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匯豐率先向SIV伸出援手

2007年11月27日
信貸市場的不斷惡化正促使世界一些大銀行採取新的舉措來拯救受到沖擊的投資基金。
在壓力不斷上升之際﹐英國銀行巨擎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週一出面成為拯救結構性投資實體(SIV)的第一家銀行。匯豐控股計劃逐步停止交易兩只由它管理的SIV﹐並將這兩只SIV持有的總額4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資產計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擁有2.15萬億美元資產的匯豐控股表示﹐此舉對其信貸能力和資本充足率幾乎毫無影響。雖然匯豐控股因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投資而損失慘重﹐但目前已度過危機。
而匯豐控股的決定進一步凸顯出﹐投資者越來越擔心銀行會被迫承擔基金所造成的損失﹐這些基金曾一度被認為很安全。近幾週來﹐包括亞特蘭大SunTrust Banks Inc.等貨幣市場基金的經理們已開始為投資者投保﹐以避免在SIV投資上的損失。這些SIV目前總計擁有3,000億美元的證券。
與此同時﹐在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的牽頭之下﹐全球一些大銀行正在計劃籌集一筆高達1,000億美元的“超級基金”﹐用以從SIV購買資產﹐從而避免一場大規模的應急性低價拋售。
今年夏﹐天SIV賴以生存的短期債務市場發生緊縮﹐自此之後SIV就一直麻煩不斷。市場曾出現短暫的好轉﹐但近幾週又跌得更深了。
匯豐控股的發言人皮埃爾•戈德(Pierre Goad)說﹐在整個11月份﹐匯豐控股得出一個比較肯定的結論﹐即大規模SIV中存在的資金問題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匯豐在倫敦證交所的股價下跌15.5便士至811.50便士(合16.73美元)﹐跌幅.1.9%。其美國存托股票在紐約證交所下跌2.20美元﹐收於 82.54美元﹐跌幅 2.6%。
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的分析師和經理都在密切注視匯豐採取的SIV拯救措施﹐其中有些共同基金購買了匯豐管理的這兩只SIV──Cullinan Finance Ltd.和Asscher Finance Ltd.──發行的債券。據估計﹐截至10月底﹐Janus Capital Group在貨幣市場資產總額的2.7%(約6.06億美元)為Cullinan 和 Asscher發行的債券﹐之後這一比例有所降低。Federated Investors Inc.最大的5只共同基金持有約3.5億美元的Asscher債券。
匯豐控股的舉措對類似這些基金的公司來說是有益的﹐因為這有助於預防低價拋售。摩根大通的分析師肯尼斯•沃盛頓(Kenneth Worthington)週一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雖然這並沒有消除Federated 和Janus的違約風險﹐不過確實降低或消除了資產在幾乎沒有什麼買家的市場上被降價拋售的風險。
匯豐控股為大量SIV資產分擔責任的舉措或許有助於緩解SIV市場的緊張氣氛﹐尤其是如果有其他公司效仿的話。Sanford C. Bernstein駐倫敦的銀行分析師安東尼•布勞德本特(Antony Broadbent)說﹐這降低了降價銷售SIV資產的風險﹐而眼下這是人們最感到恐懼的惡夢。如果其他銀行效仿匯豐的話﹐情況就很有意思了。
德國安聯保險公司(Allianz SE)旗下的德累斯頓銀行(Dresdner Bank AG)和英國的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均在經營大規模SIV業務。雖然沒有規定要求銀行必須救濟它們的SIV﹐但如果它們不這樣做的話﹐聲譽可能會因此受損。
渣打銀行的一位發言人週一說﹐旗下的SIV機構Whistlejacket Capital Ltd.的經理們正在尋找其他融資策略。德累斯頓銀行的一位發言人援引安聯保險11月9日發表的評論說﹐目前還沒有計劃將該銀行的SIV──K2 Corp.所持資產計併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BMO Financial Group旗下的蒙特利爾銀行(Bank of Montreal)是Links Finance Corp. 和Parkland Finance Corp.這兩只SIV的發起方。BMO可能會於週二在第四財季報告中公佈相關最新情況。BMO發言人拒絕就此發表任何評論。
SIV是花旗集團的銀行家們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在倫敦最先創立的﹐直到不久之前這塊業務一直增長很快。SIV通過發行短期商業票據或中期債券獲得現金﹐這些現金被用來購買高收益資產﹐包括銀行債及美國抵押貸款證券等等。
但是由於對SIV持有次級抵押貸款證券這一事實感到擔憂﹐投資者們最近幾個月紛紛避開SIV。這就使它們可能不得不通過銷售資產來支付到期債務。根據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10月15日的一份報告﹐明年第一季度將有370億美元的中期債券到期。
與此同時﹐很多SIV價值大幅下跌﹐有些情況下可能會迫使這些基金降價銷售資產。
匯豐控股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拯救兩只基金的舉措將防止SIV出現資金緊張造成高質量資產被強制清盤。
擁有370億美元資產的Cullinan Finance是僅次於Sigma Finance Corp.的世界第二大SIV﹐後者由位於倫敦的一家非銀行機構Gordian Knot經營。Asscher擁有80億美元資產。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週一表示﹐對匯豐控股的AA-長期評級不受影響。標準普爾稱﹐該行擁有足夠的資源來消化這些額外的債務。
截至6月30日﹐匯豐控股的第1級資本充足率達9.3%﹐在同行中位居前列。在最壞的情形下──也就是公司不得不為整個新的“結構”提供資金──其資本充足率可能會降到大約9%。
匯豐控股拯救這兩只SIV的計劃比較複雜。該公司計劃至少設立一個與“超級基金”很相似的“結構”﹐用以發行商業票據或者利用匯豐自有資金來購買SIV的資產。這兩只SIV將利用這些資金來支付到期的商業票據和中期債券。
雖然還需要與評級機構研究具體細節﹐但是由於新的結構將由匯豐作支持﹐所以匯豐相信不會引發資產價值方面的連鎖反應。
匯豐的戈德表示﹐他們也曾考慮過是否加入“超級基金”﹐也就是所謂的Master-Liquidity Enhancement Conduit。
戈德說﹐這個超級基金當然有可能使整個SIV獲益﹐“我們的計劃絲毫沒有跟它抵觸的意思。
CARRICK MOLLENKAMP

救,還是不救?

2007年11月28日
現年28歲的美術設計保羅•帕瑞茲(Paulo Perez)為他在加州拉朋地的房子辦理了33萬美元的抵押貸款﹐而今﹐在償還月供方面已是無能為力的他只能把這所房子的命運交給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旗下的抵押貸款服務部門來決定了。
在花旗表示即將行使止贖權後﹐帕瑞茲曾請求這家金融巨頭將他的月供負擔降至他可承受的水平。但花旗的業務代表最終予以了拒絕﹐並給出了一個下策﹕賣掉房子﹐上繳賣房所得﹐花旗不再追究其他未償款項。
在當前美國抵押市場風波的最前沿﹐數以萬計的借款人都面臨著困境、迫切希望得到解救。美國政府已經就銀行應該怎麼做給出了建議﹐那些為低收入借款人充當顧問的遊說團體也在給花旗等放貸機構施加壓力﹐要求後者給苦苦掙扎的房主們更多優惠政策﹐即便他們的財政狀況已經看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從許多方面來看﹐花旗肩上的壓力和其他抵押貸款服務機構所面臨的難題都很相似。這些抵押貸款服務機構的任務就是每月回收月供、將收來的錢交給抵押貸款資產的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理應保護投資者的經濟利益。不過﹐眼下批評人士認為整個抵押貸款行業多年來在給信貸紀錄不佳的貸款人放貸時把關不嚴﹐而且也沒有盡力解決隨之產生的問題﹐這樣一來﹐連這些抵押貸款服務商也成了眾矢之的。
然而﹐花旗的爛攤子恐怕比別的銀行都要大。今年9月份﹐正當美國住房市場向深淵滑去時﹐花旗買進了450億美元問題抵押貸款組合的服務權。花旗還與非營利組織、面向中低收入房主提供諮詢服務的Acorn Housing Corp.聯手﹐誓言要幫助那些困難的借款人保住房產。但是現在﹐這個貸款組合中已有4.6萬名借款人出現了違約﹐問題之大讓花旗疲於奔命﹐而且它與Acorn的關係也出現了摩擦。
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呼籲金融機構通過放寬多種抵押貸款的條款來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借款人。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主席則建議抵押貸款服務商在處理次級貸款時將貸款的初始低利率延續執行下去。本月早些時候﹐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希望為抵押貸款的發放制定新規定。
Acorn和其它非營利機構聲稱抵押貸款服務商根本沒有權力對借款人持強硬姿態。它們指出﹐這些放貸公司鼓勵客戶誇大自己的收入水平、並基於此來發放貸款﹐正是這樣﹐“哄”得消費者最終欠下了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償還的債務。這些組織表示﹐任何人只要有穩定及足夠的收入用於每月還貸﹐他們的抵押貸款就應該得到重新安排。
而另一方面﹐抵押貸款銀行聯合會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首席經濟學家道格拉斯•鄧肯(Douglas Duncan)則表示﹐在當前的次級抵押貸款風波中﹐放貸行並不是唯一應受譴責的過錯方。他指出﹐許多機構和個人都應該為當前的局面負責﹐其中就包括那些沒有履行義務、借錢不還的人們。
花旗集團拒絕透露其在整頓抵押貸款服務業務方面的具體做法。該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我們深信﹐我們在過去兩個月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我們對未來的承諾將使我們距離找到一個可行的長期解決方案越來越近了。”
儘管問題多多﹐花旗服務部門的麻煩與該行在其他抵押投資中面臨的金融風險相比還不能同日而語。次級抵押貸款違約案例激增已給美國各大金融機構帶來了嚴重損失。與抵押貸款相關的結構複雜的債券資產價值出現跳水﹐給這些機構造成了400多億美元的損失。花旗三季度沖銷了35億美元資產﹐該行還預計﹐到年底前﹐還將面對因信貸危機造成的高達110億美元的損失。在這場風波中﹐花旗前首席執行長查爾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已黯然離職。
全美各抵押貸款服務機構將幫助確認此次房地產風波到底還將造成多大的損失。根據這些服務機構與抵押資產投資者簽訂的合同﹐前者有權決定是為那些捉襟見肘的借款人修改還款條件﹐還是將他們的房產一賣了之。
花旗集團9月份收購AMC Mortgage Services的舉動讓在泥沼中陷得更深了﹐AMC為價值450億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提供了服務。業內出版物Inside Mortgage Finance提供的數據顯示﹐這樁併購交易令花旗名下的次級抵押貸款業務量增加到880億美元左右﹐花旗因而一舉成為僅次於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的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服務商。
AMC是ACC Capital Holdings下屬的貸款服務機構﹐後者旗下還擁有數年來一直在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發放機構中排名第一的Ameriquest Mortgage Co.。花旗集團還從ACC手中收購了另一個次級抵押貸款服務機構Argent Mortgage Co.。去年﹐ACC同意向監管機構支付3.25億美元﹐以了結有關其抵押貸款利率過高以及並未充分披露貸款風險的指控。
全國性非營利組織Neighborhood Assistance Corp. of America (NACA)執行總裁布魯斯•馬爾克斯(Bruce Marks)稱Ameriquest和Argent是兩家“惡劣到極點”的次級抵押貸款發放企業。馬爾克斯表示﹕“Ameriquest和Argent慫恿那些經紀行和放貸行向他們明知還不起錢的人發放貸款...這些房主根本不符合應有的資質﹐他們應該在還款問題上得到重新調整。”ACC發言人拒絕就此發表評論。(2002年曾有一個案例﹕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同意為其涉嫌濫放貸款支付4.84億美元和解費﹐該公司後來被匯豐控股(HSBC)收購。)
多年來﹐像Acorn和NACA這樣的組織一直在向花旗集團和其他放貸行施壓﹐要求它們加快向低收入消費者提供貸款。當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問題發生後﹐這些組織又要求銀行不要懲罰這些借款人。他們的話是有份量的。美國的Community Reinvestment法案要求銀行有義務滿足其經營所在地的信貸需求﹐而監管機構在審議一家金融機構是否能在某地開設新網點時上經常會徵求這兩個組織的意見﹐這兩個組織有時還會組織抵制行動。
在收購ACC Capital的交易完成前﹐花旗集團同意和Acorn合作解決那些問題貸款。該行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我們將和Acorn的顧問聯手為那些符合條件且確實困難的借款人提供幫助﹐使他們儘量避免落到喪失贖回權的地步﹔我們將與他們共同探討每一種可行方案。”花旗集團還表示﹐將在25城市拜訪那些最可能遭到止贖的地區﹐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借款人。
大多數抵押貸款先是由一家金融機構發放﹐然而再集中起來﹐打包成證券出售給所謂貸款投資人。如果借款人還不起﹐這些服務商有責任向投資者支付應得款項。這樣一來﹐服務商必須想方設法讓借款人掏錢﹐連同逾期帳款一道歸還。如果這步不見效﹐服務商必須決定是否修改還款條件﹐而最後的一招就是服務商對相關房產行使止贖權﹐把房子賣掉後﹐將該留的留下﹐將剩餘的交給貸款投資人。
這些服務商和貸款投資人之間簽署的協議規定前者可以調整貸款﹐並有權選擇最佳方案。在某些情況下﹐就算放貸行每個月少收一點錢﹐也比在住房市場疲弱的情況下拋售抵債房產要來得劃算。服務商通常每個月向投資人收取月還款額的0.5%作為服務費。
多年來﹐花旗集團就通過旗下的消費銀行發放包括次級抵押貸款在內的抵押貸款並提供相關服務。當時﹐決定向ACC Capital收購抵押貸款服務業務的是花旗的投行子公司﹐它們認為如果發放更多抵押貸款並提供服務的話﹐將對自己的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帶來有利補充。
Acorn執行董事、曾就此類投資中存在的問題和花旗集團高管進行過深入交流的邁克•希阿(Mike Shea)表示﹕“在花旗決定進行收購前幾個月﹐他們曾對我們表示﹐花旗要打造出世界一流的貸款服務公司。現在他們對我們說﹐情況比原先設想的糟糕。”
據借款人和住房市場顧問表示﹐在完成了對AMC Mortgage的收購後﹐花旗整合AMC Mortgage和Argent業務而新成立的子公司Citi Residential Inc.設在加州和伊利諾伊州的電話客服中心很快幾乎被客戶打爆了。一些房主說﹐他們在線上等了20分鐘﹐有的甚至更長。現年64歲的珍妮特•委瑞(Janet Wherry)擁有一座小型的私人學校﹔她說她花了四天時間努力聯繫花旗的服務部門﹐但最終也沒能成功﹐最後﹐為了保住在加州雷德伍德城的房子免遭止贖﹐她於10月份申請了破產。花旗一位發言人表示﹐Citi Residential正在盡一切努力與消費者溝通。
截至9月30日﹐在花旗收購的28萬筆貸款服務業務中已有4.6萬筆(合16.4%)發生違約(即借款人的還款至少拖欠了兩個月)。在這些人中有1.4萬人可能失去現在的房屋。據行業組織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全美範圍內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為14.8%。
Acorn的希阿9月份曾會晤了花旗集團債券業務部門的傑弗里•佩洛維茲(Jeffrey Perlowitz)。希阿表示﹐有數千筆抵押貸款的還貸利率即將大幅上調﹐但花旗集團並無調整它們的還款條件的計劃。
Acorn最初主張花旗應該將多數可調息次級按揭貸款轉換為30年期固定利率貸款﹐享受原來的初始優惠利率。房產顧問和貸款服務機構表示﹐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匯豐和Washington Mutual Inc.等機構已對部分借款人做出了這樣的調整。
據知情人士說﹐花旗認為﹐提出這樣的條款對貸款投資方來說會造成損失。花旗採取的做法是﹐給某些貸款提供3-7年期的延期償還方案。
NACA負責人馬爾克斯說﹐這是一個短期的權宜之計﹐只能推遲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時間﹐最終還是不可避免。
據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的數據﹐與有良好信用記錄的人相比﹐借入次級抵押貸款的人發生違約的概率要高出四倍多。
統計數字顯示﹐次級抵押貸款服務機構不太願意調整還款條款。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提供的數字﹐在全部次級債業務量佔到80%的16家抵押貸款服務機構只為今年上半年面臨上調貸款利息的借款人中的1%修改了還款條款。而破產事務律師說﹐在那些還款條款被修改的借款人中﹐最終再次發生拖欠的超過三分之一。
從事房屋清掃工作的蓋爾•安德霍姆(Gayle Anderholm)在馬薩諸塞州菲利普斯頓買了一套房子﹐她說﹐到現在﹐通過Ameriquest借的186,000美元已經拖欠一年多了。她說﹐從九月底開始﹐Citi Residential的催款電話就開始了。該機構的住房留置部門告訴她﹐喪失贖回權的程序將從10月22日開始﹐還問了她的就業情況。
今年43歲的安德霍姆說﹐她因為生病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沒工作了。她說﹐第二天她就寄了支票過去﹐用於支付拖欠的一部分貸款﹐但花旗把支票退了回來。記者希望就安德霍姆的個案採訪花旗﹐但花旗發言人表示﹐根據公司規定﹐他不會就具體借款人的情況發表評論。
花旗住房留置部門的哈拉•法利德(Hala Farid)上個月在Acorn的洛杉磯辦公室對加州18家住房顧問說﹐如果客戶希望繼續住在他們的房子裡﹐並且他們有正常收入﹐那麼花旗會盡一切可能讓他們保留住房。
住在加州格拉納達山的娜塔利•布蘭登(Natalie Brandon)眼下正在想方設法保住她1985年花105,000美元購買的一套有三間臥室的平房。53歲的布蘭登在醫院收費處工作﹐她丈夫是當地一家天然氣公司的調度員。去年﹐她通過Argent(現屬花旗)借到625,500美元抵押貸款﹐目前她的貸款利率是7.99%﹐這個利率要到明年六月才會上調﹐但是﹐她現在已經無力支付正常還款了。
過去5年來﹐她曾對自己的房子做過五次再貸款﹐每次她都拿到現金﹐但都支付了提前還款違約金。去年再次申請再貸款時﹐貸款機構說﹐她只要聲明自己和丈夫合計收入超過100,000美元就行。她拿到了貸款﹐付清了她那輛白色雷克薩斯車欠的30,000美元車款。
她說﹐今年因為她有一小段時間身體不適不能工作﹐他們的收入出現下降。布蘭登算了一下﹐如果現在賣掉房子﹐售價不會超過450,000美元﹐這個數字是附近一幢因喪失贖回權而對外出售的房子掛出的價格。
為修改貸款條款她已努力了好幾個月﹐六月和九月的兩次還款也沒能付上。她說﹐上個月﹐Citi Residential住房留置部門的戴米•古鐵雷斯(Damien Gutierrez)提出﹐可以將她的貸款改成40年期、6%的利率。一週後﹐古鐵雷斯說他只能給她一個5年期固定利率的貸款方案。布蘭登說﹐本月初﹐花旗給了她6個月的新貸款條款試行期﹐利率是6%﹐說如果她能還上錢﹐將把期限延長至3年。古鐵雷斯沒有回復記者要求置評的電話。
花旗是在拿出Acorn能接受的貸款調整計劃之後才開始其25城市巡迴活動的。據希阿說﹐花旗最後說﹐將提出了一個7年期固定利率方案。Acorn已同意該方案。
巡迴活動的首站是洛杉磯。花旗在給340位房產主發去的印有Acorn抬頭的信箋上邀請他們參加一個“免費的”研討會﹐共同探討“幫助大家保住住房”的途徑。10月25日﹐有十多人參加了晚上的三明治加蘇打水簡餐會。會上﹐花旗和Acorn的代表討論了修改貸款條款的可能方案。花旗後來至少對5位與會房主說﹐在討論貸款調整方案期間﹐取消贖回權的程序將暫停60天。
本文前面提到的帕瑞茲也在其中。他說﹐他花了兩週時間跟花旗協商﹐但花旗從未給他一個調整方案。他說﹐本月早些時候﹐花旗一位代表極力慫恿他賣掉自己的房子﹐如果售價低於他尚未償付的貸款餘額﹐花旗將不再追究。這樣一來﹐帕瑞茲最後就不會在他的信用檔案里留下一次喪失贖回權的記錄了﹐而花旗也可省下因取消其贖回權而需要的法律程序和拍賣程序的費用。
花旗還在邁阿密和丹弗跟借款人舉行了見面會﹐不過結果也好不了多少。
Acorn的希阿說﹐本月初花旗的人告訴他﹐可能會將7年期固定利率貸款方案縮短到兩到三年期的貸款。希阿認為﹐這樣的還款方案會讓借款人很快又重新陷入面對利率上升而無力還貸的處境。
花旗發言人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我們已針對不同貸款期限制定了相應的調整方案﹐主要是7年期的﹐有的更長。
Acorn說﹐最近兩個月﹐Citi Residential已為向他們求助的大約55位借款人修改了貸款條款。多數情況是調整為7年期貸款。
NACA的馬爾克斯說﹐自9月2日以來﹐他們已代表50多位借款人申請修改貸款方案。他說﹐花旗只同意修改三份﹐最多延期兩年。其中一位借款人的利率有所下調﹐另兩位則繼續執行他們原來的初始優惠利率。
帶著三個孩子的36歲單親母親安娜•塞西利亞•瑪林(Ana Cecillia Marin)買下了一套有20年房齡的平房﹐房子週圍滿是塵土和垃圾。她說她在洛杉磯一家食品店負責賣花﹐下班後她賣點服裝貼補家用。這樣她一年能有34,000美元的收入。2005年她買下自己的房子時花了385,000美元。當時她申請了第一按揭和第二按揭﹐這樣她沒有付首付款就買下了房子。
起初﹐她的前男友也幫她還貸﹐但後來他在建築公司的活也沒了。於是﹐通過花旗做的76,426美元二次按揭她也有幾個月沒還款了。在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Cos.)申請的308,000美元第一按揭也發生了拖欠。
瑪林說﹐那筆第一按揭已收到喪失贖回權通知。從近期週圍類似房屋的銷售行情來看﹐如果取消第二按揭的贖回權﹐Citi Residential不大可能收回她的欠款﹐因為第一按揭的貸方將優先收回貸款。
瑪林最近在談到她的房子時說﹕恐怕我保不住我的房子了。她已經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挪到院子裡的一個木箱子裡。屋裡只剩下她和孩子們睡覺用的幾只床墊了。
Laurie P. Cohen

中國企業收益也有泡沫?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除了廣為人知的股價泡沫以外,中國是否還在孕育著一個收益泡沫?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季度,中國A股上市公司(保險公司除外)的每股收益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9%。醫藥業的表現尤其強勁,收益較上年同期上升近1倍。
這些數據帶有幾方面的風險。首先,很大一部分收益與投資利得有關。與其他所有人一樣,相關公司也從不斷上漲的A股市場中大賺了一筆。盡管很難確定具體數字,但分析人士認為,最高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收益來自股票投機。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在剝離投資及非經營性收益之後,每股核心收益增幅將跌至35%。自第三季度結束以來,A股綜合指數已下跌12%。包括地產處置在內的投資收益不會受到影響;此外,很多收益/損失尚未變現。但不斷下跌的股市顯然將牽制收益增長。
經營性收益方面也有風險存在。已有證據證明,這方面的增長正在減緩。在今年頭8個月中,工業企業純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7%,而這個數字在今年頭5個月為42%。這至少部分反映出產能過剩再次抬頭。它是瘋狂投入帶來的無可避免的副產品,在抬高投入價格的同時,也壓低了產出價格。監管機構正在對一些行業的擴張加以限制,例如制鋁業——今年頭2個月,該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逾一倍。對出口行業而言,退稅率的降低將減少收入。一些積極因素會減輕壓力,例如公司所得稅下降。但今年的驚人增長不太可能再次重現。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可再生能源中的財富

英國《金融時報》威廉•巴恩斯(William Barnes)報道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觀察人士稱,隨著亞洲能源需求呈指數級增長,環保投資者、養老基金及私人股本管理人士手頭有「成堆」的錢,准備投入亞洲可再生能源項目。可供投資的機會可能仍然難以獲得,這一點令人灰心,但該領域將很快迸發生機。
亞洲地區目前的能源消費以每年近30%的速度上升,很少有人懷疑,如果該地區政府不再象目前這樣過於倚重傳統化石燃料,可持續能源項目將會有利可圖,能夠提供安全程度可以接受的回報,同時在環保方面也具有吸引力。
亞洲可持續發展投資協會(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 Responsible Investment in Asia)執行董事白朗瑩(Melissa Brown)表示:「目前我們處於某種膠著狀態。風險相當高的資金正在湧入,但並非那種更高一級的投資方式。」
白朗瑩補充道:「這是典型的亞洲困境:潛力巨大,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具備能夠奏效的商業架構。」
生物燃料已經落伍:圍繞生物燃料的效率及其對食物供應的潛在破壞作用,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一些亞洲國家政府,特別是印度和泰國,已經表示不希望把糧食作物轉化為生物燃料。
在歐洲,由於政府設定的一些目標創造了機遇,風能、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發電設備得以蓬勃發展。例如,歐盟就定下了在2020年之前實現全部能源的20%來自可再生資源的目標。而亞洲高投入的能源搶奪,則顯然具有務實和重商主義的一面,因為大型新興經濟體的能源需求必須得到盡快的解決。國有能源公司一直避免涉足生物質能發電和小型電站。
許多環保基金一直只能從「差」公司中進行篩選。The Henderson Industry of the Future fund投資於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比如尚德電力(Suntech)和晶澳太陽能(Ja Solar),盡管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差不多都銷往國外。該基金還投資於風力渦輪制造商,如制造風力發電用齒輪的中國高速傳動(China High-Speed),目前這些公司的市盈率都很高。
Henderson's Future fund經理 Tim Dieppe表示,可再生能源投資方面的停滯局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最近的一份報告稱,2006年,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額已從2005年的800億美元攀升至1000億美元。目前全球發電總量之中只有2%來自可再生能源,但在新投資中所占比例為18% 。該報告指出,美國與歐盟占新投資的70%,但亞洲的比例正「迅速增長」,其中中國占9%,多數是在風力和生物質能領域。
咨詢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s)可再生能源團隊的主管本•沃倫(Ben Warren)表示:「亞洲政府可以向歐洲學習。如果國家電網將保證在25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可再生能源發電廠獲取能源的話,你一下子就會獲得一個項目,它與其它項目聯系在一起,會引起一家尋求安全、豐厚回報的養老基金的興趣。說到底,要歸結於風險和回報情況。」這家咨詢機構近期估算,在今後10年內,全球在可更新能源的投資將增長6倍多,達到7500億美元。中國在50個國家進行了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投資,這清楚地表明,中國對為維持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提供能源供應感到擔心。在這種經濟增長情況下,中國正出現大量擁有汽車和空調的人群。目前中國已制訂了在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量)10%的目標。而(很快面臨類似問題的)印度也訂下了2012年前可再生能源達10%的目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再生能源與融資部門(Renewable Energy and Fiannce Unit)負責人Eric Usher表示:「每個國家的做法都不盡相同,但各種壓力結合起來,會帶來重要的結果。三、四年前,沒多少投資者會對此感興趣,而現在感興趣的人很多。」
新能源融資(New Energy Finance)的時事通訊顯示,一批私人股本基金正在亞洲積極尋找可再生及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投資機會。其它方面,由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支持的亞太碳基金(Asia-Pacific Carbon Fund),今年夏季達到了1.5億美元的規模。
牡丹基金(The Peony Fund)正利用蓋茨夫婦提供的1億美元啟動資金,在華推動清潔能源技術。Man Investment也為其中國甲烷回收基金(China Methane Recovery fund)籌集了逾3億美元的資金。
可再生領域投資分析的先驅、London Bridge Capital董事Mark Campanale表示,基金經理們應避免「技術陷阱」,「風力渦輪與儲能設備同步使用可以更好地工作,在需求高峰時釋放能源。」
Campanale表示,眼下亞洲的這些舉措還不至於導致管理基金的爆炸式增長,但一些事情已在醞釀之中。

