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謝國忠:名酒怪象

先探週刊 2010/07/08
中國正對奢侈品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香港人和台灣人非常喜歡「名牌」。我曾想,大陸人有錢以後也一樣。但是,我沒想到這股力量如此強大。如今,歐洲名表和箱包奢侈品店幾乎全部雇有講普通話的店員。
中美遊客在巴黎
奧巴馬總統對中國施壓,希望人民幣升值,減少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我非常懷疑此舉是否能奏效。只需觀察美國人和中國人在巴黎消費行為的差異,答案就一目了然。除歐洲人外,中美兩國遊客可能是巴黎旅遊業的中堅力量。二○○八年和二○○九年,美國人都窩在家裡。現在,美國人捲土重來。聽說是因為美國人風聞歐元貶值,所以,趕緊跑到巴黎來「抄底」。
另一方面,中國遊客組團出遊。他們住小酒店,吃速食麵,卻在路易威登(LV)皮包上一擲千金。中國人花錢買的是耐用消費品,而美國人花錢都吃到肚子裡了。兩國遊客消費行為的本質區別,不會隨人民幣升值而改變。如果人民幣升值,肯定有利於LV的銷售,但是,這對美國的出口毫無幫助。
本文想討論的是法國另一種奢侈品:葡萄酒。中國對法國葡萄酒市場的影響力也很大。二○○八年中期,只有寥寥數種資產脫穎而出,價格創新高。黃金算一種。法國上等葡萄酒也算一種。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二○○九年十月創下歷史新高,也算一個。此外再無他者。三種資產中,法國上等葡萄酒表現最為搶眼,上漲勢頭正勁。
追捧上等葡萄酒
法國葡萄酒和LV皮包不一樣。酒喝完了就沒有了。你可以選擇藏酒作為投資。但是,藏酒的過程很複雜,成本也很高。相比中國的需求,藏酒投資只能是備選。喝酒才是更大的因素。
喝名酒算得上是消費的終極水平了。一瓶酒下肚,花錢無數,速度還快。這看起來好像和中國人愛存東西的習慣不相符。為什麼中國人對葡萄酒趨之若鶩呢?
因為喝酒是潤滑商業關係的關鍵。上世紀八○年代,喝酒是日本商業往來非常重要的部分。全世界經濟發展迅速之際,這種氛圍不知為何再次興起。酒至半酣,對成功的經濟發展是有必要的。當你打算把一大筆財富投資於落後的經濟體時,酒能壯膽。如果大家都這麼做,就形成了自我實現的良性迴圈。
拉菲專寵
商業應酬中的酒精類消費造就了獨特的中國現象:對拉菲(Chateau Lafite)葡萄酒的巨大需求。拉菲是波爾多(Bordeaux)地區五家一級酒莊之一。過去五年,中國盛行拉菲現象。它幾乎已經成了中國商務宴請的官方用酒。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是,Lafite的中文翻譯(拉菲)更好記,聽上去更好聽。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好的解釋。中國的商業應酬,喝酒並不複雜。無非就是很快就三分醉了。選名貴的葡萄酒只是為了面子上好看。只要價格昂貴,口味如何沒關係。因此,有的葡萄酒一旦身價上漲,馬上就會受人追捧。沒有拉菲,別的品牌也會取而代之。無非是拉菲的中文名字讓它享有優勢。
拉菲現象是泡沫嗎?格林斯潘說過,只有等泡沫破了才知道是不是泡沫。中國人眼中的拉菲,與別人眼中的拉菲有所不同。中國人現在越來越有錢,葡萄酒的消費也越來越多。拉菲從這種需求中比別的品牌獲益更多。拉菲現象只是價格重估的表現,而並非泡沫。
「名酒」泡沫
我不太確定拉菲現象是不是泡沫,但我敢肯定拉菲堡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中國俗稱小拉菲,肯定是個泡沫。上等葡萄酒要求葡萄藤平均要有三○年至四○年歷史。超過八○年的葡萄藤必須被換掉。因此,酒莊總是拔掉老的葡萄藤,種上嫩葡萄藤。但是,嫩藤結的葡萄無法釀造高品質的葡萄酒。像拉菲和拉圖爾這樣的大酒莊就用嫩藤結的葡萄釀造副牌酒,以補貼部分成本。這些副牌酒一般都很便宜,通常比二級葡萄酒便宜很多。
拉菲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五年前還僅售每箱二○○英鎊。二○○五年之後,小拉菲身價漲了十倍,甚至足以挑戰拉菲之外的一級酒莊的酒價,而且,通常要比二級葡萄酒貴很多。小拉菲也是不錯的佐餐酒,但肯定不值那麼多錢。小拉菲的價格漲得令人眼花撩亂,究其原因,是因為身分被人弄錯了。
拉菲葡萄酒的價格已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因此,需找替代品也是自然反應。在中國市場,拉菲的替代品是小拉菲。這種選擇太離譜了。如果有人放棄拉菲,而選擇拉圖爾、奧比昂或者瑪歌,這是很理智的。因為它們不分伯仲。小拉菲定價過高,其嚴重性不亞於二○○○年的互聯網股價。當然,肥皂泡總有破滅的一天。那我們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問題在於,這對別的上等葡萄酒來說是一種侮辱。中國對小拉菲的巨大需求產生了這種怪象,我真的覺得很丟人。
長此以往,中國的需求恐怕會降低葡萄酒市場的效率,進而拖垮大品牌。如果葡萄酒釀造者發現價格高低取決於市場宣傳,而非質量,他們就會一門心思關注市場營銷,減少提高酒質的投資。中國需求巨大,卻可能會毀了葡萄酒,這一在法國傳承了五個世紀的文化遺產。果真如此,那才是悲劇。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當“小皇帝”們長大之後

2010年07月09日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傑夫•代爾
中國的年輕人得不到什麼好評。在最常見的說法中,他們是“小皇帝”、“自我的一代”——出身獨生子女家庭,嬌生慣養,不關心政治,只對跑車、視頻遊戲和出自設計師之手的商品感興趣。在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上海旗艦店,每到週末,等待進店的顧客排成長龍,年輕女性耐心等候在繩子圈起來的隊伍裏,仿佛她們要進的是最紅火的、新開張的夜店LA Club。
然而,“自我的一代”開始要抗爭了。對房價不斷上漲的不滿正在升溫,加上近期汽車製造廠及其它工廠發生的罷工,均折射出中國年輕人的期望越來越高、卻又不時落空。他們想要從生活中得到的東西,比父輩所夢想的還要多。這個現象可能給中國的未來造成各種各樣的後果。
關於近兩個月發生的罷工,人們有許多不錯的解釋,包括工人工資過低,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加入勞動大軍的年輕人減少。但是,世代的變化也在產生影響。中國人常常說起他們“吃苦”的能力。這有助於解釋他們為何能夠挺過上世紀混亂而貧窮的境況。然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這代人,是在較為普遍的繁榮中成長起來的,即使是在貧窮的農村地區。
20年前,對於在城裏工廠打工的許多農民工來說,往鄉下境況困難的家裏寄錢就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如今他們把工廠看作個人事業的一部分,是邁向城市生活的第一步。上網讓他們增長了見識;2008年《勞動法》的出臺,增強了他們的個人權利意識。
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在《財新》雜誌上撰文,描述了十年前他在中國大型工廠裏見到的那些溫順聽話的工人:他們大部分是18歲的女工,廠方看中的是她們“靈活的手指”。他們沒有多少如廁和休息的時間,在休息時也得坐在指定的長椅上。相比之下,近期發生的罷工似乎表明,當代工人“吃苦”的意願大大減弱了。“當代年輕人和他們的父輩就像是兩個不同世紀的人,”謝國忠表示。“他們想在大城市定居,而且與其他國家的同齡人一樣,期待獲得有趣、高薪的工作。”
對高房價不滿的背後,也存在同樣的世代變化因素。面對這種不滿,北京被迫冒著經濟放緩的風險,遏制房地產市場。高房價迄今沒有引發大規模示威遊行,但緊張是確實存在的。中國央行的一位顧問近期形容,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比美國市場在危機前的問題更加嚴重,原因就在於其中不但包含泡沫的元素,還存在上述政治壓力。
對於中國數千萬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來說,買房是他們過上現代中產生活夢想的核心環節。年輕的中國男性社會壓力最大。第一次有人跟我說買不起房他就結不了婚時,我還以為他在開玩笑,可這是人們時常聽到的話。中國的准丈母娘們似乎是不饒人的一群。
房價一路上漲,首當其衝的就是年輕人。假如他們的父母是城裏人,那麼他們很可能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住房改革中分到了房子,這讓他們在住宅市場裏有了立足之地。但現在中國很多年輕人覺得房價太高了。在北京等城市的郊區,生活著成千上萬被中國媒體稱為“蟻族”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為尋找人生第一份工作而奔波之時,居無定所。
中國近期最火爆的電視劇之一是肥皂劇《蝸居》——蝸牛的房子。該劇對房地產市場背後的政治作了尖銳的批評。劇中年輕的女主角最後成了一位政府官員的情婦,以便為她姐姐還房貸。在許多觀眾看來,這部劇抓住了某種城市夢幻滅的感覺。
這一切並非預示著,一場革命即將爆發,年輕人將發起大規模抗議,要求實行政治改革。過去20年裏,中國共產黨粉碎了不止一個聲稱其即將滅亡的預言。中國年輕專業人士的政治觀點,往往著眼於現狀,他們對本國精英的看法,並未因親歷文革或1989年學生抗議遭鎮壓事件而受到影響。
近期,中國的年輕人在表達強烈的政治觀點時,民族主義成了他們的主調。2008年西藏騷亂、奧運火炬在歐洲傳遞時發生抗議期間,中國許多年輕人對西方某些政客和媒體的態度深感憤怒。如果說他們對北京有所批評的話,那就是嫌政府對西方不夠強硬。
不過,對年輕人來說,更愛國,與要求更多、更加個人主義,二者之間並不矛盾。現代化釋放出了巨大的力量:中國的年輕人既對本國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與自信,也對自己的生活抱著很高的期望。中國年輕人群體的不安分跡象,使中國未來政治走向更加難以預測。

最大鋼鐵商增產鐵礦石 5年增66%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6.23
全球最大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執行長米塔爾表示,該集團計畫購買更多鐵礦石資產,在五年內把鐵礦石產量增加66%,以預防原料價格變動的影響。
米塔爾在美國金屬市場第25屆鋼鐵成功策略會議中指出,全球鋼鐵需求今年可望開始復甦,但要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恐怕要到2012年。米塔爾表示,鋼鐵需求的復甦,面臨經濟成長緩慢及鐵礦石定價改變等挑戰。
由於中國需求增加,鋼鐵業者今年面臨鐵礦石和焦煤等原料漲價,而鐵礦石的供應掌控在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扣手中,這三大出口商把鐵礦石定價制度由按年改為按季,造成鋼鐵業者原料成本增加。預料7月1日起的下季,鐵礦石將再漲價23%,而63%現貨價格在過去12個月已暴漲90%。
米塔爾表示,他按季定價十分危險,為免受到原料變動影響,安賽樂米塔爾決定增加鐵礦石自給自足的比率,把自身供應量由目前的6000萬公噸在五年內增至1億公噸。同時,並將把焦煤自足率由15%提高到25%。
中國鋼鐵需求在去年成長25%,造成鐵礦石市場供需失調,米塔爾認為,中國今年的需求可能成長10%,這項估計是他原先預估的兩倍。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大前研一:台灣登陸 服務金融接棒

