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3
如果有人能在1990年預言石油價格突破每桶100美元、美國國債收益率低過4%、中國成為世界經濟一強、電腦記憶免費貯存,他一定是天才。如果這些預言付諸投資實踐,回報一定豐厚。
金融市場每天都有波動,不時還出現震盪。不過許多市場起伏,回過頭來看不過是噪音,是歷史長河中顯眼但又轉瞬即逝的浪花。然而,大變化、大趨勢、大機會,也同時存在於每一天的生活和市場運作中。如果能夠抓住上面所提的任何一個大趨勢,機遇便近在眼前。
今後5-10年的大趨勢是什麼?筆者試列出幾個。
全球通脹再起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全球經濟經歷了一段增長加速、通脹放緩的時期。GIC,即全球化(globalization)、IT革命(IT revolution)、資本市場影響(Capital market influence)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抑制住快速增長通常帶來的經濟過熱,打造出一段現代經濟史上罕見的黃金增長期。筆者認為,低通脹時期已經過去,通脹重新成為市場的焦點和貨幣政策的掣肘。
全球化生產、貿易減輕了生產(包括服務)的成本,提高了企業的靈活性。全球化仍會繼續,不過全球化生產轉移的兩大基地中國和印度先後遭遇到技術工人的供應瓶頸,生產成本突然上升。加上資源價格、匯率等因素,在新的生產基地擴大生產已必須伴隨成本的大幅提高。
IT革命帶來了生產程式上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在幾年內對生產效率的促進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IT革命還會深化和擴散,不過生產力提高的最快時段可能已成為過去。資本市場的普及和創新是降低資金成本、減少市場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央行與市場的互動也降低了政策變化對經濟的衝擊。但是這一輪次級貸款/CDO的爆煲,令金融機構深受內傷,金融創新的步伐勢必放緩,監管也勢必加碼。
新興市場成為投資主流
當新興市場概念剛剛被引入時,它的形象是政局不穩、債務/匯率危機頻仍的高風險市場。不過這次次貸危機爆發後,新興市場竟成了資金的避難天堂。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
其實,新興市場國家中魚龍混雜,不少國家政治腐敗、金融落後、負債沉重、貧富懸殊。但是,的確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貿易和商品牛市中受益良多。它們的增長速度、貿易帳戶比傳統發達國家更富朝氣,而體制上的開放更令它們出現跳躍式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部分新興國家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生產外包或原材料出口,本土需求初步成型。這一點在歐美經濟同步放緩時顯得尤為可貴。
新興國家也可能出問題、爆發經濟危機,而且它們的政策管治能力、金融市場穩定性較發達國家顯得不成熟,但是它們許多時候更有朝氣、更有個性、更有上升空間。至少“新興市場”標籤所帶來的估值折讓會趨向消失。
農產品進入牛市
工業商品處於牛市中,早已不是新聞,石油價格更漲瘋了。農業商品價格(玉米除外)上漲則是2007年才開始的。除去通貨膨脹因素,工業商品價格早已打破歷史紀錄,而國際農產品價格則平均只有歷史高位的70%。
筆者看好農產品,理由有二。一是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的飲食習慣出現明顯變化,肉類、乳類消費大幅上升。平均每一克肉的生產,需要耗用4克穀物飼料,而許多新興國家的農業用地卻在消失。一是美國的乙醇生產,美國40%的玉米現在被用於燃料生產(美國是世界玉米生產大國之一),而玉米價格飆升導致農地向玉米傾斜,帶來其他作物生產不足,價格開始上升。
世界上從來沒有如此多人開始大量吃肉飲奶,世界上從來沒有如此多穀物被用作工業用途。如果新興經濟體消費依然強勁,如果石油價格居高不下,農產品供需失衡情況會持續很久。反常氣候、運輸瓶頸,只能使情況變得更壞。
人口老化顯性化
人口老化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清晰,許多歐洲國家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戰後嬰兒潮一代進入退休年齡,“超高齡”(年齡超過80歲)人口暴增,對於這些國家的消費、生產、醫療保險、財政狀況,都會帶來重大的、難以逆轉的結構性變化,匯率的長期走勢也受其影響。
世界七大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面臨醫療保險、退休保險的挑戰,政府對此的準備嚴重不足,財政狀況預計會迅速出現惡化,政府可能需要大規模發行國債來彌補虧缺。同時,保險公司進入保險支出大增時期。然而全球債券收益率卻降至歷史最低,迫使保險公司投資高風險資產,以達到回報需要。
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幾年內會進入自己的人口老化期。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獨生子女政策,製造出人類和平時期罕見的人口週期波動,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接近盡頭,這對中國的增長模式、消費模式、社會結構、財政負擔,都構成挑戰。
世界在變,趨勢在變,相信大家還能舉出其他結構性變化。趨勢的變化,對一些企業和行業是“危”,而對另一些企業和行業則是“機”。把握大趨勢,才能抓住大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