%左右,而銅、鋁與鎳等基本金屬也告疲軟。
受此影響,CRB指數已連續7個交易日下跌,目前較3週前所創下的最高紀錄已下跌13%。
此一情勢也引發市場關於商品行情的大多頭走勢是否已近尾聲的猜測。專家指出,目前談商品多頭行情即將結束還言之過早,因為未來還有許多變數存在,例如氣候的變化可能導致穀物收成減少,再度推升穀物價格,同時地域風險的升高也可能使得油價恢復上漲。
不過他們也強調,總體而言,商品市場確實較之前有所冷卻,而這對飽受通膨壓力之苦的消費者,以及苦思抑制通膨對策的央行官員來說,都是一項佳音。
也有部分專家大膽認為此時就是商品行情泡沫破滅的開始。加拿大國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吉奈克表示,以他的研究,目前商品市場有一些特質與當年的達康泡沫和美國房市泡沫極為類似,而這代表商品市場行情現階段的下跌並非一般的行情向下修正,而是泡沫破滅的開始。

5年首度降息 紐幣暴跌半年新低

2008-07-25 中國時報
紐西蘭央行昨天宣布降息,引發紐元大跌到近六個月的低點。匯銀主管表示,紐幣本季面臨較大的走貶壓力,建議逢高出脫,換回美元或新台幣。此外,匯銀主管說,澳洲的基本面較紐西蘭佳,澳洲目前並不急著降息,抱澳幣相對安全。
有感於經濟瀕臨衰退邊緣,紐西蘭央行周四降息1碼成為8%,是5年來首度調降利率。央行總裁鮑拉德並暗示後續還有進一步降息的動作。受此影響,紐西蘭股市大漲,紐幣則重貶,兌美元匯價跌到6個月新低。
紐央行預期會進一步降息
紐西蘭央行貨幣政策重心已擺在經濟成長上面,鮑拉德發布聲明指出:「在經濟活動下半年可能將持續不振的情況下,通膨率估計也將從5%的高檔滑落,只要通膨情勢持續改善,匯率也未大幅貶值,我們預期將會進一步降息。」
過去,在高利率誘因下,國內許多屬性穩健保守的定存族大舉買進外幣存款,其中,尤以南非幣、澳幣和紐幣1年期定存都達6%以上,是市場上存款利率最高的外幣種類。
不過,外匯專家在年初時便警告,澳、紐幣都屬「高風險」貨幣,3月底澳幣兌美元,就曾出現單周暴跌3.76%的情況;南非幣也不遑多讓,高低點價差就超過20%,往往幾天的升貶,便超過存高利活存的利息,「玩這些高息貨幣,心臟要強一點」。
續存到一年 才不會兩頭空
銀行主管建議,對於手上有紐幣被套住的人來說,若有閒錢,可以再用部分資金加碼攤平。但如果不想再進場,則建議續存到一年,至少可賺7%以上的利息,絕對不要中途解約,匯差、利差兩邊都賺不到。
他認為,短期續抱紐幣應該沒問題,除非新台幣未來走勢續強,投資人才該考慮是否調節部分外幣。他說,紐西蘭央行降息是意料中事,紐幣可能還會再貶,投資人在第三季時應逢高出脫這類貨幣,轉向加碼美元與新台幣。
中信銀財富管理處理財規畫部協理黃培直認為,近期看貶美元的力量已逐漸減弱,美元醞釀反彈;但就目前看來,美國8月升息機率大減,一般預測10月升息的機率也不高,代表光靠升息仍然無法對抗通膨,因此預料美元未來可能走升。而市場則預估到今年底前紐西蘭央行還會再降息2碼,否則無法挽回下滑的經濟情況。
紐股大漲2.7% 7年最大漲幅
在宣布降息後紐幣應聲重挫,兌美元大貶1.3%至0.7415美元,創6個月新低價,兌澳元則跌到1.2952紐幣兌1澳元,創近8年新低價。紐幣大跌主要是反映未來利差優勢將逐漸縮小,澳洲目前指標利率為7.25%,美國為2%,日本則是0.5%。但股市則大漲,紐西蘭50種股價指數周四收盤勁揚85.28點至3,287.23點,漲幅達2.7%,創7年來單日最大漲幅。

證券化移轉不動產 宜三思

【經濟日報╱呂旭明 (記者吳碧娥採訪整理)】2008.07.24
劉裕(化名)是月盛貿易公司董事長,在敦化南路擁有約140坪的辦公室,市價約6,000萬元,公告現值也達2,400萬元。因為月盛貿易公司剛好需要辦公室,劉裕就將敦化南路的辦公室賣給月盛貿易公司,但由於月盛公司經營不善、年年虧損,雖然資本額有3,000萬元,目前股權淨值只不過500 萬元,若要購買此辦公室實屬不可能,因此劉裕便借2,000萬元給月盛公司,作為購買辦公室所需資金,並由月盛公司按月付利息給劉裕。另一方面,因月盛公司年年虧損,劉裕自覺年紀漸邁,經營觀念跟不上時代腳步,所以當劉裕的兒子劉恆(化名)學成歸國,劉裕便將月盛公司按股權淨值賣給兒子。
依遺產及贈稅法第5條第6款規定,二親等以內親屬間買賣財產以贈與論,但能提出已支付價款的確實證明,且該價款並非由出賣人貸與或提供擔保向他人借得者,不在此限。因此父子之間的財產移轉,只要能提出支付買賣價金的事實,且支付者的資金來源極為明確者,還是可免課贈與稅。
而劉恆向劉裕購買月盛公司全部股權,雖然該公司資本額3,000萬元,但目前淨值僅剩500萬元,最後按500萬元成交,並檢附資金流程及資力證明,由於本案例屬於一親等間的財產移轉,經國稅局審查後,准以「買賣」認定,並核發免稅通知函,劉恆才辦理股權移轉。
以本案例而言,被投資公司因無力向董事長劉裕購置房地,乃由董事長借錢給公司,再以此資金向董事長購買房地。若劉裕的身分是華僑,在國內並無固定住所,則公司交付給他的利息可按20%扣繳,而公司列報此利息為當期財務費用,因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為25%,就整體稅負而言,還有5%的節稅效果。
假設劉裕並非華僑,其將資金借予公司,不但有利於公司購置財產,還可將市價6,000萬元的辦公室,以500萬元的股權價值賣給子女。在本案中,劉裕將不動產售予月盛公司,再將月盛公司股權賣給兒子劉恆,雖不動產屬月盛公司所有,但月盛公司最後屬於劉恆所有,等於是透過間接的方式讓劉恆擁有不動產,也是將不動產財產予以動產化或證券化的最佳例子。
但要注意的是,劉裕出售房地產給月盛貿易公司,應課徵土地增值稅及財產交易所得稅,出售股權給兒子要課徵證券交易稅;且不能以顯著不相當的代價移轉,否則還是可能被補徵贈與稅。
再者,雖然劉裕透過節稅規劃,將房地產以證券化方式移轉給兒子,但仍擁有月盛公司2,000萬元債權,若月盛公司償還借款給劉裕,將來劉裕不幸過世後,仍應列入遺產,課徵遺產稅;但若劉裕沒有事先移轉房地產給兒子,將來以繼承方式移轉,只要按公告現值申報遺產稅,且免繳土地增值稅,因此透過證券化移轉不動產的節稅規劃是否合算,還是值得三思。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呂旭明口述,記者吳碧娥採訪整理)

券商財管部門 鬧空城

【經濟日報】2008.07.24
國內共有17家國內外券商取得財富管理執照,然而主管機關沒有提供誘因,開辦財富管理業務後所受限制反而更多。業者表示,目前幾乎沒有券商推廣財富管理,不僅未開辦相關業務,甚至還有多家券商的理專人數掛零。
已核准辦理財管業務的券商中,台灣工銀證、永豐金證與中信證理專人數都是零,其他家券商理專人數配置也多僅有個位數,富邦證、元大證、寶來證、國泰證、康和證、大華證、群益證、日盛證、永邦證和新壽證等,財富管理的經理加上財務顧問都不超過十人。其中元富證配置一位經理與24位理專,在券商中算人數最多者,但與銀行通常配置上百位理專的差距仍然很遠。
寶來證94年10月取得財富管理執照,是最早拿到核准函的券商,但至今仍未開辦財富管理業務。
券商業者指出,這是因為主管機關要求券商經營財富管理業務時,僅能從事資產配置與財務規劃,不能提供投資建議,而且還必須設專門部門主管,培訓理財專員,券商的理專也不能接單,必須委託經紀。
券商若不能提供投資建議,反而失去優勢,券商主管說:「開辦財富管理業務要高成本培訓理專,但卻沒有油水,大家根本就不想做。」
如果券商不以財富管理執照服務客戶,有經紀業務的券商本來就可以接受客戶委託,包括全球股票、基金、保險、連動債等產品都可以推薦;但若經營財富管理業務,假設建議客戶投資的股債比為七三,卻不能告訴客戶買那些股票,反而會被客戶抱怨。
券商建議,主管機關應開放券商提供與銀行差異化的服務,但目前財富管理相關法規都是從銀行移植而來,不符合券商需求,讓券商辦理財富管理業務阻礙重重。

印度政府贏得議會信任投票

印度政府贏得了議會的信任投票﹐令當政的聯合政府得以多掌幾個月大權﹐也為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試圖與美國達成核交易提供了急需的政治助力。
但這場勝利可能會遭到破壞﹐因辛格的反對者聲稱﹐聯合政府的官員向三位反對派成員提供總額225萬美元的賄賂﹐要求他們在投票中棄權﹐以增加政府獲得信任投票的機率。反對派議員在議會上從包裡拿出大捆盧比放到地板上﹐作出了上述指控﹐令會場陷入一片混亂。
上述指控的真實性無法立即確定。主要反對黨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的發言人聲稱該黨有CD為證﹐但沒有說明詳情。
領導當政的團結進步聯盟(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的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官員駁斥說﹐上述指控只是一種政治把戲﹐想轉移人們對政府勝利的注意力。印度上議院議員阿戈瓦爾(J.P. Aggarwal)說﹐印度人民黨通過這些毫無根據的指控使印度的民主在全世界面前成了笑柄﹔每個人都在看著這一丟臉的舉動﹐這就像讓自己的家人出醜。
當前印度通脹達到13年來的高點﹐同時經過了令印度成為堪與中國匹敵的新興經濟大國的四年穩定增長後﹐印度經濟開始放緩﹐在這種情況下﹐選舉季節本來會十分艱難﹐但挫敗議會的不信任案令辛格和國大黨獲得了助力。最受關注的價格指標批發物價指數的漲幅最近幾週折合年率已經超過11%。
但賄賂指控的污點會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為反對黨提供政治攻擊的口實﹐尤其是這一指控還與75歲的總理辛格的清廉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大選必須在明年5月之前舉行。辛格是一位經濟學家﹐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他說話溫和﹐素有正直之名﹐同時也有種幾乎是身不由己地進入權力中心的領導人的氣質。
作為總理﹐辛格最突出的外交功績就是2006年與美國總統布(George W. Bush)達成的核交易﹐在印度傾向於蘇聯幾十年之後﹐這樁交易成為更為密切的美印關係的基石。但聯合政府中的左翼政黨認為該交易太有利於美國﹐因而不予支持﹐西令交易陷入嚴重困境。辛格依靠左翼政黨才在議會佔據多數席位。
根據該交易﹐如果印度允許國際社會調查其核設施﹐美國將向印度提供民用核技術。
由於辛格政府將繼續當權﹐重新點燃了核交易獲得通過的微弱希望。印度政府將提請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理事會以及核供應國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批准。核供應國集團是對核技術的出口進行監管的多國組織。
然而﹐這樁交易能否在11月的美國大選之前被納入美國國會的議事日程還是未知數。這樁交易可能會在明年1月美國國會重組之前得以重提﹐但也不能保證。
過去四年是國大黨統治印度的歷史上首次組建聯合政府﹐而不是本身佔據多數席位。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辛格會不會提名自己作國大黨的總理候選人還不清楚。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之子、38歲的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通常被視為可能的繼任者。
不管是誰試圖組建下一屆政府﹐都要面臨一個關鍵問題﹕與哪些少數黨派及政治家聯盟以確保多數派地位。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是頗具爭議性的社會民主黨(Bahujan Samaj Party)領導人馬雅瓦迪(Kumari Mayawati)。社會民主黨主要依靠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底層賤民的支持。
去年﹐馬雅瓦迪當選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首席部長﹐部分原因在於她還設法贏得了印度最高階級婆羅門的支持。自那以後﹐她就成為一名務實的政治家﹐有進入全國領導階層的雄心﹐並在週二的信任投票之前頻頻露面。
馬雅瓦迪與棄辛格而去但又不太可能支持保守的印度人民黨的左翼政黨站在同一陣線﹐可能會興起一個對抗傳統的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的“第三陣線”。雖然任何獨立聯盟的實力都還值得懷疑﹐但政治觀察人士認為馬雅瓦迪已經巧妙地利用了週二的投票來增強自己在更廣泛的社會階層中獲得的支持。他們預測她將會是未來的大選中決定勝利歸屬的人物﹐可能會自己問鼎總理之位。
新德里的尼赫魯大學(Jawarhalal Nehru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凱莫爾•奇諾伊(Kamal Chenoy)說﹐如果馬雅瓦迪的政黨能在下次大選中獲得議會的50-60個席位﹐她就會在下屆政府中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在週二預定的投票時間之前大約90分鐘﹐印度人民黨的成員將一摞摞鈔票放在議會的地上﹐指責政府領導人及其同盟者以這些錢行賄。
印度人民黨黨魁阿德瓦尼(L.K. Advani)對議會外面的記者說﹐有三位議員告訴他﹐有人向他們每人開出3,000萬盧比(約合70萬美元)的價錢﹐要求他們在信任投票中棄權﹐從而幫助聯合政府繼續掌權。阿德瓦尼說﹐三位議員在投票前每人先收到了1,000萬盧比﹐然後在投了棄權票之後收到了剩餘的錢。
其他反對黨領導人要求辛格辭職。
國大黨確實在投票前進行了一些交易﹐以贏得獨立黨派的支持。社會主義黨(Samajwadi Party)的支持令國大黨奪回了在左翼黨派身上失去的席位﹐作為回報﹐社會主義黨要求辛格令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P. Chidambaram)和印度央行行長雷迪(Yaga Venugopal Reddy)辭職﹐原因是印度的高通脹率。國大黨官員沒有公開確認是否會滿足這些要求。
另一個獲得小黨派支持的舉措效果不是那麼好﹕即便國大黨以一個政黨黨魁父親的名字重新命名了一個機場﹐還是未能獲得該黨的三名成員的支持。
Niraj Sheth / Paul Beckett