淡馬錫減持股份引發中國銀行股價大跌

英國《金融時報》森迪普•塔克(Sundeep Tucker)香港報道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H股股價昨日盤中一度下跌超過9%,原因是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淡馬錫(Temasek)減持這家中國內地銀行的股份,引發了投資者的恐慌。
身為中國銀行第二大外資股東的淡馬錫稱,減持價值5.67億美元的中國銀行H股,是其「積極投資組合管理」策略的一部分。
這份聲明幫助平息了市場的猜測。投資者此前以為,淡馬錫的減持行動與該公司擔心中行在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方面的風險敞口有關。不過,中國銀行H股昨日收盤仍下跌5.2%,而香港恆生指數僅下跌1.5%。

美上季房價跌幅 20年最深

【經濟日報】2007.11.28
受到次級房貸風暴衝擊,美國第三季住宅價格跌幅創至少20年最深,美國11月消費者信心也大幅下滑至2005年卡翠娜風災以來的最低點,可能衝擊年底耶誕購物季的銷售表現。
根據標準普爾/凱斯—席勒編撰的美國房價指數,美國住宅價格在第三季比去年同期下跌4.5%,比第二季的3.3%跌幅更深。由於還有更多美國民眾將繳不出房貸,導致被查封拍賣的住宅繼續流入市面,預期美國房價還會進一步下跌。
4.5%的跌幅創凱斯—席勒1988年開始統計美國房價以來,最大單季跌幅。房價下挫將影響到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因為許多美國人是拿上漲中的房屋作抵押,向銀行借錢以購買汽車、裝潢修繕房屋,或支付奢華的度假費用。美國「道義借貸中心」組織本月統計,次貸問題導致的法拍屋,將使美國房市價值蒸發2,230億美元。
雷曼兄弟公司經濟師麥爾說:「我們認為這只是往下掉的序幕。房價疲弱意味著較低的消費能力。」美國消費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分之二。
美國經濟研究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27日表示,11月消費者信心跌為87.3,不但遠低於彭博訪調預測的91,也比10月修正後的95.2大幅下滑。去年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平均為105.9。
經濟學家表示,美國消費者已經開始警覺到次貸風暴與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可能在2008年更大幅減少開支。取暖帳單上揚使今年耶誕購物季的表現受到威脅,零售商通常在這段期間賺取一整年五分之一的營收。
根據凱斯—席勒27日發表的統計,美國20個大都會地區的住宅價格,在截至9月的12個月中下跌4.9%,也創2001年開始統計以來最大跌幅,延續8月時的4.3%跌勢。

信評機構頻頻失靈 投資人自求多福

2007/11/28
這些日子裡,信用評等機構的表現頻頻失靈,未來 的工作可能更加倍極艱辛。
因為低估了次級房貸擔保證券的風險,幾家大型信 評公司,如穆迪,惠譽與標準普爾公司飽受抨擊。國會 對這項行業進行了審慎的檢驗,並於2006年通過了管理辦法。現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正採取行動,調查他們在核定抵押貸款擔保證券評等時,是否確實遵守適當的程序。
更有分析師正在討論,這項信評行業該如何進一步改善。
看來這些核定證券信用評等的人員,也正等待著別人為他們的行為核定信用評等。
那麼評等的結果是什麼呢?其實並不確定。能夠確定的是,少有人對現在的情況感到滿意。這些信評機構的工作型態即使沒有破產,至少也已動搖。
至於要如何改善,已變得愈益困難,但是點子卻並不稍缺。
重要的一點是,取消公司付費制度。許多人認為, 穆迪及其他信評公司接受被評等公司付費,便造成了極大的利益衝突。但企業界則強調,目前的制度可為投資人省錢。
穆迪公司主管Anthony Mirenda說,重要的是如何減緩利益衝突。他說穆迪公司使用了幾項安全制度,包括由委員會核定評等。公司的分析師也不涉入與受評等公司討論費用。
標準普爾公司執行副總Vickie Tillman於9月告訴參院委員會說,若受評等公司不支付費用,則投資人就必須付費訂購,而非免費。
標準普爾公司發言人說,公司已經強化了信評標準,也增加了複審的次數,還修改了分析的模式。同時,公司還對證券發行公司及提供數據的完整性,進行了調查。
此外,亦有分析師提出另類構想:讓投資人自行決定。何不就讓一組機構投資人設立自己的信評機構?
分析師還強調,投資次級房貸虧損的問題,證券發行公司與投資人也應共同承擔過錯。而這些證券發行公司與投資人未來也仍將依賴這些信評機構。
華爾街日報於本月初也報導,因為許多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價值根本難以評估,所以某些銀行與避險基金明知評等可能有誤,卻仍依賴這些信用評等。
華爾街日報於11月9日報導指出,信評機構於未來幾周,可能調降數以百計與抵押貸款有關投資工具的評等,這些投資工具價值數百億美元,可能導致市場進一步不安。
無論如何,投資人與信評人員仍然相互依賴。但因 意外虧損使得華爾街的執行長不斷受創,SEC也持續對該 行業進行調查,預期國會議員與主管機關將持續緊釘糾 正信評人員。

次貸風暴先知 玩放空削翻了

【經濟日報】2007.11.27
傳說中的避險基金大師,像是空頭大師李佛摩(Jessie Livermore)、預知1987年大崩盤的瓊斯(Paul Tudor Jones)與迫使英鎊棄守匯率的索羅斯,儘管戰功彪炳,比起預知這波次貸風暴的鮑森(John Paulson)與拉德(Andrew Lahde)等人,卻又相形遜色,拉德的基金報酬率今年來已超越1,000%。
金融時報26日報導,鮑森經營的鮑森公司去年押注連結次級房貸的證券會大跌,募集兩檔基金,計20億美元。透過衍生性金融商品放空受次貸風暴打擊最深的證券,如今基金資產淨值已超過80億美元。至上月底止,第一檔募集的基金扣除包含獲利四分之一的費用後,報酬率仍高達550.8%。
加上其他基金,鮑森從次級房貸風暴賺進的獲利超過120億美元。鮑森的客戶估計,今年鮑森個人的報酬在20億美元至40億美元間,將成為史上薪酬最高的避險基金經理人。
去年才成立的加州拉德資本公司(Lahde Capital)基金規模小多了,但成績更令人咋舌。拉德成立的第一檔基金「美國住宅不動產避險五號A級」,報酬率至上月底已達712.8%,到上周更衝破1,000%。
拉德下一波要放空的是以商業不動產貸款背書的債券。「我們的整個銀行系統根本是災難一場。照我看來,大銀行要是都將資產按市價重估的話,差不多全部都得破產。」
拉德趁勝追擊,今秋推出一檔新的基金,放空商用不動產,成立頭兩個月,就賺到了42%。
投資界「高風險高報酬」定律恐怕難以解釋這些避險基金的賺頭。許多專家說,正確預測到次貸風暴而大發利市的投資人,並未承擔很大的風險。
投資55億美元在避險基金的新金融資本(New Finance)固定收益部門主管米鐸斯說:「每個人都知道次級房貸馬上要出問題,或許只是不能確知衝擊面多廣、何時爆發。」這也反映鮑森去年募集基金時所說的,這是「他職涯中前所未見的超級機會」。 不過,與鮑森有合夥關係的EIM集團的布森不同意,他說重點不只在於預測到次級房貸危機即將爆發,也包括執行交易的方法。鮑森以大量分析資料的專業性著稱,他建立複雜的資產組合,都是他預料會受到最重打擊的資產,而不是只放空指數而已。

波灣國家 砸錢搞交通

【經濟日報】2007.11.27
杜拜港口世界公司(DP World)26日在杜拜上市首日股價上漲4.6%,漲幅不如市場預期。這家世界第四大港口營運商在舉辦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時,出現15倍的超額認購熱潮,上市價為1.30美元,公司市值超過210億美元。
中東是世界上少數鐵路運輸匱乏的地,近年來因經濟蓬勃發展與城市快速擴張,對鐵路運輸的需求日益殷切,波斯灣國家計劃未來十年斥資逾400億美元興建鐵路與捷運系統。
法國工程顧問業者Systra公司中東事業發展經理修尼奧說:「中東各城市的擴張速度非常驚人,需發展公共運輸系統才能滿足需求。」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二大成員杜拜,將率先興建一條都會捷運系統,以紓解杜拜商業區的壅塞車流,總經費為42億美元,主採高架系統,初期涵蓋75公里距離,預定2009年9月開始營運。目前這條路線的通勤族,主要依賴汽車、計程車以及有限的公車服務,塞車是司空見慣,且每天的交通尖峰時間愈拉愈長。
官方數據顯示,杜拜有逾100萬汽車,每天有135輛新車註冊,塞車非常嚴重,估計每年因此損失12億美元。中東經濟文摘(MEED)指出,杜拜的人口不斷膨脹,2010年以前可望由2006年的14萬人激增至250萬人。杜拜道路交通局計劃在2020年以前投入293億美元興建各項交通基礎設施。
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六會員國都有鐵路網興建計畫,並打算整合區內的鐵路系統。英國工程顧問業者海德顧問公司(Hyder Consulting)杜拜地區主管布利紐克說:「GCC的鐵路發展有些晚,但正快速迎頭趕上。」
阿聯正在研究建造穿越全國的客貨運鐵路網,這條從首都阿布達比到富吉拉的鐵路,長達800公里,經費約30億美元,準備明年初動工,預定2012年完工。
科威特明年也會建造耗費140億美元、長400公里的鐵路網,包括科威特市的捷運網,以及一個有兩條新線分別通往沙烏地與伊拉克邊境的全國鐵路網。中東經濟文摘說,沙國計劃在2020年以前斥資300億美元,使境內的鐵路網加長逾3,000公里。 GCC會員國還計劃以25億美元在2015年完成GCC全境的鐵路網,銜接所有會員國現有與計畫中的鐵路。這條鐵路起訖點為科威特到阿曼的馬斯開特,未來可能延伸至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沙烏地派駐世界銀行的運輸專家阿薩爾說:「這條GCC鐵路將提供另一種模式的客貨運輸,可增加貿易與就業機會。」

中石油股價趴趴趴 股民罵罵罵

【經濟日報】2007.11.27
頂著亞洲最賺錢的上市公司、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這些傲人光環,中石油從11月5日在A股上市以來,除首日有慶祝行情外,幾乎連跌15個交易日,不僅套牢上百萬投資人,還拖累大盤表現。如今中石油宛如過街老鼠,大陸股民人人咒罵,甚至有股民呼籲趕快讓中石油下市。
上證綜合指數昨(26)日又下跌73點,中石油就「貢獻」了其中的23點。上市後占上證指數權重近四分之一的中石油,昨天連續第15個交易日收黑,重挫2.40%,收在33.76元。若與上市首日創下的48.63元相比,上市以來中石油跌幅已超過44%
據統計,截至11月22日止,中石油的股東帳戶數逾165萬戶,也就是中石油上市後套牢了上百萬投資人。如果以上市首日當天的平均價位45.23計算,當初搶著炒中石油新股的投資人,現在平均每股被套牢人民幣11.47元。
此外,中石油在11月19日正式計入上證指數後,僅僅六個交易日就將上證指數拉下約160點,即使沒有買中石油的投資人也認為,中石油正是「帶衰」大陸股市的罪魁禍首。因此,現在大陸手機簡訊、網路上的「股吧」,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咒罵、調侃中石油。
證券時報日前就表示,大陸近期一熱門手機簡訊的內容就是,有兩個人一見面,其中一人不是問吃飽了沒?而是問你買中石油了嗎?結果馬上被回罵,「你才買中石油呢,你們全家都買中石油了,還買中石化了,還換美元了,還買港股了。」報導說,買中石油儼然成為「傻」字的替代詞。
在東方財富網「中國石油吧」更高居最熱門的「股吧」。成千上百個討論版中,人氣高的動輒有數十萬人瀏覽。當中有討論中石油走勢的,但更多是罵中石油來出氣,連中石油總經理蔣潔敏都難逃流彈波及,有些投資人甚至用粗話痛罵中石油跟蔣潔敏。
昨天一個討論版的標題為:「已經六連陰了,難道要創九陰真經?」有網友諷刺說,「鄰居今天吐血死了,臨死之前只說一句話:我終於把601857賣了!」這組數字正是中石油的股票代碼。
還有網友說,「本以為它會是頭瘋牛,沒想到竟是頭瘟牛。」另一個顯然沒買中石油的投資人則幸災樂禍的說,「我看你們都是一群傻瓜,巴菲特在清倉中石油時,中國股民卻在大買中石油,不是傻瓜是什麼?」
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表示,大陸股民間現在甚至出現一種聲音,建議將中石油這種超級股從指數中剔除。因為只要中石油計入指數,哪天即使所有股票都漲,只要中石油繼續跌,指數還是上不了。

投資客逃命 轉抱小型股

【經濟日報】2007.11.27
11月全球股市慘跌,創2002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基金經理人開始押寶小型股,因為歷史經驗顯示,在經濟萎縮期間,小型股比大型股更有保障。
市值不到25億美元以下的小型股,11月股價本益比以及股價現金流量比分別在歐洲和美國跌到最低,吸引不少買盤。
從越南的雷佛森資本管理(Raiffeisen)到舊金山的高點資本管理(Highmark),基金經理人看中的小型股包括,倫敦每日鏡報出版商Trinity Mirror公司、德國投資業者Arques工業公司以及華盛頓臨時工派遣業者Labor Ready公司等。
這股熱潮是投資人尋找避風港的結果。MSCI世界指數涵蓋的23個國家中,有七個本月已跌掉逾10%,MSCI世界指數則下跌6.95%,是2002年10月股市進入多頭市場以來最大單月跌幅。
歷史經驗顯示,經濟萎縮時,小型股比大型股更安全。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統計,最近四次經濟衰退期間,小型股的表現有三次優於大型股優異。
第一次衰退在1980年1月至7月,代表美國小型股的羅素2000指數上漲5.5%,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6.6%。不過,第二次以後情況丕變。1981年7月至1982年11月間,羅素勁揚9.4%,優於標準普爾5.8%的漲幅。
第三次是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羅素上漲5.9%,仍優於標準普爾500的5.4%漲幅。最近一次發生在2001年3月至11月,小型股上漲2.3%,標準普爾反而下挫1.8%。
雷佛森證券部門主管裴魯斯說:「我們找到愈來愈多小型股,不但管理良好,而且很便宜。」裴魯斯已買進Trinity Mirror股票,該檔個股今年來已重挫27%,預料即將反彈。目前股價是股本淨值(資產減去負債)的1.4倍,為2003年12月以來的谷底。另外他還相中Arques,該公司上周宣布第三季獲利幾乎三級跳,今年來股價已上漲46%,但本益比僅四倍。

全日拋空82.8億元,港交所佔11%,亦佔股份成交逾27%

11月 27日
港股全日成交1200億元,其中拋空金額達82.84億元,拋空股份有255支。港交所(0388)拋空額最高,達9.39億元,佔拋空總額11.3%,佔股份成交27.3%。
匯控(0005)拋空額達8.4億元,佔總額10.1%,佔股份成交16.4%。中移動(0941)錄得6億元拋空金額,佔拋空總額7.3%及佔股份成交12.7%;中石化(0386)有3.4億元拋空額,佔總額4.1%及佔股份成交14.6%。
港交所收報223元,無起跌;匯控報130.9元,跌1.9%;中移動收132.7元,挫1.6%;中石化收11.02元,挫2.5%。(ms)

利空來襲 退休基金大幅減持美股!

2007/11/27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在美股走勢震盪的此刻,市場再度傳出利空消息:許多美國大型公共退休基金(public pension funds) 正大幅出脫美國股票,預 計將會有其他基金加入拋售美股的行列。
據了解,雖然美元走軟、信貸危機及經濟降溫可能加速了上述行動,但這些行動與最近的市場震盪並無關聯。長期來說,這些行動也可以視為是投資人想降低美股部位的比重,轉而投資其他市場。
引領這股趨勢的主要基金包括:New York 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System、紐約州公共退休基金 (New York State Common Retirement Fund)、德州教師退休基金 (Teacher Retirement System of Texas) 、佛羅里達退休系統 (Florida Retirement System Pension Plan)等,這些基金的資產規模共計逾5000億美元。
最近全美規模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Calpers)暗示近期可能會加入出脫美股的行列 。該基金投資長Russell Read上週在董事會會議上指出 ,將資金退出美國股市,轉而投資海外市場,可望能有助於提高報酬率。
該次會議中,有人提議將美股部位從40%下調至 24%,為該基金二十多年以來的最低水位。 Calpers的董事會將在下個月討論該提案。
雖然有許多公共退休基金的美股部位維持不變,但 Rogerscasey首席研究策略師 Cynthia Steer強調:「這是個長期且影響各個層面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
在許多個案中,退休基金正提高海外股市的投資部位,亦有許多基金將資金投入對沖基金、私募基金或房地產,以利於多元化投資組合。此外,也有企業退休基金 (corporate pension funds)與部份公共退休基金正 出脫股票並增加長期債券部位。
事實上,上述這些行動必須經過數月或數年才能完成,現在僅僅是浮現一個輪廓而已。儘管如此,這股趨勢對股市的衝擊卻不可小覷。過去10年來,某種程度上 ,股市將大型公共退休基金視為可靠的投資人,但如今這股支持力量卻日益萎縮。
Steer 說,精明的貨幣經理人其美股部位占總資產的比例僅約15-25%,而大型公共退休基金約占35-50%。但她預估只要再過幾年,看好美股的退休基金在美股部位的投資比重將僅占總投資的 25%,而保守的退休基金 ,最終其美股部位的比重亦將低於總資產的50%。
資產規模達1550億美元的紐約州公共退休基金,在 2005年 3月底,該基金在美股的投資比重占投資組合的 50%,然而 2年後,因管理基金的法規在修訂後賦予退 休基金更大的彈性,美股部位便下降至 42%,未來恐怕 會進一步向下修正。
德州教師退休基金在美股的總投資達 567億美元, 該基金計畫在未來 2-4年將把美股部位砍掉一半,使美 股部位僅占投資組合的 25%,以便於將資金轉往私募基 金、對沖基金及其他市場。
此外,資產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的New York State Teachers' Retirement System亦計畫將美股部位從 51%削減至 46%,以便於將海外股市的投資比重從 10% 上調至占總資產15%。
最後,資產規模達1360億美元的佛羅里達退休系統 早已決定將美股部位從 48%調降至 38%。

日圓兌美元近2年高點 股市跌套利交易減

2007/11/27
根據彭博社報導,日圓兌美元近2年高點,全球股市重挫,引發投資人減持貸入日圓投資的高收益資產,日圓套利交易減少。
日圓兌澳元與紐元近2個半月高點。前夜高盛 (GS) 指匯豐控股 (HSBA) 恐再提列120億美元的資產減損,引發前夜美股重挫,日股今天也遭波及。而即將出爐的經濟數據料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本月降至兩年來低點。
澳洲最大投資銀行麥格理銀行匯率策略師JoanneMasters指出,日圓將持續走堅。金融市場疑慮增添成長走下坡風險,同時股市也脆弱。
台北時間上午8:26,日圓兌美元報107.40日圓兌1美元,相較前夜紐約匯市尾盤107.41,日圓昨天一度升抵107.23,創2005年6月以來高點。
Master預估,日圓未來兩週可能升抵105日圓兌1美元。日圓兌歐元報159.70日圓兌1歐元,相較於前夜紐匯尾盤159.72。美元兌歐元報1.4874美元兌1歐元,上週五一度觸及1.4969,創歐元問世以來低點。
日圓兌澳元報93.71日圓兌1澳元,相較於前夜紐匯93.44,昨天一度觸及93.01,創9月10日以來低點;日圓兌紐元報80.86日圓兌1紐元,相較於前夜紐匯80.63,日圓兌紐元昨天一度升抵80.32,創9月12日以來高點。
日經225指數盤初挫2.1%,前夜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挫2.3%,該指數自今年高點回檔達10%。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美林等金融鉅子皆陷入次貸風暴中心。
市場投資人對日圓樂觀程度創3年來高點。根據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市場交易員與避險基金持有日圓多頭部位高於空頭部位30401口合約。

次貸危機會觸發全面金融動蕩?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吉蓮•邰蒂(Gillian Tett)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近年來全球金融體系的輪廓究竟發生怎樣的變化?目前大多數活動發生在哪裡?這是許多觀察人士一直試圖捫心自問的問題。
畢竟,2000年以來,展現在投資者面前的是數不清的信號,表明金融模式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轉變:收購集團將上市公司變為私有,對沖基金資產劇烈膨脹,主權財富基金蓬勃發展,復雜的債務領域活動以驚人的速度激增——今年夏季,這在信貸市場造成了一些十分不幸的後果。
但如果不考慮這種狂熱活動——或者說,實際上它正是原因之一——投資者往往很難理解這個金融生態系統中的各個方面。畢竟,金融系統中的大部分都很不透明——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由於衍生品和場外交易的爆炸式增長,2000年以來,這個系統可能已變得更難於(而不是更容易)解脫出來。
不過,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上月做出了一次耐人尋味的嘗試,在其最新的財務穩定性報告中,通過「描繪」(整個)金融系統,來澄清這種不確定性。這一嘗試似乎主要是受到這樣一種願望的鼓舞:將最近的次級抵押貸款問題置於背景環境中,與整個金融系統進行比較。
這種描繪做法得到的結果十分有趣。英國央行表示,現代金融系統中最大的一塊是公司證券市場。英國央行稱,2006年底,這部分的總值約為50.6萬億美元,在過去4年中增長約120%。
緊隨其後的是全球銀行儲蓄,目前這部分的規模總值約為38.5萬億美元。接下來,金融系統中第三大組成部分是政府債務,價值約為26萬億美元(不包括地方政府和美國政府部門發行的債務:後者包括住房機構等美國公共部門發行的債務,大約有4萬億美元的資產。)
相對於這些規模龐大的金融資產,公司債總額看起來規模較小,不過在過去4年中上漲了1倍。英國央行表示,去年年底,在全球範圍內流通的公司債券為11萬億美元,其中逾10萬億美元是投資級債券,只有8000億美元為垃圾債券。企業貸款總額為6.1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也是優質貸款。只有5000億美元屬於投資級以下級別,或槓桿融資。
與此同時,約有10.7萬億美元資產擔保債券在流通。其中大約三分之二是與抵押貸款相關的債券。其余集中於無抵押的資產,如信用卡債務。
不過,這些債券中大約7000億美元與「次級」債(即發放給信用記錄較差家庭的貸款)相關,同時另外還有6000億美元所謂的「alt A」證券,即那些信貸質量略高的證券。
英國央行方面強調,此份描繪報告並非詳盡無遺。它表示,「統計數據來自於很多來源。這加大了數據遺漏或重疊的可能性,」並指出,由於債務活動往往交易過程不正規,許多交易都是私下進行的,因此難以進行追蹤。
然而,這份描繪報告的要點很簡單:盡管今年夏季次級抵押貸款或槓桿貸款等領域成為了報道的重點——而且由於這些資產有可能造成損失而引發了恐慌——但從整個金融體系來看,這些資產僅代表著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從絕對規模上看,與股票等其它資產類別相比,次級抵押貸款證券的規模相形見絀。
從一個層面上看,這令人鼓舞。然而,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卻並非如此:畢竟,金融史表明,不起眼的事件或資產類別,往往成為觸發金融體系動蕩的「失衡點」(tipping points)。無論怎樣,這都給當今金融體系留下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即今年夏季席卷(規模相對較小的)次級抵押貸款領域的風暴,是否將最終傷及其它規模要大得多的資產類別。

香港創紀錄通脹率的背後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采訪瑞信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根據官方11月22日公布的數據,10月份香港通脹率達到3.2%,比上一個月增長了一倍,達到9年來之新高。這個數字表明香港經濟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動是如何發生的,又將對中國和香港的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瑞信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對FT中文網分析表示: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數據受到個別非經濟性因素影響。如果加上被減免掉的差餉費*—大概相當於1.2個百分點的CPI,香港今年第三季度的通脹率實際已經接近3%。所以,並不能簡單認為香港通脹率在一個月內翻了一番。
通脹問題是香港已經出現的情況,不是10月份新暴露的問題。我認為,香港通脹壓力進一步升溫不可避免。
香港的通貨膨脹壓力確實在上升。由外到內,主要有三個原因。從全球性因素來看,糧食價格在漲,食品價格在漲,能源價格也在漲,這是作為彈丸之地的香港沒有辦法控制的。而人民幣在升值,美元在貶值,對香港屬於進口的通脹。同時,工資在漲,(房)租金在漲,則是香港內部的通脹因素。
從內地影響來看,香港通脹裡面最大的一塊壓力來自食品,而80%的香港食品由內地供應。所以,內地的肉食和糧食漲價直接影響到香港的食品價格。事實上,幾乎每個星期都可以看到食品通脹在香港得到體現。
其次,香港的通脹壓力與其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有直接關系。與美元掛鉤,致使香港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貨幣政策來調節通脹壓力,這就是所謂的「dollar dilemma」——「美元兩難」。這個問題並非香港獨有,在很多和美元掛鉤的國家也存在:本土經濟相當強勁,但由於美國經濟疲弱,其貨幣趨弱,其貨幣政策趨向寬松。由於這個原因,一些國家已經對美元脫鉤,比如科威特幾個月前已經與美元脫鉤。很快一批海灣國家就可能面臨和香港完全一樣的問題,如阿聯酋和卡塔爾。它們也可能在匯率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調整,來解決「美元兩難」問題。
我認為中國經濟也面臨著類似的「美元兩難」。盡管人民幣已經有一定的浮動,但是基本上還是一個盯美元的貨幣。弱美元和美國貨幣政策的變化,對於中國經濟也有直接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和香港有點兒同病相憐。亞洲整體都在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尤其那些內部經濟比較強勁的經濟體,受「美元兩難」的影響就更大一些。
具體而言,一方面美元走弱給香港帶來進口通脹,美國再減息無異於火上澆油;另一方面,香港的聯匯制來得比其他國家更正式,屬於貨幣局的一種政策安排,因而港元脫鉤比較困難。短期內我不認為港幣匯率會與美元脫鉤。但是「盯住美元」政策確實給香港帶來了進一步的通脹壓力。
再次,全球很多地方的資金在流入香港,其中也包括最近「港股直通車」引入香港的中國資金,令香港的基礎貨幣發行進一步失控,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這是香港通脹,特別是資產通脹方面一個重要原因。但我不認為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因為它對實體經濟,比如CPI的影響,並沒有象上述因素那麼大。
究其影響,通脹率持續走高對香港本地的影響因人而異。對於大量港元資產的擁有者,美國減息使房價上漲對其當然是有利的。但從普通老百姓生活成本、企業的經營成本上升的角度來看,通脹是不利的。
此外,通脹是一個「劫貧濟富」的稅。由於富人資產更多,容易從資產升值中得到補償。而社會弱勢群體的工資議價能力有限,減工資往往是第一個,加工資往往是最後一個,加薪的幅度也非常有限。因而對這些低收入群體,實際收入水平會往下走,這將加劇社會矛盾。
對於中國內地,香港通脹升溫的影響有限。香港之於內地,有如月亮和地球的關系——地球對月亮的影響要遠大過月亮對地球的影響。
過去香港曾三度受到中國因素相當強勁的影響。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的時候,中國國內工資和香港工資的差距所帶來的工資的通縮,以及整體經濟——CPI的通縮,是內地對香港的一個重大沖擊。之後幾年,內地需求啟動,對香港經濟產生了一個拉動作用。尤其是內地游客的香港自由行,直接把內地旺盛的需求帶到了香港。第三輪大影響,便是大陸資金進入香港所帶來的貨幣環境和資產升值方面的影響。這三個是比較大的影響。至於通貨膨脹,我認為這是個比較長周期的開始。
*差餉是香港對房產物業征收的一種間接稅,由物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繳付
**香港自1983年起實施聯系匯率制度,港元以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鉤

