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陶冬
筆者所在的瑞士信貸,每年之初都在世界各大城市舉行“世界經濟展望”的巡迴演講。分析員的出場次序過去是美國、日本、歐洲,不過從2003年起變為以美國、中國為主打,在日本演講時日本經濟分析員上場,但歐洲分析員不出場;在歐洲演講時,歐洲分析員出場而日本分析員不參加。其他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做出類似的安排。可見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變化。而聽眾人數最多、提問最多的,不是美國,而是關於中國經濟的走勢。
中國經濟即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唯一能夠暫時阻緩一下這個趨勢的,是日元的升值。實際上,中國經濟對全世界的影響力遠大過“世界老二”。在2005-2007年的三年中,全球經濟增長為4.8%(以IMF所公佈的平價購買力計算),其中中國貢獻了1.1個百分點,美國貢獻了0.6個百分點,歐洲貢獻了0.4個百分點,日本貢獻了0.2百分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幾乎等於發達國家三大經濟體貢獻之總和。在危機爆發後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跌至2.9%,中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為1個百分點,而美歐日三國加起來才有0.4個百分點。至於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為-0.8%,其中中國的貢獻度維持在1個百分點,美歐日則分別拖世界增長後腿-0.5、-0.6、-0.3。沒有了中國增長以及來自中國的機械、商品訂單,全球這兩年的增長將不堪入目,中國因素是世界經濟得以避免重蹈1929年式大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規模以美元GDP統計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總量約為美國經濟的30%。但是,來自中國的需求卻在近幾年爆炸性地增長著,這一點在國際原材料市場和建築機械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世界貿易中1/3的鐵礦石,1/5的銅、鋅、鎳、鉑,是被中國人買走的。全球大米、棉花總需求的1/3來自中國。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中有40%來自中國。世界上生產的水泥中60%被澆注在中國土地上。全世界出口的重型機械中三分之一被運往中國。中國在以每年建起兩個波士頓城的速度進行著城鎮化建設。在今後五年中國各城市落成的地鐵線數量約為目前世界上所有地鐵線總和的兩倍。過去幾年中國每年新增發電能力差不多相當於英國現有的全部發電能力,英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花了120年建成的發電能力,被中國人一年搞定。
中國需求上下浮動,對美國、歐洲經濟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小,不過對世界其他地方卻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日本的經濟復蘇,動力幾乎完全來自出口,其中對華出口是主力。中國在2001年前是巴西第十二大出口國,而現在已成為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對鐵礦石和大豆的強勁需求,將巴西從本世紀初的嚴重匯率危機中拯救出來。幾年前,上海期貨交易員早上看倫敦市場來定價,現在,倫敦期貨交易員早上看上海市場後再開價。
中國的外匯儲備由2000年的1560億美元暴漲到目前的2.272萬億,中國資金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買家,中國的外匯儲備已成為支撐美國債市的重要力量,維持著儲蓄率接近零的美國經濟的運作,可以說沒有中國資金的支援,奧巴馬的赤字財政政策和伯南克的量化寬鬆政策很難維持。隨著歐洲傳統基金撤離美債,中國資金對美國國債和金融穩定的支援,和美國訂單對中國出口和就業的支持一樣重要。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是金融海嘯中的一支生力軍,全世界的資金都在打聽China Money的去處。受資本管制的限制,中國個人資金的海外投資規模還不大,QDII的初步嘗試也似乎並不成功,但是相信個體資金以各種形式出海乃大勢所趨。中國熱錢差不多快把香港的豪宅淹了,筆者看來熱錢在那裏複製著1997年式的泡沫,只是今天中國吹泡泡的肺活量大多了。
日漸崛起並向更多領域延伸的中國製造業,是中國對世界影響力增加的又一個見證。中國的服裝、鞋類、玩具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前幾年電子業也出現了重大突破,在國際市場上份額急速上升。近來中國製造業優勢向重、化工業的延伸,開始對歐、美、日、韓等國的傳統強項構成重大衝擊。中國的鋼鐵和化工業已經由淨進口轉為淨出口。通訊、機械類出口不僅數量大增,品質也開始向美歐傳統製造商看齊。筆者相信,五年後中國製造的汽車會在底特律街頭行駛,只是多數還是掛著美國的品牌。
中國還掌握著下一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鑰匙。這輪金融危機,不僅令數萬億美元的財富和幾千萬個就業機會被摧毀,也標誌著美國人生活方式的破產。美國那種寅吃卯糧式的過度消費,再也無法持續下去,各國因此都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考驗,世界貿易與消費必須得到重新平衡。筆者認為,中國的城鎮化、農村消費、信用擴張、人民幣升值將使國人的整體消費能力提升一大步。獨生子女時代的消費習慣,也將明顯拉低中國的儲蓄率。如果能夠將國企近年激增的企業儲蓄中的一部分,轉讓到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的消費必然再上一層樓。在2008年,美國占全世界消費的30%,中國占5.3%。可是到2020年,中國占全世界21%的消費份額,美國占20%,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國。今後十年的中國消費,不僅對中國經濟是一大盛事,對全世界以及金融市場也是一大故事。
當然,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我們對自己的國情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同時,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轉化為商機的能力,均比較落後。中國企業的管制水準,仍比較低下、粗糙。在勞動力供應頂峰即將來臨之際,生產力的提高變得十分重要。此外,環境保護、能源供應,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瓶頸。
中國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已非當年吳下阿蒙。不僅製造業執世界之牛耳,中國的需求也成為危機中的救星,而中國資金出海的風帆已經揚起。中國的趨勢,甚至可能成為全世界的趨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中國。
本文原載於經濟通,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