誰在推高大宗商品價格?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哈維爾•布拉斯(Javier Blas)、喬安娜•鍾(Joanna Chung)
2008年7月24日
價格波動異常劇烈。盡管交易員們將劇烈市場波動歸因於供求,但美國政府多數政治人士確信,投機是罪魁禍首。美國公眾被激怒了。
那是1958年,當時存在爭議的大宗商品是洋蔥。美國國會召開了長時間、有時一片混亂的聽證會,在這些聽證會上,當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總裁埃弗雷特•哈裡斯(Everette Harris)試圖讓國會議員相信,洋蔥期貨市場不是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交易平台……我們就像是一只溫度計,測量溫度,」哈裡斯在聽證會上表示。「你不會僅僅因為我們經歷了短時間的0度氣溫,就希望通過一條針對溫度計的法律。」但這些看法沒有得到理會,當年8月,國會通過了《洋蔥期貨法》(Onion Futures Act),禁止進行洋蔥期貨交易。
50年過去了,好像一切都沒有改變。最近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引發了激烈的、充滿政治意味的辯論,人們在討論金融投資——對某些人而言,就是投機——是否在影響市場。養老基金和其它大型機構如今持有2500億美元的大宗商品,多數通過標準普爾高盛商品指數(S&P GSCI)等公認的行業基準投資。2000年,這個數字僅為100億美元,不過部分漲幅反映價格上漲,而非新的資金流。
索羅斯:泡沫正在形成
能源和食品價格的不斷飆升,在華盛頓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美國兩黨政治人士紛紛尋找解決方案以安撫選民,兩位總統候選人也承諾將對這一問題采取措施。最近數月至少有10項立法提案,國會也舉行了十來次聽證會,討論石油市場的某些方面和投機。在向美國國會作證時,億萬富翁投資者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談到了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正在形成的泡沫」,他補充稱,投資機構通過指數基金投資期貨市場的能力,擴大了價格漲幅。
許多政治人士指責「過度投機」和各種監管上的「漏洞」造成了當前市場局面。包括康涅狄格州以獨立身份當選的民主黨參議員喬•利伯曼(Joe Lieberman)在內的一些議員認為,投機需求,特別是通過大宗商品指數基金的投機需求,是能源和食品價格高漲背後的一個主要推動力。作為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Homeland Security and Governmental Affairs)主席,利伯曼稱:「我自己的結論是,指數投機者應對大宗商品漲價負很大一部分責任。」該委員會是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的委員會之一。
即便某些監管者也無法確定投機帶來的影響,他們呼籲做進一步的調查。美國大宗商品和期貨交易的監管機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簡稱CFTC)的委員巴特•奇爾頓(Bart Chilton)稱:「我不能確信是否是投機資金造成價格上漲,但我確知的是,這些市場上有數千億美元的資金是幾年前不存在的。」
最近,眾議院農業委員會舉行了連續3天的聽證會以考察各項立法提案,其中一些涉及CFTC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來監管蓬勃發展的期貨市場。據CFTC代理主席沃特•盧肯(Walter Lukken)稱,該機構的人員編制水平接近歷史低點,比33年前該機構創立時低約12%,而同期僅期貨交易所內的成交量就增長了80倍。盧肯告訴國會,該機構需要「立即增加資源」以履行職責,以目前的資源和人員編制水平而言,該機構無法執行額外任務。
美國以外的政治壓力也不斷攀升。意大利呼籲八國集團著手對付大宗商品投機者。最近,隨著人們擔憂投機者在推動創紀錄的原油價格方面可能充當的角色,一個英國議會委員會稱,將舉行首次有關石油市場監管的聽證會。

短線操作不如長期持有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沙勒恩•戈夫(Sharlene Goff)
2008年7月24日
震蕩的股市正為那些希望快速獲利的活躍投資者提供著一片沃土。但這種不穩定的狀況,促使專家們再次發出了警告:試圖把握證券交易時機,以抓住市場頂部或底部的做法是危險的。
分析師指出,試圖判斷短線走勢的投資者將使自己面臨這樣的風險:既無法擺脫虧損境地,又錯失了反彈時機。
「在股市走勢不明朗的時候,人們會傾向於推遲作出投資決定,或是拋出現有的持股,以期在股價下跌後重新買進。」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英國零售業務執行董事彼得•希克斯(Peter Hicks)表示,「理論上講,這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想法,但在實踐中卻很少奏效。」
投資者面臨的一個障礙是,市場下跌以及其後出現的反彈,往往發生在短期內。
希克斯表示:「因為上漲往往就在下跌前、或下跌後發生,所以試圖避開下跌的投資者,很可能會錯過最佳的上漲行情。」
其中的風險在於:人們在股價已經大幅下跌後賣出,而後沒能及時買回,以抓住上漲的時機。
金融咨詢機構Edward Jones的市場策略師凱特•沃恩(Kate Warne)表示:「我們常常發現,人們幾乎完全選錯了時機。」
富達的研究顯示,投資者長期留在市場,勝過不斷找時機買入和賣出。就英國股市的整體表現而言,上漲的天數少於下跌的天數。
例如,如果15年前在英國股市投資了1000英鎊,不去動它,到上月底,這筆投資的價值將增至3260.58英鎊。但是,如果錯過10個表現最佳的交易日,這筆投資的價值將是2147.09英鎊;如果錯過40個最佳交易日,這筆投資的價值將跌至885.32英鎊。
專家們的感覺是市場現在已經處於超賣狀態,可能在某個時候會出現反彈。本周,標準普爾500指數和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均正式跌入了熊市區域,較去年秋季的峰值水平跌逾20%。
他們認為,目前股價看起來有吸引力,但準確判斷反彈何時出現十分困難。
「如果投資者很勇敢,希望抓住反彈機會,目前可能是很好的時機。」F&C英國增長與收入基金的經理特德•斯科特(Ted Scott)表示,「市場進一步超賣的可能性很小。」
不過,他仍認為短期內可能出現新低,投資者必須對此有所準備。
「從技術角度來說,股市目前處於熊市,但從經濟形勢來看,我們仍未出現衰退。」他表示,「如果真的出現經濟衰退——這種可能性偏大——股市可能進一步下挫。」
他表示,如果投資者把眼光放到5至10年,目前可能是一個投資的良機。
Killik & Co的米克•吉利根(Mick Gilligan)表示,準確找到市場的底部一向極其困難。他指出,倫敦金融時報指數今年每一次跌至低位,同一天往往緊接著出現大幅上漲。
他建議投資者不要試圖過度準確地把握市場的底部。「試圖預測絕對高點和絕對低點的時間非常困難,沒法做到。」他表示,「未來3至6個月可能是入市的好時機。」
把握市場的絕對底部,也意味著在市場人氣極其低迷之際買進。沃恩表示:「在這個時候投資,會感覺非常驚慌。」
投資者傾向於在有信心的時候買進股票,在感到不安的時候轉投更為安全的資產,如現金。
Barclays Stockbrokers的數據顯示,本周多空力量基本相當,表明投資者仍不確定市場的走向。
吉利根認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是長期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投資組合,在他們認為投資組合超買的時候減倉,在感覺超賣的時候增倉。
他表示:「危險在於,當出現超買的情況時,投資者過早地全部清倉。」
他強調根據公司基本面因素——估值和增長前景——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性。做出決定之後,再利用市場時機「巧妙地找出市場中的買點和賣點」。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中國各銀行被告知收緊房貸

英國《金融時報》吉密歐(Jamil Anderlini)北京報道
2008年7月24日
在美國政府出手扶持房貸巨擘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之後,中國官員和政府經濟學家警告國內銀行收緊其房貸發放標準。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敦促國有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並責令它們收緊貸款審批程序。
隨著一度繁榮的房地產行業開始放緩,中國政策圈子的其他成員也開始對國內銀行的健康表示擔憂。
根據官方數據,截止6月底,中國70個最大城市的平均房價同比上升10.2%。但上海、北京和深圳等重要城市的售樓量近幾個月來急劇下滑。某些分析師擔心,房價將出現大幅下跌。
「假如房地美和房利美這樣資質不俗的金融機構會落入這麼糟糕的境地,那麼這對中國的金融機構來說意味著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知名經濟學家易憲容問道。「我們這裡之所以尚未見到相似的問題,唯一的原因是房地產價格繼續快速上漲。」
中國銀行業的放貸標準,往往比發達國家寬鬆得多,部分原因是中國仍處於建立一套信用評級體系的初級階段。「在中國任何人都能申請到房屋貸款,不管他們是誰,」易憲容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同時,市場上存在大量投機行為,在銀行工作人員發放貸款方面則存在內幕交易。」
不過,中國的房貸違約率迄今相對較低。
中國家庭儲蓄的總量,大約為未清償消費者債務(包括房貸)總量的5倍。中國逾一半人口為農民,他們沒有實力投資房地產。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人口結構轉變。官方政策旨在到2020年吸引逾1.5億農民到城市就業,預期該項政策將在未來數十年期間推動房地產需求。
中國缺少投資選擇,也導致投資者「炒樓」,把價格推高到超出許多居民承受能力的水平。

印度政治放晴 股匯市掃陰霾

【經濟日報】2008.07.24
印度國會通過對總理辛哈的信任案投票,投資人看好新德里當局將大幅放寬金融業海外投資限制,激勵印度股匯債市齊揚,孟買Sensex指數23日在金融股領軍下,收盤大漲5.94%,印度盧比也出現15個月來最大升幅。
花旗集團說,這場勝利授權辛哈放寬印度保險業的海外投資、解除銀行的投票權限制,並延長政府的任期。印度現任政府實現創紀錄的經濟成長,提高海外投資至歷史高峰。
Axis銀行財務主管穆克吉說:「這將使當地人和海外投資人信心大振。隨著不利因素消失,資產價格將上揚。改革將重新啟動,且這回會推動得更快更順利。」
信任案過關後,印度政府將尋求國會的同意,把保險公司的海外投資限制由26%調高至49%,這只是國會諸多懸而未決的經濟改革審議事項之一。印度財長戚丹巴南23日說,這是政府的一大勝利,未來將尋求的各政黨支持經濟改革計畫,包括繼續推動金融改革、開放零售部門與民營化等。
DSP美林策略風險主管霍蘭(Andrew Holland)說:「這開開啟了一扇窗,只要油價不要漲太高,聯合政府推動改革,印股後勢可期。」
核電設備製造商也大為振奮,看好辛哈的勝利將使反應爐用渦輪機和發電機的訂單增加。印度國會之所以舉行這場十年來首見的信任投票,是因左派聯盟反對印度與美國的民用核能協議,不願支持聯合政府。
隨著政局轉趨明朗,印度股市23日勁揚6%,最大工程集團拉森圖布羅公司股價上漲4.7%;最大電力設備製造商巴拉特重電公司大漲9.7%。

解構投資人對Fed的二大迷思

2008 / 07 / 23
投資人對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二件事情,或許耳熟能詳,然而卻雙雙都是誤解。
首先是,Fed掌控美國利率。
其次是,Fed許下了諸多的承諾,以致可能落得缺乏資金或債券可用。亦即已無法執行注入資金進入金融體系的公開政策,或無法解救值得存在的機構這類非常態的政策。
其實這二件事都只是迷思,而非事實。
先從利率談起。這項迷思最為普遍,其來由無非就是因為「Fed今日調降利率」這類的標題。
事實上,要說Fed掌控利率,最好在利率之前加上「短期」一辭。因為Fed僅能掌控部份短期利率,主要就是所謂的聯邦基金利率,亦即金融機構的隔夜拆款利率。金融市場則決定長期利率,而長期利率的走勢,往往與聯邦基金利率方向不同。
關鍵在於:聯邦基金利率與長期抵押貸款利率的關係。
自去年9月以來,Fed已調降聯邦基金利率幅度比例達62%,由5.25%周降至2%。但長期抵押貸款利率卻高於9月18日水準--即Fed開始降息之日。
在Fed初次降息前那一周,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利率為6.44%,最近利率為6.51%。高額抵押貸款利率最近為7.63%,高於先前的7.26%。
Fed與美國財政部都樂於見到美國抵押貸款利率下降,因為這有助支撐房屋價格。
房價下跌會增加房貸違約案件,也會增加貸款人的痛苦與貸款機構的虧損。做為擔保品的房屋價格若下跌,會讓抵押貸款機構較不願提供貸款,購屋者更不願購買。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這絕非Fed所能掌控。
Fed調降短期利率,協助減緩纏繞全球金融市場逾一年的恐慌。此外,降低利率,至少理論上,有助支撐美國經濟。
但是Fed調降短期利率,也推升了通貨膨脹擔憂,還使得美元在國際市場下跌,繼而影響到了商品價格,而商品價格大漲正是通貨膨脹的主因。
所以,Fed僅能設定短期利率。而短期利率又可能導致長期利率往Fed所不樂見的方向演變。
Fed子彈是否充裕?
投資人擔憂Fed與財政部在挹注大筆資金進入銀行體系後,Fed是否落得彈盡援絕?
Fed主席柏南克與他的同僚們近來從事了二項計劃,也讓投資人擔憂是否有能力履行承諾。
第一,Fed現在不只對金融銀行直接提供貸款,亦將對投資銀行等機構直接提供貸款。
第二,Fed將對特定對象借出公債(他們可賣出或抵押),換取如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無法賣出或抵押)。
讓人擔憂的是Fed僅持有約8000億美元公債,而這些計劃所需資金即已超過8000億美元。
其實這項擔憂忽略了Fed創造貨幣的驚人能力。
其做法:如果一個機構欲向Fed借款500億美元,Fed僅需在該銀行在Fed的帳戶內記上貸款500億美元,借款人即可自由運用該資金。這宛若是Fed憑空創造了現金。
如果Fed需要的公債超過8000億美元,Fed可在公開市場購買,將支付的款項存於賣方的Fed帳戶內。如此,Fed便可擁有無數的公債,子彈當然充裕。

