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信評機構頻頻失靈 投資人自求多福

2007/11/28
這些日子裡,信用評等機構的表現頻頻失靈,未來 的工作可能更加倍極艱辛。
因為低估了次級房貸擔保證券的風險,幾家大型信 評公司,如穆迪,惠譽與標準普爾公司飽受抨擊。國會 對這項行業進行了審慎的檢驗,並於2006年通過了管理辦法。現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正採取行動,調查他們在核定抵押貸款擔保證券評等時,是否確實遵守適當的程序。
更有分析師正在討論,這項信評行業該如何進一步改善。
看來這些核定證券信用評等的人員,也正等待著別人為他們的行為核定信用評等。
那麼評等的結果是什麼呢?其實並不確定。能夠確定的是,少有人對現在的情況感到滿意。這些信評機構的工作型態即使沒有破產,至少也已動搖。
至於要如何改善,已變得愈益困難,但是點子卻並不稍缺。
重要的一點是,取消公司付費制度。許多人認為, 穆迪及其他信評公司接受被評等公司付費,便造成了極大的利益衝突。但企業界則強調,目前的制度可為投資人省錢。
穆迪公司主管Anthony Mirenda說,重要的是如何減緩利益衝突。他說穆迪公司使用了幾項安全制度,包括由委員會核定評等。公司的分析師也不涉入與受評等公司討論費用。
標準普爾公司執行副總Vickie Tillman於9月告訴參院委員會說,若受評等公司不支付費用,則投資人就必須付費訂購,而非免費。
標準普爾公司發言人說,公司已經強化了信評標準,也增加了複審的次數,還修改了分析的模式。同時,公司還對證券發行公司及提供數據的完整性,進行了調查。
此外,亦有分析師提出另類構想:讓投資人自行決定。何不就讓一組機構投資人設立自己的信評機構?
分析師還強調,投資次級房貸虧損的問題,證券發行公司與投資人也應共同承擔過錯。而這些證券發行公司與投資人未來也仍將依賴這些信評機構。
華爾街日報於本月初也報導,因為許多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價值根本難以評估,所以某些銀行與避險基金明知評等可能有誤,卻仍依賴這些信用評等。
華爾街日報於11月9日報導指出,信評機構於未來幾周,可能調降數以百計與抵押貸款有關投資工具的評等,這些投資工具價值數百億美元,可能導致市場進一步不安。
無論如何,投資人與信評人員仍然相互依賴。但因 意外虧損使得華爾街的執行長不斷受創,SEC也持續對該 行業進行調查,預期國會議員與主管機關將持續緊釘糾 正信評人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