比基金好賺 借美元套利年賺17%

工商時報2007.11.27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彭博社周一報導,美元一臉「衰樣」已吸引市場帽客蜂擁而上,以美元做為進行套利交易的指標貨幣,其市場熱度甚至還超過利率更低的日圓與瑞士法郎。美國券商龍頭高盛預估,原本進行日圓或瑞士法郎套利交易的資金,未來兩年將會有超過一千億美元轉作美元套利交易。
根據彭博社彙集的資料,今年來借出美元轉投資英鎊、巴西幣與匈牙利幣迄今的報酬率都有約一七%,相較之下,以日圓或瑞士法郎轉投資上述貨幣的報酬率則僅有九%與七%。
美國利率節節下滑與日圓和瑞士法郎的震盪加劇,都提升美元作為套利交易貨幣的「賣相」。
倫敦Intelligence Capital公司董事長普瑟德表示:「隨著美元已陷入重挫的泥淖,成為投資人進行套利交易貨幣的機率無疑也跟著增加,此一情況反過來又會再加重美元的賣壓。」
德國Dresdner Kleinwort策略師佛朗姆指出,上次美元成為套利交易貨幣是在二○○四年,當時美國聯準會(Fed)的利率指標隔拆利率僅一%;根據Fed的資料,從那個時候到現在美元貿易加權匯率累計已下跌一八%。國際貨幣基金之前表示,今年第二季全球各國央行外匯存底的美元部位占比為六四.八%,低於一九九九年的七一%。
美國目前指標利率仍較日本高出四個百分點,較瑞士也多了一.七五個百分點,但市場投機客仍喜歡借入美元並將資金投資到其他國家收益率更高的資產,紐約高盛策略師諾德維格預估,未來兩年原本從事日圓或瑞士法郎套利交易的資金,會有逾一千億美元轉作美元套利交易。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鮑斯指出:「若以未來三至五年為預測期間,我們相當看多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的匯率,特別是在考量利差的因素後。」

杜拜投資,Sony大漲逾5%

2007/11/26
杜拜政府旗下的杜拜國際資本(Dubai International Capital)周一表示,已對日本電子大廠Sony進行"重大投資,週一Sony大漲逾5%。
杜拜國際資本目前握有Sony的股權規模,以及其投資規模,目前均無法立即獲知。
這也是是杜拜國際資本首度投資日本企業。

新興股市風險仍大 靜待買點

2007/11/26
富蘭克林投顧指出,短期新興市場尚未完全消化次等級金融風暴疑慮,對於旺季行情與年終銷售的預期亦充滿雜音,因此新興股市短線震盪風險仍大,建議空手投資人可靜待進場時點。
富蘭克林投顧表示,寬鬆貨幣政策與新興市場的原物料行情亦提供股市正面支撐,長期持有與定期定額的投資人則無需調節部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預估,金磚四國對2007年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幾乎達 25%,反觀美國的貢獻度僅 16%、對於國際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已大幅降低。
因此可見,美國次等級金融風暴造成的全球股市回檔,乃肇因於金融市場全球化後的高度連動性,而非全球經濟體基本面的破壞。所以新興股市在經濟成長、資源出口,以及貨幣政策等基本面的支撐下,仍有年終行情可以期待,投資人不妨靜待次等級房貸風暴疑慮鈍化之際,分批承接價值導向的新興股市。

豪宅節稅 有2個風險

聯合晚報2007.11.25
購買豪宅雖然可以有效達到節稅功能,但仍有其風險存在。遠東銀行財稅顧問戴素雲指出,遺產贈與稅草案,預期明年會調降至40%,所以現在所規劃的節稅效益,在未來不見得有顯著效果。
戴素雲表示,稅率的調降是個趨勢,目前香港已取消遺產稅,在考量國際租稅的競爭力之下,台灣調降稅率,勢必是未來趨勢,所以稅法的改變,將是想以購買豪宅達到節稅者,將面對的第一個風險。
第二個風險是公告現值的調升。戴素雲指出,因目前的公告現值與市價脫勾,加上物價持續飆漲,政府已有意逐年調高公告現值,節稅效果將會打折。另一個風險就是房地產的相對高點,她說,「現在搶豪宅,不要豪宅未節到稅,就住套房。」戴素雲建議想購買豪宅的消費者,應先考慮清楚是自身的需求,還是為了節稅或投資,她指出,豪宅畢竟是房地產,屬於不動產,要賣掉才會有價值,未來是否還有如此高的行情,則待商榷。

多國搶種生質作物 糧荒隱現

中國時報2007.11.26
全球興起替代性能源熱,玉米等生質能作物價格飆漲,並且排擠到其他作物生產,導致全球農產品價格飛漲開發中國家窮人成為最大受害者,世界糧食計畫署表示,由於糧食救援成本增加二成,全球八.五億飢餓人口,可能會再增加。
全球食物價格,去年飆漲一成,台灣區民眾都有所感受,而且,很不幸,這是全球現象。
英國《衛報》報導,目前美國有50座乙醇提煉廠在興建當中,還有三百座在紙上計畫當中,即使貧窮國家也熱中生產生質作物,印度、巴西、南非、印尼都有相關計畫,印尼也準備效法馬來西亞,將棕梠樹種植面積從目前1600萬公頃,2025年增加到6500萬公頃。
乙醇提煉廠一座座地蓋,讓美國玉米農民荷包滿滿,但卻排擠到其他穀物生產,也墊高了畜產品飼養成本,英國的牛肉、德國的牛乳、中國的豬肉、墨西哥的玉米餅,價格都有二位數的飆漲。
《衛報》指出,美國玉米過去十個月價格已翻一番,小麥價格也上漲了五成,六月分在歐美市場創下十年新高,美國二成玉米用來提煉乙醇,居然只夠提供2%美國汽車一年的消耗量。
《衛報》報導,世界糧食計畫署統計,目前接受聯合國食物救援的飢餓人口,約有8.5億人,其中九千萬人是靠美國玉米,全球玉米價格飆漲,已經導致人道救援成本飆漲二成,全球飢餓人口,可能還會增加。
事實上,食物價格上漲,已經是全球現象,印度去年食物價格飆漲11%,墨西哥人今年因為主食玉米餅價格飆漲,7萬5千人走上街頭抗議,貧富差距懸殊的南非,食物價格上漲近17%、中國今年因為豬肉等食物上漲42%,中國政府甚至因此暫停了玉米提煉乙醇計畫。
《衛報》指出,在美國有四千萬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美國農業務預估雞肉價格可能上漲一成,事實上,美國麵包、牛肉、雞蛋與牛乳等價格,七月分已上漲7.5%,漲幅創25年來新高。
勤業眾信(Deloitte)顧問公司顧問希爾表示,玉米與小麥的飛漲,可能帶動食物價格的連鎖反應,加上糖、牛奶、可可價格都在上漲,「廉價食物的時代已經結束」。
科學與自然期刊指出,今年全球穀物供應創下戰後最低水準,過去八年中,有七年的穀物耕種量低於實際食用量,世界正處於寅食卯糧的狀況,世界銀行的資料也顯示,全球有15%的耕地,係處在超抽地下水的狀態,「農地沙漠化」的面積持續擴大。
目前科學家把希望寄託在基因作物上,希望他們能夠增加總體食物產量,但在科學有重大進展以前,全球食物供給的警報,可能還會延續好幾年。

美國一對沖基金回報率超過1000%

英國《金融時報》詹姆斯•麥金托什(James Mackintosh)倫敦報道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通過做空美國次級住房貸款,加州對沖基金Lahde Capital今年取得了超過1000%的回報,使其成為有史以來全球表現最佳的基金之一。
上周,在信貸市場動蕩最新階段過後,Lahde Capital扣除收費後的回報率突破了1000%的關口。該公司去年創建於聖莫尼卡,創始人為安德魯•拉德(Andrew Lahde)。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價值的下跌,提高了提前發現這些問題的一些基金的利潤。
去年,一些對沖基金決定,利用衍生品做空質量低下的美國住房貸款,這似乎已成為有史以來利潤最高的單筆交易—今年迄今,它們取得了遠超過200億美元的利潤。

全球將面對糧食短缺?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珍妮•威金斯(Jenny Wiggins)、哈維爾•布拉斯(Javier Blas)倫敦報道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聯合國(UN)在10月16日舉行年度「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慶祝活動,提醒人們關注全球還有8.54億營養不良人口。聯合國警告,「還有太多人在挨餓」。而這一警告似乎比以往更為焦慮。
隨著小麥、玉米和大米等主食需求日益上升,推動糧食價格上漲,為挨餓人口尋找糧食正成為一項日益艱巨的任務。這導致所有國家(無論富國還是窮國)都在競相爭奪糧食供應。
對於那些已經在與政治動蕩、乾旱或戰爭相抗爭的國家而言,糧食安全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但自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全球糧食短缺以來,這是較為穩定的國家首次也在為糧食安全感到擔憂。英國商業農民團體(Commercial Farmers Group)主席亨利•費爾(Henry Fell)表示:「全球局勢正在傳遞這樣的信號:我們正在走出糧食供應豐富期,進入一個糧食供應更為短缺的時期。」

能否養活本國人民
隨著農業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創紀錄高位,食品生產商們也相繼抬高價格。法國奶製品集團達能(Danone)本月就表示將提價10%,成為最新一家反映成本上升嚴峻態勢的公司。隨著這種現象的出現,世界各國開始質疑它們能否養活自己。
小麥和牛奶價格已飆升至歷史新高,而玉米和大豆的價格也維持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水平之上。大米和咖啡的價格躍升至10年高點,某些國家的肉類價格最近上漲了50%。
「世界正在逐漸喪失以往用來抵御(市場)嚴重動蕩的緩沖器,」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糧食貿易司司長阿普杜勒禮薩•阿巴斯安(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現在有一種恐慌的苗頭。」
有些糧食價格上漲是由於暫時性問題或動植物疫情所致,如澳大利亞的乾旱和中國的豬藍耳病。但隨著中國和印度日益富裕的人口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亞洲存在更為持久的需求增長;生物燃料業也一樣。這些進展將在中期內對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到2010年,生物燃料業將有望消耗美國玉米產量的30%左右。
世界糧農組織估計,在下一個10年內,那些結構性新趨勢將會把農業大宗商品價格從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向上推升20%至50%。

誰獲利,誰失利
對於那些糧食在總進口中占較大比例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個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糧價的上升傷害了貝寧和尼日爾等非洲較貧窮國家的利益,同時也傷害了從孟加拉到中國自身等眾多亞洲國家以及中東部分國家的利益。
這些難題非常複雜,因為在消費者總支出中,糧食的重要性與收入水平負相關(見圖)。例如,IMF稱,根據經濟學家的計算,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消費籃子」中,糧食比例占60%以上,在中國為30%,而在美國僅為10%。
對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阿根廷和納米比亞等出口糧食和其它大宗商品的國家而言,價格上漲在宏觀經濟層面十分有利可圖,對於參與其中的企業和農民也很有利。但那裡的消費者卻要遭殃。意大利所需硬小麥的一半左右需要進口,因而在今年夏天,人們就走上街頭,抗議意大利面、面包和牛奶漲價。

限制糧食出口
因此,有些糧食出口國已開始限制出口數量,推遲出口銷售,或對某些農產品征收限制性出口關稅,以保證當地市場供應,避免糧食價格上漲帶來政治影響。
俄羅斯即將在12月份舉行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曾表示,他「很擔心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而俄羅斯政府已引入了小麥和大麥出口稅,並正在探討進一步提高關稅。同時,在俄羅斯政府的壓力下,俄羅斯食品零售商已同意凍結某些基本食品的價格,幫助抑制通貨膨脹。
鄰國烏克蘭正在考慮針對玉米、大麥和小麥實行出口配額制。
同時,糧食進口國已開始設法提高國內產量,或者設立緊急儲備,作為抵御糧價大幅上漲或糧食短缺的緩沖器。例如,巴基斯坦計劃進口比往常更多的小麥,以保證有足夠的糧食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印度也購買了高於必要水平的糧食,以建立自己的儲備。
歐盟(EU)已經暫停「休耕補助」(set-aside)規定:即禁止農民在其10%的土地上種植穀物。制定這些規定是為了防止生產過剩,但歐盟委員會現在擔心會出現穀物供應不足。然而,在美國,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卻反對過早允許從保護與儲備計劃(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中釋放土地。這個計劃類似歐盟的休耕補助規定:向農民提供補助,要求其不在其耕地上進行農業種植。
分析師和交易員們表示,在2008種植季,農民可能放棄種植棉花,轉而種植更多的小麥,並減少種植玉米、大麥和大豆。這意味著雖然小麥價格可能會在明年下降,但棉花、玉米等農作物的價格可能會由於供應減少而躍升。

如何應對「糧食赤字」
國家財政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大量進口糧食的國家已開始提高其支付給糧食生產者的補貼,以彌補較高的成本,並取消進口關稅。華盛頓智庫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補貼問題專家阿赫塔•艾哈邁德(Akhter Ahmed)表示,國際農產品價格與糧食進口國的補貼成本直接相關。他警告稱:「最近的價格上漲將耗盡政府預算。」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低收入「糧食赤字」國明年將花費280億美元用於進口穀物,較2002年增加了一倍。該組織在其最近發布的《糧食前景與食品局勢》(Crop Prospects and Food Situation)報告中表示:「出口價格上漲加上運費飆升,正在推高發展中國家面包和其它基本食品的價格,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了社會動蕩。」
埃及政府曾於1977年提高麵包價格,引發了「面包暴動」。埃及政府上月表示,鑒於目前全球小麥價格不斷上漲,它將增加對面包制造商的補貼。
誠然,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降低補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阿巴•奧豐(Abah Ofon)表示,對摩洛哥等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上下的國家而言,小麥是人們的主要糧食,因此「現階段取消補貼就等於政治自殺」。
在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農民的補貼,以增加農業產量。由於去年中國的豬肉和牛奶價格大幅上升,這兩個領域獲得的補貼力度尤其大。中國政府還計劃增加對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學生的伙食補貼,並削減了大豆的進口關稅,以壓低價格。

美歐推動糧價上漲
大宗商品分析師認為,目前價格上漲的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和歐洲。他們表示,最近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大力補貼,已經令許多其它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無利可圖,因為它們發現難以與歐美展開競爭。
高盛(Goldman Sachs)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傑弗裡•柯裡(Jeffrey Currie)表示,由於全球農產品供應遠遠落後於需求,美國和歐洲以外相對較低的農業投資正反過來影響歐洲和美國消費者,其形式就是食品價格上漲。
世界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是歐盟(以法國、荷蘭、德國和英國為首)和美國,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緊隨其後。

「美國和歐洲以前是輸出農業緊縮,現在它們又在輸出農業通脹,」柯裡表示。
IMF補充表示,西方國家的生物燃料政策也是導致當前糧食問題的原因之一。該組織在最近一期《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表示:「一個國家一手推廣生物燃料、一手保護農民的政策,可能增加另一個國家(可能是較貧困國家)的食品進口支出,進一步增加了通脹上升或經濟增長減緩的風險。」
該組織表示,如果美國和歐洲降低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生物燃料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且對環境的危害更小)進口生物燃料的壁壘,上述影響將會有所緩解。

中印將更加依賴糧食進口
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之前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開始增加糧食進口量,全球市場對農業原材料的需求有可能進一步上升,從而增加全球在吃飯問題上面臨的挑戰。世界銀行(World Bank)經濟學家唐•米歇爾(Don Mitchell)表示:「盡管中國和印度相對能夠糧食自給,但一些經濟學家懷疑,隨著居民收入增長,這一局面是否能夠持續。他們認為,中國和印度對進口的依賴度將大幅上升。」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印度將進口更多小麥,而中國將增加粗糧進口,以便為牲畜飼養業提供飼料。預計這兩個國家還將增加食品生產所需的油料進口,如棕櫚油。世界銀行預計,2000年至2030年,要想滿足預期的全球需求,穀物產量需要增加近50%,肉類產量需要增加85%。
發達國家也不能幸免。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署(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在去年12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承認,食品安全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問題」。
倫敦智庫Chatham House的凱特•貝利(Kate Bailey)表示,由於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英國的食品供應正在面臨「巨大轉變」。她補充道,政策制定者或許需要重新將食品視為一項「戰略資產」——甚至在這個自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以來一直無法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也是如此。

一度跌破5000點 牛市為何有七成股民虧損

2007-11-25
對數千萬證券投資者來說,剛剛結束的這一周過得肯定不容易,滬深指數持續下跌,尤其22日和23日,甚至還一度跌破了5000點大關。
指數下跌,滬深股市的市值也跟著在縮水,從上證綜指的高點6124點算起,到22日為止A股總市值已經蒸發了4.8萬億元,那麼這輪調整對普通投資者的收益又有多大影響呢?
23日,大盤以4946.25點低開,反復震蕩,最低下探到4896.99點,為了了解股民在連日的深幅震蕩中,具體的盈虧情況《經濟半小時》欄目在新浪網上發布了股民盈虧情況的問卷調查,從22日天晚上9:00發布問券到截止到發稿為止,一共有28818人參與了調查,我們看到本輪牛市從2006年11月開始計算,虧了的人高達69.73%,而賺錢的人只有21.45%,那麼沒有虧損的30%的人中,市值縮水的情況又是怎樣呢?從網上反饋可以看到,29.77%的人收益回到了2006年年底,還有22.73%的人,收益水平回到了5.30以前,從網上的調查看來,絕大部分人在這輪牛市裡並沒有賺到錢,那實際的情況又是怎樣?
記者在光大證券中關村營業部採訪了幾位股民,他們表示,進入10月下旬以來,幾乎每天都在面對自己市值的迅速縮水。
股民王先生:『5.30的時候,損失了40%,好不容易緩過來了,還沒緩到之前的時候,這次損失比那次還慘,跌得幅度大,都是追得高價。』
記者:『賠了多少錢?』
王先生:『享受兩次下跌,人家都說享受牛市,我享受的是下跌的過程。』
盡管王先生用笑聲來解嘲,但是記者能夠感受到他的痛心,因為他已經開始選擇斬倉割肉了。
大戶室裡的張先生也遭遇了和王先生類似的境遇,他的本金已經縮水了40%。
股民張先生:『比如年初投入100萬,那麼現在已經虧損了40萬,我們這一屋子的人到現在為止差不多都在賠錢。』
但是,跟打算放棄的王先生相比,張先生的態度顯得十分猶豫,他說自己從來不像現在這樣困惑。
張先生:『我特別困惑的就是我到底是把基金抽出來還是拿著股票,比較頭痛的事情,特別是5.30那時候政策面特別明顯,明朗,一看就知道為什麼下調,這一段時間就是天天在跌,也不明白為什麼跌,反正就是跌,一直捉摸不透,我現在就是懷疑,現在到底是牛市依舊還是熊市到來。』
其實,在光大證券中關村營業部裡,還有著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開始面對市值大幅縮水甚至虧損的情形,營業部副總經理張凱給記者看了幾張營業部統計分析的圖表。
光大證券中關村營業部副總經理張凱:『我們營業部的資產全年最高出現在5月份,現在隨著大市下跌,我們也出現了一個快速下跌,總體來說沒有超過5.30,你別看大盤前一陣創新高6000點,昨天擊穿5000點,這輪下跌實際上比5.30的下跌更加凶狠。』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張凱又給記者出示了這樣一張圖表,反映的是客戶中50%的人的收益情況。
張凱:『你看年初在這裡,到了5.30,當時是買什麼都在漲,而現在,基本上回到原點,這裡面,因為我們系統沒有辦法再細化,實際上從9月份入市的投資者,這一批新的投資者都已經虧掉本錢了。
面對這輪股市深度調整,不少個人投資者的收益水平,又回到了年初的起點,有的甚至還賠上了本金。這時候究竟是割肉離場還是持股觀望?對他們是個艱難的選擇。市場上的這種猶豫心理也影響到了前一段異常火爆的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銷售一下子跌向了冰點。
此次股市的下跌,造成了基金淨值的大面積縮水,不少曾經認為買基金只賺不賠的投資者開始嘗到了賠錢的滋味。曾經火爆異常的基金銷售,如今風光不再。
作為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的營銷總監,秦虹對於工銀瑞信核心價值第一天只有10多億的銷售額感到很無奈,因為就在短短兩個月前,有一支基金曾經創下過一天募集一千多億資金的記錄,面對基金市場銷售的巨大反差,秦紅的壓力非常大,但此次的調整,對於基金銷售理性回歸,反到是件好事。
秦紅:『那麼現在其實市場風險已經得到釋放,但是投資人受到打擊之後,需要一段平復的時間,需要一段時間真正理解風險,那我覺得其實這樣子的銷售狀況對投資人來講,其實是好的,讓他們更理性,讓他們更理解了什麼是風險,什麼是風險的收益。』
和基金的銷售人員一樣,基金經理在此次股市下跌中,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隨著投資者更加理性,本輪的下跌並沒有帶來投資者大規模贖回基金的情況。
此次基金淨值的下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盤藍籌股下跌的影響,而實際上就在藍籌泡沫破滅的這段時間裡,基金經理們已經在主動的進行調倉了。張濤告訴記者,藍籌股此次的回調只是暫時的,只要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組織結構沒有變化,這些股票還將是基金經理選擇的重點。
在很多基金公司看來,目前股市大盤的調整,正是一個釋放泡沫,調整手頭股票的機會。只要企業業績良好,盈利能力強,他們還會選擇合適的價位進入,讓自己的持股結構更為合理。基金公司期待著眼下股市退一步,會在未來進兩步。那麼,普通投資者又該如何看待現在的股市下跌呢?
劉二非,美林公司中國區主席,堅定看好中國經濟,但對中國股市始終抱有謹慎態度。劉二飛最多強調的就是風險意識,在他看來,中國股市長期看好,這樣的調整只是給剛剛投入股市的股民們一點風險教育。他明確地告訴記者,他從來不相信專家預測和技術分析,他相信的只是基本面。
劉二非:『我信基本面,我覺得中國的基本面很好,中國股市上漲空間非常大,往外看十年,我有充分的信心。』
盡管目前很多投資者都面臨虧損,但信達證券研發中心總經理呂立新還是信心十足。
呂立新:『明年年報出來之後,估計會有驚喜,再創新高也不是不可能。』
股市要麼暴跌,要麼陰跌。有個段子又開始在網路上風行了。『一條鱷魚走出營業部大門,迎面撞上了一只壁虎。他大驚失色,叫道:兒啊,纔幾個交易日不見,你就瘦成這樣子了!』這是真正的風險教育。股市已經整理了一個半月,1200點的下跌擠出的已經不止是泡沫,還慢慢擠出了一些中小投資者對於股市的信心,他們開始懷疑大牛市是否已經結束。股市需要擠出泡沫,但辦法應該不僅僅只有暴跌這一種,正如溫總理所說『要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暴漲不正常,大幅下跌也是不正常的,當監管層在不斷調控股市的時候,我們相信能有一種辦法,讓投資者既能感受到風險教育,同時,又不至於損失慘重。

基金贖回嚴重藍籌股鏈條被破壞 A股直下4600?

2007-11-24
『目前市場屬於非理性時期,投資者心理很脆弱,不排除還會繼續恐慌性下跌。預計短期內還會有200點~300點下跌空間,調整到4600點~4800點左右。』11月22日,一位同時投資港股和A股的私募基金經理說,『牛市還沒結束,A股現在是反應過激了。這樣也好,可以把市場風險完全釋放。』
當天上證綜指暴跌230.7點,擊穿5000點大關,個股哀鴻遍野。23日,指數有所反彈,5000點失而復得,上證指數收於5032.13點。這兩個交易日,滬深兩市成交量均保持在千億元水平,只有市場高峰時期的1/3左右。
『很多資金都去申購中國中鐵(601390)了,新資金還沒進場,就是想抄底也沒錢啊。』一位從公募轉身到私募的基金經理向記者感嘆,市場縮量大跌的實質原因是資金供求偏緊。
多數機構認為,市場跌勢仍將延續。
基金贖回『比較嚴重』
『油價再度衝擊100美元、「次債危機」昇級造成美國經濟前景懮慮等因素,導致前一個交易日全球股市調整,歐美、中國香港、日本東京股市集體重挫。這是11月22日大跌的外部因素。』某券商研究所所長分析,『內部因素方面,誘發市場自主性調整的原因是A股估值過高。』
『大跌時我沒有建倉,資金都凍結在中國中鐵上。』廣發理財3號投資經理陳志堅說。記者多方採訪後發現,這種情況並非個案。
『在一定程度上,當天股市大跌與基金遭遇淨贖回直接相關。』某基金公司市場總監說,該公司旗下基金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淨贖回,『情況比較嚴重』。
『近一個月的調整期間,基金份額贖回很厲害,資金抱團藍籌股的鏈條已經被破壞。』前述私募基金經理透露,部分基金經理甚至不得不拋售權重股。
記者從廣州多家銀行了解到,基金淨贖回現象自11月5日後較為明顯,特別是11月上旬滬指跌破5300點後,基金出現贖回高峰。但11月19日以來,基金贖回的速度已經有所減緩。
『事實上,近期贖回相對比較穩定。平均每天僅有1億元左右的贖回量,最多一日也只有3億多元。相對於公司800多億元的基金規模,這個量還是可以承受的。』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場總監告訴記者。
沒有贖回壓力的私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在倉位控制上也極為謹慎。『私募的倉位普遍在60%?70%,目前還沒有人加倉。大家普遍認為市場還會繼續恐慌性下跌,不會輕易去買股票。』某私募基金經理說。
部分風格謹慎的私募基金甚至離場觀望。『11月2日我就清倉了,因為感覺牛市已經很疲憊,短期內不會有好的機會。』大勢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斌告訴記者,5000點之後,私募基金都開始變得謹慎,很多資金都是在做短線操作而已。
最少回到4800點?
『本輪調整最少要到4820點,這是半年線的位置。但能否就此打住很難說。』上海證券策略分析師郭燕玲分析,『中國石油(601857.SH,0857.HK)已經成為擠壓估值泡沫的籌碼,機構對中國石油的定價預計會調整到30元左右。』
『這次最少回到4800點,但是如果管理層不採取開發新基金等救市措施,市場信心將受到嚴重打擊。』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師吳春龍分析,新基金發行是股市調整到位的信號之一,『預計那時纔能重新聚集向上動力』。
與研究人員樂觀相比,作為市場買方的機構投資者卻普遍對市場持觀望的態度。『市場近期不會有太好的表現。自10月份以來,我們已經將倉位控制在60%左右,將剩餘資金投資到新股申購中。』陳志堅表示,就算有剩餘資金也未必會買股票,『先觀望』。
『昨天(11月22日)我們已經在嘗試建倉,但規模不大。如果指數回到4500點左右的相對安全區域,則比較有吸引力。』光大證券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盧文偉說,大規模建倉仍要順勢而為,『在4500點左右會比較大膽。』
『若調整到4600點左右,我們會加倉10%。』上海某私募基金經理表示。
藍籌瘋狂『後遺癥』
『這輪調整完全是資金狂拉一線權重股帶來的後果。』前述私募基金經理說,『如今的大盤藍籌行情,有點像工商銀行(601398.SH,1398.HK)剛上市時的情形,預計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整。』
『我們目前主要投資電力和港口行業的個股。』這位私募基金經理說,早在中國石油上市那天,他就賣掉了全部『中』字頭大盤藍籌股,轉而買入二三線中小盤股或有實質性的題材股。『一是股指期貨即將推出,中小盤股與大盤的相關性相對較小,風險在可控范圍內;二是中小盤股普遍調整很充分,上漲機會比較大。』
記者從其他私募基金處了解到,這種操作近來在私募基金圈裡很常見。『一線藍籌股還會進一步下跌。機構估值分歧加劇,股價上很難有好的表現。』這幾乎已經成為私募基金圈的共識。
『現在建倉的主要對象是那些成長性較好的公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600028.SH,0386.HK)、中國聯通(600050.SH,0762.HK)這樣的「貴股票」,肯定會慢慢地回歸價值。』陳志堅說。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股票,連續三年、五年成長性低於10%,既沒有重組,又沒有資產注入。20倍本益比已經是高估了。』國信金理財價值增長投資總監張益凡的觀點與陳志堅類似。『例如,部分醫藥制劑企業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就相當於是制造業,20倍本益比已經不錯了。有國內品牌的中藥企業,可以給予30?50倍市盈率。』
在不看好一些估值偏高的行業時,這兩位投資經理都鍾情於業績有高增長的行業。『鋼鐵行業增長明確,本身值得投資,何況還有央企整合趨勢。』陳志堅認為。
『銀行、地產明年還會有30%~50%的增長是可以實現的,其業績增長具有確定性。』張益凡說,在國信金理財價值增長的倉位上,銀行股佔30%,地產行業佔20%。