陸股跌不休 AH股溢價下滑

2008-07-23 工商時報
這半年多來由於經過連番下跌,讓中國大陸AH股溢價指數從113.47%跌至25.73%,下跌幅度已逾40%,指數來到史上最低,更出現同一家公司H股股價壓倒A股股價的少見現象。
截至昨日,A、H股比價指數收報125.73點,而在A股與H股都有發行的大陸股票中,股價存有明顯落差的已增至6檔,分別為中國平安、海螺水泥、交通銀行、中國鐵建、招商銀行和中海發展。
其中,中國平安A股昨日股價為43元人民幣,其H股股價為53.7港元,股價落差是最大的。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狂跌,大陸與香港也難置身事外。目前香港恒生AH股溢價指數收報125.73點,下跌0.14%。也就是說,A股當前僅比H股貴25.73%(125.73-100)。
事實上,恒生AH股溢價指數最高點的213.47點是在今年1月22日創下的,僅半年時間,恒生AH股溢價指數下滑幅度高達41.10%。同期,上證指數也從4,559.75點下跌至2,861.42點,跌幅為37.25%;恒生指數則從前期的21,757.63點上漲至22,532.90點,漲幅為3.56%。
一名香港證券業人士指出,一般認為,A股應該比H股要貴,然而從今年1月份以後,AH股溢價指數跟隨A股同步下跌。截至日前,A股對H股的溢價率僅為25.73%,已較最高時的113.47%下滑了77.32%。
該人士表示,按照一貫的觀點,H股市場由於已近成熟,因此其估值相對合理,而A股市場投資者尚不成熟,因此,當A股股價高於H股時,多數人認為是正常的,而一旦A股股價低於H股股價,就會引起市場的密切關注。
那麼,這現象是否表示中國A股的投資機會已經來臨了呢?對此,中投證券分析師丁儉保守的表示,AH股溢價率下滑,並不能說明A股已經便宜,只能認為當前A股價值已接近合理,此前是因為泡沫太大了。
他說:「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應該是投資低估的股票而非投資價值合理的股票,因此目前尚不是個人投資者投資A股的最佳時機。」

國際油價重挫至127美元

2008-07-23 工商時報
國際油價又再出現重挫走勢。由於熱帶性風暴桃莉的路徑可能會避開墨西哥灣岸的主要油氣設備,周二油價大跌逾4美元,觸及六周低價,來到每桶127美元以下。天然氣期貨則失守10美元大關。油價大跌支撐航空類股走高,也推升美股反彈上揚。
周二油價重挫顯示,投資人在大約九天前將油價推升到147美元的歷史新高之後,已開始將資金撤出。已有跡象證實,高油價已造成需求萎縮,尤其是在美國。
今年以來對美國構成第一次大型風暴威脅的桃莉,預料仍將發展成為颶風,德州與墨西哥州正準備與她正面接觸,所幸這次風暴預計將不會波及北美的原油生產。花旗分析師在研究報告指出,風暴干擾油價的風險很低。
美國八月原油期貨大跌4.78美元,為126.26美元,成為6月初以來的最低點。倫敦布蘭特原油則下滑3.62美元,為每桶128.99美元。
Voyageur資產管理公司資深證券交易員拉森表示,油價下跌暫時分散了投資人對財報的注意力。他說,「一些公司的財報確實不好,但我們開始把一些財報視為公司個案,而不是整個產業。油價亦緩和了一些憂慮。 」
其他能源商品亦告重挫。天然氣下跌52.6美分,報每千立方呎9.984美元。汽油期貨則下挫9.31美分,為每加侖3.124美元。

銀行理專轉行賣保險

2008-07-23 中國時報
銀行財管業務提早過冬,理專轉行賣保險!次貸風暴加上台股直直落,投資人哀嚎遍野,意外讓強調保本的保單,成為當紅炸子雞。銀行主管表示,許多銀行近期的財管業績,幾乎就靠賣保險獨撐大局,銀行理專成了名符其實的保險業務員。
攤開近期的「銷售排行榜」,絕大多數是賣各式保單,大約佔五成左右;其次才是台、外幣定存,約佔二、三成;至於去年賣得嚇嚇叫的海外基金及連動債,則是少得可憐。
看準財管市場提早過冬,銀行近期促銷策略也開始轉向,開始以保單銷售為主。如果客戶有從股市,或基金中撤出的資金,建議轉向購買能保本的保單,報酬率至少優於台幣定存。
像中信銀,最近也是保險商品掛帥,詢問度最高的是中壽推出的「利上鑽萬能保險」,本月宣告利率為3.65%,除利率優於台幣定存(目前約2.7%)近1個百分點,更不用擔心賠錢。中信銀副總曾清傳指出,這項商品獲青睞之處,在於有彈性繳交保費,而且前三年宣告利率固定,第四年起宣告利率則不得低於1.5%。換言之,這項商品若放得愈久,可獲得身故保險金及保單價值愈高。

墨比爾斯喊進 中國印度股市

2008-07-23 中國時報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Mark Mobius)指出,今年以來大盤跌得比其他主要股市還兇的中國與印度股市,已到了進場揀便宜的時候。
坦伯頓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長墨比爾斯在多倫多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一直在根據股票的估價來重新調整投資組合,像在印度與中國等地股價就跌得相當兇。」墨比爾斯照管坦伯頓旗下約470億美元的新興市場股票。
墨比爾斯也跟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一樣,看好今年已下挫46%的中國股市後市。中國與印度是全球前兩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原物料價格飆漲與經濟成長減速影響獲利下,這兩個國家的股市在全球前20大股市中表現最差。去年,中國股市上漲162%,印度股市上漲47%。
目前中國的滬深300指數之本益比為21倍,接近兩年多來的最低水準,並較2007年10月的53倍高峰銳減。印度孟買證交所的敏感指數(Sensitive Index)之本益比為14倍,已較今年稍早的31倍高點大幅下滑。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之本益比約為22倍。
不過,因數次準確預言金融危機而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美國投資大師麥嘉華(Marc Faber)卻唱反調。他在7月4日表示,押中國股市止跌反彈的投資人等著賠更多錢。然而自麥嘉華放話後,滬深300指數漲了6.2%。
莫比爾斯的坦伯頓新興市場基金今年以來的淨值已下跌18.8%,超過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新興市場指數的16.4%跌幅。該基金的前10大持股中,可見中國最大的輕金屬製造商中國鋁業公司與印度最大的非國營鐵礦出口商Sesa Goa的股票。
滬深300指數的表現在彭博社追蹤的88種全球股價指數中幾乎敬陪末座,跌幅只比越南與冰島股市小。

農產品價格 可能出現泡沫危機

2008-07-23 中國時報
全世界面臨通膨,如臨大敵。但今年以來主要農商品小麥、玉米自今年價格高點回跌幅度,達2至3成。專家歸納,共有四大因素可能使今年下半年的商品市場出現「泡沫」危機。包括:過高的農產品價格將削減消費力;美歐各國可能訂出法規,抑止商品市場過度投機現象;在耕地面積及收成率減少下,農糧增產;及美元有望反彈、走穩。
今年以來,由於大雨肆虐美國小麥、玉米農糧產區,造成小麥、玉米到貨短缺,導致今年農產品價格攀升,然在漲多後,各大券商評估報告顯示,目前市場關注的議題,就是要如何增加農糧增產。
據高盛證券6月下旬報告顯示,美國中西部6月水災,對今年農糧產出造成另一打擊,尤以對目前耕種進度最為落後的玉米影響最大;美國農業部也估計,由於今年氣候的失衡以及耕種時間的延遲,玉米耕種收成率將持續下滑,可能導致今年農糧產出大幅低於市場預期。
下半年美元將逐漸落底回穩,也使得農產品價格回檔機率大增。華頓投信總體策略研究部主管林秋瑾表示,近期原物料大回檔,有助於美元走穩。她說,包括美林、高盛及JPMorgan等券商,紛紛預估明年美元對歐元,將會回到1歐元兌換1.5美元以下,加上美國聯準會及G8不斷重申強勢美元政策,在下半年美元走穩之際,原物料價格也可能面臨修正。

中國銀行業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8年7月22日
事實證明,中國中型銀行的盈利之道在於簡單。通過發放規定數額的貸款——其中多數貸款的利率與官方基準利率相差無幾,該行業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令人側目的增長。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持有部分股權的華夏銀行(Huaxia Bank)估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了90%;北京銀行(Bank of Beijing)估計同期淨利潤增長了120%。
可觀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功於加大了銀行控制權的外資股東,但貨幣政策也幫了大忙。在中國去年的一系列加息中,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存款利率,淨利差因此擴大,部分促成了當前的收益。但此後,兩件事情發生了變化。中國今年沒有進一步加息,而是將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到17.5%(這部分存款的利率僅為2%)。新的貸款配額與去年持平,限制了貸款的迅猛增加。從反通脹角度來看,此舉或屬英明,但就銀行盈利能力而言則不然。
此外還存在其它風險。由於去年底股市暴跌,儲蓄者將資金轉移到銀行賬戶;最近,出於對經濟增長放緩和物價上漲的擔憂,儲戶更是將存款期限延長。截至4月末,活期存款占居民存款總額的比例從2007年末的近40%下降到37%。由於活期存款利率遠低於3.3%至5.8%的定期存款利率,因而增加了銀行的總體資金成本。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敞口也在擴大。據穆迪(Moody's)估計,相關貸款比例在1998年不足4%,但到2007年已增至近20%。雖然抵押貸款的首付款規定起到了一定緩沖作用,但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的資產負債狀況變得更為危險,預示了某些脆弱性。無論是哪種產品,抑或是哪個國家,迅猛的增長都無法永遠持續。

人民幣匯率連續第三日下跌

英國《金融時報》彼得·加海姆(Peter Garnham)報道
2008年7月22日
人民幣匯率昨日連續第三日下跌,引發人們猜測:人民幣持續升值也許並非定局。
隨著中國政府以貨幣升值為工具,抑制過熱經濟中的通脹壓力,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今年已上升逾6%。
至紐約午盤期間,人民幣匯率下跌0.2%,至1美元兌6.8290元人民幣。此前,中國央行連續第三日調低了當日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
倫敦朗伯德街研究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加布裡埃爾•斯坦(Gabriel Stein)表示,盡管此舉可解釋為只是「正常的日常波動」,但中國商務部此前確實呼吁放慢人民幣升值速度。
中國總理溫家寶也說過要幫助中國出口企業。
「這可能是政策轉向的開始,」斯坦表示。「此舉也可能意在阻擋投機資金流入,其方式就是宣示:押注人民幣升值並非穩賺不賠。」
在其它方面,在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公布好於預期的盈利數據、從而緩解人們對於美國金融體系健康的某些憂慮後,美元匯率得以收復早些時候的大量失地。
但分析師們表示,市場的焦點如今將轉向本周公布業績的美國二級銀行。預期這些銀行更容易遭受與信貸相關的虧損。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的加文·佛蘭德(Gavin Friend)表示,本周將公布的美國經濟數據,包括失業人數、房地產市場數據和耐用品訂單數據,不太可能為美元匯率提供支撐。上周美元兌歐元匯率跌至創紀錄低位。
昨日美元兌歐元下跌0.2%,至1歐元兌1.5866美元,美元兌日元下跌0.1%,至1美元兌106.89日元,美元兌瑞士法郎下跌0.1%,至1美元兌1.0217瑞士法郎。
在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戴維·布蘭奇福勞(David Blanchflower)發表相關評述後,美元兌英鎊匯率持平,為1英鎊兌1.9970美元。