經濟日報2010.06.23
趨勢策略大師大前研一昨(22)日指出,富士康事件宣告Chinwan的發展將告一段落,台灣前進大陸要邁入一個新時代,必須採取完全不同的作法,接下來服務業和金融業要接棒,等於是取代新加坡和香港在中國大陸的地位。
大前研一應工商協進會與經濟日報之邀來台,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以「後金融危機的經營策略」為題發表演講。
大前研一預言,在今年或明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超越日本,中國前進的速度非常快。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龐大經濟體的出現是很真實的,而且還會持續下去,這是龐大的機會。後金融海嘯時期,有了新的世界版圖。
Chinwan結束 走向專業服務
大前研一指出另一個重大趨勢,過去五年全球資金流動已經歷重大改變。2005年富有國家資金約有80兆美元沒地方可以去。這些是退休基金、銀行定存、壽險資金,不是立即需要用的錢。其中的一半40兆美元無家可歸。這些錢不僅流向跨國,也流向私人企業。
對台灣來說,大前研一指出,台灣將邁入一個新時代,要採完全不同的作法。台灣前進大陸歷經三階段成功的轉變,現在要邁向第四階段。鴻海效應-富士康事件已在大陸如野火般蔓延,它宣告第三階段告一段落。
第一階段是經香港進入深圳東莞,再出口。第二階段是在中國全國展開製造業。第三階段是Chinwan,Chinwan這個詞是韓國人提出來的,屬高科技的、電子產業的、有一些全球化的公司。韓國羨慕台灣能和中國有這麼密切的結合,形成一個共同的經濟體,韓國之所以特別注意,因為那些是它的競爭對手。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很認真地看待富士康事件?」大前研一說了他的觀察,透過網路,加薪的要求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連中國大連都燒到了。本來是加最低工資的30%,最後變成乘以二,工人們學習到「工資原來是可以協商的」。日本在大陸的廠起薪比較高,但工人們一樣要加薪。大陸此時還釋出「所得倍增計畫」,湊到一起去了,全國都在喊要漲工資。
加上人民幣升值、勞工不像過去那麼充裕,他說,台灣第三階段無法繼續下去了。
必須進入第四階段,以專業服務以及金融服務為主,也就是取代過去新加坡和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台灣創造的品牌已打入日本,在秋葉原的一家量販店,甚至有專門的一角專賣台灣品牌的電子產品。以品牌行銷為主的宏碁,很快會超越惠普(HP)。
大前研一說起幾年前的往事,他說,當時民進黨是執政黨,希望推銷中國即將崩潰的理論,他卻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台灣以中國為生產基地模式只剩關鍵的五年,因為之後中國的企業就會越來越強大。「還好,工商協進會的會員當時沒有去聽執政黨的,仍然聽我的,前進中國。」從那之後,台商的表現就叫人刮目相看。
宏碁生小碁 台灣企業特點
為什麼台商能做得這麼好?作為一個觀察者,第一,唯一有許多人民會講英文、日文和中文。第二,理工訓練很強,日本以前是,現在不是,今天必須熱愛科學才會選擇去當工程師。在亞洲除了台灣,就是印度。第三,深入矽谷。第四、華人特有的熱愛創業精神。
如果用簡單的一個字總括以上,就是人才。具有創業、競爭精神的人才。台灣和媒體常沒有重視這種人才,但相對於讀毛語錄長大的大陸年輕人,台灣具備優勢。
日本沒有任何一個。日本學生留學美國後回到日本,不會留在美國創業,像小袋鼠急於回到媽媽的袋子裏。還有,台灣的公司整合的能力很強。日本不像台灣,日本從設計到服務都自己來,公司賺不到錢時,縮水就都沒有了。台灣會縱向和橫向的整合資源。
很多公司從宏碁生出來,在日本和韓國看不到有那一家公司可以生出這麼多家公司的。宏碁藉由分裂,把注意力放在品牌。小碁會變成巨大的雞。
用中國經驗 開發新興市場
大前研一說,韓國不了解華人,才會這麼敬畏台灣。韓國人指台灣走運了,中國提供低成本的勞力源源不絕。但前面說,這種模式將壽終正寢。東南亞工資比中國低,但移到東南亞是不同的故事,移到越南、印尼、泰國,台灣的同文同種的優勢沒了,日本在泰國的經營會比台灣成功。
服務業部分,星、港在中國深耕很久,行銷又是日、美專家的強項,他們還有全球管理的經驗。進入第四階段,台灣面對的競爭非常激烈。
台灣最近有三大利多,兩岸直航,一周有370班,比日本飛大陸班次還多;營所稅率降至7%,日本新首相菅直人也喊著要降;兩岸即將簽署ECFA,談判過程中,大陸展現驚人的耐心,也釋出很大的善意,談判的效率很高,這使得外商會想來台灣投資。
台灣應該藉ECFA所創造的公平競爭的機會,深耕中國的內需市場,尤其是高階的。然後及早注意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藉在中國的經驗,開發新興市場。未來幾年將是關鍵期,台灣企業要以創業精神,加入新的戰局。
大前研一:台商面臨艱苦一戰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22日指出,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機會之窗」的門就要關起來了,台商過去在中國的成功模式,也即將要結束,現在是台商進入需要正面迎戰全球競爭的關鍵時期,他說,「這會是艱苦的一戰」。
工資上揚與人民幣的升值,大前研一指出,對台商是很嚴峻的挑戰,因此,台商現在要進入新的階段,必須要採取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策略。
在台灣Chiawan成功模式無法持續下,大前研一認為,兩岸ECFA簽署為台灣帶來機會,後ECFA的時代,台灣要擺脫加工型態的經濟模式,要走專業服務、物流、法律、不動產與土地開發等的經濟模式,他說,「就像新加坡、香港的商人在中國大陸做的事」。
「這是全新的戰局」,大前研一說,台灣應該要有取代新加坡與香港在中國大陸所扮演的角色的企圖心。不過,他也說,這並不容易,因為新加坡與香港在大陸已經根深柢固,對台灣來講,這也將是與全球要正面競爭的「艱苦一戰」。
雖然是全新戰局,大前研一認為,ECFA是很好的切入點,在此同時,日本也在發展新的經濟模式,就是「輸出基礎建設」包括污水處理、新幹線等,台商可善用現在的時機點與日商合作,共同進軍中國大陸基礎建設的領域。他說,在台灣有技術、有資金,但政策沒有鬆綁的情形下,「把日商當擋箭牌」,透過日商參與中國大陸的基礎建設。
大前研一說,未來幾年對台灣是關鍵時期,台灣已經沒有退縮、猶豫的時間,要勇敢的迎向這個挑戰,後ECFA時代,台灣更要深耕中國的內需市場,在中國大陸擁有競爭力後,再下一步是搶攻全球市場。
談大陸匯改/人民幣 將先升後貶
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宣布人民幣匯率改革,使得人民幣與亞洲貨幣行情看漲,但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認為,「美國錯了,歐巴馬錯了」,人民幣可能先升後貶,不會穩定持續上升。
大前研一批評美國和歐巴馬要求中國調整匯率是錯誤的,他認為,美國應回頭修正自己的勞工制度,就像過去美日貿易戰一樣,美日在各領域協商時,每次美國都說不公平,因為日本的貨幣需要升值,結果日本照做後日圓更強,日本對美國還是貿易順差,美國公司一樣不回美國。
大前研一昨天在總統府月會發表演說,他表示,人民幣不會持續升值,因為和印度及印尼比較起來,當前人民幣已不那麼具競爭力,人民幣採一籃子匯率機制後,一旦大家發現漏洞,人民幣就會下跌。
他指出,會對美元升值的只有兩個貨幣,就是德國馬克和日圓;如果人民幣採浮動匯率,可能先升再貶,就像墨西哥一樣。
國策顧問顏文熙問到,大陸利息比台灣高,如果中國銀行來台灣設分行,可以想像十年後可能會看到人民幣儲蓄大幅增加,是否會造成新台幣儲蓄大幅減少?
大前研一表示,他不會太擔心人民幣占太大的優勢,中國大陸必須要清理家園,要把自己的廚房打掃乾淨,人民幣匯率才能強勢。

重病期轉鉅款 當心遺產泡湯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0.06.23
親屬重病期間,千萬不要隨便將其銀行帳戶的存款提領至其他人的帳戶,國稅局有一宗案例,一名納稅人因為將其重病配偶在銀行存有的2億餘元存款提領一空,且隱匿未申報,結果被稅捐機關查獲,連補帶罰繳交1.8億元遺產稅,遺產幾乎化為烏有。
財政部提醒繼承人,在被繼承人死亡前,因重病無法處理事務期間,任何提領存款作法,都會被國稅局查核資金流程全數掌握,一旦繼承人無法證明存款用途,所提領金額仍應併計遺產課稅。
北區國稅局最近查核遺產稅申報案,發現甲在配偶乙死亡前重病無法處理事務期間,以密集且鉅額轉帳方式,擅自將乙在金融機構的2.04億元存款轉至他個人的銀行帳戶,且在乙病逝後,申報乙的遺產稅時漏未申報2億餘元轉帳金額。
事後經國稅局查獲,認定甲逃漏遺產稅意圖明顯,依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將甲在乙重病期間所提領的2億餘元存款,全數併入乙的遺產總額課稅,補徵遺產稅額1.02億元(因屬遺產稅率降為10%前的案件,遺產稅仍按50%計徵)。
國稅局除補稅外,再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5條規定移罰,經裁處甲還要再繳納漏稅罰鍰8,184萬元。合計甲在乙重病期間意圖將存款轉帳的行為,一共付出1.8億餘元的代價,形同乙生前的2億元存款瞬間化為烏有。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13條明定,被繼承人死亡前因重病無法處理事務期間舉債、出售財產或提領存款,而其繼承人對該項借款、價金或存款不能證明其用途者,該項借款、價金或存款,仍應列入遺產課稅。
財政部提醒納稅人,當被繼承人死亡前重病無法處理事務期間提領存款,且不能證明用途,應將提領金額併計遺產總額申報,切勿心存僥悻,以免被查獲不僅補稅還會被重罰。

專訪隆達總經理蘇峯正,分析產業趨勢

整理者:曾如瑩 採訪者:曾如瑩

小檔案_蘇峯正
出生:1960年
學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材料工程所博士
經歷:聯友光電產品開發副總經理、友達視訊顯示器事業單位副總經理、友達消費產品顯示器事業群總經理
現職:隆達電子總經理

LED未來3年將成長十倍

「把現在看到的LED(發光二極體)市場當成『1』,未來3~5年會有10~20倍的成長!」4月才從德國法蘭克福參觀照明展回來的隆達電子(3698)總經理蘇峯正斬釘截鐵地說。預期市場會有大成長,隆達(由面板廠友達轉投資的LED廠)計畫未來3年,每年產能至少都要擴增1倍。
為了擴產,隆達4月才進行27億5,000萬元的現金增資計畫,以每股50元對外募資,5月又決定辦一個5,000萬股的私募計畫,等於一口氣增發1億500萬新股,資本額因此將增加33%。接下來,這家成立才兩年的LED新兵,已計畫在今年底申請股票上市,待擴產和增資動作完成後,隆達不僅將是台灣第一家從LED磊晶到封裝統包「一條龍」生產的公司,也將跳升為國內LED磊晶產能第二大的業者。
隆達為什麼敢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擴張?不只是因為有面板大廠友達當靠山,在LCD(液晶顯示器)產業有16年經驗的蘇峯正說:「那是因為大家看到未來3~5年有大量磊晶(LED)需求!」他預期,LED電視的滲透率每增加10個百分點,市場就會擴增1倍,可是這個快速增加的市場大餅,傳統的LED公司不見得是最大獲利者,產業將進行激烈的大洗牌。

LED照明將走入家庭 10年內滲透率達5~6成
《Smart智富》月刊問(以下簡稱問):今年法蘭克福照明展有什麼新商機?蘇峯正答(以下簡稱答):兩年前,LED照明(以LED為光源,比傳統燈泡更節能)只能算是配角,今年,LED照明已成為展場主角。這個現象,跟我以前做電視面板時很類似。我記得,以前要推LCD電視時,第一年去德國參加消費性電子展「IFA」,LCD電視只是配角,兩年後再去,已變成主角,下一次再去,展場根本看不到傳統CRT電視,這次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名詞解釋_CRT、LCD、LED
CRT為利用陰極射線管顯示影像,體積較為笨重;LCD電視採用冷陰極管(CCFL)當成背光源,體積大為縮小;現在的LED電視則是將LCD背光源由冷陰極管改為LED,機體厚度更薄,畫面更佳。

問:LED照明已經要成為市場的主流了嗎?
答:現階段,主要市場在professional light(專業用照明,如舞台燈)或commercial light(商業照明),像是辦公室、工廠、公共建設的照明都有用。因為辦公室和工廠點燈時間相對長,一整年省下的電費可觀,當然會採用LED。
另外像在歐洲和日本,因為電費貴,也會優先用。我們日本業務團隊估過,雖然LED燈管比傳統燈管貴,但安裝後9個月到1年就能回本,他們當然想裝。隨著燈管成本下降,未來會從commercial light到consumer light(消費照明),也就是家用市場。我估計未來10年,會像飛利浦講的有5~6成(LED照明占全部照明市場的滲透率)。

問:LED照明的滲透率是否會像LCD TV一樣快速成長?
答:很類似,但是速度不會這麼快,因為LCD產業單純,幾個大面板廠和品牌廠就決定了;照明市場比較碎,小區塊很多,有大player(廠商)沒錯,但太多小player,你要在短時間內全面換比較難。
新產品成長速度要快的條件,第一,市場要在,照明市場是在;第二,市場不是你去create(創造),而是去replace(取代),replace的要件不外乎是經濟效益,從經濟效益看,電費高的國家的確較有效益。
隨著條件逐漸成熟,「取代」這件事情不會停滯不前。我發覺,一個已經存在的市場,新產品要進行取代,當取代率超過15%,會很快拉起來。為什麼是15%?一般新產品推出的利潤會是舊產品的2~3倍,如果新產品只占營收1%,沒人會理他,因為小小的,如果是5%,占公司獲利不過10%,但是當你占營收到15%時,占公司獲利會到30%,影響力就大了,其他公司會趕快去做,因此只要占比到位,不做也不行,競爭對手會逼著你去做,因為大家都看到好處啦!