信貸收縮加劇 套利交易拆倉

2007-11-25
金融企業和套利交易是上周市場的兩大焦點。次貸危機後遺症繼續浮現,金融機構需要大規模撥備,貸款意欲低下,資金市場再次出現斷流。筆者認為十二月份有可能出現類似今年八月份的資金休克情況。同時銀行惜貸有向消費信貸蔓延的跡象,今後2-3季度美國GDP增長可能介乎1-1.5%之間,衰退風險上升。聯儲十二月十一日減息有九成概率,估計為減聯儲利率0.25%和貼現率1%。資金尋求避難所,美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滑至3%以下,十年期險守4%,市場預期聯儲六個月內減息。
憂慮經濟步入衰退,美國股市上周大起大落,S&P全周下跌1.2%。香港市場受週邊形勢轉差和“直通車”推遲的雙重打擊,恒生指數一周再跌3.9%,恒生國企指數跌6.3%。美國減息預期濃厚,美元再度急挫,兌日元見108.3,兌歐元見1.48。市場擔心中國需求受美國衰退影響,同時套利交易盤大規模平倉,銅、鋅價格跌到今年三月以來的低位。石油價格上週三衝擊100美元未果,但全周仍升3.2%。美元走軟,石油破100美元大關只是時間的問題,不過之後的走勢並不明朗。
本週三聯儲發佈褐皮書,市場關注有關房地產市場對美國消費影響的言論。週二的美國十一月份消費信心指數,可能跌到颶風克裏蒂那以來的最低。同日德國的IFO商業環境指數,預計出現第七個月的連續下降。

布菲和莫里斯暢談華爾街上的風險、回報和機遇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在7月份通報其第二季度收益豐厚,並且首席執行官斯坦·奧尼爾(Stan O'Neal)給員工發出一份備忘錄,對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進行了誇耀。但僅僅3個月之後,美林公司在抵押貸款證券等業務上創下了歷史性的84億美元虧損,不久花旗集團(Citigroup)和其他公司也宣稱出現空前的信用損失。奧尼爾同花旗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查理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被同時踢下臺。
如果說資本市場是效率的典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龐大的虧損呢?這個問題應該並不苛刻。進來在紐約召開的沃頓金融大會(Wharton Finance Conference)上,兩位華爾街的巨頭——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菲(Lloyd Blankfein)和莫里斯公司(Moelis & Co)的肯尼士·莫里斯(Kenneth Moelis)——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二人視角不同——布菲成長于高盛公司固定收益、貨幣和期貨等部門,而莫里斯是一位老道的並購投資銀行家——但他們的觀點驚人地一致。
他們均認為從最基礎的層次來看,風險管理是公司文化問題。為了能有效管理風險,員工必須將公司利益以及重要客戶關係的維護放在首位。莫里斯說,在10月份,“公司受到了來自“盲區”(The Blind Side)的衝擊”——這個詞引自於邁克爾·路易斯(Michael Lewis)最近關於職業足球的暢銷書籍——“眾多華爾街領袖級人物也受到重創,職業生涯被迫中止。”布菲說:“風險就是風險,沒有人在管理風險上可以做到完美。”他本人的公司最近相對來說安然無恙地渡過了最近的信用危機。
風險起源
布菲稱高盛公司的眾多風險並非源於自有資金交易,而是來自對客戶目標的推進。比如說,作為一家精銳的並購顧問公司就意味著要提出具有實用性的建議,這就一般會要求諮詢公司在貸款和其他財務方面向客戶提供支援。高盛公司目前所面臨的抵押貸款風險大部分正是這個原因——對發起人客戶提供支援的承諾。
莫里斯在去年夏季創立自己的公司之前,曾是瑞銀投資銀行(UBS Investment Bank)的領頭人。他將華爾街日前的“信用潰敗”歸咎在普遍存在的文化崩潰上——即不再關注客戶關係和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莫里斯稱,如果公司想以“我們的風險管理失效了”來解釋其虧損原因,這個解釋十分無力。“給一位元經驗豐富的交易員一本關於風險管理的新規則說明,他會在數分鐘內想到該如何對付新的遊戲規則……你所需要的是員工的相互關聯感……你必須讓員工為公司著想……比如當交易員之間交談時,應該是說‘這點看上去不對’,而不是說‘我也想加入那個商業陰謀。’”
“我們正處在大變化的開端,”莫里斯預測說,“如果你希望在華爾街開展事業,這個變化對你而言是件好事。我想你在過去的幾年內不會喜歡華爾街……但是將來這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工作場所。”
布菲對高盛公司的風險管理方法進行了更全面的回顧。他說除了該公司每日按市價結算的規則外,還有另外三個必不可缺的因素,即“上報、問責制和文化”。“上報”是指若對風險有所顧慮應向高一級的管理層進行彙報溝通,這可以“讓更多人插手”於潛在問題風險,同時也反對某業務組領導人將影響到整個公司的風險事宜做出獨立決策。“問責制”當然是指人們應該對其工作負責,並且同樣重要的是,也要求高層管理委員會承擔起對風險的方方面面進行評估的責任,包括所挑選的相關業務人員的素質。
但是高盛公司最大的風險保護,就如同地位、聲望和薪酬一樣,屬於那些參與控制職能以及業務經營的合夥人——並且公司經常讓合夥人在風險控制和業務運營之間輪換崗位。他指出高盛公司高級管理層中至少有10位曾經在不同時期經營過公司的抵押貸款業務。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對公司管理最近出現的投資組合虧損負有直接責任。另外,高盛公司各種風險委員會經常碰面開會,布菲如是說。“這就像粉刷一座橋樑。你從公司的這頭討論到那頭,然後一遍結束後,你又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華爾街領導力的改變
莫里斯的職業生涯開始於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如今的抵押貸款潰敗事件讓他回憶起了最近幾十年來的其他災難性事件,這些事件的影響都持續數年,並且最終給華爾街的運營方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的內部交易醜聞和相關的儲蓄貸款危機終結了由高收益融資所推動的並購狂潮。在伊萬·伯斯基(Ivan Boesky)公開承認非法內部交易以及收到包括德崇證券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在內的同謀者的消息之後整整三年,美國的儲蓄業內部才發生崩塌——這是該行業沉迷於垃圾債券和其他熱錢的結果。最後,國會通過了《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強化法案(FIRREA)》(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form Recovery and Enforcement Act)以施以援手,這也給美國的金融服務帶來了更深遠的變革。
10多年後,2000年大量網路公司破產,戳破了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泡沫,也給那些聽從了華爾街言論的數百萬小型投資人帶來了慘痛的教訓。檢察官將這一切歸咎于證券分析家們,並在研究部門和投資銀行部門之間強加了一座屏障,因為那些分析師們雖然事先已經知道存在可疑點,他們還是繼續鼓吹那些股票。隨後又湧現了眾多公司和會計醜聞——比如說安然(Enron)、泰科(Tyco)和世通公司(WorldCom)。議會再次重寫規則,頒佈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對公司治理提出了更新更嚴格的要求。
在20世紀80年代的內部交易醜聞以及90年代的股票吹捧和會計醜聞之後,所帶來的影響都經過數年才得以消除,因此莫里斯預測目前的抵押貸款危機也不會例外。同之前發生的那些金融災難一樣,目前的危機也對消費者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此也有可能帶來重大的法律法規變革——尤其是因為華爾街對於那些在仕途上野心勃勃的檢察官而言是首要目標:請注意,魯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就是將伊萬·伯斯基和邁克爾·米爾肯繩之以法的美國檢察官,他現在是美國總統的主要候選人;曾發現華爾街分析師的有罪郵件證據的前紐約總檢察長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最近剛當選州長。“而且華爾街的分析師一般都是有文化的人,”莫里斯諷刺說,“就等著調查人員找到由固定收益交易員寫的郵件吧。”
莫里斯稱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影響還只是開始,遠未結束,所以最終將不僅僅影響到規則和法律,同時也將影響到華爾街的領導層。2000年華爾街的股票吹噓醜聞之後,眾多公司將他們那些擁有投資銀行或零售經紀背景的領導人驅逐下臺,取而代之的是由他們固定收益部門領導人組成的新一代領導階層。他指出華爾街的固定收益業務規模在那之後迅速增至三倍,而資本業務萎縮。固定收益業務一般是“輸-贏型業務”,莫里斯說,“因為債券是不會製造價值的商品……每次當你交易國債時,肯定有人獲利有人虧損……但是華爾街應該遵從的是雙贏原則,”也就是同時為發行者和投資人創造價值。
莫里斯稱現在看上去華爾街正在重返以關係和價值創造為中心的運營模式。“這將再次變為一個依賴於判斷和感覺的行業,因為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初級商品獲得發展。”另外,他也預測說一些超大型的公司將會被拆分。“你所需要的是員工具有相互關聯的感覺”,他重複說,“但是如果你有20萬到30萬的員工,這種感覺就不可能存在。”
彌補措施
布菲也預計會發生覆蓋面廣的行業變革。在過去,事實證明美國金融機構在危機過後會發生反彈——他們能“敏捷地採取對應措施並且繼續發展。”但是目前美國經濟已經出現減速的跡象,因此金融業究竟何時能獲得充足力量以繼續其根本性工作——向正確的領域輸送資本——尚存疑問。
雖然如此,布菲對於華爾街的未來仍然非常樂觀,尤其是對於美國之外的業務。2007年高盛公司首次出現海外收益高出了美國國內收益——並且在第三季度差距拉大。“這是一個引爆點,”他說。
布菲曾負責過高盛公司的新興市場業務,當時正值那些市場在擴充並發生收縮之後從倒退中逐漸恢復。“世界已經改變,”他指出說,尤其是“BRICs”——巴西、俄國、印度和中國這些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我們不再問是否在這些市場獲得了足夠的回報;問題在於如果沒有了他們,我們如何在全球維持特許經營。”這些經濟體在飛速發展和積累財富,他們肯定會一直需要向國外進行投資。
“我們的業務就是追蹤世界各地的GDP增長,”布菲補充說,“所以我們在莫斯科、迪拜、卡塔爾和特拉維夫設立了辦公室。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戰略。”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失5000『市場先生』垂頭喪氣 A股盛宴終結?

2007-11-23
11月22日,上證綜指像『泄了氣的皮球』低開低走,收盤下跌230.06點,跌穿5000點至4984.16點。11月12日,上證綜指曾經在5000點附近受到支橕,展開了一波有氣無力的反彈。

『市場先生』垂頭喪氣
現在的股市就像巴菲特描繪的垂頭喪氣的『市場先生』。『有時,市場先生會開出一個高得離譜的價格收購你手中的股份。有時候,市場先生又被困難蒙住了眼睛,對前途灰心喪氣。』
在10月16日見頂之前,上證指數從998點一路狂飆至6000點,其『氣拔山河』的氣勢吸引了無數個擁躉的狂熱追隨。
但是,當『麻雀變鳳凰』逐漸被『鳳凰變麻雀』所取代的時候,市場心理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賺錢效應的消失使得投資者對牛市心生疑竇,旁觀者或慶幸自己隔岸觀火,或小心翼翼地伺機而動。
『驅動市場的是預期和投資者的情緒,現在心理預期開始發生變化,人們開始覺得市場其實沒有那麼好。例如以前基金發行,市場認為是利好,但是現在卻對股市產生不了利好。』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說。
曾經受到市場追捧的基金開始遇冷。近期一些『轉型』基金(例如封轉開或者保本型基金轉股票型基金)申購金額都難以達到上限。
由基金同德轉型而來的長盛同德主題增長基金,募集限額為150億元,從10月26日以1元面值開展集中申購,到11月16日停止申購,募集金額也未達到上限。而11月20日正式實施封轉開的南方隆元,首日僅賣了60億元,其募集金額上限為130億元。

流動性『很成問題』
不過,多位基金業內人士認為現在是正常的調整,牛市並沒有到頭。上述投資經理認為,現在處於比較敏感、微妙的時刻,調整還沒有到位,但並不代表牛市的結束,是健康的調整。『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再調整1000點的可能,短期見底的可能性比較大,調整差不多了,下面的空間不大,在4860點附近有強支橕。』
不過,東方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鄧宏光卻沒有看到調整快要結束的曙光。他說,『調整在預期之內,暫時還看不到支橕位,這是由交易特征決定的,因為籌碼過於集中。』
他用電影院散場或者發生火災來形容當前的市場形勢,他估計,可能出現基金贖回潮,『一旦遭遇贖回,基金只能賣,但是沒有對手盤』。隨著股市的持續走低,基金面臨的贖回風險正在不斷加大。
而此次牛市的支柱之一——過剩的流動性似乎也煙消雲散。『流動性很成問題,600多億的成交量還有什麼流動性可言。』鄧宏光說。
記者從一位基金公司老總那裡獲悉,現在基金已經出現了『一些但並不是巨額』的贖回。他說,『信心在逐漸消失,投入基金的錢也在減少』。

基金試圖安撫人心
不過,上述投資經理建議基金投資者不要太擔心短期漲跌,20%-30%的下跌幅度都可以忽略不計。另一位基金人士的觀點如出一轍,『有的繼續捏著,沒有的慢慢挑』。
英國寶源投資公司中國公司總裁高潮生對本報記者表示,股市的不確定性還是存在的,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或者堅持長線投資,就不必在乎短期的波動。
鄧宏光建議,短線投資者選擇擇機拋出,中長線投資者還是可以繼續持有。
廣州萬隆認為,在A股價值重估導致持續一年多的暴利行情已經結束後,市場會脫離非理性瘋狂,挖掘有真正價值的持續成長投資理念則開始萌芽。
廣州萬隆建議,投資者應該適應A股暴利盛宴會後市場格局的轉變,尋找優質成長型個股,目前的熱點板塊是鋼鐵、有色金屬和煤炭,預計這些板塊後市反彈力度會比較大。

慘賠280億 中投徵操盤手搏翻本投資黑石臉黑黑

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中投)第1筆海外投資大失利,買進黑石集團(Blackstone)半年不到,帳面虧損高達65億元人民幣(280億元台幣)。為了確保高達2000億美元(約6.5兆元台幣)資產投資效益,中投向全球人才廣發「英雄帖」,希望招募操盤好手來提高報酬率。
踢到鐵板中投在9月底正式掛牌成立之前,即進行第1個海外投資案,選擇的是美國著名私募基金業者黑石。
自家網站發布徵才。中投在黑石首度公開發行(IPO)時,捧著30億美元(939億元台幣)以每股29.61美元高價,買進1.01億股黑石股票,預期在黑石股票上市後,可以獲取穩定的投資報酬率。不過,中投的美夢很快就破碎,黑石在6月22日以每股31美元掛牌上市,僅當日大漲13%,之後3天內即跌破IPO價,近期更在美國與歐洲金融業者陸續發布次貸相關損失衝擊下,股價被殺到一獗不振,距高點已大跌45%。
儘管中投在黑石投資目前處於失利窘境,不過市場分析師認為,獲利並非中投在黑石投資上唯一的考量,爭取投資市場的戰略盟友,並吸收黑石的投資心法,好應用在日益蓬勃中國金融市場,才是中投決定長期投資黑石的目的。

WSJ:次級房貸危機明年恐更加惡化

2007/11/24
根據彭博社引述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高達3620億美元的浮動利率貸款重新設定利率,明年次級房貸問題恐更加惡化。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美銀證券研究報告,明年首季將有大約850億美元浮動利率貸款重設利率,並在第二季升抵1010億美元的高峰。本季大約有850億美元的貸款重設利率。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將導致政治壓力,以協助負擔不起利率調漲的貸款戶。
另外還有1520億美元浮動利率貸款,也將重設,其中包括超過41萬7000美元的鉅額房貸 (jumbomortgages)。

Man Group:今年對沖基金淘汰率1/10,投資失誤率倍增

2007/11/24
英國金融時報周三報導指出,全球第一大上市對沖基金公司Man Group的執行長柯拉克(Peter Clarke)預測,今年,每十檔對沖基金就有超過一檔退出市場,反映投資失誤率倍增現象。
柯拉克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指出,之所以如此,肇因信用市場危機的連鎖反應,這同時也是要推出新的對沖基金益發困難的原因,今年問世的對沖基金檔數相較以往短少將近三分之一。
柯拉克的警語恰呼應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副總裁基夫(Sir John Gieve)的評論。基夫之前說過,他預見對沖基金業會傳出更多噩耗。基夫在英國央行負責監管金融穩定度。不過基夫也說,對沖基金業受衝擊程度,比他預期的輕微,有部分原因可能是,信用危機擴散得快,讓靈活的基金有時間調整部位。

香港基金公司首單IPO 惠理集團今日掛牌

2007 / 11 / 22
香港首家上市基金公司惠理集團(0806.HK)將於今日正式掛牌。該公司昨日公佈的招股結果顯示,該公司公開發售部分共獲110倍認購,配售部分亦獲得非常大幅超額認購,股份最終也定於招股區間上限7.63港元。
惠理此次共發售最多4.12億股,且全部是主要股東美國私募基金WhitneyGroup出售。儘管是股東拋售舊股,但中國平安(2318.HK)認購了9%的股份,有望為股價帶來支撐。惠理集團初步發售的集資淨額為28.33億港元,若超額配售權獲行使,總集資額可增至30.58億港元。
截至2006年末,惠理集團總收入為15.2億港元。主要來源為費用收入,達14.9億港元。在費用收入中,和投資回報掛鈎的表現費收入所占比例最高,為82 .8%,其次為管理費,占16.5%。
惠理基金由其主席兼投資總監謝清海於1993年創辦,並於1998年引入美國私募基金Whitney成為股東。資料顯示,惠理基金以數百萬美元創立,而目前該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50億美元。 在香港市場,惠理基金以主要投資高增長大中華股市著稱,旗下擁有5只基金,主要投資於A股、B股和H股。其中,回報最好的中華ABH股基金今年前9個月的回報達81.16%,同期MSCI中國指數的漲幅則為72.29%。

歐版『彼得·林奇』:要隨時做好准備撤出A股

2007-11-23
有『歐洲的彼得·林奇』美譽的富達基金管理人安東尼·波頓昨天來京。在歐洲被尊稱為首席基金經理人的波頓以逆向投資策略風靡投資界。
對於A股市場是否有『黃金十年』,波頓昨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國,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可以按十年為單位來講問題的,但實際上在金融領域當中十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很難來回答。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告訴我,對那些在短期內增長很快的市場,要一直是經常抱著比較謹慎的態度。談到對中國投資者的建議,我覺得可以借用英文裡的一句諺語,「你的腳應該放在門口」,意思是說,要隨時做好准備撤出A股。這只是一個短期的看法,長期的看法以後我們還可以再探討。』
在他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全球市場現狀並不樂觀:『國際市場的牛市已經超過四年,這對我來說太長了。現在商品及基礎設施投資存在微量泡沫。而美國次貸危機仍然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危機到底有多大,也許明年初才能下結論。就我個人而言,判斷此次次貸危機是否會影響實體經濟還為時太早,但我認為會的。』

透視國家信用評等

【經濟日報╱薛琦】
2007.11.25
企業信用評等對個別企業的資金籌措與業務經營關係至鉅。但另一個會影響到全體企業在海外募集資金,甚至改變國外投資人對這個國家的投資意願,就是國家主權或風險評等。
對這項評等,個別企業因無著力點,或政府經建單位在目前凌駕經濟的氣氛下,每次與國際信評機構發佈不利台灣的數字後,多無認真回應,進而提出具體措施。實則這項評等較常見的幾個國家競爭力評比資料重要得多,而且影響立見,實不應輕忽。
最近一次發佈國家主權評等的是今年9月7日惠譽(Fitch)公佈有關台灣主權評等。雖然等級維持A﹢(最高為AAA),展望穩定。但同一報告指出,台灣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財政問題,政府負債上揚,在所有列為A級國家中名列中間,但政府稅收極端偏低,去年政府總稅收為1.6兆,只占到GDP的13.1%。又政府財政年年赤字在2000到2003年每年都超過3000億,前年也還有近2000億。這累計下來的赤字就只有靠政府借款與發公債來支應。除此之外,每年借錢還要償前債的利息。政府的累計債務自然可觀。
去年12月,政府依「公共債務法」所規範的中央及地方政府負債為4.4兆,占前三年GDP平均數的40.1%,或中央政府負債為3.8兆,占前三年GDP平均數的34.5%,仍在法定40%範圍內。看似可接受,但實際上問題遠比這些數字顯現的嚴重。
首先,公債法並未包括年期在一年以下的短期債務。這部份中央與地方合計有2,352億,其中55%是地方政府債務。其次,為支應國營事業營運與不具營業性質的營業與非營業基金債務有1.7兆(去年中數字),最後還有一個大項目,就是全民健保(1553億)、軍公教退撫基金(7728億)、勞保(4055億)三項潛在負債現值合計有1.3兆。此處並不包括國安基金債券,因其背後尚有股票:台灣高鐵是準備購之需,以及目前並無比必要私有現成道路徵收費3.9兆,這項費用比較像所得弱轉。扣除了這些可以不考慮的項目後,政府實際債務為7.71兆,比前述常被引用的4.4兆足足多出了74%。政府在引國際數字比較時,常以中央政府公債占GDP34%,較歐、美、日等國為低。實則很多國家的債務數字包括了社福負債。惠譽擔心台灣的財政赤字並非過濾。台灣的財政問題是短期熬得過,但若不力求改善,總有一天出問題。
去年12月,另一家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公佈台灣的本國與外國貨幣長短期評等都是AA-與A-1+。這裡顯現的意思是台灣貨幣的長期信用評等較短期佳。這是否也表示對台灣經濟體質基本上較好,但對短期看法就較保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標準普爾對評等展望,不論是本國或外國貨幣都是負向。再就是在接受評比的工業化國家或115個國家中,台灣是所有列入已開發國家中唯一展望為負向者。其他同樣被列入負向展望的多是東歐轉型中國家,像烏克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等。
最後,這些評比如何影響企業籌資。一般原則是國企業信評最好的得分頂多與該國主權或風險評等相同,而不可能超過,原因是政府有課稅賦,而企業會倒閉。於是當主權評等被降等時,企業信評或至少最優質企業的信評也會下降。惠譽的做法有點不一樣,它在列出長短期貨幣評等時,也列出該國企業國際評等上限。台灣是AA-,比本國貨幣長期評等AA低,與韓國同。但也有國家像日本、俄羅斯、香港、義大利等,其分別企業評等上限優於本幣的評等。台灣會不會也出現這種情形,頗堪玩味。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滬股摜破5,000 一個月跌二成

【經濟日報】2007.11.23
上證綜合指數與深圳成分指數昨(22 )日分別跌破5,000點及1萬6,000點整數關卡。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表示,目前滬深股市人氣退潮,基金開始面臨贖回壓力,資金明顯由二級市場轉向一級市場打新股,預估大陸股市反覆打底將持續一段時間。
上證綜合指數在10月16日到達6,124點的歷史新高,但中共17大後指數就一路下滑。昨天在中石油等權值股領跌下,滬深股市再度雙雙重挫。上證綜合指數大跌4.4%,收在4,984.16點,較10月中創下的歷史新高累計跌幅已達23%。
深圳成分指數昨天跌幅也將近4.8%,收1萬5,949.36點。兩市合計成交量大幅萎縮至人民幣1,000億元。
股市持續下挫讓許多投資人考慮將基金贖回。據全景網昨天公布的調查,71%的基金投資人表示投資虧損;75%的投資人表示,股市若繼續下跌將會贖回手中的基金。
全景網9月初的調查,只有四成左右的投資人表示若股市下跌會將手中基金贖回,顯示目前基金贖回的潛在壓力加重。
翁基能表示,若基金爆發贖回潮,必然進一步拖累大盤表現。目前隨著贖回人數不對增加,多檔基金已經陷入被迫被動減倉的處境。
翁基能說,大陸股市在「530」股災後,投資人鑑於股市操作難度升高,紛紛轉而申購基金,讓基金必須被動建倉,持續買進大型藍籌股,也帶動指數不斷挑戰新高。當時,銀行天天大排長龍都是要買基金,現在銀行一樣大排長龍,但卻是等著要贖回基金。
翁基能指出,資金從股市二級市場及基金撤出後,明顯轉向一級市場的新股,這從新股申購凍結的資金不斷創新高即可看出。
中國神華9月底IPO凍結市場資金達人民幣2.67兆元;中石油11月初上市前凍結的申購資金又創下3.3兆元的新高。近日傳出,將在下月初上市的中鐵,凍結的市場資金將再超過中石油。
此外,一些私募基金為確保今年獲利表現,過去一段時間也持續減倉,跟著加入搶買新股的行列,這都會對市場的資金與股市表現造成衝擊。
翁基能說,大陸股市何時能止跌回穩,關鍵還是要看大型藍籌股的表現,尤其是上市後股價表現一直不理想的中石油更具關鍵性角色。

今年來重挫近20% 日經225領先全球 率先步入空頭

2007/11/22
成立於1949年的日經225指數,距離空頭僅有咫尺之遙!該指數昨日下跌2.5%,收14837.66點,在今年2月26日創下18261.98點的 6年新高,指數迄今跌幅已達 18.8%;Topix(東証一部)情況近似,指數自2007年高點以來已經下跌了20%,日本可能因此成為全球10大股市第一個步入空頭的市場。
紐約Bespoke Investment Group LLC的經營合夥人Paul Hickey表示,「Topix的跌幅,可以說已經達到 熊市的標準,」「日本過去10年來的經濟表現差強人意。」
日股投資人過去20年來曾經遭遇比今年股市暴跌更慘烈的情況,Topix指數及日經指數在1990年的跌幅將近40%及39%。
美國經濟成長放緩,日圓升值加上油價創下歷史新高,導致日本企業疲於奔命。投資人表示,「 Topix在 創下15年新高後開始下跌,顯示日本政府拯救該國經濟自10多年來成長不一的泥沼脫離的努力,已經遇到了瓶 頸。」
Lyxor 資產管理公司駐巴黎的策略師Florence Barjou表示,「隨著未來全球和本國經濟成長惡化,日股的表現可能受到抑制。」
美國 S&P500指數本月下跌了8.6%,為2002年 9月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月,全球股市亦步亦趨,走勢一敗塗地。股市跌幅顯示1991年以來最嚴重的一起房市衰退,所造成的投資虧損,正在抑制美國的經濟成長。
自10月31日創下歷史新高以來,MSCI已開發國家的全球指數下跌了7.9%,MSCI新興市場指數自10月29日改寫新高以來,迄今下跌了11%。
《彭博社》指出,日元自今年中旬以來兌16種主要貨幣升值,導致日本出口品變得比他國昂貴。日元自當時起兌美元升值了9.8%,在昨日創下108.51的2年新高 。
全球信用市場虧損促使日圓走升。投資人被迫出脫利用低利借進的日圓買進的高收益資產。日本央行隔夜貸款利率維持在0.5%,在主要國家中最低。
油價創下歷史新高,是全球主要製造商的一大問題,對日本尤其不利,因為日本所使用的原油多數藉由進口引進。紐約原油昨日觸及 99.29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過去一年油價上漲了62%。
日經是由豐田汽車、三菱 UFJ金融集團以及NTT Docomo等 225家日本企業構成的加權股價平均指數,其市值平均值為7489億日圓;Topix則是由1719家企業組成的市值加權指數,市值平均值為 469.8兆日圓。

外國投資非洲探險

2007年11月22日
津巴布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噩夢,該國的年通貨膨脹率高達8,000%,而且還在繼續上升,老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

然而,就是在這種局面下,仍有投資者在津巴布韋投入數百萬美元。根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的最新數據,2005年津巴布韋的外國直接投資增至1.03億美元,2003年時還只有400萬美元。

這種情況該作何解釋?一些投資者之所以出手是因為他們認為津巴布韋的經濟已經惡化至極點,這樣的狀況不可能再持續,而一旦噩夢以一種還算體面的方式過去,或是總統穆加貝(Robert Mugabe)下台,那麼經濟就有可能反彈。在他統治下的這數十年時間里,津巴布韋的經濟可謂每況愈下。

進入津巴布韋的外國投資激增的事實也表明,為尋求豐厚回報,全球投資者寧願不遠萬里而來。全球信用市場動蕩已經波及到新興經濟體,並推升了這些地區一些高風險投資的回報水平。

同時,許多發達市場近年來投資回報相對低迷也是迫使投資者“背井离鄉”的因素之一。

整個非洲大陸正在成為投資熱點。隨著大宗商品在國際市場行情看漲,全世界的許多投行都雲集在尼日利亞拉各斯和南非約翰內斯堡等大宗商品集散地。

其中,中國更是特別熱衷於投資非洲,以前是石油、礦山等行業,現在則進一步擴展到金融業。就在10月份,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宣佈將斥資55億美元收購南非Standard Bank兩成股份。

博茨瓦納投行Imara Holdings的經理們今年遇到投資者詢問津巴布韋的情況時大感意外。在他們看來,投資鑽石資源豐富的博茨瓦納或農業國烏干達等其他非洲國家會是更好的選擇。