世界為什麼需要投機者?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
2008年7月22日
經濟動蕩之時,投機者是最經常被妖魔化的人。首先,有人告訴我們,投機者推高了油價,我們不得不承擔高額的取暖和駕車成本。然後,他們又驅使銀行股價下跌,給予金融城最顯赫的幾家銀行以殘酷打擊。而我們應該相信,這些行為既利潤豐厚,又會嚴重破壞經濟穩定性。
除了一種例外情況——我稍後會提到——我對此並不信服。我努力去理解,投機行為如何能做到既有利可圖,又破壞穩定性。有利可圖的投機行為要求低買高賣。破壞穩定性的投機行為做法則相反:在谷底賣空股票,從而造成股票繼續下跌,並押注於充滿泡沫的股票變得泡沫更豐富。換句話說,破壞穩定性的投機行為意味著低賣高買。如果這是個賺錢的竅門,我可是沒有弄懂。
相反,獲得利潤的投機者是名副其實的慈善家。當他們認為油價將上漲時,會買入並囤積石油,或買入石油期貨,從而鼓勵他人也買入囤積。這種行為在油價相對較低時會抬高價格,在油價相對較高時會壓低價格。(順便提一句,如果央行在「穩定」貨幣時損失資金,必然的結果則是,穩定正是它們做不到的。)
的確,一旦投機者失誤,就會破壞穩定性。但在油價的案例中,很難看出投機者起到了多大作用。首先,存貨似乎沒有增加;如果存貨數據無誤,那就是消費者在消費那些每桶145美元的石油。
其次,投機行為和價格似乎並非緊密相關。英國石油公司(BP) 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指出,雖然很少有投機者押注於取暖用油價格激增,但這種油品價格的飆升速度甚至超過原油價格。更說明問題的是,投機者一直押注天然氣價格暴跌。然而天然氣的價格並沒有下跌。
如果說反對投機者的理性論據缺乏說服力,人們總是可以求助於感性論據。賣空者特別容易成為目標:他們盼望價格下跌的願望似乎不具任何建設性。人們很容易從對賣空行為感到憎惡,發展到得出不合情理的結論認為,是賣空者在拉低價格。正如偉大的投資學作家小弗雷德•施韋德(Fred Schwed Jr)所說:「只有深入思考的人才會問,『我們怎麼了?'普遍的叫喊聲是,『這是誰干的?'而其令人滿意的後面一句話是,『等我逮到他(有他好瞧的)!'」
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的確是賣空者在制造問題。例如,賣空一家零售銀行的股票,制造有關銀行流動性的無稽謠言,造成銀行擠兌,使那些傳言不證自明,破壞有價值的資產並從中獲利,這是可能發生的。我們永遠不會對那些掌握破壞力(獨立於其賣空行為之外)的賣空者有好感——無論是謠言傳播者、董事會成員、還是押注於自己輸掉比賽的運動員。
這就是之前提到的例外情況。但我總是覺得,「賣空股票、制造謠言、大賺一筆」的策略計劃容易,執行起來則困難得多。
不,世界需要更多投機者,特別是各種各樣的賣空投機者。膨脹的價格本身沒有什麼美妙之處,但是押注於價格下跌並不容易。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網絡泡沫中,或前幾年的房產泡沫中出現更多的賣空者,就會增添些許可喜的穩定和理智。唉,可惜賣空者還不夠多——而且考慮到他們當時的損失,惟一會抱怨的只有他們潦倒的家人。

市場迎來換位時代

2008年07月21日
最近一段時期市場的瘋狂動蕩顛覆了股票、外匯和大宗商品等不同種類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易關係。
近來關係非常持久穩固的一對要屬金融類股和能源價格﹐二者的關係可謂此消彼漲。上週﹐二者突然互換了位置──雖然關係仍很糾結﹐但走勢卻開始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其他值得注意的關係﹐比如日圓和股市、或是油價和美元間的關係﹐較今年早些時候有所鬆動。
通常這些關係背後都有著基本面因素作為支撐﹐但也不總是受到這些因素的控制。有些投資者時時刻刻把這類關係作為交易的基礎。這就意味著當這些策略不再受到吹捧的時候﹐顯而易見的相關性就可能會減弱。
英國外匯交易管理公司C-View的負責人保羅•柴培爾(Paul Chappell)說﹐利用相關性進行交易在短期內可能非常奏效﹔不過長期來看﹐相關性常常會被打破。相關性衡量的是兩種事物同向或反向運動的趨勢。
相關性並不一定能預測未來趨勢。即使兩項投資的走勢一致﹐其中的一方也不一定就會導致另一方發生變動(比如﹐可能有第三種因素作用於二者身上。)
在今天的市場上﹐依據相關性進行交易變得尤其複雜。近來關係非常牢固的一對是能源價格和金融類股。今年大部分時間﹐二者都在背道而馳。
據經紀公司National Bank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按照一種衡量標準﹐上個月銀行類股和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週變化相關度與它們在過去18年來的負相關水平相當。
在石油和金融類股的關係中﹐一方面﹐投資者競相買進與大宗商品熱有關的投資品種﹐因為他們相信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強勁需求會使大宗商品價格漲勢持續下去。
而與此同時﹐和金融類股沾邊的任何投資都有輻射效應。信貸危機導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損失、總額約有4,000億美元﹐投資者因此預測銀行、經紀公司和其他金融類股會繼續下跌。
這兩種趨勢目前可能有著基本面方面的聯繫﹕高油價損害了經濟﹐不利於金融類股﹔金融市場的動蕩促使投資者轉向大宗商品尋求避風港。
交易策略也在其中起著作用。忽略基本面、而重視市場人氣動向的趨勢投資者今年以來大有斬獲﹐他們大量買進能源和材料類股﹐作空金融類股﹐進而享受了高額回報。與此相反﹐喜歡逢低買進的價值投資者卻損失慘重﹐他們買進不斷下跌金融類股、卻對持續飆升的石油類股敬而遠之。
上週﹐二者關係發生逆轉﹐價值投資者勝出。油價暴跌﹐單日跌幅達到有史以來最高水平﹔而金融類股上漲﹐單日漲幅也是居歷史前列。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定量股票策略業務負責人馬修•羅斯曼(Matthew Rothman)說﹐上週三和週四股市上揚時﹐在羅素1000指數100只最不被看好的股票中(多為金融類股)﹐有96只上漲﹐市值增加了1,859億美元。而石油價格上週跌了11%。
這一走勢可能還因那些在油價上漲/金融類股下跌這一組關係上投下重注的投資者而得到了加強。當走勢發生變化時﹐這些投資者不得不回補頭寸﹐特別是回補金融類股空頭頭寸。
過去兩年中﹐很多投資者追隨的另外一組關係是日圓和股市﹐尤其是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關係。
日圓一直以來都是衡量投資者風險胃口的晴雨錶﹐不過這種作用看起來正在不斷減弱。這種關係始於日本超低利率對全球市場的不尋常影響。投資者以低利率借入日圓﹐然後將其投到回報率看似更高的其他國家。這樣的操作被稱為融資套利交易。
當投資者不願承擔過高風險時﹐他們往往會取消融資套利交易﹐把借入的日圓還清。這涉及到買進日圓﹐推高日圓匯率。
去年有段時間﹐日圓匯率和標準普爾500指數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當股票走高的時候﹐日圓走軟。不過自那以來﹐融資套利交易的吸引力似乎日益減弱。當投資大幅動蕩的時候﹐要想通過融資套利交易獲利就更加困難。金融市場的每次動蕩過後﹐融資套利交易頭寸都會進一步減少﹐它們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
雷曼兄弟的外匯交易員布倫特•唐納利(Brent Donnelly)在7月8日發給客戶的報告中指出﹐投資者機械跟隨“賣股票﹐買日圓”策略的時代似乎正在終結。
另外一對顯示出關係出現轉變跡象的是﹕油價和美元﹐美元走軟一直和油價上漲相連。
自2002年前後﹐油價和美元就一直在反方向運動﹐自2005年前後﹐這一關係進一步加強。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在上個世紀80年代﹐石油和美元顯示出正相關的關係。
目前二者間的關係甚至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來說都是個不安的源泉。貝南克在上週二向國會的陳詞中指出﹐雖然美元走軟從某種程度上推高了油價﹐但這種影響的確切規模很難確定﹐尤其是考慮到油價和美元的因果關係複雜﹐並且常常互為因果。
因為石油以美元定價﹐美元走軟會使持有其他貨幣的消費者購買石油更便宜﹐進而推高需求﹔而美元的疲軟使人們對通脹加劇的擔憂加劇﹐進而可能會刺激消費者投資石油等實物資產以躲避風險﹔反過來講﹐油價走高並不總是有利於美元﹐因為石油出口國可以把利潤投向非美元資產或是購買以其他貨幣計價的商品。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外匯策略師詹斯•諾德維格(Jens Nordvig)跟蹤了過去6個月中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價格和歐元兌美元匯率週收益之間的相關性。他發現﹐在2月份二者的相關性達到了0.65的峰值﹐之後一直下滑到目前的0.48﹐雖然相關性降低﹐但仍很顯著(相關性為1表示兩個變量趨勢一致﹐-1表示完全相反。)
其他利用更為廣泛的衡量標準的人看到二者相關性在減弱。一個衡量美元兌26種貨幣的指數目前的水平約和3個月前相同。
Joanna Slater / Mark Gongloff

外幣連環套 銀行員也栽了

【經濟日報】2008.07.22
高利外幣存款今年以來吸引大批投資人進場,南非幣、澳元和紐元一度成為銀行最熱門的外幣投資標的。不過近來南非幣匯率回檔,連一些大型行庫銀行員自己都被套牢,匯銀主管建議,投資人可考慮加碼攤平,或續存賺利息,等待利差弭補匯差損失。
根據台銀外幣存款牌告利率,南非幣、澳元和紐元1年期定存都達6%、7%,是市場上存款利率最高的外幣種類。
受高利率吸引,許多屬性穩健保守的定存族今年以來大舉買進外幣存款。一家匯銀主管指出,匯率情勢多變,有客戶之前原本買外幣,中途解約把錢投入股市,結果慘賠後又回頭買外幣,現在又因外幣匯率下跌而被套牢。不只散戶被外幣存款套牢,就連大型行庫的銀行員也有不少住進外幣套房。
合庫銀主管指出,澳元受惠澳洲經濟基本面支撐,加上澳洲央行釋出短期不會升息的訊息,匯率走勢比較平穩。不過澳元匯價已達25年新高,目前約0.98澳元兌1美元,民眾高點進場投資風險相對較高。
雖然部分樂觀的分析師認為,澳元對美元有可能升值到1比1,但銀行主管指出,除非投資人是炒短線,匯價一升值就馬上賣出,否則對長線投資人來說,澳元目前價位已高。
紐西蘭的經濟狀況不如澳洲,且市場預期紐元官方利率到年底可能由目前的8.25%調降到8%,明年甚至有機會調降到7.5%,投資紐元前要多考慮。
至於套牢不少投資人的南非幣,台銀主管指出,匯價近期走勢較為疲弱。對於手上有外幣被套住的投資人來說,若有閒錢,可以再用部分資金加碼攤平;如果不想再進場,可以續存到一年,至少可賺7%以上的存款利息,否則中途解約不但賠了匯差,也賺不到利差。
匯銀主管認為,投資外幣最重要的原則是選擇進場時點,由於匯率波動不如股票波動大,逢低承接才能降低風險。
澳元較好的投資價位為澳幣兌新台幣27.5元以下,紐元則是新台幣22.5元以下,南非幣是新台幣3.8元以下,銀行主管指出,上述是相對較安全的進場投資價位。至於已持有外幣者,匯銀主管建議,短期續抱應該沒問題,但新台幣未來走勢如果續強,投資人便應考慮是否調節部分外幣。

澳元 在「自由墜落轉捩點」

【聯合報】2008.07.22
TD證券公司的報告表示,澳洲元上周飆到25年新高,並逼近幾乎與美元平價的巔峰後,可能已處於「自由墜落的轉捩點」。
撰寫這項報告的該公司全球外匯與固定所得部門主管古庫拉斯說,澳元的表現以及當前的經濟趨勢,和1990-91年澳洲掉進上一次衰退的情況很相似。報告說,澳洲準備銀行不久就會宣布2001年12月來的首次利率調降。
他在報告中寫道:「澳洲經濟已徘徊在衰退邊緣,商品的需求顯然已經減退。」
1989年澳洲逐漸逼近衰退並開始降息時,澳元曾急墜20%。
澳元在商品行情飆漲與可觀的利率差距支撐下,自2001年4 月以來,幣值已漲了一倍多,並在上周三 (16日)漲到98.48 澳分兌1美元的巔峰。該報告說,如果降息周期的發展和上一次衰退時類似,澳元可能在不到一年內重挫15%。

報告指出,隨著中國與七大工業國的經濟成長逐漸下滑,商品行情目前可能已經觸頂。此外,波羅的海乾貨費率指數的下降,也是反映商品行情到頂的另一跡象。
澳洲擁有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世界交易的鐵礦砂超過三分之一是澳洲供應。產值1兆美元的澳洲經濟,已經連續成長17年。
該報告指出,「澳洲經濟已遭遇瓶頸,央行很快會承認通貨膨脹壓力的緩和,可能今年底就開始降息的周期,2009年的降息幅度可望達到1.5個百分點」。

新興市場貨幣升值 將畫下句點

2008-07-22 中國時報
根據彭博社的報導指出,在通膨壓力日增下,新興市場貨幣這五年來的升值走勢,將隨著各國央行陷入抑制通膨苦戰而畫下句點。
彭博社追蹤的26種開發中國家貨幣在過去三個月的平均升幅為0.96%,不如第一季的1.63%,更是低於去年全年的8.2%與自2003年以來平均每年30%的增幅。
此外,美林公司上周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七年來頭一次出現投資人對新興市場股票看好的程度不如美股。
由於食品與能源價格躥升,印度通貨膨脹以13年來最快速度走高,導致該國貨幣盧比的多頭氣勢減弱。
彭博社調查的外匯策略師預測中間值顯示,韓元今年將出現自2000年以來的最大貶幅,土耳其幣里拉將回吐自1972年以來的最大升幅。
DWS投資的基金經理人修羅特豪爾指出,有些國家因其央行對抗通膨的態度不夠主動,導致投資人信心產生動搖。他預期印度盧比、菲律賓披索與哥倫比亞披索的表現將較其他新興市場落後。DWS投資管理約4000億美元資產。
根據摩根士丹利統計,食品與能源價格占印度、泰國與土耳其通膨超過40%,而此比例在美國約為25%。目前通膨已高於目標值的新興國家,至少有19個。
彭博社追蹤的開發中國家貨幣,在過去五年平均升值32%,其中以斯洛伐克幣克朗及波蘭幣漲得最兇,分別升值94%與93%。在拉丁美洲,自2002年大宗商品行情飆升以來,巴西幣里爾升值了80%,哥倫比亞披索漲幅達62%。
彭博社調查的外匯策略師預測中間值顯示,波蘭幣將在年底前,從3.22元兌1美元,貶至3.33元兌1美元;巴西里爾兌美元匯率將在2009年初之前,從1.59里爾貶至1.70里爾;哥倫比亞披索將從1805披索貶至1888披索。