LED電視只要成長10% 市場規模會擴增1倍
問:隆達是看好LED照明市場而大舉投資嗎?
答:現在最主要的應用還在面板(指電視、筆電用的面板),而且是誰背後有客戶、就敢做投資,投資規模又都不小。你現在看到一些台灣的二線磊晶封裝廠,都是累積20年的投資和能量,才達到約20~40億的年營收規模,MOCVD(磊晶機台)大約20~40台;可是,我們今年底就要到70~80台,明年大陸會有50台。你要那些傳統LED公司一次花大錢擴產2~3倍,他們不敢,首先找錢就是問題,一下子氣球吹這麼大,他沒訂單也不敢。這就是面板廠跳進來做的原因,因為這是關鍵零組件,要傳統LED廠一下子擴產2~3倍,人家不敢,只好自己做。
未來3~5年LED市場規模會成長10~20倍,為因應需求,隆達產能每年必須擴增1倍。

問:擴產速度這麼快不怕過剩?
答:現在是在追(產能),電視要用的(LED晶粒)顆數是筆電的 20倍,就算因為亮度提高顆數減少,至少也有10倍。這代表市場每10%的電視換成LED背光,就等於整個筆電用面板市場的規模,今年假設換機到30%,就是3倍,明年到50%就是5倍規模,要去蓋5個新廠!

問:現在是追著磊晶廠跑的階段,會一直呈現這樣狀態嗎?
答:未來3年成長10倍這件事,不是現在所有枱面上磊晶公司都能辦到的。因為面板廠才剛跳進來,隆達跳進來兩年,韓國人(指三星)也才兩年多。我個人判斷,大概明年產業秩序就會改變,假設未來3~5年,每家面板廠旗下的LED公司有300~500台MOCVD規模,如果你只有一百多台,怎麼跟他們競爭?
累積資源和技術都是落差,這是台灣傳統LED廠要思考的問題。台灣現在很多廠商靠韓國人過日子,再給他們(韓國廠)1年時間,韓國那些大公司砸在資金人才絕對不比台灣少。我不希望幫人排命盤,但是在這種狀況下,未來你怎麼去因應?我認為,不能太依賴韓國人,LED公司一定要找到「出海口」(指穩定的下游客戶)。

從磊晶到封裝垂直整合 提高各階段調節性

問:隆達為什麼會採用「一條龍」生產方式?
答:台灣過去走垂直分工,我們則是垂直整合。先說什麼樣的business model(營運模式)適合垂直整合?假設你在產業有好的出海口,產品非常大量,變化性少,這就適合一條龍,面板產業正屬於這一類。至於照明,你如果做燈管、燈泡也是這類,但如果做燈具就不一樣,我們大概有分析到產業特質,如果你照明做到燈源就非常適合做「一條龍」。

問:LED產業起伏很大,用一條龍生產遇到產能過剩,怎麼辦?
答:一條龍比別人耐受力好很多,我調節性很大,我不只賣最終產品,磊晶我也賣、封裝我也賣。另外透過外包因應景氣起伏,磊晶7成自製、3成外買,封裝則有8成自製、2成外買。目前我們有5成營收來自友達,我希望未來降到3成,我覺得這很容易可以辦到。

PPI攀高 成通膨熱門指標PPI攀高 成通膨熱門指標

【經濟日報╱香港特派員/李春】2010.06.21
中國大陸經濟今年以來首重的指標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但到了6月間,風向巳轉,不論是物價指數已到高位,還是說通膨壓力縮減,CPI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反而是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開始坐大。
經濟學的層面上,PPI是以反映工業品出廠價格變動數趨勢,折射生產領域價格的變動,或預告通膨,或示警通縮。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公布經濟數據,PPI都只是CPI的配角。原因在於CPI更直觀地反映物價變化,PPI還要傳導。但為何在CPI漲幅創近19個月來新高,又首次突破當局劃下的物價漲幅3%調控紅線,反而不受重視了呢,CPI的環比是在下降了0.1%,預示物價上升開始放緩。這一數據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相對減小。
而中國的PPI在去年12月由負轉正,經連續六個月正增長,漲幅由1.7%,逐月升到上月5月的同比上漲7.1%,創下今年以來新高,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PPI的走勢一下子就更受關注。
PPI的上漲,由不同分析,有說是恢復性上漲,因為去年有金融危機,生產下滑;有說是受「翹尾因素」的影響;還有說主要國際原料市場的影響,由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急漲帶動。較客觀地看,PPI上漲受多重因素影響,未來受原料、能源價格的影響較大。
現在PPI數據坐大,除了數值確實變動較大,引起關注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對通膨的爭議和關注。大家都看到不僅經濟專家,中國的政府也對通膨意見分歧,舉例而言,國家發改委否認通膨,而人民銀行不斷在預警通膨。
大陸現階段物價上漲有兩類成因,一類是由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一類是由工業品的漲價影響到消費市場的漲價。由中國經濟的數據和現狀去判斷,5月之前通膨,主要表現為前一類成因,未來的通膨,可能由後一類表現帶動。
而前條通膨的傳導之路,最後表現為CPI的急漲,後一類通膨傳導之路,表現為PPI的大升。中國還是擔心通膨,當CPI折射的壓力減小時,PPI反映的威脅自然要受到重視。
有人認為,中國工業品供大於求的總體格局仍未改變,供大於求則有助於抑制PPI急漲,這方面的通膨壓力不會大到哪裡去。但也有人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勞動力工資將快速上漲,這令工業企業除了生產資料成本上漲,還要承受勞動力成本上漲,成本要轉移,由之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再傳導到生活資料和市場物價,形成通脹壓力。由此,未來要緊盯PPI。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陸以正專欄-東南亞的腫瘤 緬甸

2010-06-2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八年抗戰時期,緬甸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盟邦。滇緬公路(The Burma Road)是我政府遷都重慶後,除飛越駝峰(The Hump)外,唯一的對外通道與補給路線;好萊塢還以此為題材,拍成電影。大陸變色,李彌所部自雲南撤退到中緬邊境,駐紮在緬甸所屬的三不管地區,阻礙了緬產鴉片煙運華路線,緬政府對我頗不諒解,雙方這些年來因而全無往來。
緬甸的正式名稱原為Union of Burma,一九八八年才改名Union of Myanmar。它本就是個多民族國家,依照《新華社》資料,全國五千七百五十萬人分屬一百卅五個民族;與緬甸官方去年統計相若。一百多民族中,純粹緬族約二千四百餘萬,較半數稍弱。其餘有克倫(Karen)、撣(Shan)、欽(Chin)、孟(Mon)等,無法一一列舉。
原為英國屬地,一九四八年才獨立的緬甸,早年對外是開放的。首任總理宇努(U Nu)執政長達十四年。他的外交部長宇譚(U Thant,大陸譯為吳丹)曾任聯合國秘書長十年之久。然而一九六二年,三軍總司令尼溫(Ne Win)發動政變,奪得政權,緬甸從此與外界隔絕,神祕莫測。至今已歷四十八年,外人絕少獲准入緬,採訪記者更休想進入。
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教授史坦堡(David I. Steinberg),是研究緬甸的專家。他所著《每個人都該知道的緬甸(Burma/Myonmar: What Everyone Needed to Know)》,去年底方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嗅到美國正在試探敲開緬甸緊閉的大門,因而寫了篇文章,題目就叫”The Burma Road Ahead”,語意雙關,刊於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太平洋分會第廿六期的會刊。
嗅覺敏銳的史坦堡發現,去年底國務院曾派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駐東南亞組織(ASEAN)大使馬希野(Scott Marciel)密訪緬甸。此前三個月,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韋伯(Sen. Jim Webb)初次訪問緬甸,見到緬甸的大獨裁者、「國家和平發展會議」主席丹瑞大將(Sr. Gen. Than Swee)和內閣總理登盛上將(Gen. Thein Sein)。
韋伯參議員原定六月三日再度訪問緬甸,卻在啟行前一天臨時宣布取消。為什麼呢?原因據傳是緬甸試圖向北韓購買製造核武的方法,和數量不明的精煉鈾。台灣媒體對此事全無報導,但情報來源是中央情報局(CIA),不容忽視。緬甸軍政府好不容易和美國建立起的一條管道,就此斷了線。
丹瑞為何要向北韓購買核子機密甚或核武,外人實在想不通其中道理。緬甸為避免受到威脅,五年前把行政中心從仰光(Yangon,原稱Rangoon),搬到伊拉瓦底江(Irrawady)左岸的新建首都內比都(Nay Pyi Thao,舊名彬馬那Pyinmana)。對外所述理由是為要配合行憲,還政於民,平衡過去南部繁榮,北部貧困的問題,這種話只有傻瓜才會相信。
遠在北部的新國都,距面臨孟加拉灣的仰光,有三百九十公里之遙。為何要把中央政府所有機關與人員,連根拔起,遠赴內陸去披荊斬棘,另起爐灶,如非恐懼外國入侵,實無必要。民窮財盡的緬甸,人均所得僅合四百卅一美元,如此浪費人民血汗錢,怎樣也說不過去。實際只是神經過敏,自己嚇自己而已。
獨裁軍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不在國外而在國內。令丹瑞大將與登盛上將有芒刺在背之感的,是位手無寸鐵的弱女子,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的獨生女。翁山本人在二次大戰日軍佔領緬甸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秘密抗日。戰後轉向英國殖民地政府爭取自治,一九四七年翁山遇刺身亡。死後六個月,倫敦終於讓緬甸完全獨立。
他的女兒翁山蘇姬繼承父志,組織「全國民主聯盟」。一九九○年,歐州議會通過授予她薩卡洛夫獎(Andre Sakharov Prize),次年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譽滿天下。軍政府只好把她軟禁在家,反使她成為緬甸人民爭取自由人權的象徵。安理會通過第一八七四號決議案譴責;美國國會則通過「緬甸自由法案(Burma Freedom Act)」,在她重獲自由前,禁止華府與緬甸政府有任何往來,所以韋伯參議員才介入。
丹瑞獨裁政權在世界輿論和國內民意壓力下,不得不承諾辦理選舉;先制定一部新憲法,去年經全民公投通過。目前定在十月十日選舉新國會,理由是二○一○|一○|一○很吉利。這個諾言到時會不會生變,只有老天爺知道了。