Imara Holdings南非子公司Imara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執行長大衛•埃利奧特(Dave Eliot)表示,他曾將津巴布韋列為“新興市場”,不過,由於該國過去幾年經濟嚴重滑坡,現在其評級已經下調為“待開發市場”。

埃利奧特稱,津巴布韋經濟在後退。

津巴布韋在由少數白人掌權時被稱作“羅德西亞”,經過漫長的游擊戰爭後,該國於1980年成為一個民主國家。作為反政府游擊隊領導人的穆加貝被選為總統。新生的津巴布韋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贏得了外國投資者的青睞。但穆加貝上台不到10年就開始變得腐化且偏執,他操縱選舉並打壓異己,將津巴布韋拖入經濟衰退的泥潭。

但投資者對津巴布韋的興趣並未因此減弱。Imara今年3月設立了一只面向津巴布韋的投資基金,原計劃在年內吸引到1,000萬美元資金,但短短數月就募集到1,100萬美元,而且大部分是私人投資者。

該基金經理人約翰•萊格特(John Legat)稱,估計津巴布韋大多數資產的售價只有其實際價值的15%-20%。Imara 10月份表示,該基金9月份較之前一個月上漲了35%。

Imara公司投資的項目包括:津巴布韋快餐公司Innscor Africa Ltd.(該公司同時還兼營鱷魚養殖);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在津巴布韋的子公司Rio Tinto Zimbabwe Ltd.;以及Dawn Properties Ltd.,該公司在旅游業曾經興盛一時的津巴布韋投資維多利亞瀑布附近地區的酒店項目。

泛非洲投資公司Lonrho PLC幾年前從津巴布韋抽資,但現在又殺回來了。這個總部位於倫敦的公司成立了一隻針對津巴布韋和週邊國家的投資基金LonZim,計劃籌資1.45億美元。

上個月Lonrho還斥資545萬美元收購了Blueberry International Services Ltd.。後者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擁有兩家津巴布韋公司的股份:一家是從事付費電話業務的電信公司Celsys Ltd.,另一家是化學品生產商Gardoserve Ltd.。

津巴布韋雖然經濟蕭條,卻是世界上黃金和鉑金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因此那些習慣於在動蕩的政治局勢下進行運作的自然資源投資者也在密切關注著津巴布韋。

總部位於南非的Impala Platinum Holdings Ltd.在津巴布韋擁有兩家礦業子公司,該公司宣佈計劃要擴大在津巴布韋的業務規模。而Anglo Platinum Ltd.正計劃建一個月產12萬噸的礦井;除此之外,該公司還有其他幾個大項目。

風險仍然很高

儘管人們對在津巴布韋進行投資躍躍欲試,這裡卻仍是世界上風險最高的地區之一。該國政府最近對外資在當地企業的持股比例作了更嚴格的規定,要求在該國的外國公司至少有51%的股份由津巴布韋人持有。

目前還不清楚這項法案如何實施,甚至是否會實施。但這還是引起了一些觀察人士的擔憂,因為穆加貝過去就曾以類似手法推行過土地改革。從2000年開始,他允許沒有土地的人在該國的商業農場(大部分由津巴布韋的白人所有)上肆意橫行,把糧食生產搞得一團糟。

對貨幣毫無信心

因為津巴布韋元嚴重貶值,所以在津巴布韋進行投資的挑戰之一是要弄清楚各種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津巴布韋央行(Reserve Bank of Zimbabwe)將津巴布韋元兌美元匯率固定在3萬比1的水平。問題是津巴布韋人並不相信這個匯率;如果他們相信的話,早就傾家蕩產了。

還有一個應該是更準確的方法來估算1津巴布韋元到底值多少。這種方法被稱為“Old Mutual引伸匯率”,可以讓你對在津巴布韋做生意會遇到的障礙窺見一二。

“Old Mutual引伸匯率”利用Old Mutual的股價推斷津巴布韋元的價值。這家英國投資公司的股票在倫敦、約翰內斯堡和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這三地的股市上都可以進行交易。Old Mutual的所有股票價值相同,因此可以通過比較該股在不同股市上的價格來推斷津巴布韋元的市場價值。

根據“Old Mutual引伸匯率”可以得到,上週五實際匯率為1美元兌2,596,784津巴布韋元。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受這樣高的風險。Emerging Capital Partners是一家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私人資本運營公司,該公司的所有投資項目都在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納維德•博尼(Navaid Burney)說,到目前為止該公司的基金在津巴布韋仍未出手投資。

他說,這裡感覺不像拉各斯。拉各斯是尼日利亞的商業樞紐,那裡管理失控、犯罪成災,但與哈拉雷相比卻是個喧鬧的繁榮之都。

SARAH CHILDRESS

因應大陸兩稅合併 臺資紛借道香港

2007/11/22
臺灣裕隆及巨大等集團因應中國大陸2008年新稅制,正著手規劃2007年年底前,陸續將前進大陸投資註冊的第三地公司,從英屬威京群島或薩摩亞群島移往香港。大陸自2008年起將實施新版企所稅,外資企業若將大陸公司股利、利息和特許權等盈餘匯出海外,須先課徵企業所稅,嚴重衝擊臺、外商大陸獲利,而香港因與大陸簽訂租稅協定,資金匯到香港,可以享受較其他地區低的扣繳稅率,近來有多家企業趕在2008年以前變更投資結構。
裕隆集團旗下裕隆汽車及江申工業先後決定調整大陸事業投資結構,將境外公司註冊地移往香港;同屬裕隆集團臺元紡織則計劃2007年年底前將香港辦事處升格為分公司。而巨大集團總管理處特別助理許立忠表示,巨大機械2007年前三季在大陸事業投資收益高達9.9億元人民幣,因應大陸兩稅合一新制,巨大內部正著手規劃2007年年底將前進大陸投資事業部分註冊地移至香港。
此外,臺塑集團旗下的臺塑與臺化公司,都將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在香港設立中間控股公司;事實上,臺灣企業赴大陸投資多在開曼島設立控股公司,包括頂新集團、統一集團與旺旺控股等,未來隨著大陸的企業所得稅法雙軌合一制的細則推出,三家大型食品控股公司也會依需求調整組織結構,以提高營運的效益。目前三家公司都在等待施行細則推出,表示將視需求進行調整,評估在香港成立中間控股公司,藉以因應新制。

投資中資保險股,先要了解內地保險發展及A股走勢

2007/11/22
國內A股市場持續調整,影響香港H股股價下滑,尤其是金融和保險股,因為這些股份部分盈利來源均與股市有關,尤其是保險股第4季的投資回報,肯定會受到影響,加上人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對於目前利率水平感滿意,毋須過於頻繁地調整利率,反映國內短期加息機會下降,中資保險股立時失去這利好優勢,未來股價何去何從,廣受投資者關注。
最近各大行紛紛發表報告,唱好唱淡言論皆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保險市場龐大,仍有很多空間發展,但由於保險股有25%資產回報來自投資收益,因此投資者要看好未來保險及A股市場表現,才好購買中資保險股。

「三保」高位回吐。
近期A股及港股持續下跌,三家中資保險股,即中國人壽(2628-HK)、中國平安保險(2318-HK)及中國財險(2328-HK),從高位分別大幅下挫25%、34%及32%,最近花旗集團便發表報告,表示由於看淡未來6-12個月的A股投資表現,故即使將國壽的目標價,由40.42元調高至46元,但投資評級仍由「買入」降至「持有」,但瑞銀指,國壽坐擁巨額未實現股票投資收益,而且加息將為公司帶來好處,故把國壽投資評級由「中性」調升至「買入」,至於高盛上周亦發表報告,預期中資保險股在2008年仍會持續強勢,將國壽目標價調高至52元。
平保自10月3日創出124元上市新高後,股價急速回落,迅即吸引大行注意,花旗及高盛均上調其投資評級,前者維持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由77.02元升至102.81元,後者更將目標價大幅調高至118元,與歷史高位相近。
但亦非所有中資保險股均獲青睞,美林認為財險現價偏高,市帳率達4.29倍,而股本回報率只有13.5%,炒賣要小心。但高盛仍然唱好財險,將目標價訂於12.5元。

保險股受惠加息。
事實上,大陸保險公司的主要投資回報與A股息息相關,但投資回報中仍有不少是來自債券部分,因此A股調整不致令中資保險股的投資回報完全受到沖擊,同時亦需要留意,美元弱勢極難扭轉,人民幣升值亦是國策之一,單是這兩點,對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公司來說,應是最為得益,其中國內保險公司便受惠人民幣升值及未來加息的好處影響,加上國內經濟保持穩定的增長,保險業仍具很大發展空間。
不過,摩根士丹利就A股情況發表報告,認為A股在2007年的核心本益比已達50倍,顯然是泡沫,經過下跌之後,不計保險股已經令1,446家A股公司投資虧損60億元人民幣,高盛證券亦認為A股明年上半年升至高位後,將見頂回落,明年回報率將為負11.3%,因此投資者需要認清這些大環境,考慮自身實力,才在市場購買中資保險股。

中國股市大幅收低 市場關注政策走向

2007年11月22日
中國股市週四收盤大幅下挫,因為市場預計中國政府會進一步採取措施為經濟降溫,同時投資者也持續關注著股市估值過高的問題。
上證綜合指數收盤跌4.4%,至4984.16點。深證綜合指數收盤跌4.6%,至1253.28點。但交易員們表示,儘管股指大幅下跌,但上證綜合指數週五仍有望重返重點心理位5000點,因為股指似乎將迎來技術性回調。自10月16日創下收盤紀錄6092.06點以來,該指數已累計下滑17%。
華泰證券(Huatai Securities)分析師陳慧琴表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有關中國需要防止股市形成資產泡沫的言論繼續抑制市場人氣。新華社(Xinhua New Agency)報導稱,溫家寶週一在新加坡表示,在股指高的時候,有聲音說要防止資產泡沫,而且提到一旦泡沫破裂,會危害到中國的經濟。
交易員稱,市場對中國石油(PetroChina)估價過高的擔憂也已經開始給其他股票帶來壓力。陳慧琴表示,許多機構投資者稱,中國石油(PetroChina)跌至人民幣30元以前他們甚至不考慮購買這只股票。中國石油收跌4.6%,至人民幣35.11元;這只週一納入上證綜合指數的股票佔該指數的權重為20%。分析師稱,其股價每變動5%都將導致上證綜合指數波動100點。
安信證券(Essence Securities)分析師諸海濱表示,金屬冶煉商週四跌幅居前,追隨金屬期貨前夜下跌走勢。中國鋁業(Aluminum Corp. of China)收盤跌7.9%,至人民幣35.49元,雲南銅業(Yunnan Copper)跌9.9%,至人民幣50.65元。金融類股等其他指數權重股週四也走低。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跌2.4%,至人民幣7.76元,萬科A(China Vanke)跌5%,至人民幣31.18元。
分析師表示,經過最近數週的大幅下調後,眼下股市跌幅可能有限,因為推動今年股市上漲的最重要因素中國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依然充裕。湘財證券(Xiangcai Securities)分析師王驍敏(Simon Wang)稱,市場缺乏的不是現金,而是信心。
本文由道瓊斯通訊社提供,獲取更豐富更及時的道瓊斯財經資訊,請訪問http://www.djcnews.com/

中國平安--保險業的亮點

2007年11月21日華爾街日報
中國政府正鼓勵大力發展國內保險業,投資者可能會成為這一戰略的受益人。
中國保險行業有望因政府鼓勵它們實現業務多元化、進入零售和投資銀行業以及資產管理領域而受益。同時,保險公司也能更靈活地投資於私人資本運營、房地產甚至大規模基礎建設項目。
業務多元化進程的領頭羊之一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o. of China)。按市場市佔率計計,中國平安是僅次於中國人壽(China Life Insurance Co.)的全國第二大保險商。中國平安1998年成立於廣東深圳,主要從事財產保險和意外保險。成立伊始,公司曾在深圳開發自行車保險這一專業市場。當時,對於習慣依靠國家鐵飯碗的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保險還是個很新鮮的概念。
二十多年來,隨著政府加快推行市場化改革,國家過去對居民就業、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保障也一去不復返。有關部門一直鼓勵推行個人保險,以替代不斷萎縮的社會保障網絡。
如今,鑒於中國金融系統越來越複雜,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保險公司的目標之一是建立長期資本基礎,應對未來的保險賠付。
儘管保險業仍處於發展初期,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大大推進了保險業。去年,中國保險公司的資產總額接近人民幣2萬億元(約合2,70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29%,是2000年時的六倍。
中國平安正在拓展人壽保險以外的業務,為此,它採取了與荷蘭國際集團(ING)類似的“三大支柱”策略,大舉進入銀行業和資產管理業,向其4,000萬個人客戶出售金融產品。
與其保險業競爭對手中國人壽專事人壽保險業務不同,中國平安是一家擁有多種業務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中國平安從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經歷使其更具靈活性,同時在開發各種新產品方面也領先於中國人壽。
公司收益中增長最顯著的並非來自保險業務。自中國平安去年收購深圳商業銀行(Shenzhen Commercial Bank)以來,銀行業在該公司收益中所佔的比例已達10%。去年,中國平安開始通過25萬名保險代理人銷售投資型產品,從而揭開了大舉進入資產管理領域的序幕。相對於銀行而言,這種直銷方式是中國平安的一大優勢。
花旗投資研究(Citi Investment Research)分析師梁智勤(Bob Leung)說,在亞太區各地,當保險公司開始推出資產管理服務後,保險的普及率都會大大提高。但迄今為止,中國的保險公司在資產管理領域還沒有大的作為。
11月7日,中國平安成為首家獲得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資格的人壽保險商,可以為客戶推出海外投資產品。在保險企業分得的65.7億美元QDII配額中,中國平安獲就佔到約30億美元。
中國平安的資產管理業務可能還會因政府近期限制內地資金大量流入香港股市而受益。在有關部門8月底宣佈即將允許內地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票之後,香港股市大幅走高。
此後,這一“直通車”計劃被無限期推遲,內地有關部門採取多項措施限制資本流出,比如最近深圳就對從當地銀行提款設定了限額。政府還對地下錢莊展開了打擊行動。
花旗投資研究的梁智勤說,中國保險公司具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專業的分銷渠道、管理有序的強大銷售力量,以及穩定可靠的客戶。政府會對利用這些金融機構來吸納準備流出內地的資金更感興趣。
許多分析師表示,在壽險公司中,中國平安在一段時間內仍會得到優質溢價。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在11月5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平安目前的股價分別是2007年和2008年賬面價值預期的6.8倍和5.6倍。與此相比,中國人壽的這兩個數據分別為6.0倍和5.1倍,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PICC)分別為5.9倍和3.1倍。
貝爾斯登分析師陳永富(Francis Chan)在研究報告中寫道,保險業的保費收入持續強勁增長,投資回報率也表現不俗,但估價過高。
近幾週來,由於美國房地產及信貸市場動盪對香港金融類股的影響難以預料、直通車計劃推遲及內地A股下跌等因素的影響,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平安也出現大幅波動。(截止6月30日,中國平安的權益類投資佔投資組合的18.7%,而中國人壽約為20%。)
這種波動在週二可見一斑,當天中國平安在香港早盤下跌近5%,但至收市時漲0.9%至88.15港元。目前股價比10月2日創出的117港元的年內最高收盤價低了29%,但仍比2006年底的股價漲一倍多。Thomson Financial收集的數據顯示,大多數分析師對中國平安H股的評級為買進,不過不少分析師的目標股價都位於甚至低於目前水平,12個月的股價中值為91.14港元。
貝爾斯登更看好中國平安,對其評級為強於大盤,2008年年底前的目標股價為138.70港元。貝爾斯登預計,中國平安今年的利潤將增長137%,2008年將增長56%,而Thomson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分析師對中國平安2007年和2008年的利潤增長預期平均為113%和46%。
在2007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平安實現利潤11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6%。保費總收入同期增長18%,為760億元。
一些分析師警告說,預期的收益增長主要取決於公司在香港和內地股市的交易;不過,來自權益型投資的利潤也能提供短期現金流,在保險公司進入能帶來更持續回報的領域時提供資金。
花旗的梁智勤表示,儘管中國平安的股價已反映了保險和銀行業務的增長,但並未考慮資產管理服務的潛在增長。
來自海外企業的競爭目前尚未對中國保險公司產生很大影響。外資保險公司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約為6%,其業務主要集中於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儘管海外保險公司可以設立全資財險和意外險業務,但希望提供壽險產品的企業只能與中國企業合資。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鼓勵國內保險公司投資海外。
本月初,中國平安同意以10億港元認購香港惠理基金管理公司(Value Partners)首次公開募股所發股票的37%。惠理基金將從本週四開始在香港掛牌交易。中國平安將由此持有惠理基金9%的股份,而基於雙方達成的關係,惠理將有機會“染指”或吸納中國平安通過QDII計劃募集的資金。Sky Canaves

葛林斯潘指美國待售屋過剩 次貸危機難解

2007/11/21
根據彭博社報導,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表示,近期出現次級房貸連結放款信用危機不再惡化的徵兆並未成真,次貸困境好轉的走勢「已停滯不前」。
葛林斯潘表示,最近數週中止進展的原因在於,愈來愈多人認為美國需要很長的時間消化過多的待售屋。
葛氏表示,美國經濟「已被單一問題所挾持,亦即最近完工的單一家庭住宅空屋多出20萬至30萬戶,對市場造成幾代以來未見的壓力。美國經濟未來半年及之後的疲軟程度,大半將取決於此一問題如何發展。」
聯準會在首次發布的季度經濟展望中,將明年美國經濟成長率預估由2.5%-2.75%調降至1.8%-2.5%的水準,並預期美國直到後年才能回復應有的成長率水準。報告中表示,「次級與巨額房貸條件緊縮,取得不易,房市數據遜於預期,且油價上漲」,均是壓低景氣表現的主因。

標普料來年港股走勢充滿挑戰

(2007-11-21)
標準普爾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白培睿認為,明年底恒生指數在31000點水平。白培睿認為,未來一年,港股走勢會充滿挑戰。資金流向、內地政策及環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不明朗。不過,本港基本因素良好,港股應有上升空間,預期明年底恒生指數在31000點水平。

日本股神邱永漢稱中國離泡沫經濟很遠

2007-11-21
1954年移居日本的邱永漢,被日本民眾稱為『股票神仙』和『賺錢之神』,是日本華僑界名聲最響的人。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這個從作家起步的投資家,歷經了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泡沫時代和泡沫破裂後的蕭條;無論社會變遷、經濟循環起伏,面臨數次危機和挫折,其事業卻始終屹立。
這位83歲的老人至今每年都有五項新的工作開展。他告訴本報記者:『賺多少錢很高興的情況已經沒有了,現在做事不再是為了錢。』這樣一位老人的經驗和觀點,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財富。

關於中國經濟:中國還是一架設備很新的過山車,政府要注意不要讓經濟大起大落

日報:您覺得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有相似與不同之處嗎?
邱永漢:中國目前的情況很像日本那個時候,流動性過剩,也就是錢多,影響了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中國一年的貿易順差有2500億美元,這就意味著國家要發行這麼多價值的人民幣,所以錢太多了。一年多以前,我在接受《亞洲周刊》采訪時,曾經說過兩個觀點,一是中國股市要漲10倍,二是人民幣要從1塊變成4塊,現在看來中國股市已經有5倍了,我說還會再漲的,整個市場會上昇,但個人的投資操作情況不同,你操作錯了的話,你就會輸。
我們現在坐著的這個地方,是我40年前買下的,當時一坪(3.3平方米)30萬日元,現在是3000萬日元一坪。在我們旁邊的寫字樓,當時是50萬日元,不久就漲到了100萬日元、1000萬日元,最高的泡沫時代漲到1億日元。

日報:正如您說的,中國的股市和房市的資產價格都出現了大幅的上昇,你認為中國經濟會步日本泡沫經濟後塵嗎?
邱永漢:目前中國才是剛剛開始,還不算泡沫,離泡沫經濟還有很遠很遠的道路。我想會讓大家都高興一次才跌的,在這一形成泡沫的過程中很多人會成為有錢人。但要注意的是,泡沫的時間持續得越長,落差也就越大。我來日本的時候,日經指數是1000點,泡沫經濟時期最高漲到了39000點,漲了39倍,很多人都想不到。泡沫破裂後跌到了16000點,最低才不到8000點。中國還是一架設備很新的過山車,中國政府要注意不要讓經濟大起大落,不要從纜車上掉下來。

日報:您對目前日本的金融體系怎麼評價?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又做何評價?
邱永漢: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日本銀行起的作用很大,在日本政府保護下的金融系統沒有適應潮流,所以在泡沫經濟破裂後經歷了一個重新倒閉到重新建立的過程,現在日本很多銀行都合併了。我認為中國的銀行也會有這種趨勢。我記得在中國的時候,我打電話到銀行馬上要取30萬日元,因為有緊急的用處,銀行告訴我沒有,只能給你4萬日元,超過5萬日元都要預約,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銀行,自己的錢不能隨意地取,我覺得中國的銀行落後於時代,最近有一部分外資進入金融系統了,它比前些年要好了。

關於投資策略:我目前比較看好的是消費板塊,生物、制藥板塊

日報:現在對比2005年,中國股市已經有了5倍的增長,您覺得目前中國的股市之中,還有哪些板塊和品種值得投資的?
邱永漢:前年我認為應當投資金融和保險股,但現在我認為不要靠近它們了。我目前比較看好的是消費板塊,生物、製藥板塊。製藥行業目前政府控制價格,藥品價格比較低,但製藥方面的業務量會越來越大。中國會逐步走向農業的工業化,這就必然要發展生物技術。我認為,H股以後還會有10倍的上漲,目前才剛剛起步。至於B股市場,A、B股早晚是要合併的。A股市場,如果跌的話,你們大家就都去買,跌的時候就是買的機會。巴菲特在股票漲的時候是沒事幹的,跌的時候就要不斷地注意下跌的狀況。當然也是要有一定勇氣的,如果你之前的選擇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就要做出改變。

日報:您取得了樓市投資的極大成功,您認為中國目前的房價上漲驚人,是合理的現象嗎?您怎麼預測中國樓市的發展趨勢?
邱永漢:樓市還會漲,政府控制得越嚴,房價就越會漲,政府的功能和政策改變不了經濟的方向。但要注意的是中國的房子與外國的不同,首先中國的房子只有70年的使用權,其次中國的很多房子由於公共環境保護得不好,二手的市場就沒有什麼投資價值了。所以投資中國的不動產,第一是地點,第二是地點,第三還是地點。
在房地產投資上我有一點感受,我在上海浦東投資不動產,在我開始投資的時候,政府告訴我這個區域總共是20棟樓,如果按這樣的規模,我計算一平方米的租金應該可以到20元,但當我的樓建好後,周邊大樓林立,每平方米的租金只能收到2元。

關於泡沫時代:我一只腳快要倒下去了,一只腳還站著,度過了泡沫破裂時代

日報:您是從一個作家起步的,一部小說《香港》榮獲了日本最高文學獎直木獎,怎麼會從寫作走上投資之路的?
邱永漢:我一開始以寫文章為生,在日本寫文章能賺錢的分成兩種,一種是寫性的,一種是寫錢的。寫性的人很多,我競爭不過來,所以我就寫錢。
在日本,以前對錢的事情是不能公開講的,我是在日本頭一個公開講錢的。要寫錢,就當然要親身投資。我進入股市,一直到差不多淹死的時候才明白股市是怎麼回事。
當時大部分人操作股票的方式是這樣的,買入股票,漲一點就賣,但我不這樣,我選擇哪個行業,哪一家企業會成長,比如說我看中了豐田公司和索尼公司,我認為他們會成長。當年豐田公司一年才是生產兩萬輛車的小公司,但現在豐田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企業。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索尼的股東,當時他花5萬日元買了一千股索尼的股份,在他死的時候他擁有的索尼股票市值已經有15億日元,可惜的是他一直到去世也沒有賣掉股票,所以也沒有享受過。

日報:您投資樓市、股票,在泡沫經濟中您有沒有受到影響,是如何度過泡沫破裂的歲月的?
邱永漢:在泡沫經濟破裂中我差一點也倒了,一只腳快要倒下去了,一只腳還站著,度過了泡沫破裂時代。在泡沫時代有很多企業家來找我投資,我做了很多投資,有的30萬日元變成了9000萬日元,1000萬日元變成了兩億多日元,但也有的血本無歸。在泡沫經濟時候,我蓋了一棟樓,本來簽了合同租給八佰伴,但泡沫破裂,八佰伴倒閉了,這一筆就虧了80多億日元。呵呵,我不會看人,差一點也倒了。我的保險櫃裡有許多已經成為廢紙的股票,足足有1米多高吧。哈哈。
我這裡曾經來過很多人,當時都號稱排名世界第幾的富人,在泡沫時代有的倒下了,有的進了監獄。我之所以能夠把自己小小的財產保留下來,就因為沒有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向銀行借貸。在那個時代,每天都有很多銀行的人來到我這裡要借錢給我。

人口超過5000萬 韓國決心躍升「中等強國」 惟道路崎嶇

2007/11/21
韓國人口已超過5000萬,若加上北韓人口,將達到7300萬,列居世界第18位。在中國和日本大國環繞下,韓國有志難伸,決心躍升為「中等強國」。但面對土地面積小、資源少和快速老齡化社會,韓國擔心成為「分包國家」和「技術殖民地」,因此必須儘快培養國家力量,為經濟注入活力。
引述《朝鮮日報》報導,韓國人曾一度認為,國家的發展目標應該是「規模小實力強的國家」,即「小強國」。他們認為,韓國應該成為像荷蘭、瑞士、芬蘭、瑞典、新加坡那樣的國家,雖然人口少、領土小,但任何人都不能輕視。這些國家的人口都在1000萬左右。但從人口規模上看,韓國已經不再是小國。
韓國政府日前公佈的戶口普查資料顯示,韓國國內實際居住人口已達5008萬7307人。這一規模使得韓國在聯合國194個成員國人口數方面列第24位。若加上北韓2300萬人口,整個朝鮮半島的人口總數將達7300萬,列世界第18位,略低於德國(8240萬),但比法國(6370萬)、英國(6070萬)、義大利(5810萬)等歐洲強國要高。
報導指出,韓國被人口達13億的經濟強國中國和人口達1.4億的技術大國日本所環繞,作為「小強國」,在「大強國」的面前可謂寸步難行。因此,韓國的目標應該超越「小強國」,調整為「中強國」。
對此,報導認為,韓國應該制定相關戰略,進一步提高目前的經濟規模、軍事力量和文化水平,在朝鮮半島周邊地區的霸權競爭過程中,讓周邊國家不能輕視韓國,同時使韓國成為有力量引導國際形勢向著有利於韓國的方向發展的國家。
但是,希望成為「中強國」的韓國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韓國人口正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奔向老齡化。資料顯示,2005年為72%的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比重到2050年將下降到53%。目前,韓國是8名勞動年齡人口贍養1名老人的「8對1社會」。
現在,韓國都必須儘快培養國家力量,給經濟注入活力。報導認為,如果不這樣做,韓國必然會淪為老弱殘疾的國家。在強手展開角逐的東北亞地理政治環境下 ,生存可能會受到威脅。
報導還指出,韓國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不多,因此,只能提高每位國民擁有的人類價值和知識價值,通過人力資本的高度化來尋求活路。實現人力資本高度化的途徑只有教育先進化。
韓國的未來取決於教育。只要執政者和全體國民積極參與討論通過教育開拓通往先進未來的陽關大道並找到解決方法,才會在以知識為基礎的21世紀跨越「小強國」,躍升為「中強國」。如果不這樣,韓國可能會淪為生產大國中國的「分包國家」或技術大國日本的「技術殖民地」。

150萬公務員加入罷工 法國半癱瘓 薩科齊堅持改革

2007/11/21
法國罷工昨日邁入第七天,也達到最高潮。150多萬公務員加入24小時罷工行列,包括郵局、學校、醫院都受到影響,不過總統薩科齊堅持,法國經濟要復甦,改革勢在必行。
法國勞工的怒火就像這名示威者手中的煙火一樣熊熊燃燒,法國大罷工20日邁入第七天,同時也達到最高潮,超過150萬公務員包括30萬名老師,全都加入24小時罷工行動,影響所及,郵局、學校醫院全都受到影響,不但連核電廠都暫停供電,甚至連報紙也沒得看,因為印刷工人也加入罷工行列。
不過,最苦的應該要算是法國的通勤族,許多地鐵和火車停駛各大車站人滿為患,引發民眾怨聲載道,不過法國總統薩科齊仍然堅持改革的立場絕不妥協。「法國需要改革,迎戰來自世界的挑戰,這些改革已經延宕太久了。」
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贊成罷工,大約有六成的法國人力挺薩科齊的改革政策。商店老闆:「他們(罷工者)必須了解,現在是2007年了,一定要改變,如果你想和歐洲其他國家,甚至是世界其他國家一起競爭。」
根據法國財政部的估計,這波罷工導致法國每天損失4億歐元,折合台幣約191億,法國政府可能會提出加薪及增加退休配套等措施來降低改革的阻力,好讓罷工早日落幕。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企業減資一魚兩吃 拉高股價,資金轉海外

