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安德魯•伍德(Andrew Wood)香港報道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亞洲股市的動蕩讓香港在一個方面成為受益者:這種動蕩幫助它首次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亞洲最大、最繁忙的股票期權交易中心。
在市場動蕩期間,投資者對自己所持股票進行對沖保值的需求日益上升,使得期權交易在過去幾個月出現了激增。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公司的期權交易增長,有關投資者可持有多少對沖頭寸的監管限制有所放寬,也對香港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
香港證監會(SFC)的研究表明,今年頭9個月,香港市場的期權成交量約為3100萬張合約,較上年同期增長158%,遠遠超過澳大利亞1700萬張合約的成交量。
Fimat Alternative Investment Solutions駐香港的策略師科比•戴利(Kirby Daley)指出:「這是一個流動性如何引發更多流動性的例子,達到臨界規模非常重要。」
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比上海或深圳更能從內地公司期權的活躍交易中受益,這是因為這兩個內地對手還不夠成熟,無法提供這些復雜的產品。
據香港證監會稱,香港交易最活躍的5只股票期權中,有三只是內地大型企業的:中國移動(China Mobile)、中國人壽(China Life)和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再加上香港當地的藍籌股公司匯豐銀行(HSBC)、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這5家企業共占香港股票期權交易的53%。
霸菱資產管理公司(Baring Asset Management)駐香港的亞洲多元資產投資主管杜敬創(Khiem Do)指出,香港以散戶為主導的認股權證(又稱:窩輪)市場,是期權市場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因素。
認股權證實際上就是股票期權。分析人士稱,認股權證交易在港交所的成交額中占25%到35%的比例。作為面向散戶投資者的結構性產品,它們變得非常盛行。這種情況反過來也導致機構投資者更加依賴期權,來保護自己在香港市場上的頭寸。
「多數監管機構擔心的是,期權市場可能會導致正股出現更大的波動,」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李光前商學院(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Business)副院長Annie Koh教授指出。「但美國和香港股票期權的漫長歷史並沒有證實這種擔心。」
她表示,個股期權可以鼓勵個人投資者更長期地持股。
「如果一名投資者持有『價值'股票,這種股票具有內在價值,應該長期持有,那麼,他就可以通過買進『看跌'期權來對沖下跌風險。」
而大量期權的存在,也有利於交易所的業績。
「例如,在目前高度不穩定且沒有明確方向的市場上,盡管缺乏方向,但某一潛在股票的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仍會給交易所帶來成交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