銀行惡質行銷 員工看不下去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6.20
銀行在商言商,利字當頭,因此銷售手法向來就有受人詬病之處,賺錢擺中間,顧客利益丟兩邊的營運心態,近年更是愈演愈烈。
英國兩名銀行職員最近向倫敦《泰晤士報》揭露銀行界的各種不良營銷手法,被指名者包括匯豐集團等知名銀行。不良營銷手法,包括要求員工推銷價格過高,或風險過大的投資產品,以及用紅利鼓勵員工快速打發上門訴怨的客戶。銷售不達標準額度,員工不但紅利泡湯,還可能吃上紀律處分。
裏查‧楊 (化名)在西班牙最大銀行Santander設在英格蘭北部的一處電話中心任職,年薪1萬2700英鎊 (台幣60萬元),表現好的話,每年最多可分二千鎊紅利。
裏查‧楊說,Santander規定,員工接到顧客來電抱怨,如果在270秒之內將對方打發,每季有紅利可得。
Santander接管英國兩家銀行的業務之後,客戶人數超過2500萬,但服務品質似乎與此形成反比,顧客滿意度經常在英國著名消費者權益組織Which的排行榜上墊底,因此客戶投訴電話接不完,頗非意外。
裏查‧楊說,Santander對員工強施壓力,責令員工對客戶投訴快刀亂麻,速戰速決,處理時間愈短愈好。
結果當然是員工根本無法為客戶解決問題。但Santander另有一套說法:「電話中心客戶服務人員的紅利,是按照顧客滿意度等因素來決定。」
柯克 (化名)曾在英國米德蘭銀行任職,曾因銷售達標而獲獎,匯豐收購米德蘭,她成為匯豐員工,兩年前退休。她最近向Which透露銀行員工承受的壓力,指出「銷售傭金制並非新事,但銀行員工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而且金融產品一天比一天複雜,更不容易達成銷售指標」。
她說,以匯豐旗下的HFC銀行為例,HFC責令員工加強推銷信用卡付款保險 (PPI),而且務必爭取客戶以80%貸款購買,只要成交,員工獲賞四倍紅利,但PPI非常昂貴,而且許多被誤導購買的客戶無法索償,害人不淺。

英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力度不夠

2010年06月18日
英國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此前宣佈撤銷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將銀行監管職責交還給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這一決定無疑是明智之舉。
前政府組建一個獨立監管部門的試驗絕對是場災難﹐不但助長英國金融體系在繁榮時期積聚了巨額債務﹐還導致英國在金融危機初期階段政策反應不力。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作為金融體系的最終貸款人﹐央行官員有必要瞭解銀行內部的情況。
但Osborne的監管體制改革還不夠深入。他將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責交給英國央行內部新組建的金融政策委員會(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的決定是在錯失良機。金融政策委員會被授予的權利是應對銀行體系所承擔的風險過度的問題﹔最有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調整資本金和流動性要求﹐針對地產等特定資產類別來制定資本標準。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審慎宏觀調控手段或許遠不如交給央行現有負責制定利率的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來實施。
無庸置疑﹐中央銀行需要這些權力來限制信貸擴張﹐阻止過度槓桿累積。很多亞洲央行仍擁有這些權力﹐並還在善加利用﹐其中包括上調準備金要求﹐制定抵押貸款與房價比率標準﹐以此作為加息的替代方案。西方國家央行已經注意到了亞洲央行在這方面的經驗心得。
這些調控手段需要與傳統貨幣政策措施協調實施﹐否則其效果往往會令人失望。舉例來說﹐如果金融政策委員會希望通過上調資本金要求來延緩信貸增長﹐那麼貨幣政策委員會可能會出於對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而降息以作應對﹐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信貸需求增長。這兩個委員會可能會最終發現彼此使命互相衝突﹐如果這樣的話﹐那遠不如組建一個單獨委員會﹐配備諸多政策手段﹐明確其確保金融穩定始終高於維護貨幣政策穩定的使命。
當然﹐這可能會令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感到不快﹐他仍然堅守當前的貨幣政策框架以及一項任務一個機構的理念。組建這樣一個具有廣泛權力的委員會可能會引發外界對該機構問責和透明度的質疑。不過﹐貨幣政策委員會當前無可否認的失敗自然會壓倒這些反對意見﹔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物價穩定﹐避免如此破壞性的金融動蕩﹐但現狀卻事與願違。實際上﹐正是英國央行迂腐的貨幣政策手段加劇了他們的失敗。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擴大貨幣政策委員會的職責範圍和人員組成﹐而不是組建一個競爭性的機構與之抗衡。否則﹐Osborne的所作所為可能只會導致老監管框架失敗的一幕重演。
Simon Nixon

探秘歐洲富豪的“家族理財室”

2010年06月18日
隨著超級富有的客戶們對主流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公司越來越興味索然﹐過去幾年來家族理財室(family office)的數量激增。家族理財室為歐洲頂級富豪家族打理財務﹐行事低調。不過它們並不適合每個投資者的需求﹐其運營也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
家族理財室規模各異﹐有些是只雇兩三人打理行政管理事務的小單位﹐有些則是規模齊備的投資公司﹐雇有10到20名專業人員負責日常投資決策。
在歐洲﹐桑斯博里(Sainsbury)、皮爾(Pear)和吉尼斯(Guinness)等家族都擁有自己的家族理財室。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的專項小組“沃頓全球家族聯盟”(Wharton Global Family Alliance)估計﹐全世界共有約1,000家家族理財室。咨詢機構Family Office Exchange倫敦分支的董事總經理普拉特(Paul Pratt)認為這個數字估計得過低。他說﹐更接近真實的估計是﹐可能僅歐洲就接近1,000家。
一個家族要相當富有才能考慮設立自己的理財室。瑞士私人銀行百達(Pictet)的多戶理財室負責人瓦夫爾(Pierre-Alan Wavre)說﹐要真正在投資產品上獲得劃算的定價﹐並雇上最好的員工﹐根據經驗﹐五億美元的資產或許是一個門檻。
為部分美國最富家族提供服務的美國財務顧問公司Greycourt估計﹐一個家族有要10億美元的財富﹐才有理由設立一個完整的理財室﹐負責打理一切投資、會計、法律、教育和其他服務。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和Campden Research一項針對歐洲家族理財室的調查發現﹐運營理財室的平均成本約為所管理資產的0.6%。調查報告說﹐理財室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僅人員成本就可以達到每年數百萬美元。通常來講﹐一個完整的家族理財室會有一位首席執行長﹐一位首席財務長﹐一位首席投資長﹐至少兩位投資分析師﹐四位會計師﹐一位審計師和五位行政管理人員。某些理財室可能還會雇一位律師。
普拉特說﹐聘請一位優秀的首席投資長﹐不算獎金的年薪金將至少達到10萬。家族理財室首席執行長的成本一般會是一年15萬﹐然後還要加上獎金。
那些只有幾千萬、數億美元資產的家族﹐正在越來越多地求助於為少數志趣相投的家族提供服務的私人理財室。有一些這樣的理財室原本只為一個家族提供服務﹐但決定吸納第三方資產。某些多戶理財室接受流動資產只有2,000萬歐元的家族──當然“只有”是相對而言的。
多戶理財室自稱擁有資源更多的優勢。多戶理財室Stanhope Capital創始人平托(Daniel Pinto)說﹐單戶理財室常常很難擁有建立真正多樣化投資組合所需的專業廣度與深度﹔發現、選擇不同資產類別和地區的管理機構﹐需要有一支龐大的團隊來做。
專家說﹐金融危機促使越來越多的富有家族拋棄大規模的全球性銀行﹐轉而求助於家族理財室。量身定做的資產管理方案﹐對受信貸緊縮沖擊的投資者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吸引力。
有人發表不同意見說﹐家族理財室專注於風險管理﹐富有投資者要想獲得更加平衡的建議﹐還是應該和其他基金經理談談。瑞士銀行家族倫巴德第六代、私人銀行Lombard Odier & Cie執行合伙人蒂埃里•倫巴德(Thierry Lombard)說﹐家族理財室不可能取代財富管理機構──它沒有銀行在專業、資源和經驗上的廣度和深度。
默克公司(Merck)合伙人會議主席、該公司控股家族第11代成員弗蘭克•斯坦根貝里-哈弗坎普(Frank Stangenberg-Haverkamp)說﹐當一個家族把一切都投資到自己公司﹐手頭沒有任何余錢需要投資時﹐那麼你就不需要設立一個家族理財室。
對那些被多戶理財室背後的邏輯說服的人來說﹐選擇有很多﹐單歐洲就有100多家獨立的公司。
但很難在獲得充分信息後再做選擇﹐因為現在沒有一家獨立的機構來評估多戶理財室的表現。不過Asset Risk Consultants對很多財富管理機構都有跟蹤﹐其中包括一些多戶理財室﹐它有自己的私人客戶指數﹐倒是能讓身在英國的人們體察到某些真相。
多戶理財室的投資眼光常常比傳統財富管理機構放得更遠﹐所以去年股市反彈的時候﹐它們錯過了一些機會。蘇黎士多戶理財室Marcuard Family Office說﹐其中等風險投資組合在去年平均增值12%﹔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世界指數(MSCI World Index)實現了30%的增長。
但它預計自己更長期的前景將會更加光明。Marcuard合伙人加斯特(Jonathan Guest)說﹐我們喜歡黃金和農業用地等實物資產。
TARA LOADER-WILKINSON

全球電玩業 南韓隕落中國崛起

2010/06/18
正在洛杉磯參加電玩展的台灣電玩業者認為,南韓已經逐漸退出世界電玩市場,中國則正在崛起。台灣應妥善利用創業與管理優勢,結合大陸市場,才能殺出生路。
洛杉磯E3電玩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玩展覽會,積極發展電玩文創產業的台灣業者今年也沒有缺席,包括華義、雷爵等6家廠商今年都帶著新產品參展。
經過3天的參展,樂陞科技協理周榮說,今年廠商變化最多的是參展中國業者大增,就像幾年前南韓電玩業剛崛起時的情況一樣,聲勢浩大,積極搶進全球電玩市場。相較於中國的快速崛起,過去在電玩市場雄踞一方的南韓,則有衰退的趨勢。
這樣的看法,也獲得台北動漫聯盟執行長陳芬玉的認同。陳芬玉說,過去談到電玩,沒有人會忽視南韓廠商,但韓商疏於售後服務,讓合作的國際大廠頗為詬病,加上沒有令人驚豔的新遊戲冒出來,南韓電玩市佔率確實有所下滑。
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的崛起。陳芬玉表示,這些年來中國積極發展電玩市場,大量拷貝海外的知名遊戲,從中學習技術,加上政府的支持與龐大的市場,未來中國將是電玩的重要戰場,「現在還是看E3,3年後上海的China Joy展就會超過這個規模了。」
分析兩岸電玩未來前景,陳芬玉認為,中國電玩技術大約比台灣落後5年,但很快就能迎頭趕上。台灣的優勢在創意,從故事題材、編導、美術設計與技術,完善的售後服務等,都是吸引外國廠商合作的地方,而中國有廉價的製造條件,加上龐大的市場,是台灣業者測試新產品的最佳基地。
周榮也認為,兩岸電玩業者合作共同開發,是未來電玩產業的必走之路,站在業者立場很希望政府能將電玩遊戲放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或至少能和中國政府協商,讓台灣電玩產品得以港澳台名義,取得與大陸業者同樣的地位,簡化審批流程與關稅,為兩岸業者共同發展電玩開創商機。

歐元債務危機持續,吸AHL降組合風險

11/06/2010
《經濟脈搏》去年商品、債券及股票表現大幅反彈,因避險情緒回落,資金回流至高風險資產上。但踏入2010年後,情況與去年有一定的差異。本年初已開始蘊釀歐元債務危機,最近市場對此憂慮加劇,而美國亦可能加強對美國金融市場監管,令經濟復甦步伐蒙上陰影,導到環球金融市場在過去數周較為波動。
在歐洲方面,德國在處理債務危機一事與其他成員國意見不一,令市場憂慮區內危機擴散。
加上,德國最近更提出為金融機構進行更多監管,提出對部份投資工具及金融股進行沽空,市場憂慮此舉會影響金融業盈利表現,拖慢區內經濟復甦步伐,故歐洲股票急刻下瀉,歐元兌美元更下跌至1﹒22。而過去一個月基金排名方面,管理期貨基金表現出眾,排名在基金排行搒的20名內,前兩週表現較出色的是貨幣基金,其次是債券基金,而管理期貨基金過去1個月只下跌不足1﹒0%,反映此類基金在金融波動時能具避險作用。
* 管理期貨基金捕捉中長期趨勢,非短期波動*
MAN AHL與其他管理基金相若,主是透過程式,並利用持續的價格趨勢,在市場上尋找獲利機會。基金覆蓋範圍廣泛,股票指數、債券、短期利率及商品,均是此基金的投資項目,務求達到分散風險之效。雖MAN AHL是趨勢的補捉者,但一旦某類資產趨勢未明或處於轉勢之中,期貨管理基金就不能補捉。現時,債券、貨幣及商品缺乏方向,走勢呈窄幅上落,MAN AHL在此情況難以補捉趨勢。但當整個市場出現明確方向後,管理期貨基金就能掌握方向後,均可補捉中長期走勢。最近有報道指出此基金對與VIX指數(恐慌指數)相關性達0﹒183,即在市場走進極悲觀時,個別資產會急升或急跌,令此類捕捉趨勢基金表現出眾。
相反,MSCI世界及新興市場指是分別是-0﹒76及-0﹒57,意味着在環球市場波動時,股票市場回報或會較遜息。
* 加入至投資組合,有助減低風險*
MAN AHL在系統設計上,均以風險為中心而非回報為目標,在波幅高企時,基金會減低持倉;相反,在幅高企時,基金會增加持倉,以將風險減至基本目標水平。在經濟逐漸回復,股市回升之際,MAN AHL雖可掌握上升趨勢,但其回報會遜於股票市。以2003至2007年底,MSCI世界指數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分別上升96%及315%,而MAN AHL卻只升68%。雖現時,VIX指數回落至合理水平,環球經濟逐步回升,管理期貨基金往後有可能跑輸股票基金,但筆者仍然建議加進MAN AHL至投資組合內,因基金與股票及債券等投資工具相關性呈現負數,即可有效地投資組合減低風險。投資者在分配投資組合上,宜將投資在期貨管理基金的比重減低至20%-30%並將資金投資在股票基金上,增加額外回報。

