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0 中國時報
儘管去年爆發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東協(大陸稱「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並未因而窒礙難行,將如期於明年一月一日全面啟動,擁有十九億消費人口、六兆美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共同市場成形,自貿區九成近七千項貨物將享受零關稅待遇,服務業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也將陸續上路。
就經貿規模而論,中國-東協自貿區將是僅次於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全球第三大自貿區。
六兆大餅 成員期待又怕受傷
此外為了協助東協成員國因應未來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國、日本、南韓與東協十國日前簽署協議,成立一千兩百億美元的緊急基金,作為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成員國在外匯緊張時可動用這筆資金,《清邁倡議》的「亞洲貨幣基金」已逐漸成形。這筆基金由中日兩國各出資三二%,南韓出資一六%,東協十國出資二○%。
中國-東協自貿區將同時為中國與東協十國帶來商機和挑戰。 《紐約時報》廿八日報導,東協各國產業對自貿區其實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且不同國家各有利弊得失的考量。
就有利的方面而言,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東協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日本和歐盟),自貿區有助於東協產業進軍中國的十三億人口市場,天然資源與農產品市場尤其看好。但是另一方面,中國身為「世界工廠」的強大製造能力,卻遠非東協各國製造業所能匹敵。
馬國受益 越南印尼未必有利
東協前任祕書長塞維裏諾指出,馬來西亞應該是自貿區最大的受益者,可望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棕櫚油、橡膠與天然氣出口。但是主攻消費性產品的國家如越南,恐怕就得仔細打打算盤,以免得不償失。
印尼《雅加達郵報》更直言,該國的製造業根本沒有做好準備,面對中國產品的大軍壓境,競爭力只能以不堪一擊來形容。印尼十四個產業工會日前甚至聯名呼籲政府懸崖勒馬,暫緩加入中國-東協自貿區,但事實上並不可能。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自貿區將促進包括日韓以及印度在內的亞洲更大範圍區域合作,能為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塑有利的發展趨勢。
自貿區也將提供中國鄰近東協國家的邊境省份地區新的發展機遇,例如可利用「大湄公河開發專案」以及「北部灣區域發展計劃」,拓展多管道經貿往來。
中國與東協自二○○二年開始推動自貿區,二○○三年到二○○七年雙邊貿易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三○%,即使去年受金融風暴衝擊,仍增長一四%,而今年一至十一月,中國與東協貿易額為一八七○.五億美元,雖較去年同期降減一三.二%,但降幅小於同期與歐、美、日這前三大貿易夥伴的降幅。
削價競爭 市場經銷重新洗牌
中國經濟學者指出,東協成員國產業結構雷同,加上自身市場規模較小,因此均選擇依賴外資的發展經濟途徑,許多國家企盼來自中國的新增投資。而隨著自貿區建成,中國與東協貿易互補發展潛力益發顯。
就挑戰面來說,中國商務部研究員與廣西政府官員指出,自貿區上路後,廉價的中國出口產品將對東協相關產業造成衝擊,東協國家可能祭出隱性的非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產業。而印尼甚至已準備要求延後撤銷鋼鐵、紡織、石化與電子等產品的關稅。
此外,中國企業競相搶進東協市場勢將引發削價戰爭,可能對市場形成新一輪衝擊,東協當地的經銷商和傳統的競爭格局乃至價格秩序,都將重新洗牌。許甯甯特別提醒中國企業家,切忌「自相殘殺」,特別不要砸了「中國製造」的招牌,進而擾亂一個新興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