《遠見》雜誌2007年10月號 作者∣游常山 2007/11/12
以往,企業減資象徵經營不善;如今,企業卻在多頭市場,利用現金減資或買回庫藏股減資,一來,可以改善財務上的操作,藉以獲得更高的股價,二來,甚至將資金轉往海外投資,達到一魚兩吃的效果。

這一、兩年來,台灣上市、上櫃公司,流行減資。
行政院金融管理監督委員會,9月底甫通過兩大電信業者的百億台幣減資案:台灣大哥大減資120億台幣,而中華電信也破天荒減資96.68億台幣。兩家業者的減資申請案,都被金管會指定在今年10月17日生效。
以減資的規模來看,台哥大是第二大規模的減資,不過比起榜首的聯華電子573.93億的巨額減資,台哥大減資幅度也只有聯電1∕5強。
為什麼大型企業紛紛在近年來減資?原因很多,不過提出減資申請案的企業,大都是因為注意到自己的股價被低估。
近幾年,台股起不來,直到近幾個月才見起色,但是第三季結束時,大盤指數仍在8000到9000點徘徊,無法破萬點。
很多不甘心的企業,深覺自己基本面不錯,為何股價遲遲不漲,因此下猛藥,申請減資。
值得重視的是,台灣引以為傲、全球競爭力很強的台灣科技產業,卻也開始流行減資。
去年12月1日,瑞昱半導體董事會也通過減資五成,減掉41.8億台幣的資本額,每股發還股東現金5元。
連規模較大的科技產業集團,也不例外。今年3月26日,光寶集團的光寶科技公司也向行政院金融管理監督委員會提出減資三成(約87.3億台幣)的申請案,旋即獲准,光寶減資案已經於5月9日生效。
根據統計,自去年1月迄今年8月底,共有116家上市上櫃公司,向金管會申請減資,扣除六家被金管會裁定不准許,短短一年半之間,共有110家企業申請減資獲准。
這110家企業中,有45家是因為虧損而必須減資。例如,因為雙卡風暴、資金滿溢很難放貸,導致整體營運績效不好的金融業,就出現減資風潮。
前年5月26日,已經減資19.9%的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票券,今年5月26日又宣布減資50億台幣,減資幅度高達24.86%,將近1∕4資本額。
其餘65家都是在「公司帳上現金太多,於是發還股東的情況下,進行減資」IC設計公司凌陽科技負責投資人關係的賴玫蓁指出。

方式/買回庫藏股和退現金
台灣大環境缺乏投資標的的情況下,減資已經成為企業理財的重要手段。
因為公司理財的考慮,企業現金減資的財務操作,近年來蔚為風潮。這種非因虧損,而純粹是因為公司理財需要的「現金減資」,半年前又由IC半導體雙雄之一的聯華電子,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減資。
擅長公司理財的聯電,今年上半年,就已經宣布現金減資574億,減資的金額是光寶的6.5倍,這是近年來最大的減資案。
聯華電子此次減資,和光寶類似,約占聯電股本的三成,每股退還3元給股東。
6月11日,當時還是第二季的上市上櫃公司的股東大會熱季時節,在竹科的聯電總公司,聯電董事長兼執行長胡國強在股東會議上正式宣布「聯電以後發股票員工分紅將全數配發現金,不發股票。也不排除繼續執行庫藏股買回。」
兩個月後,聯電的減資申請案,金管會正式核准於今年8月6日生效。
聯電這項宣布看在同屬電子業的華通電腦財務副理莊宗勳的解讀是:「聯電的經營團隊以減資和執行庫藏股的方式向股市間接喊話:聯電的股價被市場低估了!」
有趣的是,台北股市的聯電股價隨即暴出大量交易,並創下聯電的股價八個月以來的新高。這是台灣證券市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減資行動,各界議論紛紛。
事實上這不是聯電第一次減資,一年七個月前,聯電也曾買回庫藏股來減資,當時實施了第十次從公開市場買回庫藏股,一共買回5.05%的聯電發行總股數。那時聯電手上現金多達1000億台幣。

效應/一季33家減資,繼續發酵
聯電減資效應還在發酵。從今年1月下旬到8月底,短短一季,共有33家橫跨各個產業的上市公司: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凌陽科技、日盛金控、和成、光寶科技、明基、瑞昱半導體等公司董事會陸續通過減資。
不只科技業如此,連服務業也追隨此風潮。5月7日台灣大哥大電信公司也宣布,為維持穩定的每股盈餘及股利發放能力,將減少資本120億元,減少發行股份12億股,減資比率達24%,以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
台哥大的競爭者,遠傳電信、中華電信,分別在兩個月後、五個月後的6月27日和8月30日,也不甘示弱向金管會申請77億4532萬的現金減資,今年8月10日開始生效;中華電信減資的金額更高,達96.68億元,將於10月17日生效。

優點/帳面好看,公司利多
現金減資對公司理財有什麼好處?
減資後,企業股本分母變小,稅後淨利的分子變大,將使EPS(每股盈餘)和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提升,因此股市(特別是證券分析師)一向視為上市公司在放利多。
「2008年起,台灣大哥大將因為股本減少24%之效益,將使EPS(每股盈餘)和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提升三成以上,且2008年股利發放金額加上減資款總數也將會超過往年之現金發放水準,」台灣大哥大公共事務處副處長洪川詠指出。
其實這一波企業減資潮,性質上與過去長久以來為了彌補經營虧損、實施減資的舊思惟,原本就大不相同。
依照台灣過去30年發展製造業的策略,賺錢的公司應該「保留盈餘」,靜待日後投資機會才對,怎麼反而把錢發還股東,希望股東去投資別的地方呢?
過去對減資的印象也不太好,「減資通常是股東認賠,不得不然的決定,」一位企業界的財務主管說。
「因此過去減資多給一般投資大眾負面的觀感,」32歲、年輕的上市公司華通電腦財務副理莊宗勳說。他一面工作,一面念EMBA,碩士論文的主題正要討論股利政策,尤其是減資。

局限/企業追求小而美
而且依照正常的市場經濟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公司現金多,才應該把握機會壯大規模,借更多錢。正常的經營環境下,還是經濟規模大者取勝。
「Scale matters(公司經營的經濟規模還是非常重要)」外商銀行30年資歷的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丁予康,談到台灣金融業目前的困境時,就曾以簡潔的英文如此主張。
此外,製造業的台塑集團、服務業的長榮集團,何嘗不是規模經濟致勝的鐵證?
問題在聯電、光寶、瑞昱、凌陽這些坐擁「現金的金山」的企業,他們的經營企業的思惟邏輯開始不同:他們認為自己的產業,未來在台灣發展空間有限,寧可減資,求小而美。
減資後,股東直接拿回現金,不要再和公司一起承擔未來的投資風險,不見得是壞事。
然而,近年來卻有不少高科技公司營運狀況也不錯,卻因為現金很多,又不希望股本膨脹太快,於是提出減資計畫。
企業集體用「減資」的手法,當做公司理財操作的新招,其實是在當前經營壓力下不得不然。
從公司理財的觀點看,減資後的公司短期財務體質,都會變得比較精實,因此證券市場都給予肯定。

隱憂/環境不佳,資金外移
很多企業界人士認為,如果企業無法善用手中的資金去生財,那麼採取減資直接退還股東現金,讓他們去其他地方找更好的投資機會,其實也無可厚非。
但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減資的功過其實是爭議的。
減資容易讓人聯想到台灣的投資環境對這些減資企業而言,是不是已經不具備吸引力。
早期上市上櫃公司對海外投資,仍有很多人生地不熟的風險,而且那時還符合公司法規定的轉投資上限:公司淨值的40%以下,所以當時很多公司保留很多現金在帳上。
但是當海外投資已經開始獲利(如大陸),賺來的錢又不能匯回台灣時,如果有大股東想獨自享受經營成果,就可以藉著減資拿回最早在台灣公司投資的資金,再藉著海外第三地參股方式(通常是私募基金方式,比較可以保密),個人在大陸的公司的股權比例就大大提高。因為參加的股權是在外籍私募基金,已經不具備台灣國民身分,也就不受「公司法」的公司淨值的40%以下才能投資大陸和海外的法令限制。
如此一來,大股東就可以不受金管會和證期局的規範,順利地可以在大陸擴大投資。

後遺症/國家經濟負向發展
因此,在台灣減資,去海外增資,這家公司到底對台灣的投資環境有何評價?就很耐人尋味。
此外,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減資風潮,尤其是現金減資,其代表的意義就是:「台灣的投資環境已經不容易獲利,錢難賺不如把現金還給股東,讓股東自己去找投資機會」一家資深的銀行企業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忍不住說,從國家發展的這個意義來看減資潮,其實是非常負面的。
更可怕的是,企業減資後,公司的現金愈來愈多,愈來愈不需要向台灣本地的金融行庫借錢,而且依照目前金融無國界的趨勢,股東們拿到減資退還的現金後,傾向會把這些現金帶到有更多賺錢機會的國外去投資。則影響所及,爛頭寸更貸放不出去,已經讓很多大型金融機構的放款部門負責人憂心不已。
目前台股在9000點上下,以過去歷史看,算是高檔,投資算熱,所以資金不再外流,紛紛回過頭來投資台股。
可是一旦台股冷下來,應該帶頭往前衝的企業,又不往增資路走,反而因為現金太多而減資,這是好現象嗎?「這麼多人圍著吃這麼點小市場,早晚會出問題」中國信託銀行法人金融總經理陳佳文說。

Morgan Stanley:新興市場2008報酬率降至14.5% 但仍維持加碼

2007/11/13
在Morgan Stanley (MS-US)最新的全球新興市場投資策略報告中,對2008年新興市場的加碼比例稍有調降,但加碼基調不變,預測MSCI新興市場指數約在1430區間,而整體市場2008年包括股利的報酬率為14.5%。
Morgan Stanley分析師對2008年新興市場狀況做出4種可能預測。首先,新興市場基於與已開發國家間的連動,明年發展將不如今年強勁,但可維持在14%成長,可能比重為 40%。其次則是強勁的全球成長與原物料價格高漲,可能使新興市場股市形成泡沫,可能比重為 20%。而新興市場股市不受次貸問題影響持續成長,與相反地受金融體系問題頻生所可能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則各占 20%的可能比重。
但以Morgan Stanley的基準來看,在股市、現金、當地貨幣與美元計價的國債等 4個資產類別,分析師認為它們的報酬率相差不會太大。其次,由於股市下降趨勢的主要風險,對於新興市場股市的加碼4%調降為加碼2%。
這使股市的表現回到8月中旬報告中調升的起點, 也與當時的最低水準相當。現金投資方面維持加碼5%不變、新興市場當地貨幣債維持中立,而美元計價國債則調降為加碼2%。
由於油價、歐元漲勢及信用緊縮,歐元區在2008年的經濟成長動能也將減弱。這將使新興市場對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循環有所削減,並使歐元區所佔新興市場出口量降至28%。同時,本益比報酬率的正常化,也使股價降至較不誘人的水準,但中國和印度除外。此外,2007年至今為止,新興市場股市在46%報酬率下,已出現技術上的買超。
不過報告中表示,仍有潛在理由對新興市場股市維持「加碼」評等。如在國家信用狀況的提升、原物料的超級循環、強勁的內需成長、低購屋率、低企業融資和股市的高報酬率等,都是分析師看好的正面要素。
在報告中的焦點個股方面,則增加了以色列Teva Pharmaceuticals與馬來西亞Telekom Malaysia兩家公司。
Teva Pharmaceuticals是知名的基因藥物製造商,目標價只稍微上調4%來到46美元,但該公司2008年10月 的發展規畫加上與Wyeth (WYE-US)藥廠的合作,分析師認為該公司在2008年前景可期。Telekom Malaysia則是馬來西亞目前主要的固網業者,並擁有國內第二大的行動通訊服務商Celcom的 35%股權,亦有意對斯里蘭卡、 巴格達、和印度的行動通訊公司進行控股。

股市泡沫何時爆?分析師:比想像中久!買泰股和台股

2007/11/12
股市近年來漲翻天,一年多來,投資人一直想知道泡沫破裂的這一天何時會到來?但分析師認為,通膨、高經濟增長和高股價可能預示,即使最後所有泡沫都破裂,所需等待的時間會比那些懷疑股市續漲的人所認為的更長。建議投資人採取「啞鈴策略」規避風險,同時買進泰股和台股,因為它們相對便宜
《香港文匯報》報導,美國前 Fed主席上個月底對說,中國股市是投機性泡沫,它將在你沒有料想到時破裂。今年5月他也警告,中國股市大漲「顯然無法持續」,後市可能大幅回調。之後,中國滬深300指數至今分別上揚了43%和48%,顯示金融市場躁動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中國股市有泡沫嗎?滬深300指數過去21個月已暴漲近3倍,今年已飆升近2倍,本益比43.6倍。相形之下,MSCI新興市場指數去年底以來上漲47%,預估本益比16.5倍,和美國S&P 500指數的16.6倍相近。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全球策略師 David Sharp認為,中國股市泡沫破裂前,其本益比可能大幅上行,除非中國的通膨率上升到驚人的地步,否則遊戲將繼續下去,但膽小的人就不要參加了!
理論上,高速增長經濟體的股票也值得有高價格。BCAReserch Ltd.中國策略部門負責人Yan Wang表示,這個理論足以解釋為何中國和印度的股票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中有最高的本益比。
中國股市到底還有多大的上漲潛力,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中國佔全球經濟的15%。然而,中國股市沒有完全開放,可供海外投資者購買的部分只佔全球股市的1.9%,這意味著大量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資產。這種狀況發生在日本1980年代泡沫生成和此後10年的科技股繁榮時期。
不過,風險依然存在,即使可供炒作資產稀少,如果投資人認為股價過高,經濟健康發展國家的股市也可能出現拋售風潮。2005年和2006年,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股市就重挫55%-65%。
雖然有人認為泡沫已經出現,但要確定投資人何時對中國和印度過高的股價感到不安而引發賣壓並非易事。BCA新興市場策略部負責人Arthur Budaghyan說,投資人可以運用「啞鈴策略」來規避風險,即買進在中國和印度以外地區交易的的中國股票以及印度股票。若市場繼續狂熱,他們應有較佳的表現。
同時,買進泰國和台灣股票。Arthur說,泰國和台灣兩市漲幅還不大,當投資人不再迷戀中國和印度的高價股時,會轉向較便宜的市場,泰股和台股將因此受益。
Arthur並推薦香港和印尼股市。他說,這兩個市場應不會受到投資人熱情消褪或資本轉戰其它較低價股市的影響。但這些市場依然會走勢震盪,不管對投資人有多大的吸引力,膽小的投資人不適合介入。

恆指下跌千餘點 H股指數本月累計下跌17%

2007-11-13
11月以來,港股前期急昇的行情戛然而止,利空因素不止。先是港股直通車暫緩,然後美國次級按揭危機再起,而且內地緊縮政策也大大拖累中資股的表現。中資股的表現明顯弱於大市。經統計,恆指本月來從31352點的高位一路下跌至昨日的27665.7點,累計跌幅達11.8%;H股指數也由20081點下挫至16656.9點,跌幅更是達到17%
受次按與內地緊縮政策的雙重壓力,昨日恆生指數跌1117.68點,收報27665點,跌幅3.88%;H股指數跌1047點,收報16656.9點,跌幅達5.91%。各板塊集體下跌,其中中資石油石化股、電信股與金融股領跌市場。中資電信股方面,中國移動跌5.5%,中國網通跌4.4%,中國聯通跌8.6%。石油石化股全線大幅下挫,中國石化跌8.23%,中海油跌6.86%,中石油跌7.3%,上海石化跌4.21%。僅中石油和中石化昨日就拖累H股指數超過三分之一的跌幅。中資金融股也未能擺脫頹勢,招商銀行、交通銀行與工商銀行的跌幅均超過5%,中國平安跌6.16%,中國人壽跌4.28%,建設銀行的跌幅也超過4%。
Moss註:巴菲特在11~13出脫中國石油,恩天中國石油在14元多(Moss先生為納利吉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分析師)
時富證券研究部董事羅尚沛表示,目前市場的利好消息已基本反映出來,H股近期的成交縮減,而近期市場的利空消息不斷浮現,如內地會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及市場預期內地股指期貨的推出將會令A股的波動加大等,因此他預計中資股近期仍舊持續調整。隨著港股市場近期的急跌,海外投資大行對中資股的態度也在悄然改變。花旗銀行兩年來首次改變對中資股前景樂觀的看法。高盛同樣三年來,首次將對H股的評級由增持下調至與大市同步,稱明年底H股指數的目標為19600點。高盛表示,H股的累積昇幅已經很大,這或會抵銷盈利強勁增長的因素。

樸實致富》明年股市 科技將舉足輕重

【經濟日報╱王友華】2007.11.13
在金融類股頻頻傳出獲利警訊的利空衝擊下,美國股市近幾個月來震盪激烈,也為全球股市注入莫大的變數。儘管負面消息不斷,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今年以來還是締造出2.5%的漲幅,表現差強人意。
如果深入研究各類股的表現,則呈現強烈的對比,金融類股表現敬陪末座,今年的跌幅近18%;至於多頭的信心指標,則為能源及原物料相關類股,以及異軍突起的科技類股,今年以來累積的漲幅都頗可觀。
Moss註:從7月至今花旗美林及日本幾大銀行股價都下跌3成左右 (Moss先生為納利吉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分析師)
近來國際原油價格朝100美元大關節節進逼,新興市場對原物料的需求居高不下,成為帶動能源及原物料類股上揚的最大推手,倒是科技產業的上漲,讓許多投資人始料未及。這個曾經泡沫化,讓無數投資人財富大幅縮水的產業,經過長時間的沉澱,開始展現大破大立的格局,使得不斷受到金融股獲利打擊的美國企業獲利,免於失速下墜的危機。
以股票總市值來看,金融業與科技業穩居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兩大龍頭產業,金融股的市值比重為18.42%,科技股的比重則為16.35%,遙遙領先排名第三的能源類股(市值比重為12.12%)。
今年金融股受到次級房貸風暴的重創,預估全年獲利衰退2%,首席產業,結果交出一張空白的獲利成績單。反觀科技業今年預估獲利成長率高達17%,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十大產業中,獲利年增率最高的產業。
展望明年,金融股在比較基期偏低的效應下,估計將可創造13%的獲利成長,至於科技產業則更上層樓,預估將可創造19%的獲利成長。
景氣回春,產業龍頭的反應通常最敏感。最近美國企業陸續公佈第三季財報,科技龍頭的獲利表現大多令人眼睛為之ㄧ亮。其中市值最大的科技股微軟為例,今年第三季稅後純益達42億美元,獲利年增率為23%,上一季營收更大幅成長27%,達到138億美元,使得微軟股價聞訊大漲,創下近五年新高。
除了微軟,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英代爾也締造出獲利佳績,第三季淨利為18億美元,年成長率達43%,營收近10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5%。英代爾表示,獲利大幅成長要歸功於歐洲以及亞洲的需求強勁,看來即使美國景氣降溫,全球其他地區的成長力道還是不弱。
科技產業另外兩個超級巨星,則是Google和蘋果電腦。前者獲利年增率達46%,營收成長為57%;後者則創造出67%的獲利年成長率。此外,蘋果電腦的年度營收達到240億美元,創下公司成立31年來的新高。
上個星期通訊大廠思科公布業績,雖然營收及淨利都大幅成長,由於對企業資本支出看法保守,股價重挫,整體科技股亦受到牽連,持續多月的漲勢為之中斷。
景氣復甦來到中後升段後,產業基本面開始呈現分道揚鑣的走勢,股價表現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曾經大起大落的美國科技產業,在今年股市的關鍵時刻一度扮演救難小英雄的角色。展望2008年的全球股市,觀察指標除了金融股何時止跌,原物料行情是否延續,科技產業將是舉足輕重的第三勢力。 (作者是富達投顧總經理)

日本郵政改革緩不濟急

2007-11-12
日本郵政於今年10月1日結束了長達136年的國營體系,正式轉為民營化後,市場普遍預期龐大的資金將轉而尋求報酬較高的資產,對於日本金融市場應有不小影響;但此一改革短期內仍不足以推升委靡已久的日本股市,在經濟成長已明顯趨緩、投資人信心不足、以及日央行升息時點未明等負面因素影響下,預料年底前將難有表現,而券商高盛更預估,日本經濟成長未來衰退機率達41%。

日本郵政民營化正式上路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極力排除萬難,促成國會立法通過郵政民營化,成為1987年舊國鐵民營化以來,日本規模最大的國營事業民營化。新成立的日本郵政集團由四個企業所組成,包括「日本儲蓄銀行」、「日本保險公司」、「郵電局」(負責櫃檯接待服務)、以及「郵遞公司」(負責郵件投遞),總資產超過三兆美金,不僅超過日本第一大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而預期日本儲蓄銀行及日本保險公司於2017年前成為上司公司。

日本金融市場面臨大挑戰
民營化之前的日本郵政公社辦理業務包括儲蓄、保險及郵務,對於日本民眾而言已成為了生活必需,而日本郵政民營化後首要面對的是其它的競爭對手,少了政府的屏障,提升服務及企業運作效率成為首務,改制後對於日本民眾而言利多於弊。
另外,日本金融市場受到郵政民營化的影響程度較大,儲蓄存款佔日本民眾資產比重50%,其中四分之一為郵局存款,金額約為18.5兆日圓,此外,郵政壽險佔日本民眾保險金額50%,約為11.5兆日圓,郵局在吸收龐大的存款金額後,多以投資風險性低的資產,當中以日本債券為最主要投資標的,比重超過八成,而股票投資比重不到4%,海外股票比重則不到1%。在民營化之後,預期龐大的資金將轉而尋求報酬較高的資產。

日股賣壓減輕
日本儲蓄銀行及保險公司所持有的日債數量約佔日債總發行額20%,預期在民營化之後將調降持有日債比重,以提高投資報酬。因此日債將面臨贖回壓力,殖利率將逐步攀升。然而由於資金過於龐大,預期調整速度緩慢,以避免造成價格波動過於劇烈。
在民營化之前,日本郵政為日本股市的淨賣出者,據券商高盛統計自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止,日本儲蓄銀行及日本保險公司賣出日股金額分別為1.4兆及1兆日圓。預期在民營化之後,所贖回的債券資金將轉而增加股票持有比重,不論未來將買進日股或是海外股票,至少對於日股而言,賣出力道削減,亦減輕了日股走跌壓力。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大陸調高存款準備率兩碼 陸股不妙

經濟日報2007.11.11
中共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10)日宣布將在26日調高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達到13.5%的歷史最高水準,可望凍結人民幣1,850億元(約新台幣8,000億元)的資金。
這是大陸今年第九次調高存準率,也是今年以來,第三度宣布調高存準率間隔時間不到一個月,凸顯出大陸壓制信貸成長與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急迫感與決心。
人行昨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此次調高存準率的目的是為加強管理銀行的流動性與抑制貨幣信貸過快成長。近期陸股從6,000點快速回跌至5,300餘點,市場信心不足,加上美股上周五再度大跌,群益證券上海代表處副代表林靜華認為上證指數可能進一步下探4,500點。
訊匯證券董事總經理沈振盈昨天表示,明天陸、港股開盤,將可能因這項經濟降溫措施而出現恐慌性殺盤。林靜華也預測,上證指數近期將跌破5,000點整數關卡,陸股將進入「辛苦的調整期」。
沈振盈認為,人行再調高存準率會加大對大陸及香港股市的壓力。他指出,大陸及香港股市已進入調整期,他預測香港及大陸股市都會藉調高存準率的消息,而出現恐慌性拋售。沈振盈表示,恆指若回檔,在2萬7,200點的50日平均線將會有初步支撐。
大陸今年九次調高存準率,已將存準率拉高4.5個百分點,達到13.5%,打破1988年9月大陸存準率最高13%的紀錄。人行密集調高存準率代表大陸經濟欲冷不易,人行在日前公布的第三季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大陸要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預告第四季將陸續公布經濟緊縮政策。
星展銀行高級經濟師梁兆基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指出,大陸目前外匯存底及貿易順差增加速度強勁,提高存準率是意料中事。他預料大陸會陸續升息,若下星期大陸公布的總體數據顯示大陸通膨問題惡化,他預期大陸升息的幅度會大過以往。

美年終假期銷售 可能不妙

工商時報2007.11.10
華爾街日報周五報導指出,美國十月份零售額僅小幅成長,預示今年年終假期銷售季可能相當冷清。而由此也顯示美國房市景氣走衰、能源價格不斷升高、就業市場前景欠佳已成功壓抑美國消費者支出。
根據美國的國際購物中心理事會匯整自四十四家主要零售連鎖店業者的數據資料,美國零售業十月份同店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一.六%,遜於去年十月份年成長率(三%),今年十月份也是近幾年來美國零售業月營業額最慘澹的月份之一。
美國十月份氣溫普遍溫暖,進一步抑制美國消費者添購秋裝的需求,迫使百貨公司對商品降價求售。零售業者也將十月份業績欠佳歸咎於美國景氣轉差;部分業者預期,信用市場和房貸市場動盪將打擊今年假期銷售季業績。
美國的零售連鎖店業者十月份營業額普遍欠佳,Saks是極少數的例外之一,該公司十月份同店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主因美元貶值吸引來外國觀光客湧進該公司位於紐約市的旗艦店大採購。紐約市旗艦店營業額占Saks總營收的兩成。
但十月份零售額不佳是常態。無論是折扣零售商沃爾瑪,或中階市場連鎖業者J.C. Penney、梅西百貨,還是高級零售業者Nordstrom,十月份業績皆不如分析師預期。
J.C. Penney的執行長鄔爾曼表示,他們預期,在可預見的未來,零售環境將繼續面臨挑戰。J.C. Penney之前調降過該公司十月份營業額預測,結果該月營業額還是沒達成目標,較去年同期縮水一.八%。
經濟學家們預期,美國第四季零售額成長率將明顯遜於第三季,有部分肇因第四季消費者支出恐怕低迷。美國今年前三季零售額資料顯示,加油站和食品店的營業額持續增長,反映汽油和食物價格不斷上揚,而家具店及其它與房屋相關之零售店同期間營業額卻呈萎縮。

基金業 在亞洲施展吸金大法

經濟日報2007.11.12
最新研究顯示,共同基金業者今年可望在亞洲「吸金」4,500億美元,而五年內亞洲共同基金的資產規模將是現在的五倍多,達到8兆美元。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報導,紐約研究機構策略洞察公司(Strategic Insight)調查顯示,美國共同基金市場規模已逼近12兆美元,但近來股票和債券型基金的資金淨流入量,每年僅以3%到5%的速度成長,成長空間日益有限。
反觀亞洲共同基金市場,雖說目前資產規模已超過1.5兆美元,仍落後美國市場,但由於愈來愈多中產階級投入,預估五年內可望躍增至8兆美元,很快就可趕上美國。
策略洞察估計,亞洲投資人今年全年約把4,500億美元交給共同基金業者管理,其中75%投資股票型基金。今年前八個月期間,日本市場淨流入金額約為950億美元,大陸為750億美元,韓國為310億美元,印度則有260億美元。
然而,策略洞察預估,剔除指數股票型基金後,美國的股票型和債券型基金,今年大約僅能募集到3,000多億美元。
亞洲共同基金市場的潛力無窮,自然提供美國業者不少商機,其中如富達和富蘭克林已在此地耕耘許久。但美國業者要在亞洲經營並不容易,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策略洞察研究部門主管納荷曼尼指出,還得在財富管理領域建立起一定的規模、品牌和專業,才能在亞洲市場占一席之地。
亞洲本地業者當然有其優勢,但外國業者還是可以憑著經驗和專業,在此找到立足之地。以富蘭克林為例,該公司目前在台灣、新加坡、香港、印度和南韓都有據點,在亞洲的零售共同基金資產規模已達700億美元。
富蘭克林全球顧問服務業務資深副總阿凡尼表示,一路上難免顛簸不平,但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他認為亞洲市場的人口年輕,而且愈來愈能接受像共同基金這種理財方式。
愈能了解亞洲各國共同基金投資差異的公司,表現顯然愈優異。阿凡尼還指出,像美國一樣,提供低成本的基金很重要,基金業者的持久力也很重要,必須有長期規畫。