油價欲振乏力 麥嘉華:續探百美元

2008年07月22日蘋果日報
國際油價受美國需求隨經濟走疲減緩,上周暴跌16.2美元或逾11%,昨受中東局勢再陷緊張及墨西哥灣颶風來襲影響,一度回升至每桶130美元以上,但反彈力道有限,投資大師麥嘉華(Marc Faber)預估未來將繼續回測100美元大關。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指出,受全球通膨壓力及利率上揚影響,包括原油在內的原物料價格都將大幅走疲,而全球經濟走軟更將直接影響原油需求,預估國際油價將滑落至每桶100美元價位。

昨一度達132美元
麥嘉華說:「全球經濟從2001年以來同步成長的情況,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中顯得極不尋常,而這波成長現已近尾聲,對全球都有不好的影響。」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主席卡利爾(Chakib Khelil)則再度重申,國際油價偏高的情況已經脫離基本面,目前原油儲備絕對可以滿足全球需求。
紐約西德州原油期約價上周跌破130美元大關,收每桶128.88美元,為6周新低,昨天儘管受到伊朗堅持濃縮鈾計劃,以及墨西哥灣油田颶風侵襲機率增加影響,一度反彈至每桶130美元以上,最高來到132.02美元,但反彈力道相對有限。
美國氣象預報評估,大西洋熱帶性風暴多莉(Dolly)有29%可能性增強為颶風,若行徑路線掃過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將逼近墨國境內最大油田,影響原油供應。另一方面,西方國家要求伊朗需在2周內暫停境內濃縮鈾活動,否則將提新一波經濟制裁,也使中東局勢再度陷入緊張。
Moss註:麥嘉華,謝國忠,倫敦金融時報大多是偏空頭的.什麼原因呢?在於能適時避開空頭反而會賺的更多,只要不要虧到本金都會有再上攻的機會.問題是空頭要喊多久?不能一喊喊3年(總有被說中的時候),什麼時候跑什麼時候進真是大哉問啊!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定期定額賠錢 敗在五迷思

這一波全球股市下跌,災情慘重,定期定額買進多種股票基金的投資人,3年下來,竟然虧損累累,心頭疑惑重重,銀行主管說,策略無誤,賠錢卡在五大迷思,應該要「多頭俟機出場、空頭繼續扣款」,才能賺到錢。
迷思一:任何基金都能抱。
銀行主管說,扣款買進的基金,績效表現如何,對定期定額的投資成效,影響重大,同樣3年的時光,投入日股基金賠近15%,買進拉美基金,獲利34%,一來一往,差距極大。中國信託財富管理部投資顧問中心經理廖亭亭說,前景不佳的基金,一定要適時出場。
迷思二:不要在意股市波動。
台北富邦銀協理蔡孟娟說,很多人以為,定期定額買基金,不要在意短線波動,其實,碰到行情走到3、5年的高點,進入大震盪時期,一定要注意投資損益。定期定額買進基金,單位數一路累積,不同價位計算損益,差距很多,例如,扣款3年買進、累計100單位的台股基金,2個月前計算損益,大賺20%,現在來算,卻是由盈轉虧。
迷思三:一路抱牢不要賣。
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表示,定期定額買基金,強調長期投資,但是,可不要一路死抱,這3年一路扣款買基金的投資人,去年第四季、今年第二季高檔時期,如果沒有適時贖回,至今一場空。股市走大多頭,行情大漲一段期間之後,定期定額投資人要伺機出場,高檔部分了結,才算賺錢。
迷思四:任何時候都能買。
蔡孟娟指出,空頭市場人人怕,其實,反而是定期定額買基金,最好的時機,特別是大跌一段以後,更是進場的好時機,扣款一路買1、2年,空頭期間愈久、買進的便宜貨愈多。反而是多頭時期,一路往上買,愈買愈貴,成本愈高,不一定合適。
迷思五:贖回了結,擔心賺不夠多。
台新銀主管說,不少定期定額投資戶,帳面賺15%、20%,想要賺更多,擔心一旦贖回,基金淨值又漲上去,賺不夠多。其實,股市多空循環,扣款買基金過程中,如果是處在股市多頭、行情進入高檔時期,一定要逐步獲利了結,才算賺錢。
兆豐銀主管說,獲利了結之後,可利用獲利的資金進場扣款,例如,累計投入100萬,贖回時拿回120萬,可用20萬扣款投入,或是,120萬重新扣款投入。採取這種作法的好處是,行情續漲,還是可以繼續獲利,如果行情下跌、甚至轉空,也比較不受衝擊。

都更容積獎勵 最高百分百

2008-07-21 工商時報
為提振國內經濟,鼓勵民間企業投入都市更新案,內政部近期將發布省源、節能、綠建築、公共設施等擴大容積獎勵範圍項目,使都更案容積率達50%上限;另參與中央或地方指定的策略性再開發地區都更案,即車站、捷運或河岸等地都更案者,容積獎勵調高至100%。
據悉,各大開發商已摩拳擦掌等待這項法規宣布鬆綁大展身手,內政部可望於七月底八月初報院核定鬆綁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
這次容積獎勵辦法修訂對開發商具極大誘因,中央將訂定明確都市更新容積獎勵標準,擴大獎勵容積範圍,除了配合節能減碳政策,將省源、節能、綠建築、無障礙空間及參與綠地、公園及廣場等公共設施等項目,都納入獎勵容積項目,儘量使都更案達到法定容積獎勵上限,滿足民間業者需求。
官員表示,目前各地方政府給予一般都更案開發商獎勵容積上限平均只有25-30%,業者很難拿到法定上限50%。
此外,參考日本經驗,研擬指定「策略性再開發地區」,突破現行一般地區都更案獎勵容積限制,將再額外增加獎勵容積額度50%,增加之收益扣除更新成本後,增加收益的40%為上限可回地方政府作為當地都更基金之用,專款供地方政府推展都市更新業務,如此有助於地方穩定財源,順利推動都更業務。
中央或地方都可指定各交通要道的車站、捷運、河岸、港灣等地作為策略性再開發地區,助高雄港、淡水河畔或基隆河畔河濱地或水岸邊以都更方式整頓市容,媲美香港維多利亞港灣旁高樓大廈。

經濟學人智庫︰美今年經濟成長恐跌破1%

經濟學人智庫預估,扮演「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美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僅0.8%;學者認為,美國景氣要到明年第三季才有機會好轉。
從二○○七年八月爆發次級房貸危機至今,全球金融市場仍舊動盪不安,國際股市亦深受其害。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最新預估,扮演「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美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將「破一」、僅○.八%;至於全球經濟成長率也將從去年的四.八%,減緩至今年的三.七%。
由於世界經濟利空消息不斷,引起全球股市的連鎖下跌。展望後勢,EIU指出,短期內似乎沒有跡象可以讓信貸市場恢復正常,尤其,原物料及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問題,加深了全球通貨膨脹的隱憂,也侵蝕著企業競爭力、消費者購買力及許多國家的發展前景。
EIU認為,由於受到次級房貸問題的後續效應,以及信貸緊縮的影響,今年美國將經歷經濟衰退的過程,但在二○○九年可望復甦;在美元相對弱勢下,出口將是唯一支撐成長的動力,預估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為○.八%,明年則稍微回復到一.一%。
對於今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EIU由上次預估的三.八%,微幅下修至三.七%。
而Global Insight(環球透視機構)則指出,全球經濟在持續四年的強勁成長後,今年各區域經濟體都陷入成長減緩,及通貨膨脹壓力快速上升的現象;其中,已開發國家面臨信用崩盤及高油價的威脅,至於新興國家則因美國經濟衰退及全球經濟發展趨緩,進而拖累其成長動力。
根據環球透視機構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三%,低於EIU預估的三.七%。
環球透視機構表示,雖然美國目前出口成長力道仍在,但進口持續滑落,在今年第一季國內需求僅有一.一%成長,整體來看,預測二○○八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只有一.二%。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表示,由於國際經濟局勢疲軟,尤其國際油價與糧荒問題席捲全球經濟,再加上近日美國「二房危機」再次掀起次貸風暴之餘震,未來全球景氣走勢將面臨諸多挑戰與考驗。
美國經濟何時可以出現復甦?王儷容認為,由於近日在「二房危機」衝擊下,可能陸續產生負面效應,也使得原本市場預估在明年第二季回升的美國景氣將再往後遞延;她研判,可能要等到明年的第三季,美國與全球景氣才會出現明顯好轉。
環球透視機構表示,由於美國經濟景氣衰退風險仍在、次級房貸風暴衝擊全球金融市場表現、電子業最終需求不振,加上全球性通膨加劇,不僅將考驗一九九七至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重建機制,更將抑制亞洲地區今年的經濟成長力道。
環球透視機構預期,亞太地區二○○八年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的八%趨緩至七.一%。
對於今年亞太地區經濟成長表現,EIU預估,將由二○○七年的八%放緩至今年六.八%。至於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從二○○七年十一.九%,溫和放緩至今明兩年的九.六%、九%。

亞洲未來仍可期?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西蒙·希爾德利(Simon Hildrey)
2008年7月21日
亞洲的投資者肯定想知道,他們耳熟能詳的「脫節」一說到底怎麼樣了。美國晨星公司(Morningstar)稱,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6月27日,以美元計算,亞太股市下跌19%。
中國和印度股市是其中的大輸家,分別下跌40%和36%。
然而,就像上述數據所顯示的那樣,亞洲股市平均回報率的上行和下降趨勢一直受到中印股市的扭曲。
匯豐全球資產管理(HS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旗下主動型基金管理公司Halbis的首席執行官阿亞茲•易卜拉欣(Ayaz Ebrahim)表示:「自2007年10月以來,亞洲其它多數股市的表現大致與發達市場一致。」
「如果5年或更早前出現目前的調整,亞洲股市可能遠比發達市場還要糟糕。」Halbis辯稱,這是因為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代表著該地區的一個轉折點。Halbis管理著約380億美元資金,在日本以外亞洲地區投資於股票和固定收益證券。
易卜拉欣以更為有效的資金利用為例,對此進行了說明。他表示,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亞洲股市平均回報率約為4%至5%。如今這個數字為14%。
亞洲的外匯儲備和經常賬戶余額也有所增強,同時,負債率已經下降。易卜拉欣表示:「收入增長正在更好地轉化為企業擴張,並為股東創造價值。」他與其他人都認為,亞洲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已降低,不過,由於國內消費支出和地區內部貿易的增長,美國仍相當重要。
這讓人產生疑問:亞洲股市為何遭遇如此大幅下跌?易卜拉欣表示,比如,2007年10月,亞洲股市預期本益比超過了17.5倍的平均水平,雖然這並非有史以來最高值。
盡管目前亞洲經濟和企業基本面優於以前,但股市遭遇了投資者的獲利了結。
「進行獲利了結的投資者包括在市場占據更大比例的多頭/空頭對沖基金,以及看好亞洲的資產配置者,」易卜拉欣表示,「此前,自2003年以來,亞洲市場的表現一直優於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MSCI World index)。」與許多資產管理公司一樣,Halbis對於亞洲經濟和股市的中長期前景表示樂觀,部分原因是消費者支出增加的巨大潛力。

新興市場金融不進則退

作者:埃裡克•貝裡勒夫(Erik Berglof)和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八國集團(G8)的財政部長們已經委托有關機構,對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在最近油價上漲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研究。在印度,監管者最近暫停了期貨市場上一些大宗商品的交易,指責投機者造成了價格上漲。全球信貸危機已經致使金融部門成為民粹主義者攻擊的對象。最大的受害者或許是金融的發展。
在發達國家,人們正在進行冷靜思考,從監管層面為此次危機的教訓尋找合適的回應。但在一些較為貧困的國家,政治家卻不會願意把監管方面的事務留給監管機構處理。美國金融部門的問題不僅僅讓新興市場的民粹主義者翻新了他們對金融市場的批評,而且還讓他們聯合起來指責自由企業和自由貿易。
這些批評說到了點子上,但方向有誤。這個世界目前仍然沒有明白如何去監管復雜成熟的金融體系,但在如何管理相對不那麼復雜成熟的金融體系方面,它已經學會了很多。因此,新興市場的金融體系在過去10年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自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金融危機以來,金融監管、公司治理以及透明度都有所提高。政府在管理自己的財政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同時各央行也制定了更多的獨立政策。這些進步幫助解釋了,為何我們在新興市場上迄今為止尚未看見更多的連帶損害。
事實上,新興市場對這場全球危機的正確反應,應該是加速改革,加強金融和監管的基礎設施,同時盡量注意避免引致此次危機的一些偏離方向的激勵措施。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一些重要的改革正在發生逆轉。在印度,出於政治目的的貸款豁免曾經毀壞了這裡的信貸文化,而這一現象目前正在卷土重來。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出,人們對許多市場機構(包括銀行)深度不信任,而在許多前蘇聯國家,人們對中央計劃體制這一日漸式微的工具普遍抱有懷舊之情。
許多反金融的行動是借窮人之名,即使真正的受益人是政治家自己。可笑的是,隨著技術的提高以及法律基礎設施的發展,給一些古老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措施,金融部門在世界很多地區終於開始給窮人提供服務。在非洲,銀行和手機公司正在吸引前所未有的大量人口進入到支付系統。農作物保險和微觀金融等金融創新正在促進新種子和肥料的傳播使用,而期貨市場為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提高了便利。印度出台了一項新法律,承諾資助穀物倉庫以及電子倉庫收據的發展,使得農民可以儲存自己的收成,並且得到用以儲存糧食的資金,直到他准備出售。這可能會比多年的國家干涉對農業信貸更加有益。
中東歐的工業化經濟體是在毫無金融體系的情況下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它們脆弱的銀行真正將信貸擴展至政府、大公司以及富人之外,幾乎用了10年的時間。但現在,一些資本金充足、通常有外資背景的機構積極資助私企的重組,將信貸擴展至風險較大的小企業,並且為想要購房的人提供抵押貸款。由於更加便利的資金獲取渠道,波羅的海國家的人民信任他們的銀行,甚至超過對政治、法律機構的信任。
所有這些進步可能會面臨風險,尤其是如果全球性金融危機比預計的更加長期、更加深刻的話。融資渠道將會收縮,人們對金融機構及市場的支持也會如此。新興市場將再次為它們的經濟靈魂而戰——而我們曾經以為,它們的經濟靈魂已經確定。很重要的是,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不要選擇目前這個時機,重新考慮自己在貿易以及資本流上的位置,否則可能助長反市場的情緒。因為過去的危機經驗表明,市場機構的表面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加薄弱。
埃裡克•貝裡勒夫(Erik Berglof)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是芝加哥大學商學研究所(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金融學教授。

