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提要:受次貸危機影響,當前歐美金融機構正遭受著估值下調、盈利驟減的逆境。這是中國資金出海收購的良好時機。目前這些機構的股價大多十分低廉,而且很難有其他機構出來競購,此時入主這些公司的政治阻力也應該比較小。
國家開發銀行於2007年7月23日宣佈,斥資22億歐元認購巴克萊銀行3.1%的股權(2.01億股),協助其收購另一家歐洲銀行——荷蘭銀行;巴克萊並購成功後,國開行將再投76億歐元,將持有巴克萊的股權比例提升到5%以上。10月5日,巴克萊宣佈放棄競購荷銀。8月14日國開行入股時巴克萊股價為7.2英鎊/股,三個月後股價跌至5.3英鎊/股,國開行的帳面損失相當於其2006年利潤(280億元)的10%。
國開行出海收購金融資產,一定有其戰略考慮和長遠佈局。短期帳面上的得失,並不應該成為衡量此項交易成敗的主要標準。不過收購時機不盡合理,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銀行業週期的頂峰,在全球並購週期的頂峰,在歐元匯率的高位,以毫無優惠的價格,當一個小股東,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美洲銀行最近表示,其入股建設銀行的30億美元已錄得300億美元利潤,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入賬。在中國金融資產上的收益,成為美洲銀行在次貸危機驚濤駭浪中的救命稻草。金融資產投資,時機至關重要。當年海外投資者在中國金融機構生病時乘虛而入,而國開行卻在巴克萊最風光時送上銀子。
風水輪流轉!今天中國金融機構財大氣粗,歐美金融機構卻受次貸危機影響而焦頭爛額。
花旗銀行在3個星期內,兩次沖減資產132億美元。這個債務抵押證券(CDO)結構產品的最大發行商,竟然在自營帳戶上自留了430億美元CDO。儘管多數自留CDO的信用評級較高,在資金斷流的環境下仍無法得到合理的價值評估,面臨評級下調。花旗在過去幾年已經動用了巨額資本金大肆收購擴張,現在又遇上近十幾年來罕見的信貸危機,必須作出巨額資產沖減。它的資本充足率很可能滑到6%以下,急需新資金助陣壓場。
屋漏偏逢連陰雨。美國於11月15日開始實施新會計準則,所有無法厘定市場價格的資產,必須遵循“Level 3”方法評估。這意味著大批結構產品的估值需要大幅下調,更加重了花旗的財政壓力以及吸收新資本的迫切性。
面臨沖減壓力的,何止花旗一家。整個投資銀行業均遭受著估值下調、盈利驟減的逆境。零售銀行的處境也基本相似。保險公司手頭也壓著大量結構產品。對沖基金更擁有超過45%的CDO。美國情況危急,歐洲金融機構同樣不妙。1500-2000億美元的CDO可能將一批歐美金融機構壓得透不過氣來。
這是中國資金出海、收購歐美金融機構的良好時機。目前金融機構的股價大多十分低廉,而且很難有其他機構出來競購。此時入主歐美公司的政治阻力也應該比較小。
購買海外金融資產有沒有風險?當然有,在市場風高浪急的今天更是如此。但是,目前金融機構的價格十分便宜,不怕長期持有。而且大金融機構多為國計民生的核心,牽連甚廣,很少有銀行真正倒閉的。最重要的是,今天銀行的盈利能力、創新能力較過去有明顯改善。儘管在與次貸相關的資產上栽了跟頭,需要大量沖減資產,它們在其他領域的盈利前景依然良好。人才還在,網點還在,品牌還在,盈利模式還在,競爭力還在。一旦次貸陰霾消失後,這些資產的價格一定不是現在的數目。這些金融機構不過遭遇到暫時性的資金枯竭,需要為過去的愚蠢和瘋狂埋單贖身。
當然,收購只是進軍海外的第一步。收購後機構間的整合、戰略上的協調、企業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層的磨和,都是更嚴峻的挑戰,交易最終成敗的關鍵。不過出手時機和價位越好,下面的操作越容易。
中國資金出海的第一個大機會,就在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