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全球將面對糧食短缺?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珍妮•威金斯(Jenny Wiggins)、哈維爾•布拉斯(Javier Blas)倫敦報道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聯合國(UN)在10月16日舉行年度「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慶祝活動,提醒人們關注全球還有8.54億營養不良人口。聯合國警告,「還有太多人在挨餓」。而這一警告似乎比以往更為焦慮。
隨著小麥、玉米和大米等主食需求日益上升,推動糧食價格上漲,為挨餓人口尋找糧食正成為一項日益艱巨的任務。這導致所有國家(無論富國還是窮國)都在競相爭奪糧食供應。
對於那些已經在與政治動蕩、乾旱或戰爭相抗爭的國家而言,糧食安全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但自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全球糧食短缺以來,這是較為穩定的國家首次也在為糧食安全感到擔憂。英國商業農民團體(Commercial Farmers Group)主席亨利•費爾(Henry Fell)表示:「全球局勢正在傳遞這樣的信號:我們正在走出糧食供應豐富期,進入一個糧食供應更為短缺的時期。」

能否養活本國人民
隨著農業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創紀錄高位,食品生產商們也相繼抬高價格。法國奶製品集團達能(Danone)本月就表示將提價10%,成為最新一家反映成本上升嚴峻態勢的公司。隨著這種現象的出現,世界各國開始質疑它們能否養活自己。
小麥和牛奶價格已飆升至歷史新高,而玉米和大豆的價格也維持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水平之上。大米和咖啡的價格躍升至10年高點,某些國家的肉類價格最近上漲了50%。
「世界正在逐漸喪失以往用來抵御(市場)嚴重動蕩的緩沖器,」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糧食貿易司司長阿普杜勒禮薩•阿巴斯安(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現在有一種恐慌的苗頭。」
有些糧食價格上漲是由於暫時性問題或動植物疫情所致,如澳大利亞的乾旱和中國的豬藍耳病。但隨著中國和印度日益富裕的人口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亞洲存在更為持久的需求增長;生物燃料業也一樣。這些進展將在中期內對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到2010年,生物燃料業將有望消耗美國玉米產量的30%左右。
世界糧農組織估計,在下一個10年內,那些結構性新趨勢將會把農業大宗商品價格從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向上推升20%至50%。

誰獲利,誰失利
對於那些糧食在總進口中占較大比例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個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糧價的上升傷害了貝寧和尼日爾等非洲較貧窮國家的利益,同時也傷害了從孟加拉到中國自身等眾多亞洲國家以及中東部分國家的利益。
這些難題非常複雜,因為在消費者總支出中,糧食的重要性與收入水平負相關(見圖)。例如,IMF稱,根據經濟學家的計算,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消費籃子」中,糧食比例占60%以上,在中國為30%,而在美國僅為10%。
對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阿根廷和納米比亞等出口糧食和其它大宗商品的國家而言,價格上漲在宏觀經濟層面十分有利可圖,對於參與其中的企業和農民也很有利。但那裡的消費者卻要遭殃。意大利所需硬小麥的一半左右需要進口,因而在今年夏天,人們就走上街頭,抗議意大利面、面包和牛奶漲價。

限制糧食出口
因此,有些糧食出口國已開始限制出口數量,推遲出口銷售,或對某些農產品征收限制性出口關稅,以保證當地市場供應,避免糧食價格上漲帶來政治影響。
俄羅斯即將在12月份舉行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曾表示,他「很擔心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而俄羅斯政府已引入了小麥和大麥出口稅,並正在探討進一步提高關稅。同時,在俄羅斯政府的壓力下,俄羅斯食品零售商已同意凍結某些基本食品的價格,幫助抑制通貨膨脹。
鄰國烏克蘭正在考慮針對玉米、大麥和小麥實行出口配額制。
同時,糧食進口國已開始設法提高國內產量,或者設立緊急儲備,作為抵御糧價大幅上漲或糧食短缺的緩沖器。例如,巴基斯坦計劃進口比往常更多的小麥,以保證有足夠的糧食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印度也購買了高於必要水平的糧食,以建立自己的儲備。
歐盟(EU)已經暫停「休耕補助」(set-aside)規定:即禁止農民在其10%的土地上種植穀物。制定這些規定是為了防止生產過剩,但歐盟委員會現在擔心會出現穀物供應不足。然而,在美國,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卻反對過早允許從保護與儲備計劃(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中釋放土地。這個計劃類似歐盟的休耕補助規定:向農民提供補助,要求其不在其耕地上進行農業種植。
分析師和交易員們表示,在2008種植季,農民可能放棄種植棉花,轉而種植更多的小麥,並減少種植玉米、大麥和大豆。這意味著雖然小麥價格可能會在明年下降,但棉花、玉米等農作物的價格可能會由於供應減少而躍升。