險象環生的全球經濟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8年7月21日
美國次貸危機向全球蔓延已近一年。當時許多人希望,風險重估只會暫時中斷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如今,這種希望已然落空。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身陷困境、股市暴跌、油價不斷攀升,這些都清楚地表明,這場危機遠未結束。十有八九,這場危機連開場階段都沒過。
那麼,目前全球經濟處於何種狀況?未來可能如何發展?以下是對這些問題的一些初步解答: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來自於兩大方面:持續的金融危機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銀行股的表現最能說明金融危機的狀況。在危機的「震中」美國,截止上上個周末,標准普爾綜合指數中的銀行股市值較一年前縮水一半。
擔心銀行健康的不僅是股市投資者,銀行本身也在擔心。目前,3月及6月期銀行間美元、歐元及英鎊拆借利率與預期官方利率之差較3月份時擴大。其中,6月期貸款利差與去年9月和12月出現的前兩個峰值持平。(見圖表)
這不僅僅是流動性危機。各銀行對同行們的償付能力表示擔憂。它們的這種擔憂有一個有力的理由:前些年發放的許多貸款的基礎抵押品——住宅——市場狀況持續惡化。今年4月,標普/Case-Shiller 20個城市房價指數的名義值與實際值較2006年中期的峰值水平分別下降18%和22%。同時,下降的速度正在加快。
因此,股票市場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前景表現出近乎恐慌的情緒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兩家政府支持的企業,為美國約四分之三的房貸貸款提供融資。政府正式接管這兩家企業並非不可能,它們的債務總額將近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如果政府接手,從政府總體負債水平來看,將讓美國看起來與意大利無異。
與此同時,油價正逼近每桶150美元的水平。就在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擔心金融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通縮風險之際,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價格在過去一年翻了一番。以實際價值計算,目前的油價水平比1979年高出25%——那一年是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高峰時期。
鑒於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放緩,石油及其它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飆升讓人感到困惑。6月份分析師的普遍預期為: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9%(按市場匯率計算),低於2007年的3.8%,主要原因是高收入國家增長放緩。其中,預計美國今年經濟增速僅為1.5%,低於2007年的2.2%;預計西歐經濟增速為1.8%,亦低於2007年的2.8%。
那麼,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為何大宗商品價格卻在飆升呢?流行的解釋似乎是「投機」。但是,由於投機是無時不在的,這無法解釋為什麼現在價格猛漲。另一個流行的解釋是美國大幅放寬貨幣政策。但這很難解釋這樣一個事實:按照歐元計算,油價也在快速上漲(見圖表)。同時,投機也無法解釋那些沒有活躍期貨市場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如鐵礦石.談到石油,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的丹尼爾•格羅斯(Daniel Gros)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在決定是否生產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投機因素。在判斷所擁有資源的未來價值時,生產者就是投機者——這是對的,因為資源是有限的。
如果預期實際油價的上漲幅度將超過替代資產的回報率,生產者會把石油留在地下(不開採)。因此決定當前價格的,是預期的未來價格。最重要的推動因素是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需求的預期增長情況,以及對替代能源供應的擔憂。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及其資源高度密集型的增長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達到10%,2009年也將在9%以上。
那麼接下來全球經濟將如何變化?最重要的一點也許就是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有可能恢復迅速的增長,但同樣有可能出現類似於金融崩盤的局面。
Moss註:作者今年在台灣有出書上架,他是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不要怪他的評論,而是先想一想,你要怎樣做風險會最小?如果看看商周今周刊財訊就可以賺大錢,台灣應該到處都是有錢人了.就像很多人罵謝金河跟呂宗耀說他們評估的都不準.問題是他們消息比一般散戶來的多,有些東西他們可以低點進場.
不過,總的經濟動力正在減弱:美國及其它高收入國家正遭遇金融危機和樓市崩盤;大宗商品價格日益飆升;以及通脹壓力,尤其是在新興國家。除了持續放緩以外,很難看到全球經濟的其它結果。甚至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全球經濟的趨勢增長率遠低於人們幾年前所希望的水平。
此外,其中一些風險可能以危險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例如,如果攻打伊朗,可能將油價推升至每桶200美元以上。另外,也不能想當然地看待美國政府的信譽。如果美國經濟當前的去槓桿化(deleveraging)削弱了國內消費,該國經濟可能陷入深度衰退。屆時美國財政赤字將急劇膨脹,長期利率也可能大幅躍升。這會讓美國政府的債務狀況顯得很難看。接著甚至可能出現資金撤離美元及美元債券的情況。那個時候,有誰還願意執掌美聯儲呢?
好消息是全球經濟迄今出人意料地保持良好,壞消息是仍明顯存在下行風險。要想安然渡過這場風暴,需要一些運氣,更需要明智的判斷。

全球經濟 最壞時刻還沒過

【經濟日報】2008.07.21
美國房市崩盤引發的金融體系緊縮,加上商品價格飆漲帶來的通膨壓力,全球經濟下半年依舊烏雲密佈。對投資人來說,最壞的時候可能還未過去,卻眼睜睜看著「避險綠洲」一個個消失。
歐洲與日本的經濟情勢嚴峻,新興市場的通膨日益惡化,認為全球經濟不會被美國拖下水的「脫鉤」論調逐漸銷聲匿跡。全球股市今年相繼步入熊市,充分反映市場的悲觀氣氛。
美國經濟上半年的表現優於預期,即便在高油價與信用緊縮的雙重打擊下,第一季仍有1%成長,第二季的數字很可能介於2%到2.5%。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對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區間,已從4月的0.3%到1.2%上修至1%至1.6%。
但這對下半年反而可能是個壞消息,信用緊縮與物價上漲的趨勢依舊沒有減緩跡象,可能在下半年集中發作。許多放款、營建與投資計畫都是在問題爆發前就已簽訂,信用緊縮對實質經濟的衝擊只是延後出現。美國政府1,100億美元的退稅方案暫時增加美國民眾的消費能力,也可能粉飾第二季的經濟表現。
投資人稍早的樂觀看法是,美國經濟在上半年觸底之後可望快速「V型」反轉;現在,分析師認為美國經濟有可能需要兩次觸底,才能完成「W型」的回升。更悲觀的看法認為,美國經濟將陷入長期不振的「L型」衰退,直到2011年房市穩定後才有希望。無論是W型或L型,經濟在下半年馬上好轉的機會不大。
投資人原本寄予厚望的歐洲與亞洲市場也黯然失色。歐元與油價同步走高,重創歐洲出口業,扮演火車頭的德國經濟可能在第二季萎縮1.5%。法國的消費需求降溫,西班牙的房市泡沫正在破滅,整個歐元區與英國都急速邁入衰退。
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受到通膨所苦,紛紛調整貨幣政策,區域各國央行被迫進入升息循環。美元聯繫匯率以及刺激成長的低利率是許多新興國家長期採用的政策,但越南的教訓說明,長期把通膨置之不理會有什麼樣的毀滅性結果。期待忙著壓抑需求、打擊通膨的新興市場在下半年拯救全世界,恐怕並不實際。

陶冬:下半年經濟更虛弱

【聯合晚報】2008.07.20
美國兩家半官方性質的房貸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上周驚傳破產危機,次貸風暴再度重創全球金融市場,遠在亞洲的台灣也感受到這一波震憾。瑞信證券亞洲總體經濟學家陶冬認為,台灣雖然受到次貸的直接衝擊有限,不過,高度仰賴出口貿易,下半年整體經濟狀況將比上半年還虛弱。由於美國房價還沒有跌乾淨,因此也無法確切指出,現在就是市場的谷底。以下的專訪紀要:

問:為何美國房貸問題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陶:次貸危機是一個大的經濟事件,有不同的炸彈引爆出來,爆完之後,階段性平息,之後又會有新的事件爆發出來。從去年的流動性問題,到對沖基金降低槓桿比率,現在進入第三階段,與次貸案件相關連的金融機構,問題陸續浮上檯面,加州地區上周已有一家房貸公司宣布倒閉。
相較於以往的其他經濟危機,次貸有三個不同的特徵:一是金融市場本身就是震央,爆發性、傳染性和不確定性相當罕見;二是資本市場全球化和衍生性商品出現,使得次貸的影響層面跨越不同的金融資產類別和國家;三是至少需要6000 億美元彌補這個傷口,金額前所未見。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對經濟的衝擊,時間相當長,甚至有復發的可能。

問:美國政府發出禁止放空的命令,對於挽救危機有幫助嗎?
陶:這對於舒緩投資人情緒的幫助較大,但是不是能夠完全解決房貸公司的危機,應該無影響。誠如索羅斯(Soros)所言,這次是房貸公司的破產危機,而不是如第一階段的流動性問題。
美國的房貸市場規模達12兆美元,房利美和房地美擁有或擔保的部位,就佔了5兆美元的負債。美國房價一旦大跌,兩家公司將會瀕臨「技術性破產」。金融市場和美國房市都會受到打擊,不僅直接損失超過次貸危機,之後引發美元暴跌、金融恐慌的間接損失,難以估計。

問:怎麼看台灣下半年的經濟景氣?
陶:亞洲的金融機構購買次貸商品,包括「二房」的股票,其實不多,而是買了不少的債券。債券和股票的特性不同,因此受到的影響應當不大,而是股票市場的衝擊較明顯。台灣經濟因為內需不足,對於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高,如果美國經濟和消費因為房貸危機趨於緊縮,大家也不會太好過。整體來講,下半年會比上半年更弱,出口進一步萎縮。
美國的房價還沒有跌乾淨,不知道後面還有多少的金融炸彈,會不會把股市打到上一個谷底之下?目前難以明確指出,現在就是市場的谷底。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新店親民 陽明山貴氣

【聯合晚報】2008.07.19
房仲業表示,大台北地區有四大別墅集中區,其中陽明山為傳統豪宅區,政大二期有學區加持,內湖四期近內科園區,新店一帶則是總價便宜。
陽明山的別墅,主要分布仰德大道、中山北路七段天母及外雙溪一帶。永慶豪宅部經理葉國華表示,這一區塊是北市頂級別墅最密集的區塊,區域住戶名人雲集。
以兩年多前推出的「過院來」為例,當初建商推案,一戶總價在1~1.3億元,目前釋出行情則都要2億元上下。基本上,當地獨棟式別墅目前最少要6000萬元起跳。
政大二期位於北市文山區政大斜對面的小山坡上,因屬新重劃區,道路整齊,房子也都是新的,頗具視覺美感。當地最大特色是有一所明星學校─政大附中。永慶房屋政大店長朱國鈞表示,當地別墅多元,包括連棟及上下疊式、獨棟都有,坪數也是有大有小。一般來說,為學區而來的,多以60~80坪為主,總價在2000~3000萬元之間,行情從40~53萬元不等。
內湖四期重劃區位於民權東路六段兩側,中信房屋民權加盟店副理劉淑蘋表示,區域以連棟式別墅居多,房子新舊雜陳,但房價差不多,一坪都在40萬元上下。此一區塊最大優勢是緊鄰內科園區,區域內別墅產品對園區高階主管有相當吸引力,但缺點則是距離捷運較遠。
新店的別墅群分為兩區,一是華城路一帶,另一則在安康路三段,比起上述三個區域,房價都便宜不少。安康路方面,指標物件包括台北小城、綠中海、黎明清境、大學詩鄉及彩蝶別墅等,每坪單價從12~22萬元不等。

油價一週跌幅逾10%

上週五紐約證交所八月期油價格微幅下跌○.四一美元,收在一百二十八.八八美元,經過連續四天的下挫,目前國際油價較一週前的一百四十七美元新高,已下滑逾十%。
分析師指出,油價重挫直接反映需求量的下滑,根據美國能源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七月十一日為止,美國原油庫存為二億九千六百萬桶,較前一週增加三百萬桶。原油庫存意外增加,顯示美國民眾對能源價格過高進行全面節約抗戰;過去一個月,全美能源產品消耗量較去年同期滑落了二%。
但看漲油價的人士所持觀點是,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原油需求將不斷增加,油價自然一路上揚;不過,單是美國,每天消耗的汽油就佔全球四分之一,美國的需求只要一有變動,就會在市場掀起巨大的漣漪,然後反映在價格上。
對於未來油價走勢,部分市場人士認為,近來市場過分強調多頭消息,卻低估了許多空頭因素,像是美國人改開小車,使得車用市場發生結構性轉變,光是汽油消耗量,今年夏天就較去年同期減少了五%。芝加哥能源顧問公司FundamentalAnalytics.com總裁費格曼認為:「許多基本數據都指向利空,油價走揚的趨勢已經開始收尾。」他認為,油價在年底可能下探八十美元。
雷曼兄弟的能源分析師摩斯表示,全球油品需求的下滑之勢相當驚人,尤以美國為甚,因此,他也預測,二○○九年之前,油價有機會跌至九十美元左右。
原油價格從去年迄今翻漲一倍以上,部分分析師歸咎於投機炒作,並且認為押寶石油的投資人賺夠了,消費者也受夠了,消費者的需求大減,當然會立即反映在價格上。Openheimer金融公司分析師蓋特表示:「油價被過度膨脹,市場基本面並不支撐,油價停在高檔的時間愈久,未來下跌之勢也愈深。」

