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PPI攀高 成通膨熱門指標PPI攀高 成通膨熱門指標

【經濟日報╱香港特派員/李春】2010.06.21
中國大陸經濟今年以來首重的指標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但到了6月間,風向巳轉,不論是物價指數已到高位,還是說通膨壓力縮減,CPI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反而是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開始坐大。
經濟學的層面上,PPI是以反映工業品出廠價格變動數趨勢,折射生產領域價格的變動,或預告通膨,或示警通縮。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公布經濟數據,PPI都只是CPI的配角。原因在於CPI更直觀地反映物價變化,PPI還要傳導。但為何在CPI漲幅創近19個月來新高,又首次突破當局劃下的物價漲幅3%調控紅線,反而不受重視了呢,CPI的環比是在下降了0.1%,預示物價上升開始放緩。這一數據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相對減小。
而中國的PPI在去年12月由負轉正,經連續六個月正增長,漲幅由1.7%,逐月升到上月5月的同比上漲7.1%,創下今年以來新高,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PPI的走勢一下子就更受關注。
PPI的上漲,由不同分析,有說是恢復性上漲,因為去年有金融危機,生產下滑;有說是受「翹尾因素」的影響;還有說主要國際原料市場的影響,由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急漲帶動。較客觀地看,PPI上漲受多重因素影響,未來受原料、能源價格的影響較大。
現在PPI數據坐大,除了數值確實變動較大,引起關注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對通膨的爭議和關注。大家都看到不僅經濟專家,中國的政府也對通膨意見分歧,舉例而言,國家發改委否認通膨,而人民銀行不斷在預警通膨。
大陸現階段物價上漲有兩類成因,一類是由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一類是由工業品的漲價影響到消費市場的漲價。由中國經濟的數據和現狀去判斷,5月之前通膨,主要表現為前一類成因,未來的通膨,可能由後一類表現帶動。
而前條通膨的傳導之路,最後表現為CPI的急漲,後一類通膨傳導之路,表現為PPI的大升。中國還是擔心通膨,當CPI折射的壓力減小時,PPI反映的威脅自然要受到重視。
有人認為,中國工業品供大於求的總體格局仍未改變,供大於求則有助於抑制PPI急漲,這方面的通膨壓力不會大到哪裡去。但也有人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勞動力工資將快速上漲,這令工業企業除了生產資料成本上漲,還要承受勞動力成本上漲,成本要轉移,由之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再傳導到生活資料和市場物價,形成通脹壓力。由此,未來要緊盯PP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