食品帝國的夢想

作者: 秦 晨 時間: 2010年06月14日 來源: 財富中文網
依託在產業鏈上游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中糧集團正積極通過產品和管道向產業鏈終端挺進。上海世博會不僅為中糧提供了一個展示產品的平臺,更是其塑造“中糧”國際大企業品牌形象的契機。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的第一天,中糧集團(以下簡稱中糧)董事長甯高甯和總裁于旭波同時出現在位於世博園D片區的中糧食博匯餐廳。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這家特別的世博餐廳(兼展廳)開業揭幕做宣傳。這是一幢由世博園區的保護建築——中國第一家水上飛機誕生地的老飛機庫改造而成的餐廳,內部裝修時尚而親近自然。餐廳分為上下兩層,參觀者既可以在這裏品嘗到由大廚用中糧的米、面、油等原料精心烹製好的美食,也可以通過展示區的影像瞭解中糧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
去年7月,作為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簽約上海世博會,成為其高級贊助商。根據合約,中糧旗下的“福臨門”系列產品和“長城”葡萄酒分別成為上海世博會唯一指定糧油產品及唯一指定葡萄酒。此外,通過與麥德龍啟動戰略合作,中糧還將旗下的肉食產品、茶葉、巧克力等食品配送到園區各處。誠如於旭波所說,世博園內但凡有餐飲的地方,就能找到中糧的產品。
毋庸置疑,中糧已將此次參與世博會作為宣傳自己“打造全產業鏈的糧油食品企業”戰略的絕佳機遇,而由此提出的“從田間到餐桌”的口號,則形象地詮釋了這一戰略的含義。“為世博會供應食品,對中糧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於旭波說,“我們必須建立最為嚴格的食品可追溯體系,確保我們所提供的食品不但絕對安全,而且符合世博會營養、健康的國際化要求。”
與世博簽約後,中糧成立了由於旭波領導的世博專案小組,針對世博會的食品供應編制了專門的食品安全控制手冊。他們為供應世博會的每一樣產品都建立了可追溯的標碼。通過標碼,消費者可以準確查詢到產品的詳細出產地、生產加工工廠、倉儲點、物流配送等食品從誕生到流通的各個環節的資訊。此外,中糧還與麥德龍簽訂了“全產業鏈食品供應品質互動管理可追溯系統合作備忘”,以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督管理。“中糧希望通過世博把自己的產品展示給廣大消費者,通過自身的服務,給消費者帶來愉悅。”於旭波說。
已有超過60年發展歷史的中糧是一家國有大型企業,在香港和內地擁有7家上市公司。在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它以264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位居第335位,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糧就已經躋身“世界500強”之列。然而,幾年前提及這家中國糧油食品企業巨無霸的名字,還很少有人能準確說出他們是做什麼的。成立發展幾十年間,農產品貿易和加工成了這家大型國有企業的主營業務,而這家企業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通過外貿來調節國家糧油供應的餘缺。
2004年末,時任華潤集團董事長的甯高寧被“空降”到中糧任董事長,此時,中糧的各類業務有50多項。“這好比走進一間擺滿了桌、椅、櫥櫃的屋子,但傢俱的陳設卻顯得缺乏條理,甚至有些雜亂無章。”於旭波形象地比喻。甯高寧的加入,為中糧帶來了新的發展戰略——“有限相關多元化,業務單元專業化”。2005年下半年,甯高寧將中糧50多項業務歸類、收縮為7大業務群、34個業務單元,並將各業務單元的管理權交由集團直接負責。2007年,他又進一步將業務調整為9大板塊,主要涉及食品、地產和金融領域。
44歲的於旭波自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後便加入中糧,至今已經為中糧工作了22載。他和以並購高手著稱、被稱為“紅色摩根”的風雲人物甯高甯的搭檔,為中糧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這位年輕而又不乏沉穩的中糧高管對話,人們會輕易轉變對陳舊的“大國企幹部”的偏見:在國外有著多年工作經歷的他會說地道的英文,言語中透著自信和幽默。“現在的中糧已經是一家完全市場化運作的‘新國企’。”於旭波說。“過去中糧的使命主要是服務國家,如今它更多的是服務消費者、股東和員工的利益。食品行業需要中糧來為它的健康發展做出表率。”
由於大型國企歷史發展的原因,在食品產業鏈的中上游,中糧在原料基地和農產品加工方面擁有無法撼動的優勢。2006年3月,中穀糧油集團公司併入中糧,成為中糧全資子公司,這為中糧確立在糧油內貿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在番茄果蔬領域,中糧在新疆屯河擁有50萬畝的番茄種植基地和亞洲最大的番茄加工企業。事實上,無論是聯合利華、百勝餐飲,還是亨氏、康師傅這些令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全球知名食品企業巨頭,都是中糧產業鏈下游的大客戶。
2009年4月,中糧公開提出了“打造全產業鏈的食品企業”戰略。此戰略的提出,給了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中糧將開始大規模向產業鏈下游和銷售終端進發。“中國食品行業的年均增速在20%以上,遠遠超過GDP的增速。在中國食品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中糧如果不能利用自己在產業鏈方面的優勢,打造出自己的食品品牌,那將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於旭波說。
中糧往產業鏈下游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糧食加工環節的利潤已經變得越來越薄。以國內食用油市場為例,由於競爭過於激烈,現今油籽壓榨的平均利潤率已經低至1.5%左右,處於虧損邊緣。據中糧控股對外公佈的年報資訊顯示,其油籽加工業務毛利率已由2008年的11.5%大幅降至2009年的4.3%。相比之下,銷售環節的利潤仍然較為豐厚。
一系列圍繞打造全產業鏈的並購在2009年展開。2月,中糧入駐瀕臨破產的五穀道場,踏進速食麵市場,並以此作為發展方便食品業務鏈條的入口,形成一條重要的產業鏈條。3月,中糧投資177億元建設生豬產業鏈;4月,投資40億元在天津建立北方最大糧油基地;5月,借款5億元整合豐原生化,踏進生物工程領域;6月,推出自有品牌“悅活”果汁;同月,出手20億元助推新疆林果業,計畫打造休閒糖果業務;7月,聯合厚樸基金投資61億港元收購蒙牛20%股權;12月,出資1.94億元收購外資在華合資肉食企業萬威客食品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一系列並購之後,中糧增加了“肉”和“奶”兩大新業務。無論是萬威客還是蒙牛,在食品消費品市場上都是行業中的領頭羊。萬威客在低溫肉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僅次於雨潤和雙匯,在廣東、上海和北京擁有很高的份額。蒙牛早已成為國人皆知的乳業品牌,2009年連續5年銷售蟬聯液態奶市場冠軍。“在全產業鏈的發展策略上,我們堅持有基礎的自己去做,有合作空間(並購機會)的,我們不等,積極爭取。”於旭波說。“中糧之所以進入‘肉’和‘奶’兩大新領域,一是因為這兩大市場發展至今仍然高度分散,市場空間巨大;二是因為我們在這兩大業務的上游和周邊——飼料、糖等方面已經有了深厚的業務基礎。”
在一系列兼併收購後,如何管理中糧大家庭中不同背景(民營、外資和國有)的成員是極大的挑戰。“關鍵是融合——文化、團隊及專業三方面的融合。”於旭波坦率地說。“我們建立了開放、陽光、透明的管理文化,讓不同背景的公司都能在這裏‘找到感覺’。”以蒙牛為例,現任蒙牛董事長的于旭波坦言,中糧目前並不具備在具體事務上“指揮蒙牛人做事情的能力”,“蒙牛擁有一流的專業團隊,而中糧需要秉承開放的學習心態,通過中糧的資源優勢來幫助蒙牛在未來發展得更好”,而蒙牛似乎也在中糧的庇護下找到了“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感覺。
在階段性完成一系列並購之後,中糧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內部資源的整合上。“對於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最重要的是讓產業鏈上各個環節能夠互相協同發展。這對中糧來說是極大的挑戰。”於旭波坦率地承認。為此,中糧一方面通過構築交流平臺來增進旗下子公司的交流與互動發展,另一方面也在進一步理順企業產業鏈之間的關係,讓資源配置更為高效地發揮作用。
不僅僅是品牌食品,在管道終端方面,中糧也已經悄然佈局。就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上海首家中糧品牌專賣店在距離世博園2公里的地方開業。在成都,中糧已經開始大規模發展品牌直銷店。與此同時,它也絲毫沒有放過互聯網帶來的機遇。通過與開心網合作,中糧的“悅活”果汁幾乎在一夜之間讓數千萬線民認知了這個品牌。去年8月,中糧旗下專業食品購物網站“我買網”(www.womai.com)正式上線運營,由此踏入了B2C電子商務業務。
在幕後蟄伏數十年後的中糧,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走到了消費者的眼前,在中糧旗下眾多品牌的廣告中,“中糧集團”的名字已經如影隨形。“從一個原料供應商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轉變為一個擁有眾多知名品牌的食品企業,是一個需要巨大投資和精心培育的漫長過程。我們準備用5年、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於旭波說。毋庸置疑,一個縱橫跨越廣闊領域的食品帝國已經開始崛起。

看看哪些是當前大熱經濟指標

和這些經濟指標相比,GDP未免有些滯後了。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經濟指標無處不在。長時間以來,經濟學家研究各種資料——從女性的裙擺長度,到男士內衣的銷售情況,再到可搭乘的計程車數量——試圖從這些細節中,預測經濟發展的前景。
然而,近期的經濟動盪,改變了一些經濟學家對自己最推崇的那些經濟指標的看法。幾年前被人們視為很有預見性的資料,現在看來幾乎全是錯誤的,而另外一些曾經無人問津的指標,現在卻受到了熱烈追捧。
今天,到處都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其他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的結果不盡相同,也就不足為奇。這些指標包括消費者信心和股市價格等。
《財富》(Fortune)對經濟學家和經濟預言家們做了一項非學術性的民意調查,並且設計了一個正式的(目前)“熱門還是不熱門”經濟指標的列表,另外還評出了一些經典的常用指標。ISM製造業指數(ISM Manufacturing Index)成了新寵,而房屋市場資料則有過氣之嫌。
熱門指標: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of Supply Management)的製造業指數眼下是所有人的大愛。經濟展望集團(The Economic Outlook Group)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伯納德•鮑默爾(Bernard Baumohl)稱:“它是一個非常好的系列指數,是現有最好的指標之一。”該指數是反映製造業在訂單、生產、雇員、存貨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錶。BMO Capital Markets公司的全球外匯與公共政策策略師安德魯•布希(Andrew Busch)表示,該指數“對經濟發展和就業情況的預測一直非常準確”。ISM指數每月收集資料,因此資料報告相對及時。這個指數在每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公佈,所以非常具有時效性。
那麼,現在的ISM顯示情況如何?今年4月,這一指數為60.4%,而5月份下跌到了59.7%,不過這仍然是好消息,因為此前很多經濟學家都預計,這一指數將達到59%的水準。並且,只要這一指數高於50%,就表明正在擴張的企業數量,多於處於萎縮狀態的企業數量。
信貸息差也是時下很流行的指標。有些人認為,金融市場的指標,並不能反映整體經濟狀況,但就連這些人,也都在密切關注這個指標,當然,有可能他們只是擔心,金融業會是下一次危機爆發的源頭。布希比較了3月期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與3月期隔夜指數掉期(overnight index swaps)之間的息差。6月1日,該息差在31.325個基點左右,與上周水準大致持平,而在希臘信貸危機之前,該息差僅為10個基點左右。布希稱,這個指標顯示的,是資本市場參與者相互信任的程度。他說:“如果息差開始攀升,說明你面臨一個持續的風險,即各方的交易意願下降。”
就業資料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許多經濟學家心目中最重要的指標。不過就業資料動輒被修訂,這一點很令人惱火。巴瑞•裏薩茲(Barry Ritholtz)是紐約投資公司Fusion IQ的首席執行官,也是《拯救國家》(Bailout Nation)一書的作者。他認為,這種修訂使“任何單個月份的非農業薪酬資料變得荒謬可笑。”經濟學家表示,當精確的資料恰好可能是最有用的資料時,即當資料到達拐點時,在這種時候修訂資料最糟糕。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試著從過去6個月的資料中尋找發展趨勢。
比如說,4月份的資料顯示,美國新增加了29萬個工作崗位。分析家據此預測,5月份該數字將達到50萬,使得就業情況進一步得到改善。
任何每週公佈一次的指標。對於那些一直備受推崇的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領先經濟指標,經濟學家抱怨說,當這些指標公佈的時候,傳達的資訊早就過時了。布希稱:“市場瞬息萬變,所以不能坐等GDP和每月失業資料公佈,你必須作出預測。”
而這就需要用到每週公佈的資料了,這些資料包括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每週同店銷售額以及房屋抵押貸款申請。和就業資料一樣,單獨一個報告的作用有限,因此,經濟學家總是縱觀4至8周的數位,然後得出一個動態平均數。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陸以正:美中霸權輪替 沒那麼快

