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世界為什麼需要投機者?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
2008年7月22日
經濟動蕩之時,投機者是最經常被妖魔化的人。首先,有人告訴我們,投機者推高了油價,我們不得不承擔高額的取暖和駕車成本。然後,他們又驅使銀行股價下跌,給予金融城最顯赫的幾家銀行以殘酷打擊。而我們應該相信,這些行為既利潤豐厚,又會嚴重破壞經濟穩定性。
除了一種例外情況——我稍後會提到——我對此並不信服。我努力去理解,投機行為如何能做到既有利可圖,又破壞穩定性。有利可圖的投機行為要求低買高賣。破壞穩定性的投機行為做法則相反:在谷底賣空股票,從而造成股票繼續下跌,並押注於充滿泡沫的股票變得泡沫更豐富。換句話說,破壞穩定性的投機行為意味著低賣高買。如果這是個賺錢的竅門,我可是沒有弄懂。
相反,獲得利潤的投機者是名副其實的慈善家。當他們認為油價將上漲時,會買入並囤積石油,或買入石油期貨,從而鼓勵他人也買入囤積。這種行為在油價相對較低時會抬高價格,在油價相對較高時會壓低價格。(順便提一句,如果央行在「穩定」貨幣時損失資金,必然的結果則是,穩定正是它們做不到的。)
的確,一旦投機者失誤,就會破壞穩定性。但在油價的案例中,很難看出投機者起到了多大作用。首先,存貨似乎沒有增加;如果存貨數據無誤,那就是消費者在消費那些每桶145美元的石油。
其次,投機行為和價格似乎並非緊密相關。英國石油公司(BP) 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指出,雖然很少有投機者押注於取暖用油價格激增,但這種油品價格的飆升速度甚至超過原油價格。更說明問題的是,投機者一直押注天然氣價格暴跌。然而天然氣的價格並沒有下跌。
如果說反對投機者的理性論據缺乏說服力,人們總是可以求助於感性論據。賣空者特別容易成為目標:他們盼望價格下跌的願望似乎不具任何建設性。人們很容易從對賣空行為感到憎惡,發展到得出不合情理的結論認為,是賣空者在拉低價格。正如偉大的投資學作家小弗雷德•施韋德(Fred Schwed Jr)所說:「只有深入思考的人才會問,『我們怎麼了?'普遍的叫喊聲是,『這是誰干的?'而其令人滿意的後面一句話是,『等我逮到他(有他好瞧的)!'」
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的確是賣空者在制造問題。例如,賣空一家零售銀行的股票,制造有關銀行流動性的無稽謠言,造成銀行擠兌,使那些傳言不證自明,破壞有價值的資產並從中獲利,這是可能發生的。我們永遠不會對那些掌握破壞力(獨立於其賣空行為之外)的賣空者有好感——無論是謠言傳播者、董事會成員、還是押注於自己輸掉比賽的運動員。
這就是之前提到的例外情況。但我總是覺得,「賣空股票、制造謠言、大賺一筆」的策略計劃容易,執行起來則困難得多。
不,世界需要更多投機者,特別是各種各樣的賣空投機者。膨脹的價格本身沒有什麼美妙之處,但是押注於價格下跌並不容易。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網絡泡沫中,或前幾年的房產泡沫中出現更多的賣空者,就會增添些許可喜的穩定和理智。唉,可惜賣空者還不夠多——而且考慮到他們當時的損失,惟一會抱怨的只有他們潦倒的家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