亞歐青睞 房地美30億元債券熱賣

2008-07-19 中國時報
雖然二房風暴嚴重波及全球股市,但美國政府特許承辦房貸公司之一的「房地美」(Freddie Mac)推出30億美元的兩年期公司債,17日仍舊獲得亞、歐投資人青睞,銷售迅速;跡象顯示,外國中央銀行依然支持房地美公司。
房地美公司表示,北美地區以外的投資人,包括各國中央銀行,共承購這批債券的61%;分析師表示,其中亞洲投資人至少買34%,歐洲買27%。相形之下,房地美5月推出的兩年期公司債,外國投資人承購的比例為55%。
房地美公司財務主管比茲柏格表示,本周公司營運如常,唯一不同的地方,在該公司被放在「很大、很強的放大鏡」下,受監督檢查。
房地美及另一家特許承做房貸的「房利美」(Fannie Mae)公司大力仰賴外資來週轉業務。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代表外國投資人控有的兩家公司債券,到7月16日止,金額為9839億美元,比6月4日的9509億美元來得高;而在2003年則為18.3億美元。
7月中旬,房地美及房利美兩家公司發行的債券,其殖利率比美國政府公債都來得高;原因是財政部長鮑爾森提出計畫,向國會請求授權挹注「二房」,卻遭逢阻力。比茲柏格表示,把債券價差提高的,不止房地美及房地美,其他公司及房貸公司亦然。
美林證券指出,房地美公司指標債券的價差擴大,由去年12月31日的50個基準點擴大為83個。今年3月,貼水上升達101個基準點,而去年同期只有34個基準點。每基準點為0.01%。
房地美17日出售的債券,其殖利率為3.358%,比二年期美國國債要多出88個基準點。

中國股市週五收盤大幅上漲

2008年7月18日
中國股市週五收盤走高﹐逆轉了此前連續三個交易日的跌勢﹐受前夜油價驟跌引發的煉油及航空類股飆升帶動。
基準上證綜合指數收盤漲3.5%﹐至2778.37點。
深證綜合指數漲3.0%﹐至824.68點。
分析師稱﹐預計上證綜合指數下週將波動於2500-2800點之間。
天相投資顧問(TX Investment Consulting)分析師仇彥英表示﹐投資者不應為股指今日走高感到激動﹔導致這輪上漲的原因僅僅是部分投資者厭倦了拋售﹐而另一部分投資者將油價作為追逐短期收益的理由。
週四紐約商品交易所八月交割的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下跌5.31美元﹐至每桶129.29美元﹐跌幅4%。
煉油商類股上漲﹐因市場希望煉油企業或能縮減石油進口成本。中國石油(PetroChina)收盤漲2.0%﹐至人民幣15.02元﹔中國石化(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收盤飆升7.6%﹐至人民幣11.09元。
航空類股同樣受石油價格回落提振。南方航空(China Southern Airlines)收盤漲8.7%﹐至人民幣8.16元﹔中國國航(Air China)收盤漲6.5%﹐至人民幣10.40元。
東方證券(Orient Securities)分析師莫光亮表示﹐上證綜合指數下週很可能將延續跌勢﹐因目前通貨膨脹水平高企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的雙重負面影響依然存在﹐並將在今後一至兩年中持續產生影響。
中國週四宣佈﹐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為10.1%﹐低於第一季度的10.6%﹐受出口增長放緩以及自然災害影響。
中國6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升幅為7.1%﹐低於5月份的7.7%。但6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升幅達到8.8%﹐高於5月份的8.2%。

花旗虧損不嚴重 市場鬆口氣

2008-07-19 工商時報
美國最大銀行花旗週五公布第二季業績,在大幅資產減損下一如原先預期持續出現虧損,不過其虧損情況明顯輕於原先預期,加上日前富國銀行與摩根大通最新季報也都在預期之上,使得市場進一步減輕對美國金融業的憂慮。
週四美股盤後美國另一家金融巨擘美林公布第二季業績,虧損情況較原先預期嚴重,一度使人擔心美國金融業的情勢,不過待週五花旗公布業績後,市場的憂慮已有所減輕。
由於花旗業績並未如原先所擔心的那麼糟糕,美元出現反彈,在106.58日圓與1.5844美元兌1歐元。美股雖因信心不足,呈現溫和下跌的情況,但金融類股逆勢上揚,標準普爾指數中的金融類股指數上揚0.04%,花旗股價更是揚升7%。
專家指出,花旗的業績令人欣慰,然而並不足以保證美國金融業已脫離險境,最多只能顯示最壞的情況可能距離結束已經不遠。
花旗第二季業績在70億美元的資產減損下,呈現25億美元,或每股54美分的虧損,是連續第三季虧損,但是其虧損情況明顯較原先預期為輕,華爾街原先是預測此一金融巨擘會虧損36.7億美元。同時,儘管花旗第二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29%,至186.5億美元,但是也高於原先的175.5億美元。花旗表示,預料本季還將繼續對次貸相關資產進行減損。
花旗在其去年上任的執行長潘迪特的大力整頓下,大幅削減成本,光是在第二季就裁員6千人。
花旗、摩根大通與富國等金融業者最新季報表現都在預期之上 ,但美林的情況明顯落後,是遭到次貸風暴打擊最嚴重的華爾街業者之一。美林週四公布第二季虧損近50億美元,為其營運史上最高虧損金額之一,並寫下連虧四季的紀錄。
美林表示,該季虧損46.5億美元或每股4.95美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獲利20.1億美元或每股2.24美元。而市場原先是預測美林第二季虧損僅略高於18億美元或每股1.91美元。
美林在過去12個月裡已虧損超過192億美元,使該公司成為受次貸風暴與信用危機肆虐的美國大型金融服務公司中,受創最慘重的受災戶之一。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基本面因素推動農產品漲價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宗商品研究主管侯賽因·阿裡迪納(Hussein Allidina)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自2006年末以來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只不過是潛在的基本面因素在起作用。具體來說,導致庫存緊張、推升玉米和大豆價格升至創紀錄高位的因素,是強勁的需求增幅以及供應無法在短期內做出充足反應。直到最近,天氣才成為一個問題,美國中西部的洪水對美國玉米和大豆產量的影響,給農產品價格帶來了進一步上行風險。
在需求方面,最為重要的特征是發展中國家收入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在中國,這導致蛋白質需求相應上升,而蛋白質來源就是以糧食(玉米和大豆)為生的動物。曾經是龐大大豆出口商的中國,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商,2008年至2009年的營銷年度,預計中國將進口13億蒲式耳大豆。過去5年,中國的大豆進口增加了逾200%。
隨著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根本結構性變革將繼續推動農產品需求。美國越來越多的使用玉米生產乙醇,這也造成過去幾年玉米需求以高於趨勢增幅的速度增長,美國的乙醇生產今年可能會消耗掉美國約30%的玉米產量。
盡管人們對於生物燃料的負面情緒日益高漲,但生物燃料抑制了油價上漲,占今年非歐佩克供應增幅的四分之三。
如果沒有生物燃料的生產,油價將突破目前的創紀錄高位,並將推高農產品價格: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數據顯示,能源和能源副產品(即化肥和化學品)占美國玉米種植成本的近70%。在目前的汽油和乙醇價位上,即使沒有指令和補貼,煉油商可能也會拌合乙醇。尤其是,如果沒有補貼,每加侖乙醇的價格仍比汽油低0.70美元,差價相當可觀;如果有補貼,兩者的差價將高於每加侖1.20美元。
以上就是事實。我不是在提倡以玉米為原料生產乙醇。實際上,以甘蔗為原料生產乙醇更為高效率。
在供應方面,農民已通過調整不同作物的種植面積,對價格上漲做出反應。然而,這種調整不足以解決需求繼續增加的問題。
之所以需要較高價格,不僅是要在短期內限制需求上漲,也是為了使更高的生產成本有利可圖,以便在以前不耕作的農田開展種植。簡言之,隨著玉米和大豆價格的上漲,生產這些農作物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我們看到能源市場出現了類似的狀況:油價上漲讓加拿大油砂等成本較高的地區生產石油有利可圖。盡管美國土地利用率幾乎百分之百(除了「資源保護保留計劃」保留的約3500萬英畝土地),但價格上漲將鼓勵南美、前蘇聯以及其它地區擴大產量。如果玉米價格為每蒲式耳2.50美元,這些地區的玉米生產將不會產生經濟效益;但價格上漲提高了經濟效益。
然而,盡管價格上漲,但挑戰仍相當嚴峻。過去20年,巴西和阿根廷用於生產玉米和大豆的農田增加了不到6000萬英畝,約每年300萬英畝。我們估計,未來兩年,僅僅要滿足相當於未來5年和10年平均水平一半的全球需求增幅,巴西和阿根廷就需要增加1400萬英畝農田。即便經濟效益不錯,但這看上去仍是一個巨大挑戰。
中長期而言,價格上漲將促進亟需的農業投資。不管這種投資體現在教育、設備還是資金方面,最終的結果應是增產。然而,正如數據所顯示的,增產不會一蹴而就,如果沒有激勵舉措,增產是不會實現的。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是由基本面因素推動的。價格上漲的作用是限制需求增幅和找到新的供應。這是純粹的經濟學。
本文作者是摩根士丹利大宗商品研究主管。

不斷惡化的亞洲公司收益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總體而言,亞洲商業模式依賴於買進日益昂貴的原材料,將商品出售給增長放緩的世界。對於這樣一個地區,亞洲的收益預期看上去自信得令人吃驚。隨著收益季節的展開,市場的普遍預期是,今年的增長將略高於5.4%,2009年將達到16%。
毫無疑問,亞洲企業的現狀看起來比西方國家好得多。迄今為止的利潤預警非常之少,而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不包括日本的亞太指數(MSCI Asia Pacific ex-Japan index)的成分股中占據近三分之一的金融領域,相對沒有受到全球信貸危機的困擾。公平地說,分析師們也在不斷調降他們的預期:今年最初的數字超過11%。但有警告信號顯示,更糟糕的狀況即將來臨。今年頭5個月,中國國有企業總體同比稅前利潤增幅僅有1.5%。剔除承擔著中國政府燃料補貼成本負擔的煉油廠,會讓這個數字看上去略微好看一些,但仍遠低於去年30%的增幅。
痛苦主要來自利潤空間的收窄,並反映了亞洲貿易條件的惡化。花旗集團(Citigroup)稱,今年迄今為止,大宗商品成本的上升速度比出口價格快23倍。花旗估算,息稅前利潤自本世紀初以來就在不斷下降,目前為12.1%,排名低於美國、歐洲及全球其它新興市場。隨著亞洲各國央行試圖抑制通脹的高漲,借貸成本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日益嚴重地侵蝕大型借貸者的利潤,其中包括進行海外收購的印度企業以及中國的房地產商。
當然,潛藏在普遍預期數字中的內容有好有壞,而且市場(如果不是分析師)已經考慮到,在一些最受沖擊的領域,收益會令人失望。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價格下跌,作為韓國及台灣股市支柱的技術類股預期已被下調。預計更多的下調將會隨之出現。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台商逃漏稅被逮 補罰四千萬

2008-07-17 中國時報
一名大陸台商透過地下金融逃漏稅,被賦稅署稽核組日前查獲補罰款高達四千萬元,此為歷年大陸台商最大宗被罰個人逃漏稅金額。
近年來兩岸經貿頻仍,國內掀起一股大陸投資熱潮,儘管台商在大陸繳稅可在台扣抵,但稅捐單位要掌握台商在大陸地區所得,確實有技術性困難,尤以兩岸地下金融猖獗,台商逃漏稅,防不勝防。
不過,一名台中市的大陸台商,五年級前班生,在大陸投資經營製造、餐飲、百貨、美容與電玩等多種行業,在民國78年至93年間,透過兩岸地下金融,匯回資金到台灣計2億元,且借用左右鄰舍十餘名人頭戶,存放在國內不同銀行,但遭人檢舉,引起稅務人員追查。
賦稅署官員表示,他們追查重點是銀行資金往來狀況,尤其是發現十餘個人頭戶裡,竟有財產不正常增加情形。
賦稅署官員說,這名大陸台商,每年報稅的所得總額為3、40萬元,因此不必繳稅;但稽核組人員發現該台商本人與太太,在台購買2、3百萬元豪華轎車、一億餘元不動產,先向銀行借貸,再由人頭戶帳戶一次支付,手段頗為高明。
賦稅署官員指出,該台商在78年至93年間,在大陸地區投資獲利2億元,因依法核課時間最長為7年,因此只能對在90年至93年於大陸投資獲利五千萬元課稅,以致涉嫌逃漏稅近二千萬元,再加處以罰款一倍,總計補罰款計四千萬元。
官員強調,這名大陸台商「被抓包」後,坦承在大陸並未繳稅,因此無法在台扣抵稅,且也不願提起行政救濟,只好乖乖地補繳稅。