【聯合報╱陸以正】2010.06.17
人人都說,中國正迅速崛起,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經不保。只要看亞、非、拉美與大洋洲各國,不論元首或總理,紛紛到北京輸誠納款,就怕巴結不上的模樣。而胡錦濤、溫家寶出訪外國,所至之處,萬人空巷,爭睹中國領導人風采,便是最佳證明。
沒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獨佔六十餘年的世界霸權,受華爾街金融風暴拖累,開始逐漸消逝,至今將滿三年。坦白而言,華府只能責怪自己。從前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自承政策錯誤,到現任財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在國會裏被進步派(Progressives)議員炮轟,都證明美國獨霸世界的地位,正在迅速流失。
悲觀的人說,美國多少年來,國內消費遠超過國民生產毛額;寅吃卯糧,現在是結算總帳的時間了。不同意的人則指出,美國2008年的GDP仍比日本高三倍,比大陸高四倍,不應該驟爾就下結論。
其實除前述外,還有兩項不便明說的理由。其一,美國軍事力量仍是全球第一,足可確保霸權,無人敢攖其鋒。其二,美元仍是唯一世界性通貨,只要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 Texas)的印鈔廠不停工作,不怕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不買點美鈔來壓箱底,以備不時之需。
有這些原因,美國朝野對經濟復甦的信心雖然略有動搖,但此刻預言將被中國取代,還嫌太早。說得更明白些,即使美國面臨種種困難,難再支撐最大霸權的場面,中國真能整碗端走,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強權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要從兩方面去探討,而軍事力量不在其列。第一是社會結構,第二則是政治制度對經濟活動的幹擾。大陸飛躍式的經濟發展,確實製造出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貧富懸殊更加突出。最近有項統計,在中國要躋身新富之列,必須跨越的門檻,高達人民幣一億元。而有多少人夠資格成為千萬富豪呢?答案是已有八十七萬五千人了。
鄧小平開始搞改革開放之時,自稱大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卅年後,這番自相矛盾,理論上也講不通的話,很少再提。今天不論中國共產黨如何花言巧語,大陸實行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因而對馬、列兩人詬病的資本主義種種弊端,也不分良窳,無可避免地照單全收。
僅只「走資本主義路線」,倒也罷了。問題出在國家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九名常委手中。各級政府領導,都要乖乖聽命,否則立遭撤換。近來上海和北京的房屋市場,被溫州幫炒房炒得過熱了,常委會一聲令下,房價馬上跌掉三成。正因為政令必能貫徹,才能每次都平息民怨,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台灣沒有這樣的機制,也不敢想像如此高的行政效率。美國人有個自我嘲諷的笑話說:世界上最浪費、最緩慢、最沒有效率的制度,就是美式民主;問題在其他的政治制度比它更糟。儘管世人以為美國霸權已與經濟衰退同樣隨風而去,恐怕還需等待一些時間。(作者為退休外交官)

歐元的末日

(2010-06-17)陶冬
“有一天終會到來,巴黎與倫敦之間的戰爭、彼得堡與柏林之間的戰爭、維也納與都靈之間的戰爭,會變得不可理喻;有一天終會到來,法國、俄國、義大利、英國、德國,會合並成一個更強大的整體,而不失去各自的個性與榮光;有一天終會到來,唯一的戰場是貿易市場的開放和人們思想的開放;有一天終會到來,子彈與炸彈被選民選舉所取代,歐洲出現大參議院,如同英國、德國、法國的國會”——這是維克多•雨果在1849年第三屆國際和平議會上發表的富有激情與遠見的演講。
法國大文豪今天一定在墳墓裏大罵愚蠢的子孫。歐洲在聯合富強的道路上只做對了一半,後一半做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2010年5月10日,是歐元走向破產的第一天。這一天,歐盟與歐洲央行宣佈動用7500億歐元穩定歐洲金融與歐元,防範希臘債務危機向其他國家蔓延。筆者認為,這7500億歐元將成為拴在歐洲鼻子上的韁繩,一步步地將其拖入深淵。
寫系統軟體的人都知道,一個大的軟體版本之上,往往有無數次的改寫、添加、連接,軟體初始的框架設計,最終會徹底被湮沒在無窮的改寫、擴容中,留下許多漏洞。
歐元也是一樣,其從醞釀到成型再到擴張,始終是政治的產物。歐洲貨幣聯盟,是德法用來抗衡美國與美元霸主地位的工具,政治意念先行,貨幣設計隨後。歐洲的政治家並不希望為此放棄國家利益和自身的政治權利,於是在歐盟設計上採用了統一的貨幣與分隔的財政這一矛盾體,各國在經濟上追求一致利益,但政治上為本國選民負責。筆者認為,歐盟國家財政、經濟上的差異性會不斷製造出麻煩,而政治家只為本國選民負責的架構最終會導致歐元失敗。
其實,歐元設計時僅打算包括幾個最發達西歐和北歐國家。它們的經濟發展程度彼此接近,理財/消費理念相互共通,政治家之間的交流也比較暢順。然而,歐元區的疆界在政治家的野心驅使下迅速擴張,由當初設計的6-7個增加到現在的16個(原本還打算進一步擴大)。擴大的不僅僅是國家的數量,更是經濟的多樣性,使得歐元區魚龍混雜。如果以加盟歐元的各項硬性指標來衡量,一半的歐元使用國根本不應該被允許加入。它們加入之後,也沒有人真正迫使它們提高競爭力,強化財政紀律。歐元區十年來的管治,可以說很不合格,這也為今天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政治家為本國選民負責,是歐元區所有利益錯位、行為失當的源頭。政治家關心的是選票,自然不會主動削減開支,為達到歐盟標準而忍受改革所帶來的痛苦,這是債務國家財赤居高不下的原因。本國納稅人不願意用自己的錢去拯救陷入危機的其他國家,這是德國為首的部分歐盟成員在拯救方案上左右搖擺貽誤戰機的原因。政治野心與經濟現實之間的脫節、貨幣統一與財政獨立之間的矛盾、本國利益與聯盟利益之間的錯位,乃是歐元的先天性缺陷,這就決定了它的宿命。
那麼,歐盟是不是應該蜥蜴斷尾,踢希臘出局來保證歐元的安全呢?筆者認為,在不出現重大危機下這個很難做到。希臘離開歐元,意味著失去歐盟所有的保護和資金後援,擠提銀行、資金外逃隨時會發生,這將為希臘的資產價格帶來災難性的衝擊。希臘國債的70%由歐洲國家持有,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尤甚,希臘的非國債資產的相當一部分也握在歐洲大國的企業手中。希臘資產價格暴跌,可以對歐洲金融機構造成一片壞賬。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三個債務危機過的國債總額超過1.3萬億歐元,較7000億美元的次貸大出一倍有餘,其連鎖反應可想而知。所以歐洲動用7500億歐元救希、西、葡,其實是在救自己的金融機構,是試圖制止危機的進一步蔓延。
但是,歐盟的救援只能為債務國提供流動性的支援,令它們不至因發債困難而違約。歐盟對這些國家如何減債影響有限,監督更難。歐豬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與雷曼倒閉後美國投行的危機有著本質的不同。投行因資金市場斷流而出現流動性危機,但是它們的競爭力猶在,盈利能力猶在。歐洲債務國的財政長期入不敷出,經濟競爭力低下,不對其經濟結構作出調整,拯救計畫治標不治本,拯救資金不過是填入無底洞。
5月10日歐洲央行宣佈,不論信用評級買入歐洲債務國的國債。此舉旨在穩定市場信心,用歐盟自身的信用來支持債務國家的信用,可實際上卻將健康部分的歐洲綁在烈火燃起的債務國的戰船上。歐豬國的債務負擔、潛在風險,成了整個歐洲的負擔、風險,歐盟被一舉拖下水。歐洲的匯率動盪還會持續,甚至惡化,但是歐元不會在一夜間崩潰,不過歐洲領袖的所作所為,正在將人類歷史上最有創意的人造貨幣(即沒有主權支持的貨幣),逐步地推向末日。
德國有一幅漫畫,一頭老牛拚命地拉著大車,牛腹上標有“Deutschland”(德國),大車上坐著一群興高采烈的肥豬,意指希臘等搭順風車的盟友們。當德國有一天突然說“老子不幹了”,歐元也就完成其歷史使命了。

理專力捧的…別盲從

2010/06/16【經濟日報╱趙靖宇】
世足賽開打,總算對熱愛足球的歐洲、南美、非洲等區域注入一點活力,兩岸也因進入端午節假期,市場顯得風平浪靜,投資人問,此時可以進場了嗎?
銀行通路給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最近理專不再叫你搶進中國、巴西,而是教你要重視風險,組合基金、高收益債成為市場主力。
在此,我要呼籲理專,不要叫老先生、老太太們去買他們根本搞不懂的商品,高收益債只是名字好聽,其實風險不低。
那麼,基金公司與銀行通路到底是怎樣的依存關係?請看以下兩則報導:
「2010.3.25,為衝刺基金銷售量,向來視銀行理專為「衣食父母」的基金業者,砸下大筆預算給理專當佣金或辦各種活動,就是希望有較佳的募集成效,也讓理專荷包滿滿。因基金公司銷售基金給高額佣金,一位銀行總經理就說:「有理專的薪水比我還高!」
「2007.7.9,公民營行庫全面宣示進軍財富管理,原因是財富管理的收入是手續費,不會有呆帳,頂多要面對的是客戶申訴。手續費收入比重愈來愈高,大部分貢獻都來自理專,某銀行理專平均一人一年可以賺到1,200萬元手續費,某銀行董事長自爆理專薪水比董事長還高……」。
以上兩則報導的日期,分別出現在金融海嘯和南歐債信風暴前夕,其中1,200萬的數字,是用2006年某民營銀行公布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去除以理專人數換算出每位理專的貢獻度。接著,2007年海外基金銷售金額衝破新台幣2兆元新猷。
2009年底境外基金金額再度突破2兆元,2010年3月,我們又看到理專收入比董事長、總經理還高的新聞。
基金觀察家應該討論基金產品的優劣或基金投資趨勢,干理專啥事?但反推回去,很多人得到的資訊,正是基金公司透過銀行通路傳達出去,往往理專舌燦蓮花之嘴,才是你決定投資與否的關鍵。
從2007年看下來,投資人對銀行及理專的貢獻可說是「惠我良多」,但在這開個玩笑,下次再看到這樣新聞時,不要急著當理專,趕緊找你的理專贖回基金吧!
我給投資人的結論是:
1.別跟理專太麻吉,有時交情會害死人。
2.理專告訴你產品非常穩健且報酬很高,最好三思而後行,高報酬伴隨高風險是至理名言。
3.理專愈是積極,代表利潤愈高,你一定要考慮熱賣商品的進場點,若屢創新高,漲幅過大,最好不要太躁進。
(作者是知名基金理財作家)

