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中國汽車製造商能否“變廢為寶”?

英國《金融時報》 帕提•沃德米爾,伯納德•西蒙 上海,多倫多報導 2009-12-24
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慶祝這樣一年的結束:在這一年裏,一些世界上最名不見經傳的汽車公司,正開始出手購買西方一些最有名的汽車品牌和技術。
福特汽車(Ford Motor)昨日宣佈,已經與吉利(Geely)就出售旗下瑞典汽車品牌沃爾沃(Volvo)達成框架協定,只待簽署最終協定。吉利是一家雄心勃勃中國汽車製造商,但此前鮮為人知。
同一天,國有汽車製造商中國北汽(BAIC)宣佈,將投資330億元人民幣(合48億美元)研發自主汽車品牌,這些品牌將部分借助本月早些時候從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購得的價值2億美元的薩博(Saab)技術與生產設備。
今年早些時候,儘管交易似乎被監管機構拖延,但通用汽車還是設法將悍馬(Hummer)品牌出售給了此前毫無名氣的中國重型設備製造商四川騰中(Sichuan Tengzhong)。
如今,棘手的問題來了:這些失敗汽車品牌先前的西方主人沒弄明白的一些東西,中國人是否就明白?沃爾沃如何能給吉利賺錢,卻不為福特賺錢?悍馬會讓四川騰中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嗎?薩博是否會讓北汽出名?
出售沃爾沃也給福特帶來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它符合福特將資源集中於核心品牌的戰略。這家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先前已經出售了捷豹(Jaguar)、路虎(Land Rover)和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品牌。
沃爾沃出現了巨額虧損,其中包括9.94億美元的稅前虧損和今年前三季度的幾次資產減記。
但與福特出售的其他品牌相比,沃爾沃與這家底特律製造商的業務結合程度更高。一些沃爾沃車型使用的是與福克斯(Focus)和蒙迪歐(Mondeo)相同的流水線。沃爾沃還與福特持有少數股權的馬自達(Mazda)有著合作關係。
當被問及計畫如何保護自己的技術時,福特表示,自己“在知識產權問題上花費了大量時間,以達到讓我們感到安心的程度。”
吉利國際業務主管沈暉(Freeman Shen)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在上月加入吉利之前,他也疑惑,在別人失敗的情況下,吉利如何能把沃爾沃品牌做好。沈暉之前是菲亞特動力科技(Fiat Powertrain Technologies)中國區首席執行官,他表示,沒有一家西方公司能夠拯救沃爾沃。
吉利將會採取新的底特律式的管理方式,但會加入一些中國特色。“當日本(汽車公司)20年前開始發展的時候,它們採用了獨特的方式使企業盈利。當時沒人相信它們能成功,因為它們的做法與西方不同,”他表示。
“如果一家公司想讓沃爾沃盈利,他們同樣需要採取一種非傳統的方式。”沈暉表示,與日本人一樣,吉利的做法與西方不同:其對市場的反應更敏捷,並且更具企業家精神。
吉利昨日表示,它已經與沃爾沃主要工廠所在地——瑞典和比利時的沃爾沃管理層、工會領袖以及政府官員舉行了“建設性的”會晤。
即使如此,汽車諮詢公司TNS駐上海的包亦農(Klaus PAUR)警告稱,“到目前為止,吉利唯一的經驗只是在中國製造廉價汽車。”包亦農稱此次收購沃爾沃是一項“極具雄心的計畫”。
上海汽車諮詢公司CSM的張豫(Yale Zhang)表示,吉利希望得到沃爾沃技術的原因顯而易見,因為如果“你有一個低端本土品牌,而你希望實現有機增長,這將花費很長的時間,”而這正是吉利的情況。
“但如果你擁有一個現成的優質品牌,將大幅提升你的品牌形象——先是在中國、而後是在海外,”這種方式更為可取,他表示。
亞洲諮詢公司鄧恩公司(Dunne & Co)的邁克•鄧恩 (Michael Dunne)問道:“中國公司生產的沃爾沃,還能擁有與歐洲生產的沃爾沃一樣的內涵和尊敬嗎?吉利將如何與歐洲的工會、管理層以及雇員合作,將一個長期虧損的汽車製造商變成一家盈利企業?”
正如一位元瞭解這筆交易情況的人士所言:“吉利能夠以一種不會導致殺雞取卵的方式來管理這家公司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