以境外公司名義 買豪宅免綜所稅

【經濟日報】2008.07.17
台商利用地下金融隱藏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近期卻傳出因在台購買豪宅「露餡」遭補稅加罰。會計師表示,若該台商當初以境外公司名義取代個人直接投資大陸,再回台設立分公司購買不動產,即可完全免除個人綜合所得稅要繳納的高稅負。
某位熟悉大陸財會的會計師指出,許多台商為規避大陸來源所得,會透過所謂「地下金融」將錢匯回台灣,這些地下金融機構被稱之為「盤口」,台商只要在大陸將人民幣交給盤口,再到台灣特定的銀樓去兌領新台幣即可。大陸盤口收取中介費用的方式有兩種,直接收取0.2%至0.5%不等的手續費,或賺人民幣換新台幣的匯差;在台灣領回新台幣的方式,也可以選擇直接領取現金,或是匯入台商所指定的帳戶。
不過透過地下金融的方式匯回大陸資金,將會背負極高的所得稅負風險,該名被連補帶罰4,000萬餘元的台商,即是錯誤的示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呂旭明表示,如果最終的目的是要在台灣購買豪宅,合法的方式應是在台灣以公司的名義投資大陸,再由公司購買不動產,因為盈餘是分配給公司,公司只要繳25%的營所稅,與個人綜所稅率最高40%相較,仍有節稅效果。
另一名會計師則指出,也有台商是透過設立境外公司到大陸投資,將股利分配給在當地不用繳營所稅的境外公司,再由該境外公司回台設立分公司購買不動產,不但省下個人的綜所稅,連公司端的營所稅都一併省下。

巴西股市可望躲熊掌 下半年唯一看漲

【經濟日報】2008.07.17
彭博資訊最新的調查顯示,由於信用虧損把經濟衰退的時間拉長,加上通貨膨脹侵蝕獲利,世界各地已進入的熊市的股市,未來半年將跌得更深,唯一被投資人看好會漲的只有巴西股市。
彭博專業全球信心調查顯示,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英國FTSE 100指數、西班牙IBEX 35指數、瑞士市場指數、法國CAC 40指數、義大利S&P/MIB指數和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都將下跌。調查也顯示,巴西的樂觀指數雖滑落至五個月低點,卻是投資人唯一看好會漲的市場。
MSCI世界指數今年來下跌17%,是1970年來最大跌幅。該指數受油價創新高、銀行認列的資產減值與虧損超過4,160億美元,及房貸違約件數激增逼得美國財政部出面拯救「二房」等因素拖累,上周已跌入空頭市場。若以歷史跌幅為借鏡,MSCI世界指數恐怕還會再跌12%。據畢潤宜公司(Birinyi)和彭博資訊的資料,該指數再跌12%才會達到1969年以來七次熊市的平均跌幅。
參與調查的Interbrokers Espanola公司駐巴塞隆納交易員班奎瑞爾說:「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消息,都在提醒我們信用市場危機正帶來新一波傷亡,離結束還遠得很。尚未看清危機影響的範圍有多廣之前,都難見股價反彈。」
彭博資訊共調查十個國家,其中九國的信心已連兩月下滑。英國和西班牙的彭博用戶最悲觀,主因是房價跌勢加劇及消費者物價漲幅為十年來首見。墨西哥的投資人預測Bolsa指數會下跌。
美國的彭博股市信心指數從6月的35.36下滑至28.39;英國指數由25.87滑落至18.26。50以下代表投資人預期股市下跌,50以上表示有上漲的潛力。巴西指數由70.86衰退至54.29 ,是十國中唯一超過50的國家,也是唯一尚未進入空頭的市場。

交易員們押注信貸危機將持續至2010年底

英國《金融時報》詹姆斯·麥金托什(James Mackintosh)報道
2008年7月17日
交易員們正在押注當前信貸危機到2010年底仍將損害銀行,各金融機構預期將四處籌集資金,以支撐其年末資產負債表。
貨幣市場流行的「蝶式交易」(butterfly trade)顯示,預期2010年底的壓力將會是去年夏季信貸危機爆發前的3至4倍,盡管它也暗示,到時的形勢會比目前有大幅改善。
根據英國工業聯合會(CBI)和普華永道(PwC)上個月進行的調查,許多高管認為,信貸危機不會持續那麼長,盡管金融服務業的多數高管都相信,這場危機還將持續半年多。

油價連續第二天大幅下跌

英國《金融時報》克裡斯·弗勒德(Chris Flood)報道
2008年7月17日
油價昨日連續第二天大幅下跌。此前發布的美國庫存數據進一步證明,全球最大經濟體的需求正在轉弱。
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 8月交貨的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TI)下滑4.40美元,跌至每桶134.34美元,此前一度還觸及每桶132.00美元的當日低位。自上周達到每桶147.27 美元的歷史最高點以來,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已下滑12.93美元,降幅達8.8%。
倫敦洲際交易所(ICE) 8月份交貨的布倫特原油(Brent)昨日收盤時到期,其價格下滑3.50美元,跌至每桶135.25美元,自上周五達到每桶147.50美元的創紀錄高位以來,已下滑12.25美元,跌幅達8.3%。9月份交貨的布倫特原油合約自今日起成為基准,其價格昨日下滑4.50美元,跌至每桶135.36美元。

高盛中國經濟報告壓低倫敦股市

英國《金融時報》布賴斯•埃爾德(Bryce Elder)、尼爾•休姆(Neil Hume)報道
2008年7月17日
全球股市周四普遍反彈,但隨著石油和金屬價格回落,自然資源權重較大的倫敦股市落在後面。
交易員也將股市下跌歸因於高盛(Goldman Sachs)一篇有關中國經濟放緩影響的研究報告。
高盛分析師彼得•馬林-瓊斯(Peter Mallin-Jones)表示,如果明年中國GDP增長8%,而非高盛經濟學家此前預測的10%,那麼多數金屬的價格將下跌30%至38%。這將對Xstrata等依賴於鎳和鋅的生產商造成嚴重沖擊,因為這些金屬的價格已接近邊際生產成本。
Xstrata股價下跌4.9%,至35.38英鎊;高盛給予該股36英鎊的「硬著陸」目標價。
但巴克萊銀行(Barclays)逆市上漲2.4%,至266.75便士。該行表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正繼續推進投資巴克萊的計劃,否認一篇聲稱中國國務院已否決這項1.36億英鎊交易的報道。

出口額佔全國20% 三星打噴嚏 南韓就感冒

2008-07-17 中國時報
「日本豐田,南韓三星」,三星不僅是南韓最大的企業集團,在全球市場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南韓民族工業的驕傲。不過,因三星歷年來經常爆發官商勾結、賄絡等金錢政治醜聞,有些媒體甚至把南韓戲稱為「三星共和國」,此說雖諷刺意味十足,但多少也反映出三星對南韓政治和經濟的巨大影響力。
三星集團係由李秉哲於1938年創辦,原只是一家位於大邱的小貿易公司,公司名稱為三星商會,主要業務是出口韓國的魚乾、蔬菜、水果到中國和滿洲。
然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與擴張,今日的三星事業版圖橫跨電子、化工、金融、保險、機械、造船、營造、貿易各領域,旗下擁有59家子公司,員工總數25萬人,去年集團出口總額高達700億美元,佔了南韓全國出口總額的20%,為南韓規模最大的企業。
1950年代韓戰爆發,三星趁勢崛起,跨足紡織、製糖工業,建立了企業根基﹔1961年,朴正熙發動政變成為南韓總統,南韓經濟工業化快速發展,由家族勢力控制的企業財閥也逐漸壯大,而三星便是其中之一。
在1960與70年代,三星集團分別成立了三星電子、三星石化、三星重工業和三星營造等子公司,並在政府金援補助下,進軍造船業。1980年代末期,三星大力朝石油化工和電子兩大領域發展。
進入1990年代,在前總裁李健熙領導下,1993年三星展開全面改革,開始進軍國際市場,儘管歷經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但三星非僅未受傷,反而迅速茁壯,不論在產品研發技術、營收或國際品牌形象,逐漸追上日本新力、日立等強勁對手。
三星集團眾多企業中,成立於1969年的三星電子,堪稱其旗艦企業,其三大產品半導體、手機和TFT-LCD液晶面板,今日皆執全球牛耳。三星不僅是全球DRAM製造龍頭,在液晶面板和液晶顯示器出貨量,也都排名世界第一;去年手機市佔率也超越摩托羅拉,在全球位居第二,僅次於諾基亞。
根據彭博資訊所作的2007年全球前10大科技廠商排行榜,只有前3名業者營業額超過1000億美元規模,分別是第一名美國AT&T的1189億美元、第二名三星電子的1060億美元,以及第三名惠普的1043億美元。至於松下、日立和新力等日本對手,則遙遙落後。
除了消費電子產業,三星營造公司近來也因興建「杜拜塔」聲名大噪。據稱,三星以獨步全球的超高大樓興建工法,每三天就能蓋好一層樓。

經濟衰退向歐洲蔓延

2008年07月16日
就在幾週之前﹐歐洲還覺得自己能避免全球經濟減速最糟糕的情況。然而現在﹐作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歐元區似乎正走向硬著陸﹐甚至有可能陷入衰退﹐令全球經濟增長的問題更加複雜化。
週二﹐西班牙建築集團Martinsa-Fadesa申請破產保護﹐成為歐洲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第一個犧牲品。這是西班牙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
同一天﹐歐元匯率上探1.60美元的紀錄高點﹐而德國的投資者信心下跌至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水平。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也是發達國家中少有的目前仍在顯著增長的國家。
歐洲陷入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顯示出雖然俄羅斯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具備了相當的實力﹐但去年始於美國的經濟低迷正蔓延到其他地區﹐打消了認為全球經濟的相互影響或許已經減退、足以令世界其他地區安然度過美國經濟低迷期的希望。
證明全球經濟的相互影響沒有減退的一個信號是﹕美國政府拯救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 簡稱:房利美)與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age Corporation, 簡稱﹕房地美)的巨額房貸的一系列措施令歐洲和亞洲股市週二應聲下挫。在東京﹐日本市值最大的銀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Inc.)的股價下跌了6,1%﹐促使日經指數下跌2%﹐達到3個月來的低點。倫敦富時100指數下跌2.4%至5171.90點。
分析師們認為﹐出現上述下跌的原因並非擔心援救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措施不見效﹐而是需要實施援救措施的事實表明﹐美國經濟或許會出現更多問題﹐從而對全球其他地區的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影響。
歐洲銀行及房地產行業日漸感受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次級債危機造成的緩慢衰退。雖然歐洲本身沒有什么次級債﹐但許多歐洲銀行都在美國房地產業務上蒙受了損失﹐令銀行融資成本增加﹐從而迫使金融機構控制在本國的房地產貸款。對於西班牙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Martinsa-Fadesa來說﹐上述情況已經證明是災難性的。分析師們擔心這一領域還會有更多的公司破產。
雖然能源和食品價格高漲、歐元走強、金融市場動蕩﹐但直到最近﹐歐元區總額12.2萬億美元的經濟依然顯得十分強勁。德國向新興市場的旺盛出口和強勁的商業投資﹐加上法國強勁的消費開支﹐支撐了歐洲的經濟增長。西班牙的房市有所減速﹐但房價依然在上漲。歐洲央行仍預測歐元區將出現溫和的增長放緩。
但隨著歐元走強、成本上漲﹐連全球領先的德國出口商也難以爭勝﹐因而影響了歐洲經濟增長的源頭。之前一片繁榮的德國生產商連續六個月遭遇定貨量下滑﹐表明更艱難的時代即將來臨。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歐洲經濟學家邁克爾•休姆(Michael Hume)說﹐所有的經濟增長源頭都面臨困境。經濟復蘇來自何方還不清楚。他認為歐元區今年陷入徹底衰退的可能性為40%。
德國工程設備巨頭西門子公司(Siemens AG)、消費品生產商漢高(Henkel AG)和打印機生產商Heidelberger Druck AG等藍籌公司最近都宣佈大規模裁員﹐並將原因歸咎於歐元走強、能源價格高漲、全球增長減緩及信貸市場危機等動搖歐美市場信心的問題。
曾經作為歐元區內部需求支柱的法國消費開支已變得不穩定﹐今年有幾個月出現下滑。德國政府稱﹐國內生產總值二季度至少會萎縮0.75%。
自6月中旬以來﹐歐洲主要股市損失慘重﹐抵消了今年早些時候認為歐洲會安然度過全球危機的期望帶來的復蘇。歐洲央行樂觀地認為當前的問題微不足道﹐今年下半年將讓位於經濟復蘇﹐但投資者和經濟學家們對此越來越懷疑。
歐洲央行官員仍預測歐元區經濟只會逐漸減緩。本月早些時候﹐在調高歐洲央行關鍵利率之後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承認歐元區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會令人失望﹐並警告說﹐三季度的形勢可能也不會太讓人滿意。但他強調﹐歐元區近期強勁的商業投資、公司利率及低失業率等強有力的基本面因素令人們有理由預期“适度的增長”。
歐洲央行的官方預測仍然認為﹐歐元區經濟第二季度仍將處於低谷﹐今年全年的增幅將在1.8%左右﹐明年為1.5%。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駐巴黎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加尼耶(Olivier Gasnier)說﹐他們看錯了。他預測歐元區今年的增幅僅會有1.1%──主要是由於一季度的強勁增長﹐而這一勢頭可能無法重現──明年的增幅僅為0.4%。
金融市場還在估量歐洲央行今年再度上調利率的可能性﹐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預測﹐由於經濟增長滑坡會降低通脹﹐2008年利率將保持不變﹐明年會下調利率。
上一次德國及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在2001年遭受經濟低迷後﹐西班牙、愛爾蘭及其他迅速發展的較小經濟體推動了經濟增長﹐而歐元區之外的歐洲最大經濟體英國則消化了進口商品。
但如今﹐西班牙房地產行業泥足深陷﹐預計該國以建築業為重點的經濟今年將結束十年的強勁增長轉向衰退。今年第二季度﹐西班牙房價下跌了0.1%﹐是近十年來首次出現季度下滑。英國的情況同樣不妙﹐房市崩潰、通脹急升。週二發佈的數據表明﹐英國6月份的通脹率從3.3%激增至3.8%﹐遠高於預期。
Martinsa-Fadesa總額52億歐元(合83億美元)的未償債務令其破產保護申請成為西班牙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破產案﹐並強烈沖擊著深受房屋銷量劇跌及銀行貸款收緊影響的房地產行業。
Marcus Walker / Joellen Perry / Jonathan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