猛抄底 中國搶進希臘基礎建設

2010-06-16 工商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引述希臘官員的談話指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昨(15)日率團訪問希臘,預計將和希臘政府簽數合作協議,投資機場、航運和電信等項目,金額將高達數十億歐元。中國大陸不只是希望趁著希臘債信危機時撿便宜投資,更希望藉此提高在南歐的影響力。
希臘官員指出,張德江的代表團將和希臘政府簽數一系列協議,計畫投資機場、航運和電信等基礎建設,雙方洽商的投資金額約數十億歐元。在債信危機之下,希臘打開大門迎接中國大陸的主權基金進駐投資。另外,中、希兩國還將簽署其他協議,包括與希臘航運公司共同出資5億歐元,合資成立新的航運公司和租船協議、翻新雅典Piraeus港地標高塔、海洋事務合作、特許證與造船協議等。
中國大陸相關官員也證實了這項投資計畫,這已是中國大陸政府在1個月內兩度組團前往希臘訪問,相當重視在債信危機中與希臘合作的機會。
此前,中國遠洋已經在Piraeus港簽署了34億歐元的長期貨櫃特許權協議,並且今年底前還將和希臘國有港口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在雅典周邊打造1.5億至2億歐元的物流企業,成為中國大陸在巴爾幹半島的航運中心,提高兩地航運往來的便捷性。中國大陸有官員指出,投資希臘的舉動是在為鷹築巢,吸引更多中國大陸企業未來前往希臘投資。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近日又調降希臘的債信評等,達到4級的垃圾債券等級,各大投資機構都不看好希臘前景,因此希臘除聲明經濟已經有所復甦並進行改革之外,也希望各國的主權基金能前往希臘投資。
而中國大陸大手筆投資希臘,不只解希臘的燃眉之急,更有插旗南歐的意味,提昇在該區域的重要性。

跨海買保單 當心面臨9風險

2010-12-06 Smart智富月刊 郭莉芳
由於人民幣長線看升,吸引不少台灣人跨海大買人民幣保單,藉以搶賺人民幣的升息升值財。
但是,目前直接買中國保險業者推的人民幣保單,真的好處多多、完全沒有風險嗎?專家認為,風險並不低。
一旦出現爭議,國內主管機關不幫你出頭,所以,想買人民幣保單,一定要先審慎評估。至於現階段購買人民幣保單,據專家分析,會面臨以下9大風險:
風險1》假保單、真詐財
大陸除了全國性的大型保險公司,例如中國人壽、陽光保險、平安保險等保險集團控股公司外,還有地區型的保險公司、外資與中國保險業者在不同城市的合資保險公司,光是人身壽險公司就有315家,這還不含產險公司或保險代理公司。
保險公司網上查:大陸保險公司的主管機關是「保監會」,官網中有註冊及納入管理的「保險機構」(www.circ.gov.cn/tabid/466/Default.aspx)可供查詢,不過網站內容只有提供簡單的公司資料。
申請人民幣保單壽險理賠:基本文件就是被保險人的死亡證明書,經海基會蓋章認證,受益人再憑該文件與受益人的台胞證,透過當初投保的保險代理人或自己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面對這麼多的業者,要如何分辨你買的保單是真?如果你能親自跑一趟中國大陸,並且找與大型銀行合作銷售的保單,較能確認保單真偽與權益;但若是透過保險經紀公司或代理人轉介,是不熟悉且查詢資料有限的保險業者推的保單,即使是拿到核保後的保單和保費收據,都有可能是假的,因此要小心為妙!

風險2》出問題恐求助無門
保經公會副理事長、威盛保經董事長王信力指出,人民幣保單屬於境外保單,不管投保哪一種保單,萬一保險期間出現爭議,國內的主管機關(保險局)不會為你出頭。
這時你該怎麼辦?業者表示,要找原先引介投保的公司,大陸的銀行通路只販售,如有爭議還是要找保險公司,透過代理人或經紀人處理。萬一當初承攬業務員離職,或是經紀公司規模太小,非直接代理保單的單位有問題時,你只能靠自己想辦法處理了。

風險3》理賠金可能有去無返
如果你在台灣,是透過非法管道投保,萬一未來有保單爭議時,保險公司會先核對出入境資料,確認你是否在當地投保,如果查出不是循合法管道投保,有可能保費有去無返。磐石保經公司協理陳文城更提醒,大陸當局對於非法行為的處理態度「可大可小」,拿不到理賠金事小,惹上官司事大。

風險4》當心保費被中間人私吞
除非已經在大陸銀行開戶,裡面有足夠的人民幣可供保費扣款,否則若是透過地下管道投保,且必須透過中間人匯款出境的話,一來無法確保金額全數入帳,二來也會有被私吞的風險。
但另一方面,若你投保的保單,扣款帳戶不是在你的名下,其實只要保單簽約書上提供的有效帳戶能持續扣款就行。據了解,大陸目前在核保過程中,對於要保人與指定扣款帳戶關係人的人的認定標準寬鬆,這也是地下管道金流可以行得通的原因之一。

風險5》資金入境容易、出境難
不管是用什麼管道把錢存入大陸帳戶,未來一旦保單到期,或是要提前贖回時,當保費匯入指定帳戶,到時候「錢」怎麼回台灣就是一大問題。因為想要把人民幣匯出境外,需要填寫原因報備,且不見得會全額過關。

風險6》匯差不一定能賺到手
匯率升值是人民幣保單的最大誘因,專家表示,如果想撈升值財,還有其他投資工具可以考慮。若真的要以人民幣保單介入,分期繳保費的商品會比躉繳型商品更能分散匯率風險。
只是匯率變化複雜快速,一般人很難掌握,尤其是像近期台幣匯率波動劇烈,台幣升值幅度更甚人民幣漲幅。保單投資期間長,到期時,不見得就一定能賺到匯差。

風險7》投資型保單帳戶不透明
投資型保單(編按:大陸簡稱「投連險」)是分期繳保費的商品之一,王信力指出,目前大陸「投連險」多是保險集團委託旗下資產管理公司或保險公司自行投資,民眾無法自選標的,投資績效看保險公司的功力而定,再加上其投資帳戶並不透明,民眾無法過度期待靠「投連險」創造更高的收益。

風險8》同質性保單資訊不透明
台灣保險公司多會將保單商品介紹放在官網上,資訊公開透明,民眾也可以比較各家商品優劣。但大陸的保險公司非常多,官網上提供的產品資訊卻相對有限,在選擇同質性保單時,民眾無法比較,只能靠銷售人員的說明。

風險9》代理商規模難判定
保險代理商是很大的保險通路,截自今年11月25日止,在保監會登記管理的壽險中介公司就分成3個體系:代理公司(共2,537家)、經紀公司(共464家)、公估公司(共339家),即使同一個品牌的保險代理經紀公司在不同省分、城市的業務模式也可能不同。雖然透過愈大的保代通路購買,未來處理爭議時愈有利,但一般民眾實在很難判定保代公司的規模。

投資人民幣方式多 香港購買安全性較高
持有人民幣保單並非參與人民幣升值的唯一管道,其他像是到大陸存人民幣定存、買人民幣計價的基金也可以參與升值機會。
若真要投保,就近到金融環境較成熟的香港購買也是一種選擇。

【延伸閱讀】
投保人民幣保單前,確認3要點如果真的考慮投保,專家進一步建議該確認以下事項後再決定:
1.承攬業務員有大陸保險代理或經紀人證照。
2.選擇全國性的保險公司產品,優於區域型保險公司。
3.仔細閱讀保單條款,如果是選擇未來可能提前變現贖回的分紅險或投連險,先問清楚贖回限制與手續費比例。

假外資回台投資 當心稅更多

2010/06/11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10日表示,兩岸薪資水平已趨近相同,加上營利事業所得稅的降稅效應,都是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的誘因。不過,有些台商盤算外國股東的身分較節稅,欲利用國外法人回台投資,未來可能有被當作海外所得,課最低稅負的風險,反而導致整體稅負更高。
近期大陸薪資不斷調升,有助政府爭取台商回流。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大陸台商服務組主持會計師蔡松棋指出,目前外勞基本工資為1萬7,280元,雇主聘僱外國人還應繳納「就業安定費」,但外勞的工資內含膳宿費用,外勞必須按月自薪水中,扣除膳宿費用攤還給雇主。
蔡松棋說,由於政府各部會協商透過外勞薪資內含膳宿費用採彈性上、下限的方式,提高外勞膳宿費用,達到降低業者聘僱外勞薪資成本的目的,現在一般越勞、泰勞每月的膳宿費約扣抵2,500元,未來還有調高的空間。若能與外勞來源國完成協商,經過微調膳宿費用後,台灣和大陸勞工的薪資水平已趨近相同。
蔡松棋認為,兩岸勞工薪資水平已趨近相同,緊接著若能順利簽訂兩岸經濟協議(ECFA),貨品可互免關稅,台灣產品的競爭力可以提升,加上台灣營所稅已降至17%,中國大陸的企業所得稅為25%,台灣稅率比中國更低,顯然台灣的租稅環境具有競爭力,有助吸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回台投資。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張芷則點出,台灣營所稅降到17%後,會出現外國股東在台灣的股利所得,比本國股東稅負還要低的情況。因為台灣實施兩稅合一制度,對台灣的個人股東而言,雖然公司繳過的稅可拿來給個人股東抵繳,但最高稅率仍是40%,但外國的個人股東或法人股東,將股利從台灣匯出去也只要再扣繳20%,整體稅負低於本國個人股東。
張芷表示,在節稅誘因下,未來台灣人有可能改變投資管道,利用國外法人或國外個人的身分,回台灣投資。不過,即使透過國外法人回台灣投資,未來國外法人若將所得再分配回國內個人的身上,就會變成要課最低稅負的「海外所得」,一旦被國稅局查獲有這筆海外所得,反而要再被課20%,到最後總稅負飆高到46.88%,比當初直接在台灣投資的40%稅率還高,是值得注意的稅務風險。

房產稅將為中國社會改革鋪平道路

2010年06月12日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傑夫•代爾 北京報導
中國開創性的政策轉變,不會發一篇洋洋灑灑的聲明,或是舉行一次扣人心弦的投票就得以實現。相反,它們的發展演變,穿插著歷經連續不斷的洩露、暗示、否認和語焉不詳的官方聲明——比如國務院上周發佈的40個字的通知,聲明國務院已經批准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的計畫。
這份通知在現實中的解讀可能是:中國將在未來幾個月推出某種形式按年徵收的居民房產稅。如果這種情況確實發生了——目前仍是“如果”——這將是多年來中國政府開創的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對於推出此類稅收的直接解釋是遏制房地產投機——許多人擔心,房地產投機正在催生泡沫。週四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5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12.4%。
關於中國房地產繁榮的怪事之一,是大城市房屋空置的數量。花一個晚上到在房地產仲介機構聲稱已經售罄的新社區走一走,就會發現大多數樓房沒有亮燈的現象並不少見。
其中的原因在於,一些樓房的買家是幾乎沒有興趣入住的投資客。由於只持有房產不用交稅,他們會讓房子空置,等待合適的時間“拋售”。
中國投資者鍾愛房地產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尤其是他們目前從銀行獲得的實際回報率為負值。但要降低房地產投機的吸引力,房產稅還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擬議房產稅的實際重要性遠不止於控制泡沫橫生的房價。它還可以為中國政府談論多年但未能實施的一些關鍵社會改革開闢道路。
中國快速發展背後遲遲不能平息的醜聞,是本國1億至1.5億民工受到的待遇。由於被剝奪了成為城市永久居民的權利,民工們常常無法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公辦學校上學,也享受不到其他社會福利。中國改革者為“二等公民”的命運哀歎,也不乏“種族隔離”的言論。被內定為中國下一屆總理的李克強本月表示,將把城鎮化改革作為一項工作重點。
但是作為福利提供者的地方政府財力薄弱,總是會阻礙各項改革嘗試。隨著各省市從銀行借入大量資金為基礎設施支出融資,它們的財政狀況在過去一年裏變得更加薄弱。
確實,如果說中國在危機後的繁榮存在致命弱點,那就是地方政府不透明的債務水準。如果房產稅得以推出,它最終將有助於為地方政府提供財源,開始支付民工應得的福利。
溢出效應不止於此。有了更穩定的收入來源,地方政府就不必那麼積極地向開發商出售土地——這是他們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在農民搬遷過程中也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社會緊張局面。房產稅還將增加地方政府的壓力,讓他們的支出變得更加透明。正如中國央行顧問李稻葵所言,地方政府將不得不“向房屋所有人報告他們是如何使用這筆資金的。換句話說,房產稅可以作為改善地方政府治理的工具”。
不過,房產稅也遭到了激烈的反對,有時是來自個人層面的。那些利用不當收入買了多套住房的官員會發現自己將遭遇新的審查。許多官員喜歡當前的土地拍賣制度——可以借機“尋租”。
最重要的是,如果操作不當,推出房產稅可能導致房地產市場崩盤,危及經濟增長,引發社會不滿。
北京近來流傳著“改革疲勞症”的言論:即胡-溫領導層已放棄做出艱難決定,將放鬆心情,等待2012年計畫退休時間的到來。有關房產稅的討論將會檢驗這種說法是否屬實。

