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

在財富上跳躍的貓─我看索羅斯

沈雲驄 2008/02/08
「SOROS」,順著看、倒著唸,都是同一個字。冷面高傲的投機家也好,懷抱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慈善家也罷,都是同一個索羅斯。歷史不會遺漏他在金融市場上攫取暴利的紀錄,也不會忘記他在慈善事業上大舉散財的金額。
雙重面貌:正看、倒看都是SOROS
索羅斯最近又兩度重回新聞版面。
先是The 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所公佈的2007年10大善人排行榜中,他高居第四;緊接著,一番全球股市陷入二戰以來最壞狀況的談話,更讓全球媒體爭相討論。
世界熟悉索羅斯的名字,卻依舊對他一知半解。
正如他的名字「SOROS」,順著看、倒著唸,都是同一個字。冷面高傲的投機家也好,懷抱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慈善家也罷,都是同一個索羅斯。歷史不會遺漏他在金融市場上攫取暴利的紀錄,也不會忘記他在慈善事業上大舉散財的金額。
他的聲譽就像貓,有人因為他在投機市場的凶狠與高傲而對他又疑又懼,有人則因為他在慈善事業的投入而對他愛護有加。然而,無論喜歡他的人如何歌頌他的善行,都難以說服那些對他心存疑慮的人,就像不管質疑他的人如何振振有詞,都難以抹滅他的種種正面形象。
在亞洲,對他的疑慮始終揮之不去。除了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在多年前對他公開叫陣,香港與泰國等亞洲政府在外匯市場與他暗中較勁,台灣金融市場三不五時也會傳出「索羅斯來了」的耳語。媒體一方面尊他為大慈善家、奉他為投資天才,另一方面也指他為投機客、洗錢頭子、毒販同路人。
想要藉由媒體了解他的人,總在兩個極端人格間不斷搖頭:這個投機客真的是個慈善家?這個滿口哲學理想、出手大方的老人,真的是害慘亞洲無數家庭破產衰敗的冷血禍首?
不管是索羅斯自己的著作,或是他人為他寫的傳記,似乎也都無法替索羅斯拼湊出令人信服的面貌,消除上述疑慮。以他自己的著作而言,目前為止他寫過九本書,其中較為人知的作品包括《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Soros on Soros》、《金融煉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以及該書訂版《開放社會》,還有最近才出的《The Age of Fallibility: Consequences of the War on Terror》等。
其中,除了最早出版的《金融煉金術》直接以他的投資專業為題,其他都以闡述他的哲學理念與政治主張為主。儘管索羅斯自己很努力提高過去幾本著作的份量(例如在出版前找了包括紀登斯等多位國際級大師替他審閱),而且在書中強調,以哲學為題寫作本來就是他的理想,他的「生財之道」也是「建立在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上」,但財經界或知識界對於這位投機大師在哲學領域大作文章依舊不以為然,媒體的評價也不太賞臉。
例如《索羅斯傳》的作者高夫曼,就引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梭羅的話,指《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是一本「平庸陳腐得叫人臉紅的書」,麻省理工學院另一位經濟學家在《金融時報》一篇文章中說他「胡言亂語」、發表「毫無章法的意見」﹔雖然有不少人相當肯定《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但依然可聞不少冷潮熱諷,包括美國《商業週刊》在內的多家媒體,都認為該書根本「沒什麼新意」。
除了他自己的著作無法令想要了解他的讀者滿意,其他人為他寫的書也似乎沒有提供更權威的解答。其中,只有由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克‧高夫曼所著的《索羅斯傳》(Soros: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Messianic Billionaire),以及前時代雜誌記者Robert Slater的《索羅斯投資秘訣》(Invest First, Investigate Later),算是能比較客觀幫助讀者認識這位投機大師生平與投資哲學的作品,但可惜,對於外界對他各種尖銳的批評,這兩本書仍然著墨有限。
獨樹一格 索羅斯「捐可敵國」
其實,索羅斯的生平之所以讓人好奇,還是因為他在金融市場上的成績不凡。和二十世紀前半的所有歐洲猶太家庭一樣,索羅斯和他的家人在政治恐懼下竭盡所能地尋找生機。一九三○年他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小康家庭,六歲那年全家為了除去猶太姓氏而改名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十七歲隻身前往英國,當了一陣子的果農和油漆匠之後進入倫敦經濟學院就讀,並受教於哲學大師卡爾‧波普。
畢業後,他隻身前往美國,先後在多家老字號的投資公司─例如Singer & Friendlander、F. M. Mayer & Co.、Wertheim & Co.、Arnhold & S. Bleichroeder Inc.等,十三年間不但賺取財富,也讓他學到資本市場的賺錢竅門。一九六九年,他帶走老東家部分客戶自立門戶,開啟了他傳奇的投資生涯。
沒有人敢斷定,索羅斯的竄起究竟是幸運還是天份,但驚人的績效確實使得他在人類投資史上的地位難以動搖。從一九六九年他旗下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成立以來,曾經有高達約三十年時間,平均超過30%的年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一九六九年將一千美元交給他,將會累積為四百萬美元。在投資史上,可能只有目前財富排名全球第二的華倫巴菲特,能和他並駕齊驅。