黑金傳奇 巴西油滋滋

經濟日報2007.11.12
巴西石油公司上周發現巨型油礦,若能順利開採,巴西可望成為全球主要供油國;在原物料利多加持下,拉丁美洲股市下檔有撐,但鑑於近期美國金融風波不斷,投顧法人建議投資人可逢低介入巴西股市,類股則以消費、金融與工業類股為首選
根據彭博資訊(Bloomberg)指出,巴西石油公司上周宣布在巴西東南深海區域發現一處預計儲量達50億至80億桶的特大油田,約當於現階段巴西石油儲量的50%以上,預計可在2013年投入生產,未來若順利開採,巴西可望成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之一,能源類股因而勁揚。
雖然能源類股出現重大利多,但近來美國金融業利空頻傳,使鄰近的拉美股市隨之大幅震盪,經濟數據表現也較為疲弱。富蘭克林投顧指出,巴西9月工業生產年增率為5.6%,低於市場預估的6.5%,墨西哥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3.74%,也較市場預估的3.79%低。
就短線走勢來看,富蘭克林投顧表示,企業訊息及經濟數據走勢的不確定性持續受到市場關注,但因拉丁美洲基本面依然穩健,下檔空間應屬有限。
信用評等機構穆迪及標準普爾分別調升巴西及墨西哥外幣主權信用評等的動作,也反應拉丁美洲基本面依然良好。
此外,雖然巴西央行10月暫停降息,但背後原因應是觀望短期通膨走勢之故,預料後續降息趨勢可望延續,有利內需及投資的增溫。再配合國民所得提高的推升,民生消費走揚的長線趨勢可期。
經深入研究巴西央行降息趨勢,貝萊德投顧指出,2003年6月至今,巴西基本利率歷經兩階段的下調,在2003年6月至2004年4月降息區間中,零售銷售及汽車銷售年成長率分別達10%及20%。
2005年9月至今降息區間中,汽車銷售年成長率增至30%,房屋營建相關的內需亦快速成長。
在持續降息下,巴西內需消費亦由單純的零售銷售,逐漸擴展至提升生活品質的金融保險與醫療產品等服務業。
貝萊德投顧表示,巴西薪資過去四年的年成長率為4.6%,失業率由2003年8月的13%下降至目前的9.7%。就業及薪資持續改善,人民財富穩健成長,有助支撐內需消費,可望持續推升巴西經濟成長。
在投資建議部分,由於大盤短線對負面消息的反應逐漸轉強,波動風險也相對較高,但基於長期基本面良好下,富蘭克林投顧建議投資人於拉回時可逐步布局,其中債信改善及降息等利多匯聚的巴西股市可為布局重心,類股部分則可著重於受惠降息題材的消費、金融與工業類股。

中印去年研發投入增加逾30%

英國《金融時報》約翰•威爾曼(John Willman)倫敦報道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英國政府今日公布的《2007年全球企業研發排行榜》(R&D Scoreboard)顯示,去年全球大型企業的研發支出增長加速。
英國創新、大學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表示,2006年,全球1250家頂尖企業在研發方面共計投資2439億英鎊(合5100億美元),較2005年水平增長10%。2005年的研發支出同比增長7%。
上述數據顯示,大型企業正繼續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以應對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局面,其中印度和中國企業的研發支出增幅位居前列。
該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盡管研發與企業業績沒有直接關系,但從排行榜上看,將較高比例銷售收入投入研發的英國企業,獲得了較高的股市估值
這份全球最全面的研發排行榜顯示,美國在該領域繼續與歐洲和全球其它地區拉開距離。美國大型企業的研發投資增長13.4%,達到986億英鎊,占全球研發投資總額的40%。
歐洲的研發投資增長8%,達到866億英鎊,其中德國、法國和英國占其中近三分之二。德國和法國的研發支出增長低於歐洲平均水平,而英國的研發投資增長了11.9%。
日本的研發支出增長5.7%,繼續位居後列,但該國仍居全球研發支出排行榜的亞軍。2006年,日本大型企業的研發支出達到423億英鎊。
中國和印度的研發支出增幅均超過30%,不過其基數很低,中國的研發支出為7.66億英鎊,印度為2.68億英鎊。中國的研發支出冠軍是中國石油(Petrochina),其支出為2.79億英鎊,較上年增長33%。而占據印度首席的是塔塔汽車(Tata Motors),其研發投資增長67%,達到9200萬英鎊。

加緊鎖資 勢挫A股

【東方日報專訊】
中國人民銀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至歷史新高,A股表現會否一如以往,在利空消息盡出後做好,成為市場焦點所在。不過,業界普遍認為是次進一步收緊市場流動性,將延長股市向下調整的時間,估計要待主要經濟數據,特別是消費價格指數公布後,才會得出一個較為明朗的走勢看法。
與此前多次股市出現調整不同,滬綜指上周剛經歷九年來最大單周跌幅,從成交量可以得悉,股市上的資金明顯逐步減少,所以是次人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對股市的打擊可能相當明顯。
P:QDII「出海」分流資金
證券界指出,在新基金暫停發行,現有基金面臨贖回壓力的背景下,QDII「出海」速度加快,也對A股市場資金形成分流。再者,上市公司第三季業績報告指出,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已陸續減倉,也直接造成市場資金供應的減少。
至於股市另一個主要壓力,是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平均相當於淨利潤總額的30%以上,投資者亦明白到來自股市的投資收益不具備可持續性,股市一旦進入調整期,將引發上市公司收益顯著縮水,繼而導致股市繼續下挫,形成惡性循環。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越南市場優劣分析

35歲以下佔人口70% 消費力強 越南住屋需求大 一手熾熱
有「新亞洲小虎」之稱的越南,勢將成為東南亞房地產的新興市場。美國地產公司Professional Property Services行政總裁蒲美琪(Margaret Brooke)在香港總商會舉辦的座談會上指出,越南35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70%,且消費力強勁,對住屋需求正急速上升,勢將帶動一手住宅市場在未來20年持續增長。
通過新企業法 吸外資
越南政府自1992年起開始加速改革開放,以改革主導政改與立法,讓國家迅速融入國際社會,實現貿易自由化。
蒲美琪指出,越南大力推動都市化發展及引進外資,於去年 7月1日 通過新的投資法和企業法,讓外國企業向政府及國內公司租用土地,土地使用權年期長,且可自由租賃、轉讓及繼承。
除本土需求,不少人視越南為度假熱點及第二個家(second home),亦是刺激國內一手住宅物業、酒店房間以至退休人士住屋需求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首都河內及胡志明市商廈供應非常有限,不少外資都要自行興建辦公大樓。以香港新華集團為例,便在胡志明市中心興建一級辦公大樓「新華廣場」及發展住宅項目「西貢明珠」。
一手樓主導 勿沾二手
蒲美琪指出,目前越南仍是以一手樓市主導,故不建議香港投資者沾手二手房地產市場。
另一名與會講者、國際投資專家羅米克表示,越南營商環境與城市配套與十多年前的中國很相似,但隨着通過新投資法及政府大力發展基礎建設,相信將帶動其他行業吸引外來投資者。
據估計,越南石油蘊藏量2.7億噸、天然氣藏量達1.3萬億立方米,在政府推出減稅優惠下,料將吸引更多外資前來開採。
﹏﹏﹏﹏﹏﹏﹏﹏﹏﹏﹏﹏﹏﹏﹏﹏﹏﹏
投資越南優劣
優點
 經濟條件
 ˙本土經濟增長迅速
 ˙外國直接投資(FDI)增加
 政府政策
 ˙修改法例吸引投資者
 ˙歡迎外國企業投資石油與天然氣、建築、電訊、資訊科技等行業。
 勞動人口
 ˙資薪成本低,僅為中國勞工三分二
 ˙年輕化,工作勤奮
 ˙教育程度高,懂英語人士較多
----------------------------------
缺點
 基礎建設
 ˙機場、鐵路及橋樑等設施有待增建
 營商配套
 ˙商廈及辦公室供應有限
 本土人才
 ˙缺乏有經驗的中介人服務從業員
 資料來源:蒲美琪、羅米克
﹏﹏﹏﹏﹏﹏﹏﹏﹏﹏﹏﹏﹏﹏﹏﹏﹏﹏
投資越南簡介
 ˙人口8,400萬
 ˙勞工成本低,是中國大陸的三分二
 ˙35歲以下人口佔70%
 ˙2007年1月外國直接投資(FDI)達3.5億美元(約27億港元)
 ˙新投資法和企業法於去年7月生效
 ˙企業所得稅:28%(減稅稅率(reduced tax):20%、15%、10%)
 ˙個人入息稅:10%至40%
 ˙增值稅:0%至10%
基金公司沽貨 為股市降溫
越南最大基金Dragon Capital表示,正拋售股票以助股市降溫。自 3月12日的高峰以來,越南股市已下跌11%。Dragon Capital研究主管Bill Stoops說:「增加供應是遏抑股市的理性方法。」
股市今年累升39%
隨着越南經濟起飛,外資對越南的興趣日益濃厚。根據彭博社統計,越南胡志明市證交所VN指數今年累計升幅高達39%,今年預計市盈率為32.6倍,比中國滬深300指數的32.4倍還要高。因此,越南股市可謂全亞洲最貴。
越南股市只有6年歷史,其總值卻已由2005年底的5億美元(約39億港元)升至現在的148億美元(約1,154億港元),單是過去半年,上市公司已上升一倍至107間,當中大部分是前國營企業。

許多投資朋友都會問道關於投資越南基金的問題:
1. 越南股票市場是否過熱?
2. 現在是不是投資的好時間?
基本上我對越南整體經濟的發展看法是很正面的,主要的理由有:
1.越南政治安定,是東南亞國家中僅次於新加坡政府的「極權」國家。
2.越南政府承傳到中國大陸自80年代起向外資吸金的「大法」與「心法」。
3. 越南人口年輕,人民勤奮聰明(我想是女人勤奮,男人聰明),8400萬人口相當於德國的人口數,因此內需成長空間相當的大。
4.越南是原油出口國,汽油比礦泉水還要便宜的國家,咖啡、木材、以及稻米的品質都相當的良好,在大宗物資越來越貴的同時,相信越南可吸引到更多外資投入。
5. 越南政府將很多國營企業上市私有化後上市,越南股市的IPO市場也是相當的熱鬧。
歸納以上的重點,基本面是好的,但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過多的資金去追逐有限的籌碼,致使越南股市P / E Ratio比中國大陸還高的現象。另外一篇報導中也提到Dragon Capital基金公司賣出大量持股,使越南股市降溫當中。
「增加供應」才是舒緩資金出口的方式,越南政府肯定也知道泡沫化對才在起步的經濟,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我想越南和中國都是面臨到同樣的問題。
在投資的部分,我仍然建議投資者可以小額的(每個人的小額都有不同的定義)去投資,但是股市的波動以及越南整體的成長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可能進入開發中國家之列。

泰股飆上800點 創10多年來新高 亞股中本益比最低

泰國SET指數今(3)日升到 800點之上,預料收盤 將可創下近10多年來的新高。指數由該國最大的能源公司 PTT以及旗下PTT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Pcl領漲。

泰國政府退休基金的祕書長,管理資產大約3200億泰銖的 Visit Tantisunthorn表示,「這完全是心理因素,只要指數站上800,大家就會講到850,然後900... 」

泰國時間正午時間12時30分, SET指數上漲2.7%, 或21點,報813.71點,本日收盤預料將創下1997年 1月 30日以來的收盤最高價。泰股在4到6月間上揚 15%,這 3 個月的漲幅為2003年第 4季以來最大。

有鑒於泰國即將在今年稍晚舉行總統大選,藉以恢 復泰國的民主運作,投資人因而不斷加碼泰股。

PTT 股價上漲3.6%或10泰銖,報 288泰銖; PTT Exploration 則大漲4.6%,或 5泰銖,收 115泰銖。油價升至近10個月新高,成為上述兩檔股票上漲的另一個 原因。

根據《彭博社》的計算,以今年的獲利預估計算, 泰股目前本益比12倍,在亞太地區14國指數中的本益比最低。

泰國 Focused避險基金的操盤人Doug Barnett指出 ,「有很多結構性的理由,讓泰股會繼續走高,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泰股很便宜。」

自年初以來,外資買超泰股大約30億美元,高過上年一倍。不過構成泰股買盤一半以上的個別投資人,今年以來卻賣超泰股大約20億美元。

Barnett 指出,「選前零售銷售會大幅成長,通常在一個非常萎縮的市場中,零售佔全部銷售額的比重可達大約55-60%,不過在一個亢奮的市場中,零售銷售可以達到大約 85%,這正是帶動股價上揚的因素。」

泰股目前仍需上漲一倍以上,才能夠達到它1994年所創下的 1753.73點。曼谷 Phatra Securities Pcl的 股市研究主管 Ian Gisbourne表示,「 SET指數可能在 2008年底前升到1000點,屆時泰股的本益比將達大約12 倍。 」

統計過去的表現,泰國過去 5次選舉之前 3個月, SET 指數平均上漲6.4%,選後一個月,泰股通常會再上 漲3.6%。

Visit 指出,「未來 2-3個月,泰股將變得更加穩定,因為選舉即將到來,大家對於該市場都會更有信心 。」

2007/07/03 1

美元潰敗 泰銖登十年高峰

美元匯價3日在國際匯市幾乎全面潰敗,升息題材激勵英鎊兌美元漲至26年新高,歐元兌美元也逼近歷史高峰。此外,泰銖兌美元創下十年來的高價,韓元兌美元也收在近七個月高點。

市場預期英國央行本周稍後將再升息,激勵上周升破2美元大關的英鎊延續漲勢,3日連續第六天走高,在歐洲盤下午攀至1981年6月2日以來的最高價2.0196美元兌1英鎊。歐元也升至1.3637美元兌1歐元,逼近4月27日創下的歷史高點1.3682美元。

外國基金大舉流入亞洲股市,推升亞洲貨幣3日全面上揚。泰銖在曼谷匯市以1997年以來最高的34.33泰銖兌1美元收盤,外匯交易員說,泰國央行默許是泰銖一路挺升的原因,但央行在3日尾盤似乎曾進場拉抬美元。

泰國央行副總裁艾恰納3日稍早表示,央行不介意泰銖盤中的漲幅。她說:「美元普遍走弱,亞洲各國貨幣不斷升值,央行沒必要干預。」泰國副總理柯實也支持央行的立場,表示當局「不會逆勢操作」。

韓元3日漲至去年12月7日以來最高的918韓元兌1美元,漲幅達0.4%。韓元升值的原因包括穆迪公司(Moody's)看好南韓經濟前景,正檢討調升其債信評等。財政部長權五奎也表示,海外銷售與國內消費將帶動經濟加速成長。

渣打銀行駐香港外匯策略師梅恩說:「出口仍是韓元升值的重要推手。外國基金已看到南韓近日的經濟表現,因此對南韓的興趣日益濃厚。」南韓6月出口較去年同期增加15.9%,預期今年的出口將較去年成長13%。

外國基金持續湧入也帶動其他亞洲貨幣升值。披索3日上漲0.2%,以45.85披索兌1美元收盤,為連續第四天挺升。印尼盾收盤時雖小跌至9,015印尼盾兌1美元,但盤中一度升破9,000印尼盾大關,分析師預期印尼盾9月前會升至8,500印尼盾兌1美元。今年迄今,泰銖兌美元已升值4.5%,印尼盾漲3%,馬元與披索也分別升值4%和8%。

經濟日報2007.07.04

七成經理人 看好健康照護

羅素投資集團最新一季投資展望報告昨(3)日出爐,共訪問全美353位經理人,僅有7%的經理人認為第三季全球股票市場會有5%以上的報酬,更有45%的經理人認為股票市場將僅小幅成長甚或呈現負報酬,但多數經理人仍認為下半年股市還是會優於債市。

在產業部分,則由健康照護產業拔得頭籌,獲得七成經理人一致好評,高科技產業的看好度亦維持在62%的高水準,瓦斯與石油等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也使得能源產業的看好度水漲船高。

全球股市歷經四年半的多頭行情,氣勢依舊不墜,但卻有愈來愈多的經理人對當前經濟榮景提出警語。2006年6月認為市場被高估的經理人只有8%,到了2007年6月這個數字翻了兩倍,亦即有17%的經理人覺得股票太貴了。

儘管經理人認為今年下半年股市很難有爆發性表現,但仍然維持股優於債的評估。其中經理人最為看好的是美國大型成長股,看好度74%,其次是美國之外的成熟市場,如歐洲、日本,以及新興市場與中型成長股,都獲得五成以上經理人青睞。但對於債市,經理人則抱持著看空的態度,包括美國國庫券、公司債以及高收益債等固定收益商品,看好度都不及20%。

2007年6月4日羅素3000指數創新高,達896點,若從2002年10月4日444低點起算,年化報酬率約17.6%。根據歷史經驗,多頭市場通常以三到四年為一個循環,究竟什麼原因讓這一次多頭格外強勢?

羅素投資集團表示,當前全球經濟狀況與1980年代中期以及1990年代中期十分類似,當時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也是透過升息方式抑制過熱的經濟,雖然導致美國經濟成長的速度減緩,但卻避免了經濟衰退,並使美國經濟以及全球股市能夠經歷長時間的擴張。

此外,美國經濟減緩,馬上有其他國家接棒表現,發動全球股市上漲的引擎由新興國家取而代之。看好新興市場的經理人與上一季相比也因此增加了11個百分點,由39%上升到50%。依羅素投資集團的研究顯示,2007年有近三成國家經濟將以5%的速度成長,由於新興市場以及全球貿易不斷增加,全球企業的毛利、獲利率都達到歷史高點,股市格局依舊偏多。

比較羅素投資集團去年底與今年的展望報告,可以發現:成長型股票市場評價不再搖擺不定,成為今年下半年經理人一致看好的標的,能源與原油產業則是看好度增加最多的產業。另外,房地產則連莊成為最不被經理人看好的標的,由於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對於房地產市場帶來沉重壓力,經理人看空維持在六成五的高比重。

經濟日報2007.07.04

誰能在中國股市套利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全球最大的套利機會可望而不可及,著實令人著急。由於上海股市一片狂熱,在香港和內地兩地上市的企業出現了明顯同股不同價的現象。在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兩地上市企業中,內地股價較香港股價平均高出43%。套利機會非常巨大。如果市值前十位企業的內地股價跌至港股價位,其市值將蒸發1920億美元。如果港股價格升至內地股價的水平,那麼市值將增加750億美元。

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出現如此大的價差。中國人壽(China Life)H股的美國存托憑證(ADR)與其港股價格差距甚微,表明套利者的確存在。但中國的股票是個特例。在上海證交所套利存在技術方面的障礙,例如對賣空的限制,不過只要用點腦子,也是有可能找到辦法繞過這些障礙的。真正的問題在於內地的資本管制,這阻止了投機性資金的流動。它們反過來又構成了中國固定匯率政策的必要特點。中國的匯率政策在近期內不會發生變化。

有人能利用這一750億美元的套利機會嗎?企業可以。它們可以在上海股市增發股票,然後利用增發收入溢價回購港股。國有企業是否準備如此公開地利用內地股民對股票支付過高價格的意願,目前還難以確定。不過,它們已開始採取一種非常相似的做法,即利用在上海股市籌集的資金來購買實物資產。香港股東對這些資產將擁有相應比例的權利。中石油(PetroChina)最近剛表示,將在A股市場籌資60億美元。中海油(CNOOC)和中國移動(China Mobile)等其它未在上海上市的企業也應該回歸上海股市。它們將幫助打破股市泡沫,以極其廉價的成本籌集資金,這會讓國家和外國投資者均感到滿意。不過,對中國的散戶投資者來說,這是件憾事。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譯者/劉彥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全球泡沫已出現?沒人敢保證 各種可能性都有

新興國家股市已經漲過頭,難逃崩盤的命運嗎?今年夏天就是這個轉折點嗎?

股市泡沫成了近來最熱門的話題,投資專家的憂心並非沒有道理,也許終有一天會出現,但是既然全球經 濟持續成長,就不該排除各種發展的可能性。

《LA Times》專欄作家 Tom Petruno分析,最近讓 「泡沫說」火速加溫的大老,當屬美國聯準會 (Fed)前 主席Alan Greenspan,他擔心中國股市可能出現大跌, 認為「總有一天會出現戲劇化修正」,而這 2年狂漲的 新興股市也都有泡沫化的危機。

有一則市場格言在現況可能特別適用:「描述事實,但不要妄下結論。有一天,你的說法可能是對的,但現狀並不一定馬上反應理性的分析。」

對持續發燒的股市適當澆點冷水,有時是非常有用的,它讓人們不會不理性的一頭栽進股市,等到崩盤時將身家財產輸個精光,也許還變得負債累累。

但過於相信理性分析也有危險,專家可能預見最終最壞的結果,讓投資人畏懼不前,而完全不敢承擔任何風險,對長期的個人理財完全無從著力。

S&P 500 指數藍籌股在2002年 3月至10月,足足下 跌了近 50%,投資人如果現在回想當時情況,就知道該如何安排買賣策略。但是面對股市劇跌壓力,直到2003 年一般投資人對股市都還是戒慎恐懼。

進行投資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永遠沒有最好的買進時機,因為市場上總有令人擔憂的情況在發生,而這也就是人生。

如果回頭觀察全球股市,近年來克服了許多市場的擔憂,像節節高升的油價、快速上升的短期利率、死傷 驚人的恐怖攻擊(如2004年在馬德里、2005年在倫敦), 最近讓人記憶猶新的,則是美國的房貸危機。

股市上漲總會有些基本面因素,就全球股市來看, 整體經濟正在成長與擴張,消費支出及企業支出都在增加,支撐了整體公司的獲利。

當然,容易取得的easy money還是市場的一大趨力 。儘管各國央行緊縮利率,習於借錢度日的人還是到處 張羅貸款。近年來併購盛行,游資在全球尋求標的,如 果被看好成為併購的對象,股價也就隨之提升。

一些華爾街老手們認為,easy money造成全球市場 許多資產價值出現泡沫與投機。波士頓投資公司 GMO總 裁Jeremy Grantham 上個月寫給投資人的信中指出,從印度古董到當代中國藝術、從巴拿馬土地到倫敦高級住宅區、從林業、基礎建設到垃圾債券及現在的藍籌股, 全球無處不是泡沫。

照他的說法,我們正處於「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泡沫 」中。

這類說法的確有其道理,但現實是,過去 2年以來 ,類似的警告一再出現,而股市仍不畏風險繼續前衝, 房地產也逐步上漲。手握1450億美元資本的價值型投資大師Grantham,過去 4年一路看壞美股,結果是未能從中獲利。

一些專家正憂心泡沫時,有些樂觀的經理人卻認為 是夢幻的牛市來臨。分析師Edward Yardeni認為,全球 資金目前快速而自在地在各地流動,尋求最佳投資機會 ,像印度、中國這類新興市場,正是展開經濟成長的大 好時機。

Yardeni 說:「如果現在是史上最大的全球成長時期,為什麼不會是史上最好的股市及商品的牛市?」

做為一般買進股票的投資人,你可能更希望相信目 前是全球股市成長的年代,我們正處在開始階段,或者正歷經高峰,而不是股市成長已近尾聲。

就算相信Yardeni 的樂觀看法,認為全球經濟在成 長,但也不應忽視許多不利的現實,像中美貿易不平衡 的風險、美國債券發行增加、以及歐洲公司獲利減緩等 警訊。

1 年前一些敏感的分析師就已擔心通膨壓力及利率 上升問題,帶來全球股市約 5周的回檔,對一些美國之外的股市,更造成資金減少,對股市造成更大的打擊。

下一波全球股市修正還不知會因為什麼原因、於何時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已開始擔心新興股市漲過頭,即使經濟成長看好,也難逃崩盤危機。

如果現在處高檔的股市已讓你憂慮,你會開始縮手 ,也許,這些股市也就此開始下跌。

但是,你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像是因為世界經 濟持續擴張,股市回檔反而成為進場獲取長期利潤的最 佳買點。

2007/05/31

新聞辭典:何謂避險基金(Hedge Funds)?