教你看穿大股東自肥手法 獨家!踢爆四大私募亂象

日期:2010-06-09 作者:蔡靚萱 出處:財訊 348 期
私募制度原本是良善美意,卻在台灣成了少數不肖大股東自肥的工具,出現自家人折價認股、一手買一手賣賺價差、虛增所需資金辦理私募案、申報不確實等怪現象,了解四大私募弊端,是投資人趨吉避凶的重要指南。
你手上的股票私募了嗎?今年有一七二家上市櫃公司進行私募,換算每七家公司就有一家舉行私募。然而,你知道私募可能會讓你手上的股票貶值嗎?
亂象1:找自己人 大股東眷屬竟享認購折扣
根據《財訊》雙週刊投入上百個人均小時,檢視去年初至今發行的一二六件私募案,仔細研究認購者身分與大股東的持股異動明細,比對認購價與市價差異,發現上市櫃公司濫用私募制度的四大亂象,投資人不可不慎。
找策略夥伴私募入股,原本是犧牲股價、股本,換取長期的合作效益,然而卻有不少公司董監事、員工也一起加入認購折價私募股的行列,儼然當成新的「分紅管道」,甚至連大股東的家人也一同加入「策略聯盟行列」。
包括威剛引進聯電與京元電資金、 驊訊與中國龍旗集團聯盟、東貝與彩晶結盟、訊聯引進鴻海資金、大宇資結盟智冠、元隆電找來日月光和鴻海當金主,都見到大股東與自家關係人堂而皇之加入折價認購行列。
驊訊在去年五月與龍旗集團策略聯盟,讓龍旗得以認購市價打六折的私募股,雖然成功引進策略夥伴,但包括驊訊董事長鄭期成與配偶子女、高階主管及眷屬等人都「搭便車」認購六折股,公司表示是龍旗希望經營階層一起認購,而主管也考量不希望持股被稀釋,而一同參與。
無獨有偶,威剛以市價打七折的私募股引進聯電、京元電等策略投資人,但董事長陳立白與陳玲娟夫婦卻是此案的最大認購者,兩人以及名下的投資公司合計認購高達四七四○張私募股。
東貝去年引進彩晶、瑞軒資金進行策略聯盟,但董事長吳慶輝也認購三千五百張,甚至比瑞軒的認購股數還要多。連戰的女婿陳弘元身為元隆公司總經理,也認購公司私募的二三一二張股票,打八五折。
原相引進廣達、昆盈等策略夥伴的私募案中,也讓公司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認購近一半股數。但據說是原相董事會特別情商老曹出馬以穩定軍心。
這些大股東勇於認購要鎖籌碼三年的私募股,固然是基於對公司前景的高度信心,但公司讓自己大股東、經理人或關係密切的私人認購,價格還要打六、七折,是否合適?箇中玄機小股東們理當仔細思索。
亂象2:兩手策略 大股東邊買、邊賣賺價差
許多公司辦理私募的理由,就是私募股必須閉鎖三年不得賣出,有助於公司股權結構穩定。然而,實際上卻可看到部分公司的大股東,靠著賣手中老股、認購折價私募股,在保有原來的持股比率之餘,還能賺得價差。
驊訊董事長與家人認購私募股前共賣出四千多張老股,副總楊昆成強調,公司去年三月董事會通過私募、六月股東會決議辦私募,但今年四月才完成繳款,董事長是去年三到七月賣出,時間點已差了快一年,兩者並無關係。
威剛董娘陳玲娟從去年七月至今已賣出一千多張持股,公司回應是個人理財規畫。
美吾華董事長李成家家族三家投資公司誠意、誠心、力領,合計認購公司私募股八千張,認購價照市價打七折,一年半來共出售老股五千多張,淨賺價差三成以上。公司則回應指出,三家公司總持股依然比去年同期還要高。
聯成總經理柯衣紹在聯成今年一月發行的私募案中,認購了二二五張股票,不過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四月,就已經賣出了兩百張股票。
亂象3:交叉認購 沒錢才辦私募,卻有錢交叉認購?
本刊掃描各大私募案中,發現了這麼一件有趣的案例,許多公司的私募理由,都是為了讓資金趕快到位,而選擇籌資較迅速的私募,隸屬同一集團的懷特與美吾華,都以這個理由辦理私募。
有趣的是,急著要讓資金進帳的懷特與美吾華,卻都有閒置資金可以互相認購對方的私募股,懷特認購美吾華私募股金額達九九一三萬元,美吾華認購懷特金額三億四五八二萬元,兩家公司同時在去年七月完成繳款。
更奇怪的是,懷特、美吾華買下對方私募股的前後,還持續出售老股,美吾華認購了一萬多張懷特私募股,一年半來賣出三千多張老股;懷特認購美吾華八千張,一年半以來賣出近千張。私募真能取得閉鎖三年的穩定籌碼?在懷特與美吾華私募案中,顯然不適用。
亂象4:申報不實 隱匿專戶所有人、年度資料
由於私募最主要監督者就是股東,資訊揭露的透明度,關係到小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然而,本刊調查私募案過程中,發現至少三類申報怪現象。
第一, 許多大股東都將持股交由銀行信託,也因此,當大股東以股票信託專戶認購私募股,竟只公告是哪些銀行代管的專戶,卻未必告訴投資人專戶的擁有者,包括聯成、浩鑫、勁永、金麗科都有此現象 但同樣是託管專戶,旭展公司就清楚地列出專戶所有人名稱,堪稱清楚揭露資訊的模範生。
第二, 各公司申報認購人並不確實,包括永兆、大宇資、金麗科並未依規定填寫認購者究竟是否為公司關係人。
第三, 私募案消失了?新世紀私募案於去年十一月定價,今年一月群光也公告取得新世紀私募股,但到六月初都未見相關資訊申報,經查,竟然是法規沒限制私募繳款期限,資金未繳足前資料不用申報。比起現增繳款期只有一個月,私募案規定實在過於寬鬆,顯示無論是金管會或證券交易所均對私募案的管理掉以輕心,才造成發行公司的輕忽,對小股東而言,資訊將因此更不對稱。
由於私募相當簡便,也導致有公司採用很具「創意」的方式運用私募制度。懷特將去年私募的一部分增資股,免費提供給工研院,作為技術移轉的報酬,然而懷特增設技術移轉專案管理委員會,讓參與委員會作業的公司員工也無償取得技術股。今年二月,證期局發現私募股恐藉此成為借屍還魂的員工分紅,只得勒令懷特員工將私募無償技術股「吐出來」,成了業界茶餘飯後的趣談。事實上,私募制度光怪陸離現象還不少,有待股東一一檢視。
大股東藉著私募折價認股自肥,小股東想要告他們背信、向他們求償恐怕不容易。法界人士指出,依照法律,必須證明不肖大股東有故意、過失、不法行為,才能依法求償,然而,可認購私募股的「特定人」由公司指定即可,大股東認購雖可非議但並不違法,將增加未來小股東的求償難度。
如果金管會、證券交易所等管理機關不能積極監督、管理私募案,小股東未來得積極行動,才能有效捍衛自己的權益。

迎接華爾街風雲變幻

2010年06月09日 作者:美國經濟學家、考夫曼公司總裁 亨利•考夫曼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美國幾十年來最重要的一輪金融改革將要瓜熟蒂落。誠然,立法者仍在制定細節,但新的美國監管制度的大致輪廓一天比一天清晰。這些新法律將從多個重要方面影響金融市場及機構。但迄今為止,投資者和經理人似乎都沒有充分把握將要對自己產生影響的變化。
首先,金融改革將有助於減緩信貸增長——幾十年來信貸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直至導致了目前的金融危機。隨著信貸增長放緩,金融機構的利潤在企業利潤總額中的比例將會下降。這種轉變將是艱難的;的確,它已經以非常痛苦的方式開始。但隨著新監管制度和信貸增長整體放緩幫助減少投機債務,經濟增長將會變得更可持續。這進而會對維持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起到很大作用。它還將讓美國有更多時間解決自身的財政問題。
與此同時,許多金融機構的最高管理人將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不熟悉的領域。他們的運營模式和企業文化,一直是通過將業務擴大至新的金融領域和吞併競爭對手,來追逐利潤和市場份額的積極增長目標。領先銀行的經理人揮舞著慷慨的薪酬激勵方案,鼓勵員工冒險。隨著機構不斷增長和拓展業務,它們的活動對高級經理人變得過於寬泛和複雜,而不能進行有效監督。與此同時,冒險越來越依賴定量風險模型,往往排擠了定性投資判斷。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那樣,計量經濟學風險模型在最需要的時候失敗了。
或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金融法規對美聯儲(Fed)的挑戰,甚至會大於其對金融機構的挑戰。美聯儲的准獨立性已經受到質疑,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在限制過去金融業過度行為方面的糟糕記錄——最顯著的是它未能及時意識到(或採取措施制止)最近的信貸泡沫。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具有強大聯繫;當受到過度寬鬆的信貸市場推動的時候,財政政策才會變得過於寬鬆,而寬鬆信貸市場是由自由的貨幣政策為其融資的。美國國會進行了許多呼籲,其中包括對美聯儲政策進行獨立審計,由美國總統任命紐約聯儲主席,以及美聯儲理事會更多介入各聯儲銀行董事會成員的挑選。
實際上,美聯儲獨立於政治壓力的說法有些誇大。首先,美國總統任命美聯儲主席和理事會理事,而這些人選必須得到國會的批准;其次,仔細研究二戰以來的貨幣政策歷史就會發現,只有兩位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William Martin)和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遵循的政策有時與現任總統的短期政治抱負相衝突。
美聯儲獨立性面臨的直接威脅來自其他方向——尤其是其中兩個方向。一是其領導能力和真正採取主動的能力。當發現有證據顯示金融市場濫用行為時,美聯儲會介入嗎?即使經濟看起來並未過熱,但當金融市場變得過度投機的時候,美聯儲官員願意收緊貨幣政策姿態嗎?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美聯儲官員會願意利用自己的話語權,表達對市場過度投機的擔憂嗎?美聯儲能夠吸引並留住那種維持我們金融體系合理秩序所需的人才嗎?新環境中的有效貨幣政策領導力目前仍是一個問題。
美聯儲准自治地位面臨的另一個直接挑戰,是國會將如何應對太大而不能倒的難題。隨著其舉措導致金融領域進一步集中,美聯儲可能變得越來越政治化。這是因為貨幣政策決定將主要對那些並非太大而不能倒的機構造成影響。當這些(中小規模)機構中的某些機構倒閉時,它們將不可避免地被那些太大而不能倒的同行吸收。正如近幾年的情況,貨幣政策由此將繼續促進金融領域的集中,導致機構數量不斷減少。
要獲益于擬議中的金融監管法規,美國需要一種融合經濟學與金融學的新的經濟哲學。缺乏此類哲學一直是一個重大失敗。經濟自由主義的弊端已經暴露出來。貨幣主義被金融創新淹沒。凱恩斯主義從未得到正當的實踐:人們輕易地接受它的擴張理念,卻往往無視它的限制要求。
回顧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主流經濟學表現欠佳。人們難以樂觀地認為,今天的主要經濟學家——他們的職業生涯框定了現狀——將提供融合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創新方式。其他人必須站出來。我們迫切需要擁有廣泛分析手段、足以回應時代召喚的經濟學家。
本文作者為Henry Kaufman & Company總裁,《金融重組之路:警告、後果與改革》(The Road to Financial Reformation: Warnings, Consequences, Reforms)一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