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不斷惡化的亞洲公司收益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總體而言,亞洲商業模式依賴於買進日益昂貴的原材料,將商品出售給增長放緩的世界。對於這樣一個地區,亞洲的收益預期看上去自信得令人吃驚。隨著收益季節的展開,市場的普遍預期是,今年的增長將略高於5.4%,2009年將達到16%。
毫無疑問,亞洲企業的現狀看起來比西方國家好得多。迄今為止的利潤預警非常之少,而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不包括日本的亞太指數(MSCI Asia Pacific ex-Japan index)的成分股中占據近三分之一的金融領域,相對沒有受到全球信貸危機的困擾。公平地說,分析師們也在不斷調降他們的預期:今年最初的數字超過11%。但有警告信號顯示,更糟糕的狀況即將來臨。今年頭5個月,中國國有企業總體同比稅前利潤增幅僅有1.5%。剔除承擔著中國政府燃料補貼成本負擔的煉油廠,會讓這個數字看上去略微好看一些,但仍遠低於去年30%的增幅。
痛苦主要來自利潤空間的收窄,並反映了亞洲貿易條件的惡化。花旗集團(Citigroup)稱,今年迄今為止,大宗商品成本的上升速度比出口價格快23倍。花旗估算,息稅前利潤自本世紀初以來就在不斷下降,目前為12.1%,排名低於美國、歐洲及全球其它新興市場。隨著亞洲各國央行試圖抑制通脹的高漲,借貸成本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日益嚴重地侵蝕大型借貸者的利潤,其中包括進行海外收購的印度企業以及中國的房地產商。
當然,潛藏在普遍預期數字中的內容有好有壞,而且市場(如果不是分析師)已經考慮到,在一些最受沖擊的領域,收益會令人失望。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價格下跌,作為韓國及台灣股市支柱的技術類股預期已被下調。預計更多的下調將會隨之出現。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