如何應對「糧食赤字」
國家財政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大量進口糧食的國家已開始提高其支付給糧食生產者的補貼,以彌補較高的成本,並取消進口關稅。華盛頓智庫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補貼問題專家阿赫塔•艾哈邁德(Akhter Ahmed)表示,國際農產品價格與糧食進口國的補貼成本直接相關。他警告稱:「最近的價格上漲將耗盡政府預算。」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低收入「糧食赤字」國明年將花費280億美元用於進口穀物,較2002年增加了一倍。該組織在其最近發布的《糧食前景與食品局勢》(Crop Prospects and Food Situation)報告中表示:「出口價格上漲加上運費飆升,正在推高發展中國家面包和其它基本食品的價格,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了社會動蕩。」
埃及政府曾於1977年提高麵包價格,引發了「面包暴動」。埃及政府上月表示,鑒於目前全球小麥價格不斷上漲,它將增加對面包制造商的補貼。
誠然,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降低補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阿巴•奧豐(Abah Ofon)表示,對摩洛哥等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上下的國家而言,小麥是人們的主要糧食,因此「現階段取消補貼就等於政治自殺」。
在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對農民的補貼,以增加農業產量。由於去年中國的豬肉和牛奶價格大幅上升,這兩個領域獲得的補貼力度尤其大。中國政府還計劃增加對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學生的伙食補貼,並削減了大豆的進口關稅,以壓低價格。

美歐推動糧價上漲
大宗商品分析師認為,目前價格上漲的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和歐洲。他們表示,最近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大力補貼,已經令許多其它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無利可圖,因為它們發現難以與歐美展開競爭。
高盛(Goldman Sachs)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傑弗裡•柯裡(Jeffrey Currie)表示,由於全球農產品供應遠遠落後於需求,美國和歐洲以外相對較低的農業投資正反過來影響歐洲和美國消費者,其形式就是食品價格上漲。
世界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是歐盟(以法國、荷蘭、德國和英國為首)和美國,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緊隨其後。

「美國和歐洲以前是輸出農業緊縮,現在它們又在輸出農業通脹,」柯裡表示。
IMF補充表示,西方國家的生物燃料政策也是導致當前糧食問題的原因之一。該組織在最近一期《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表示:「一個國家一手推廣生物燃料、一手保護農民的政策,可能增加另一個國家(可能是較貧困國家)的食品進口支出,進一步增加了通脹上升或經濟增長減緩的風險。」
該組織表示,如果美國和歐洲降低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生物燃料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且對環境的危害更小)進口生物燃料的壁壘,上述影響將會有所緩解。

中印將更加依賴糧食進口
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之前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開始增加糧食進口量,全球市場對農業原材料的需求有可能進一步上升,從而增加全球在吃飯問題上面臨的挑戰。世界銀行(World Bank)經濟學家唐•米歇爾(Don Mitchell)表示:「盡管中國和印度相對能夠糧食自給,但一些經濟學家懷疑,隨著居民收入增長,這一局面是否能夠持續。他們認為,中國和印度對進口的依賴度將大幅上升。」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印度將進口更多小麥,而中國將增加粗糧進口,以便為牲畜飼養業提供飼料。預計這兩個國家還將增加食品生產所需的油料進口,如棕櫚油。世界銀行預計,2000年至2030年,要想滿足預期的全球需求,穀物產量需要增加近50%,肉類產量需要增加85%。
發達國家也不能幸免。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署(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在去年12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承認,食品安全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問題」。
倫敦智庫Chatham House的凱特•貝利(Kate Bailey)表示,由於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英國的食品供應正在面臨「巨大轉變」。她補充道,政策制定者或許需要重新將食品視為一項「戰略資產」——甚至在這個自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以來一直無法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