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04日華爾街日報
隨著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更多國家開始回歸到價格控制的老路上去﹐但這種做法有其潛在危險性。
上個月﹐中國政府表示﹐豬肉、禽蛋等農產品的生產商在漲價前必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但市場人士說﹐當生產商向監管部門提出漲價申請時﹐卻被駁回了。泰國對方便麵和食用油採取了類似措施。俄羅斯也正計劃限定某些麵包以及禽蛋和牛奶的價格。
墨西哥正努力控制玉米餅的價格﹐委內瑞拉則在限制牛奶和糖類等主要食品的價格。馬來西亞在籌備設立監督食品成本的國家價格委員會(National Price Council)﹐並計劃增加主要食品的儲備﹐同時還開設了24小時熱線供消費者發泄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怨氣。
這些措施表明﹐隨著食品成本大幅上漲﹐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的數據顯示﹐在主要發展中國家﹐目前食品價格的年上漲率為11%﹐較2006年的4.5%有顯著上升。價格上漲某種程度上是新興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以及油價走高的反映﹐因為這兩個因素推高了糧食種植和運輸的成本。
去年12月﹐新加坡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5年來的最高水準﹐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在墨西哥、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食品價格上漲或食品短缺還引發了抗議活動。去年底﹐中國有三人在超市搶購食用油時被踩踏而死。在海地等貧困的加勒比海國家﹐情況尤其嚴峻。
國家對價格實施控制以平抑物價以往只是零星現象。但這種做法目前日漸流行開來卻可能會給實施國帶來嚴重問題﹐其影響甚至會波及世界其他地區。
經濟學家們警告說﹐價格控制會刺激人們囤積食品﹐從而導致供應短缺﹐進而引發社會動蕩。面對持續不斷的食品短缺﹐委內瑞拉政府上週警告說﹐政府可能會在必要時沒收食品公司的財產﹐以確保國家的食品安全和主權。
不過﹐價格控制的最大不利影響或許是打消了生產商和消費者改變自身行為的積極性﹐而這些改變本可能抑製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經濟學家們說﹐如果價格控制實施得太久﹐那麼取消控制後﹐價格大幅反彈、社會出現動蕩的可能性會更大。
食品價格上漲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農民們將一些農作物用於生產生物燃料﹐造成食用農作物減少。其次﹐在中國和印度等快速發展的國家﹐居民的飲食結構正在迅速改善。
舉例來說﹐中國的大豆需求從1990年的1,10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約4,700萬噸。芝加哥研究公司AgResource Co.的總裁丹•巴斯(Dan Basse)等人表示﹐價格控制產生的問題是﹐消費者擔心如果價格放開後有些產品他們可能就買不起了﹐所以現在不斷地購買這些產品。這就導致需求被人為地抬高。除此之外﹐價格控制還可能會抑制農民提高產量的積極性﹐因為他們無法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不過目前這尚未成為一個普遍問題。
美國農業研究公司Informa Economics的首席執行長布魯斯•舍爾(Bruce Scherr)說﹐實施價格控制時﹐實際上加重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正是刺激實施價格控制的原因。
上世紀70年代的情況就大體如此﹐當時尼克森總統在美國大範圍地實施價格控制。雖然開始的時候似乎頗有成效﹐但效果並不能持久﹐最後不得不取消了控制。之後﹐通貨膨脹的來勢更加兇猛﹐1974年通貨膨脹率超過了10%。
價格干預似乎對近年來高居不下的油價也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很多亞洲和中東國家實行燃油價格補貼或是限制燃油價格﹐消費者因此毫無顧忌地使用燃油。因此﹐雖然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石油供應卻仍然吃緊。
最近一波食品價格上漲可能很快就會過去﹔如果因美國經濟可能出現的衰退而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那麼這一過程還要更快。這樣的話﹐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政府或許就能悄無聲息地取消價格控制了。
但是﹐很多經濟學家相信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各種因素──包括中國等國家土地和水資源的短缺──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消除。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官員堅持稱﹐價格控制只是暫時性的﹐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上個月﹐中國政府官員在一份公告中指出﹐最近政府的干預措施不是凍結價格﹐而是為了防止個別公司不合理地漲價或盤剝消費者而實施的短期措施。一些分析人士預測﹐中國的價格控制在春節之後可能會放寬。同時﹐政府也在向一些農民提供補貼﹐以提高糧食產量。
泰國政府官員也對價格控制措施輕描淡寫。該國一直以來都對糖類實施價格限制﹐並要求食品生產商和分銷商在提高乳製品等產品的價格前必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近幾個月來﹐泰國將該限制範圍從原來的6種食品增加到目前的15種﹐其中包括優酪乳和方便麵。
對很多人仍生活在貧困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食品價格上漲會給大量居民造成生活困難。比如﹐中國政府官員就擔心食品價格上漲一旦失控﹐將可能在偏遠農村引起麻煩﹐給北京帶來更多挑戰。結果就是﹕發展中國家以它們希望的速度取消價格控制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從而使全球農產品市場更有可能發生歪曲。
Patrick Bar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