避險基金又稱對沖基金,通常透過多空部位的操作,來降低投資組合與市場的連動性,以追求絕對的正報酬率,不論市場行情的好壞,長期投資都能有把握獲利的機會。避險基金的特殊操作策略除了放空策略外,還可使用槓桿操作,亦可以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

避險基金不同於一般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s)買賣,它的基金經理人操作團隊擁有單純的交易策略,不會盲目聽從市場優勢的走向,避險基金強調以特殊的避險技術來預防或減低潛在的風險損失,目標是要追求絕對報酬率,而非相對報酬。這使得避險基金在股市多頭行情時,報酬率會比股票型基金來得低,但在空頭市場時,由於可操作放空策略及避險商品,因此報酬率會優於股票型基金。此外,其歷史波動性一般較股票市場為低,同時透過不同的交易策略,使其與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關聯性大輻降低,投資人在選擇避險基金時,除了觀察其報酬率之外,波動率將也是重要的觀察指標。

避險基金能在長期的平均觀察中,列為“高報酬低風險”的投資標的,對於想長期累積資產,或是已有大筆閒置資金,想不斷穩定得到較高資本利得的人,是不錯的選擇。

避險基金為近幾年全球基金管理事業中最快速成長及高報酬的部門之一,由於避險基金操作的高度彈性及其靈活運用各類投資工具進行投資策略組合,目前已被華爾街頂尖投資經理人視為累積財富最快速的工具之一,據研究,全球目前有4,000~5,000個活躍的避險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大約在美金2,000億~3,000億元之間,每年並呈現20%的高成長率,已成為全球富人最喜愛的投資標的。

高盛:金磚四國趕超美國能源老大地位

美國金融界龍頭高盛公司指出: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已經趕超美國全球能源行業老大的地位。如果投資人和企業不充分意識到金磚四國日漸增強的實力,他們可能失去大好的投資機遇或是競爭優勢。

一、(與金磚四國等相比)美國的跨國能源企業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經遠遠落後。

1、1991年就是第一次波灣戰爭結束不久,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能源企業中,有55%都是美國公司,另有45%來自歐洲。

2、但今年最大的20家能源企業中有35%來自金磚四國,來自歐洲的占到35%,而美國公司所占比例則降至僅為30%。

二、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能源企業是美國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創立於1991年。

1、包括中國石油、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巴西國有石油公司Petrobras、中國石化、俄羅斯Rosneft和Lukoil石油公司、中海油以及印度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等來自金磚四國的能源企業,正在飛速追趕美國能源公司。

2、之所以有這麼多其他國家的國有能源企業擠進市值排行榜前列,是因為美國的能源行業因為多種原因出現大幅下滑。

A、能源生產有很大改變。對全球170個超過5億桶的新石油開採項目後的分析,70%的新項目來自OECD之外的國家,而以往全球能源生產的絕大部分恰恰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等OECD發達國家。因此現在的情況就是在(美國等以外的)新國家啟動許多新的項目。

B、大量的收購兼併活動也是改變能源行業競爭格局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英國石油對美國的Amoco和Arco石油公司的收購。

C、石油工程人員數量上急劇下降,使得美國在全球能源行業競爭中走下坡路的一個因素,特別是與中東、印度、中國以及俄羅斯等相比,這些地方的石油工程師仍是比科技和金融人才還要搶手的熱門工作崗位。

3、基於上述因素,全球能源行業的格局才在短短15年內出現如此大的變化,這樣的趨勢只會進一步加速。

三、與能源行業的情形類似,金磚四國在採礦業的優勢也在不斷擴大,全球前20強礦業公司中有20%來自金磚四國。這樣的趨勢會在更多行業出現。

1、在保險等行業,金磚四國的優勢地位已經相當明顯,占到全球最大20家保險企業中的10%。

2、在飲料行業同樣如此,儘管比例還只在5%。金磚四國很快會在食品和醫療行業趕超美國。

3、國際經濟專家預測在2040年至2050年之間,世界經濟格局將會重新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排名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這個潮流趨勢已經形成, 因此建議投資人可以對這六個經濟體的投資標的做長線的投資佈局,未來的獲利將有極大的潛力。

2007.06.29

最大私人銀行 瑞銀連莊(轉載)

企管顧問業者Scorpio公司20日公布年度調查指出,去年瑞士聯合銀行(UBS)蟬聯全球最大私人銀行頭銜,並擴大和花旗集團、美林公司等競爭對手的領先距離。

遙遙領先

資產遠勝分居二、三名的花旗和美林…

位於倫敦的Scorpio公司表示,去年瑞銀為客戶管理的資產總值比前一年成長22%,達1.61兆美元,在受訪的180家銀行中排名第一。分居第二、三名的花旗集團和美林公司則分別成長9.8%和10%,管理的資產各為1.44兆美元和1.21兆美元。

按當地貨幣計算,前十大財富管理銀行管理的資產中位數成長14%。

Scorpio合夥人道維說:「私人銀行的表現和市場表現有直接關係。

現在市場獲利相當高,銀行資產管理部門有點自滿。」去年歐洲道瓊STOXX 50指數上漲10%,美國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也上漲14%,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 (MSCI)世界指數已連續四年上漲,去年在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帶動下,更勁揚18%。

財管火紅

上季賺15億瑞士法郎 貼補三分之一獲利…

瑞銀執行長伍夫里(Peter Wuffli)說,到2010年時,全球富豪資產管理市場將成長30%,投資金額至少100萬美元的客戶資產從2005年的50兆瑞士法郎,大幅成長至去年的66兆瑞郎(53 兆美元)。

私人銀行蓬勃發展,也為各家銀行貢獻不少獲利。在瑞銀上個月公布的季報中,獲利為32.8億瑞士法郎,是連續三季下滑,但財富管理部門卻逆勢成長18%,稅前獲利高達15億瑞士法郎,為瑞銀貢獻三分之一的獲利。

另外,Scorpio在報告中特別指出瑞士私人銀行皮克泰(Pictet & Cie),旗下管理的資產總值大幅成長31%,首度躋身全球前十大私人銀行之林。

經濟日報2007.06.22

奢侈品行業危機四伏?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撰稿人范妮莎•弗瑞德曼(Vanessa Friedman)

在被金燦燦的財富泡沫包裹的奢侈品行業中(盡管它以前從不知道,但所有人現在都認同這點)中,舊市場正挖掘著新的財富,而新市場興起的速度,也比舊貨幣的消失更快。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至少英國《金融時報》第三屆國際頂級時尚品牌行業年度高峰會 (FT Business of Luxury Summit)的參與者——所持的悲觀態度顯得不可思議。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魔鬼可能正現身於此。

驚人增速的背後

「設想一下,」Chloe首席執行官拉爾夫•托萊達諾(Ralph Toledano)在此次峰會上做主要講話時表示,「如果一個人在一年之內體重增加3倍。他會怎樣?他會死。」 托萊達諾大概是在討論Chloe驚人的增長速度——過去5年,該公司每年增長40%——,這個比喻有些令人奇怪。「我們幸存了下來,」他繼續說道,「但非常痛苦。」這顯然是成功所付出的代價,此時,它需要重新思考後台辦公室和人事方面的問題了。

托萊達諾並非唯一關注奢侈品行業目前高漲熱潮背後的下行趨勢的人。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s)歐洲分公司董事長弗朗索瓦•柯裡爾(Francois Curiel)也提到了該拍賣行決定改組時所經歷的痛楚。為了利用其全球地位,該拍賣行曾決定從地區性組織結構改組為基於產品類別的結構。他表示,該公司用10年時間完成了改組。盡管此次改組令佳士得在全球拍賣市場的市佔率從45%提高到了54%,但其間經歷了「很多艱辛;非常復雜。」

與此同時,穆寶莉(Mulberry)首席運營官利薩•蒙塔古(Lisa Montague) 談到她的品牌從本地走向全球時表示:「我們正走在路中間, 我們需要走到另一側,才能不被卡車撞到。」

她正在討論穆寶莉向美國擴張時所引發的陡峭的學習曲線,以及贏得新客戶所需的消費者教育程度(這令它們吃驚),但與這些人有什麼關系呢?危險似乎正逼近所有的奢侈品旗艦公司。甚至連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執行長斯坦尼斯拉斯•德•奎爾齊茲(Stanislas de Quercize)也開始擔心起來。他談到一個事實,在全球珠寶銷售市場,有90%是無牌商品。這意味著,他和卡地亞(Cartier)、蒂凡尼(Tiffany)和古姿(Gucci)等品牌的同行僅取得了10%的客戶基礎。他指出:「這是一場犯罪。」

潛在的市場危機

經濟學家們幫不了忙。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他認為奢侈品市場面臨的最大單一威脅,是美國針對其最大借貸國——中國所實施的貿易制裁。

「過去3個月,我已經在國會面前做過3次證了。我現在告訴你,國會就要採取措施了,」他表示。「我覺得有60%的概率,這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後果將是美元大幅貶值。」鑒於美國消費者仍被視為奢侈品預測銷量的支柱之一,因此這是一個不小的災難性預測。

但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和古姿(Gucci)首席執行官馬克•李(Mark Lee)都認為:更為糟糕的情況是「再發生一場像9/11一樣的恐怖主義襲擊;心理作用將凍結一切」,馬克•李稱。古姿的增長速度幾乎是其3年前預測速度的兩倍


顯然,保持市場領先地位的最好方法就是假設,它很快就會被其它品牌奪走。

奢侈品做任何事都是做秀?

然而,奢侈品行業挺進符合道德和環保領域的緩慢步伐能夠趁著消費者(和威尼斯人)的太陽仍熱燦爛時,發揮作用嗎?「奢侈品行業與慈善界的關系一直不融洽;保持第一名實際上沒有必要,而幫助人則非常必要。但僅僅因為這看起來像做秀並不意味著你不應當去做;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做秀,」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集團董事副總經理約翰•胡克斯(John Hooks)在談到為何阿瑪尼決定參與搖滾明星波諾(Bono)發起的Red工程時稱。他表示,利他主義仍然只是其中一部分。「參加這項活動受到了商業利益的驅動。我們認識到了消費者興趣,於是就參加了活動。」 Red是一項旨在戰勝非洲艾滋病和肺結核的活動。

「千萬別低估奢侈品消費者,」豐田汽車歐洲首席運營官蒂埃裡•東布拉爾(Thierry Dombreval)稱。他表示,凌志(Lexus)混合動力車占該品牌歐洲銷量的30%。「他們不僅僅是在炫耀。他們明白混合動力車的有形好處(在排放控制方面)和無形好處(會被人們視為較早一批使用混合動力車的人)。」

「確實是這樣,但買雷克薩斯混合動力和生物化妝品的消費者也穿毛皮大衣,」巴黎春天(Printemps)奢侈品採購主管邁利恩•博雷爾(Mylene Borrel)心存懷疑地表示。

「我一點也不關心這個,」東布拉爾表示。

因此,或許我們還沒有到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McArthur Glen的主席JW•肯普弗(JW Kaempfer)有另一種想法:「人們喜歡在感覺良好的地方購物,」他表示,「博物館在哪兒能賺到大錢?在商店裡。」文化可以成為奢侈品消費者的推動力量——這是個比倫理道德更容易的賣點。

胡克斯聳聳肩,意思是,我們不是天使。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指數急速衝高 台股基金悉數敗陣

富達台灣相對出色 缺金融傳產股淪為後段班

台股4個交易日大漲500點,台股基金卻全被大盤打敗了,統計國內股票型基金近1周報酬率平均僅1.39%,最高也只有3.1%,低於大盤的4.5%漲幅,不過,不少法人認為這波外資只是先遣部隊,若要有心投資台股,資金勢必回歸電子股,因此待電子股動能擴大,台股才有機會站穩這波高峰。

形勢翻轉

從這一星期來國內股票型基金表現來看,今年以來報酬率最高的基金,短線表現幾乎都掉到後段班,台股狂飆這段時間,報酬率最佳以富達台灣3.16%居冠,其次為遠東大聯科技2.98%及摩根富林明旗下3檔台股基金。觀察這些基金主要持股,富達台灣為價值型選股,包括南亞、國泰金都是主要持股,剛好搭上這波抬轎火力部隊。

季底作帳跡象闕如

至於像是近期受投資人偏愛的明牌台股基金,雖然以今年以來報酬率來看,普遍都在3成左右,但因為重押中小型電子股,手上幾乎沒有金融股持股,中概股也是少之又少,導致這次報酬率幾乎都是後段班,嗅不到季底作帳的味道。

不過滙豐龍鳳基金經理人黃世洽表示,台股若要上萬點,佔權重最大的科技股走勢,將是至要的關鍵。而一旦科技股的攻勢展開,韓國與台灣指數表現也會令人刮目相看。

此外,從3月份的美林到近期瑞銀證券外資論壇,常邀請基本面不錯的公司參與,如美林邀請對象電子、金融、傳產,而瑞銀的邀請對象有網通、零組件廠和中概、資產等公司為主,這些受邀企業往往成為外資買超重心,也讓今年外資論壇概念股成型,成市場中另一股人氣指標。

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侯明甫則提醒投資人,可以觀察近期外資在亞洲地區買賣超狀況,其實,台股近日表現就好像前陣子的泰國、韓國,在外資推升下所演出的大漲行情。今年以來國際資金充沛,台股漲幅略微落後亞洲其他國家是相對便宜的投資標的,侯明甫強調,台股近期後勢須留意外資買超亞洲的動向,若外資於亞洲各國均有大量買超,則此波多頭將可延續,但若只是在亞洲如韓國、日本等國間資金輪動,則投資人須留意短線回吐風險。

留意外資買超動向

寶來投信股票投資研究處副總胡曼玲表示,今年以來到6月11日,台股漲幅才7.2%,漲幅明顯落後其他亞股,由於政策明顯偏多、台股本益比又低於鄰近國家,加上MSCI調升權重有利長期投資資金進駐,大盤下半年高點可期;預料電子股將驅動台股逐步加溫,非電子股在除權息旺季即將到來,高殖利率、低本益比的題材也會發酵。

日式泡沫危機 恐在中國重現(轉載)

1990年代的中國大陸市場和銀行體系,因為與世隔絕而能避免陷入亞洲金融風暴,但分析師警告,如今大陸條件漸趨成熟,很可能發生類似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危機,並對全球帶來重大衝擊。

和日本當年的情況類似,大陸股市和房地產價格正急遽攀升,銀行大量放款以興建商場、辦公室大樓和公寓建築,但處處可見空屋。儘管大陸當局警告經濟可能過熱,且採取冷卻投資與放款措施,但效果有限。

分析師說,最可能觸發危機的導火線將是大陸脆弱的銀行體系累積的呆帳。

知名經濟學家謝國忠說:「大陸的銀行體系仍依賴擔保品,但擔保品的價值全被高估…如果泡沫破滅,就會出現像1990年日本的銀行危機。」

以大陸現在對全球製造、金融市場和商品漸增的影響力,這種危機的衝擊將擴散到全球。

今日大陸有許多因素和當年日本相似:銀行存款報酬偏低、資金氾濫、股價暴漲、房地產價格節節上揚。短短兩年前,上海和深圳股市市值只有人民幣3.2兆元(3,930億美元),如今已激增到17兆元。目前雖然未出現危機,但快速成長底下卻暗潮洶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培帝斯(Michael Pettis)說:「現在正處於『甜點』(sweet spot),一切都在最佳狀態。但我們不應假設這能持續保持。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經歷如此快速的成長而不間歇出現危機。」

表面上現在大陸的銀行體質比以往都好,據官方數字,2007年第一季銀行呆帳只占整體放款約7%,遠低於幾年前的40%到50%。但呆帳比率減少的部分原因是整體放款激增,且統計數字不包含瀕臨呆帳邊緣的所謂「關注類貸款」。據估計,如果計入這類貸款和已註銷的呆帳,實際的問題貸款可能三倍於官方數字。

惠譽評級公司駐北京分析師朱夏蓮說:「風險是存在的。我們在各處走動,看到北京有這麼多空大樓。我們知道官方統計未反映一些事倩。」

大陸1月到5月的新銀行放款高達人民幣2.1兆元,是2006年全年的三分之二。中共當局5月報告建築業與工廠投資仍以雙位數成長後,隨即緊縮信用並宣布今年來第四度升息。

經濟日報2007.06.22

中國放寬境外金融投資限制(轉載)

英國《金融時報》雅米爾•安代利尼(Jamil Anderlini)北京報道

隨著中國政府希望減少激增的外匯儲備,並為中國公民提供更多投資渠道,中國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將首度獲准投資境外股票和債券。

中國證監會(CSRC)最近發布新規,允許中國110餘家證券公司和57家基金管理公司申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配額,以投資境外證券。

截至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大約有1380億美元;2006年末,證券公司管理的資產有840億美元。自試行計劃去年推出以來,到目前為止,除了18家銀行和3家大型保險公司以外,基金管理公司中只有上海華安(Hua-an)一家獲准進行海外投資。

中國政府向這些機構發放了近190億美元的QDII配額,但只有少量配額得到使用,因為中國讓人民幣緩慢而穩步升值的政策使境外投資不具吸引力。

政府希望通過擴大計劃,激發投資者更大的熱情,讓他們熱衷於交易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股票。這些企業目前在內地的股價大約是香港股價的兩倍。造成這種價格差異的原因是,中國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而且缺乏投資渠道,從而促成了中國內地股市的投資熱潮,市值在過去兩年中翻了兩番。

匯豐銀行(HSBC)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指出:「香港和內地上市股票之間目前存在非常好的套利機會,因此,這是一個銷售境外股票基金的大好時機。」

受到監管政策變化的消息推動,涵蓋在港上市內地股票的香港恆生中國企業指數(HSCEI)昨日上漲2.5%。

預計在港上市的所謂「H股」公司將是QDII機制的最大受益者,因為內地基金管理公司對它們已經很熟悉。

一位駐北京的基金經理人表示,中國所有最大和最好的基金公司已經准備好了自己的QDII產品,只等許可證的下發。這位經理人指出:「我們能獲得的配額越大越好。」

擴展QDII計劃,是中國向開放封閉的資本賬戶邁出的又一步,其目標是循環利用中國龐大而迅速增長的外匯儲備中的部分資金。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價值投資PK成長投資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德博拉•布魯斯特(Deborah Brewster)

七年來,推動股市上漲的一直是價值投資,而非成長投資。而在這期間,沒有幾家基金管理公司比T Rowe Price更能輕鬆駕馭這個周期了。

投資者不斷將資金投入到這個總部位於巴爾的摩的保守型基金公司。過去兩年來,該公司管理的資產已經增加了近50%,達到3500億美元。而公司本身的股價在過去三年內也已近乎翻番。

在網路熱潮期間,該公司拒絕參與,在當時曾顯得落伍。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成就了該公司的福氣。

該公司的旗艦產品——250億美元規模的Equity Income基金自1985年問世以來,就一直由布賴恩•羅傑斯(Brian Rogers)掌管。2004年後,羅傑斯已成為公司投資長,並於去年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羅傑斯是少數幾個業績持續強於大盤的基金經理之一。自1985年以來,他的基金年均回報率超過了13%。巧合的是,這也是對沖基金同期創造的平均回報率。

和其他人一樣,羅傑斯也相信股市早就該從價值型股票轉向增長型股票了。他說:「市場的價值結構現在正向增長型股票傾斜,也可能向大型股傾斜……這一轉變所需要的時間已經比大部分人預期的長了,因為這些轉變總是這樣。」

作為一個價值型投資者,他在增長投資周期內如何管理資金呢?

他表示:「你會逐步改變傳統的做法,而你的投資戰略不會出現重大的變化。這其中很多事情很容易做到。」

比如,在過去兩年,羅傑斯和其他一些一流的價值型基金經理一樣,一直在大舉買入通用電氣(GE)的股票。現在,這只股票已經是他投資組合中比例最大的一只。

「我將通用電氣與我們當地的電力及公用事業股Constellation Energy進行了比較。後者本益比率21倍,股息率1.8%;而通用電氣本益比只有15倍,股息率為3%。你說那一個股票更便宜?」

他也將通用電氣和花旗集團(Citigroup)進行了對比。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花旗一直在他的持股之列,目前的股價比較疲軟。兩家公司的前任CEO都是近乎傳奇的人物——通用電氣是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花旗集團是桑迪•威爾(Sandy Weill)。

「花旗集團的很多問題都與領導人有關。它的營業額很大,是個龐大的機構,有好幾十萬名員工。管理這樣的機構很困難。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經營這麼大、這麼全球化的一家公司呢?我認為這是個根本性的問題。」

「接桑迪•威爾的班,這是個很艱巨的任務,這是查克面對的最大挑戰。但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個非常用心的管理團隊更能讓某只股票表現出色了。我認為,花旗集團的管理層非常關注外界如何認識該公司。作為如今的投資者,那就是你該賭一把的東西。」

「在通用電氣,他們關注公司的實際表現和旗下業務的盈利能力。公司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採取了大量措施來改造業務,它們的財務表現一直都很好。但它們的股價表現並不是一直同樣強勁。投資者對此很奇怪,什麼時候市場才會注意到通用電氣的良好表現呢?」

羅傑斯管理的Equity Income基金投資組合中有120多只股票,而每年的換手率不到20%。(一般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年換手率接近100%。)

羅傑斯樂於談起他在選股時犯的錯誤,其中包括在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身上犯的錯。

「永恆的價值陷阱,」他笑著說,「現在它有70億美元的市值,屬於一個小盤股。30年前它大概有250億美元的市值,而那時的錢很值錢。當時我們並不知道的是,它們的傳統膠卷業務是多麼快地跌落谷底,而它們又不能通過數位業務替代以前的盈利能力。」

T Rowe Price並不是有名的維權投資者,但有一種事情會讓它憤怒,那就是私人股本公司槓桿收購的趨勢。最近它已經投票反對了好幾樁此類交易。

「有管理層參與的槓桿收購(並將某家公司私有化)的發展態勢讓我們很喪氣。那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沖突……它可能不會為股東們帶來最理想的價格,」羅傑斯說。

他認為,先將一家公司私有化,過幾年再以更高價格重新上市的做法,讓私人股本公司發了財,管理層可能也沾了光,但股東未必得到好處。


他還認為,私人股本行業正處在泡沫之中。「這讓我想起了上世紀80年度末我們曾看到過的那麼多交易活動,而不久之後德崇證券(Drexel)就破產了,影響迅速擴散,經濟開始放緩。現在那些人的行為、交易的數量、競購、沒多少文化的特征,以及黑石(Blackstone)執行長史蒂夫•施瓦茨曼的生日派對等,與過去有什麼區別?」

與其保守型投資理念一致的是,T Rowe Price幾乎一直是完全靠自身的有機增長來壯大,而它在巴爾的摩的鄰居Legg Mason則主要靠收購來擴張。看上去,這一點今後也不太可能改變。

「市場上有大量的增長機會可供我們利用,讓我們無需進行大的收購,」羅傑斯說。他也指出,資金流入量如此之大,以至於該集團幾乎陷入資金多到超出其管理能力的危險境地。

「作為投資者,我們的觀察結論一直就是:要想交易取得成功,非常難。歷史上,未能兌現協同效應承諾的案例比比皆是。看看戴姆勒(Daimler)吧:花了300多億美元買下克萊斯勒(Chrysler),卻要以70億美元賣掉了。失敗要比成功更常見。」

「有時我們也會想,在固定收入業務方面是否存在合適的交易機會?我們會考慮這些,但我們也能通過有機增長來實現。此外,固定收入業務方面的情況是:那些業務的收購價格都很高,但它們的收費比股票業務低。我們會考慮合適的固定收入交易嗎?當然會。我們會進行這樣的大型交易嗎?不。」

羅傑斯表示,固定收入業務——特別是定量固定收入業務,是他預期公司將實現增長的一個領域。非美國投資者的資產也在快速增長,它們所托管的資產總額已有240億美元左右。

對於對沖基金這個如今的市場寵兒,T Rowe Price不大可能感興趣。「如果那是個龐大且供不應求的市場,而我們剛好又有相應得獨特能力,那我們會進入的。如今,對沖基金業是個龐大的市場,但絕對不是供不應求的。這個行業有8000家競爭對手,8000個基金。我們在這方面有獨特的能力嗎?這並不清楚。」

對投資者來說,如今的良好價值是什麼?

「優質的固定收入投資產品並不昂貴,因為息差非常狹窄,而且人人都想承擔信貸風險,沒有人想要10年期的國債,」羅傑斯說。

「大的增長型公司價格相對便宜。歐洲股票估值合理,與美國住房行業有關的一些事情正有趣起來,因為很多此類股票都已經回調了。」

「問題是:商業房地產方面將會發生什麼變化?脆弱的跡象已經出現了。有沒有住宅類房產下跌而商業地產不跟隨的可能呢?」

「但市場估值總體並沒有那麼高。我相當樂觀,並且已經感覺到今年將是個好年景。去年,標準普爾指數上漲了15%,我曾預計今年不會象去年那樣利潤豐厚。今年,市場已經上漲了7%到8%,企業盈利狀況一直不錯,看樣子並不壞。」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出爐 印度孟買首次入選

《印度時報》19日援引萬事達國際組織日前公布的一項全球城市金融狀況調查及全球十大金融城市排行榜說,亞洲城市在排行榜中佔據三席,印度孟買更是首次進入榜單。

根據萬事達國際組織的排名,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依次是倫敦、紐約、芝加哥、法蘭克福、東京、首爾、巴黎、馬德裡、米蘭和孟買。

據悉,該組織是通過5項指標來考察全球各主要城市的金融狀況的,即金融服務網絡、股票交易量、債券交易量、衍生產品交易量和商品合約交易量,每項指標權重相同。其中,金融服務網絡衡量的是城市中的全球性銀行機構、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的數量及布局情況。

萬事達國際組織表示,這些排名前列的城市都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交易中心,也是資本匯集的地方,但該組織在排位時也考慮了各城市的具體情況,例如股市或債市的表現。孟買的排名靠前,主要得益於其巨大的股票交易量和金融服務業的良好表現。

此外,萬事達國際組織還公布了一項『全球商業中心』前50名的榜單,倫敦、紐約和東京排在前三甲。中國有3個城市上榜,分別是香港(第5)、上海(第32)、北京(第46)。

這項排名比較的是各城市的法律及政治框架、經濟穩定性、知識創造力、信息量、做生意的難易程度等,同時也考慮到了資金流量和商業交易量。

台灣外包業的競爭力(轉載)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諾基亞(Nokia)理應為其最新款手機感到驕傲,那些「材料與技術的巧妙融合」。但至少其中的部分榮耀應歸給不那麼知名的鴻海集團(Hon Hai)——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

鴻海集團的大本營台灣,吸引了大量個人電腦和電子產品制造商。成本自然是個重要因素:咨詢公司Visiongain估計,企業可以削減10%至20%的材料成本(這是企業最主要的開支),還可將勞動力成本降低5%至10%。不過,這裡還有其它優勢,包括專業知識和將手機推向市場的速度。以更低廉的成本開發更廣泛的產品,意味著降低了企業遭受重挫的可能性。此外,這些制造商的全球影響力,使它們成為全球性公司的完美合作伙伴——特別是在這些全球性公司加大在新興市場的銷售力度之時。

手機外包業繼續向價值鏈的上游環節移動,進入了設計、零部件採購和研發領域。這一方面反映出大型手機制造商面臨的利潤壓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代工制造商實力的不斷增強。它還說明了向新興市場銷售手機的趨勢,這些市場的手機往往是低端產品,更樂意進行外包。Visiongain估計,到2010年,幾乎半數的手機產品將被外包出去。目前這一比例是30%。

這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礙,包括台灣政府限制台企到大陸投資——台灣製造商通常利用在大陸的工廠來提高產量。至少有辦法可以繞開這一障礙,例如在香港成立子公司。令諾基亞等集團更為擔心的是,這些製造商開始進軍中國的品牌產品。考慮到後者的效率和規模,在一些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上,它們將成為可怕的競爭對手。對投資者而言,有奇客才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無疑會帶來回報。過去12個月,雖然諾基亞股價升幅達到頗為可觀的35%,但鴻海的股價已上漲了67%。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大陸資金追捧,多頭戰鼓響 香港恆生上看2萬5千點(轉載)

大陸資金持續流入香港,人民幣匯率屢創新高,紅籌股回歸A股七 月啟動,加上香港特首曾蔭權釋出AH股跨境交易等多項利多,統統 出籠,港股提前歡慶香港回歸十周年,下半年多頭行情戰鼓咚咚響, 布局港股或香港基金的投資人,可要抱牢。

成交值破千億港元端午佳節前,港股周一創出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港股成交 值首次突破千億港元,香港券商指出,市場依然擔心大陸會有宏觀調 控政策出爐,資金持續流入香港炒作國企和紅籌股,傳聞中的溫州資 金不容忽視,尤其是紅籌股七月即將回歸A股,在A、H股折價幅度 四○%至六○%之間,國際資金會追捧價格相對低的紅籌股。

漲幅落後台灣上海今年以來,香港恆生指數漲幅不到四%,比起台灣和上海的漲幅落 差甚多,有些投資人納悶港股下半年到底有沒有賺頭,是否該將資金 回流台股?香港台資券商認為,投資港股是資產配置的概念,上半年香港和台 灣沒什麼漲,倒是上海股市漲得凶,然而上海股市漲過之後,國際資金慢慢回流本益比低的台股、港股,輪到台股開始大漲了,相信今年漲幅落後的香港股市很快就會輪漲。

端午節站上二萬一千點今年下半年香港股市有不少利多消息,七月是香港回歸十周年,紅 籌股中國移動也趕在七月回歸A股,為紅籌股帶來新行情。

同時,香港特首曾蔭權也提出中港兩地正在研究上海和香港兩地跨境交易的可能性,也就是香港上市公司可以在上海股票市場交易,同樣地上海上市股票也可以在香港交易市場交易,雖短期內不會實施,但卻充滿想像空間,一旦此政策實施,中、港股市資本市場將快速擴大,加上大陸境內資金充沛,若蜂擁追捧港股,H股股價將會快速追上A股。

下半年香港恆生指數漲幅會有多大?是投資人較為關心的。香港信德主席何鴻燊認為,恆生指數今年內可挑戰二萬五千點,且他個人並不認為港股會泡沫爆破。

兆豐證券(香港)執行董事吳德生更樂觀地認為,若中國股市持續上揚,未來一、二年內,可看到港股飆上三萬點。

投資人不免認為港股飆上三萬點似乎有些預估過高,然而去年港股在一萬三千點時,不少散戶投資人也未曾想到港股會衝破二萬點,如今不過一年的時間,港股當前已經站上二萬一千點。

不過,提醒投資人,投資港股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由於香港與陸股連續日益加深,H股、紅籌股等中資股成交量已占總成量的六成, 一旦陸股有回檔,港股多少仍會受到影響。

本益比仍在合理範圍保德信大中華基金經理人黃素麗則表示,港股與陸股間的連動性並 不如想像中強,今年以來恆生指數與滬深三○○指數的相關係數為○ ‧二七,小於恆生指數與道瓊工業指數相關係數的○‧六○八。

她強調,港股無論在本益比、股利殖利率等股市評價都在合理範圍內,基本面仍屬穩健;同時,港股將因QDII而受惠,目前唯一與銀監會簽訂合作協議的只有香港,在H股與A股間價差仍大的情況下,香港市場可望成為此波資金流動的最大受惠者。

(2007/06/20)

2006年中國西藏自治區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元

記者20日從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06年,中國西藏自治區人均GDP達到10396元人民幣,首次突破10000元。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表示,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來,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通過西藏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推進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據介紹,2006年,西藏自治區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90.05億元,連續6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35元,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向巴平措還介紹說,目前西藏自治區將改善農牧民生活作為首要任務,投入巨額資金,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

據介紹,西藏自治區目前致力於新農村建設,去年有5.6萬戶、29萬農牧民喜遷新居。『我們將通過5年的努力,大力改善農牧區基礎設施條件,使全區80%以上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新房,喝上乾淨衛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寬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電,享受到基本的現代生活。』向巴平措說。

同時,向巴平措表示,西藏長期實行農牧民免費醫療政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西藏農牧區沒有任何稅收。

此外,西藏還對農牧民子女上學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目前,西藏所有的縣完成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49個縣完成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64個縣完成掃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