雖然他也有「出槌」的紀錄(例如一九八七年美國股市崩盤前夕,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預測美國股市「不會下跌」﹔一九九九年網路股狂飆前他拒絕投入,後來改變主意進場卻為時已晚,那斯達克重挫之後據說他總共賠了約三十億美元),但根據富比士雜誌的估計,目前他名下的財產依舊高達八十億美元。
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和排行榜上其他的富豪相較,索羅斯都顯得獨樹一格。第一,和許多偏愛「長期持有」和「價值投資策略」的投資大亨不同,索羅斯是個不折不扣的投機家。雖然早在1981年,索羅斯就被著名的《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選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資金操作經理人」,市場上至今最為人樂道的,卻是他在1992年的英鎊事件。
當時,索羅斯研判英鎊在各種政經壓力下將被迫貶值,因此大量買進馬克、放空英鎊,超過一百億美元的「賭注」也讓全球投機客看傻了眼,當年九月十六日,英國央行護盤無力,索羅斯就在眾目睽睽下於一夜之間賺進十億美元,最後當他獲利了結時總共進帳超過二十億美元。沒有人知道,如果當時的結局逆轉,索羅斯會走上什麼樣的命運,但英鎊事件不但奠定了他在投資史上的傲人名聲,也讓他在國際投機市場上的冷面形象深植人們腦海。
其次,和一般創業投資致富的富豪老愛發表自己的賺錢哲學不同,索羅斯很少著墨於自己的致富細節,反而大談哲學理念與社會理想,並且在慈善事業大舉投入。雖然所有富豪名下都有基金會,捐款金額也不小,卻遠遠不如索羅斯般受人矚目。他成立的「開放社會學會」(Open Society Institute),長期以來不斷在全球各地積極推動政治與社會改革,特別是在他的故鄉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捐款金額之大無人能出其右。
截至目前為止,他的捐款金額已經超過四十億美元(約一千多億元新台幣)。美國《時代雜誌》在一九九七年將他列為「全球25位最有影響力的人」,因為早在當時他對於東歐國家的捐款金額就已經超過任何一個國家,名副其實的「捐」可敵國。曾經受索羅斯之邀擔任匈牙利《轉型雜誌》總編輯的高夫曼觀察,和其他捐款富豪最大的不同在於,索羅斯的慈善事業的他的金融王國一樣,「都是由他指揮」。
慈善背後的真貌:捐款、撈錢並進?
獨樹一格也讓索羅斯付出代價。無論是在投機市場上賺錢或在慈善世界裡花錢,都讓他飽受批評。尤其在慈善事業方面,不管索羅斯如何強調自己從慈的動機與理想,外界都很難完全接受。索羅斯曾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中說明自己投入慈善事業(尤其東歐國家)的理由,他認為在全球資本主義世界中,政治的失敗比市場機制失靈更具破壞力,因此「從旁協助封閉的社會走上開放之途」,才能「使開放的社會可長可久」。
但是,美國有研究者則認為,那只是說辭,他的慈善背後其實隱藏著圖利的動機,例如他近年來著力甚多的俄羅斯,他一方面大力捐款提昇該國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在該國多項關鍵寡占產業(例如電信業)大舉投資,索氏自己宣稱「並沒有介入俄國政治,只是介入俄國市場」,可是批評者認為他是藉由捐款交換商業利益,「內情不單純」。
波蘭的情況也相當類似,索羅斯從一九八○年代以來就持續關注該國的政治改革,並大力支持波蘭的經濟自由化政策,包括國營事業民營化、金融市場自由化等,但這樣的「善行」依然受到質疑,一來,他所鼓吹的自由化政策不但沒有改善波蘭人民的生活,反而拖垮了該國經濟,二來問題百出的經濟也讓歐美強權帶來可趁之機,紛紛以低價接手波蘭企業。克勞埃西亞前總統Franjo Tudjman就曾經公開指控索羅斯,企圖透過捐款來改變該國「政府結構」、「變更國家財產」。
除了歐洲,索羅斯在美國的「善行」引起的爭議也不小。索氏在美國發達,捐款對象卻偏好東歐,讓批評者拿來大作文章﹔他在美國的部分社會政策主張,也難為主流民意所接受。例如,長期以來他大力鼓吹毒品除罪化,認為現有的法律不但使得大麻等藥物在醫學上的使用受到限制,也造成嚴重的犯罪問題,他主張應該開放毒品銷售並降低售價,一方面可杜絕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也能讓吸毒者化暗為明,政府能有效管理。可以想見,沒有多少政治人物敢公開支持這樣的論調,部分政治異議團體甚至指控,索羅斯支持毒品合法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方便自己藉由投機活動替國際毒販洗錢,也給他冠上「毒販同路人」、「洗錢頭子」的帽子。
對於索羅斯的各種指控,其實都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事後索羅斯旗下的開放社會學會也對於各種指控提出辯駁,卻依舊難以消除來自各方對他一手捐款、一手撈錢的質疑。
另外,索羅斯在投資上的卓越表現也無法倖免於批評。除了眾所週知的馬哈迪,從美洲到歐洲,都有人懷疑他的投機操作涉及不法的內線交易。這也難怪,打開量子基金歷來的董事名單,不難發現歐美各國的政商名流,例如倫敦N.M. Rothschild & Sons董事Richard Katz、瑞士美國運通銀行董事彼西奧圖(有人稱他為「日內瓦最聰明的銀行家」)等都曾赫然在列。再加上,該基金的主要客戶非富則貴(有報導指出英國女王依麗莎白二世也是其中之一),更讓外界產生不少聯想。
比較具體的一次指控,是在一九九二年義大利里拉狂貶事件之後,當時負責調查的檢察官就懷疑,索羅斯等投機客背後「有義大利官員暗中配合」。
或許正如他的名字「SOROS」一樣,無論順著看、倒著唸都是同一個字。冷面高傲的投機家也好,懷抱政治與社會改革的慈善家也罷,都是同一個索羅斯。歷史不會遺漏他在金融市場上攫取暴利的紀錄,也不會忘記他在慈善事業上大舉散財的金額。坐擁財富的他,顯然也如貓一樣無謂於他人兩極的評價,多年來依然故我地賺錢、寫書、捐款,「我不過是自己遺產的執行人而已,」他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