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法蘭西斯科•格雷拉 紐約報導 2009-12-24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分析師們的收益預測對公司股價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這將加深人們對薦股高手左右市場能力的懷疑。
這項研究將激化有關分析師為對沖基金進行的預測是否有用的討論。對沖基金希望獲得能夠影響股價的研究,與此同時,銀行則希望吸引那些交易頻繁的投資者。
研究作者包括圖林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羅伯特•漢森(Robert Hansen)和瓦迪姆•巴拉紹夫(Vadim Balashov),以及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奧亞•阿爾提克裏克(Oya Altinkiliç)。他們研究了1997年至2007年期間分析師對季度及更長時期收益預測進行的19.6萬份修正。
他們分析了修正資訊公佈前後40分鐘內的股價走向,結果發現股票價格幾乎沒有變動——這意味著投資者不太注意收益預期的調整。
“分析師們或許非常精明,”漢森表示。“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市場幾乎不聽他們的建議,而且他們也不太可能指導投資者跑贏市場。”
此前的一些研究關注的是更長時期內股價的變動,結果顯示有些分析師確實能夠左右股價,由此強化了薦股高手能夠幫助投資者戰勝市場的觀點。
漢森表示,他們的研究與之前的不同,因為他們只分析預測修正前後40分鐘這個嚴格時間視窗內股價的變動,而不是修正前後幾天的股價。
作者認為,採用更長的時間視窗具有誤導性,因為股價可能出於其他多個原因發生變動。不過,他們也分析了40分鐘視窗前後1小時的股價,發現依然幾乎沒有變化。
同一批作者曾進行過另一項研究,顯示分析師的“買進”和“賣出”建議,對股價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兩項研究合起來,令人們對明星分析師的神秘魔力產生了疑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