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2 工商時報
別以為冠上「老字號」頭銜就是盈利的保證。大陸有關部門在1992年選出的276家上海老字號中,已有三分之一不敵市場競爭而消失,另有三分之一舉步維艱,只有三分之一經營狀況良好。
相較於大陸諸多的歷史古城,上海雖然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但由於是近代中國商業發祥地,一些兼具中西特色的商店在此崛起,上海的老字號稱得上在大陸占有「半壁江山」,外灘、南京路「十里洋場」一帶,更是知名商店群集。
如今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仍四處可見「中華老字號」招牌的商店,如品嘗大閘蟹、醉蟹不可錯過的「邵萬生」、以糕團點心聞名中外的「沈大成」、製造刀剪的「張小泉」等,都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當然,還有耳熟能詳的王開照相、朵雲軒、亨得利、老鳳祥等。逛此一遭,猶如讀了一部中國近代商業史。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承襲傳統經營手法的老字號,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上海市商務委巡視員胡文君表示,許多老字號消失是因為市場原因,例如「補襪子」行業,但也有些是因為城市建設而失去原有的特定環境。
例如十多年前上海南京路改造時,很多老字號只能遷走,像做帽子的盛錫福,現在商店在哪裡都不知道。創始於130年前、中華老字號之一的「王星記扇莊」,現在也只能隱身在漢口路的一家禮品公司的大招牌下。
根據上海老字號協會稍早的統計,在上海的老字號中,目前已有90多家處於不經營的歇業狀態,如中華皮鞋、小呂宋、新建酒店、第四百貨等婦孺皆知的老字號,如今已難覓蹤影。
除了上海,其實大陸各地的老字號也都遭遇類似缺乏競爭力的問題。中國商務部就曾指出,在大陸1.6萬家老字號企業中,有70%經營十分困難,20%能夠勉強維持;蓬勃發展的僅10%。整體情況似乎比上海好不到哪裡。
專家分析,老字號不敵市場洪流,主要的原因包括:沉重的歷史包袱,特別是國營老字號,冗員多、退休工人多,龐大的工資、補貼、醫療費等,對企業是很大的成本。
其次是僵硬的產品,過度追求傳統,因循舊法,使產品無法現代技術銜接。此外,有限的消費族群,雖客層穩定但消費面過於集中和狹小。
胡文君說,中國政府對老字號企業一直持保護態度,商務部等中國14個政府部委還專門就此聯合發文,要求扶持、發展老字號。
但她也坦承,對老字號情有獨鍾的多為中老年顧客。「老字號」的產品開發應既保持傳統元素,又有創新概念,如此才能吸引年輕人。例如上海著名內衣品牌「古今」,其專門針對花季少女開發的新產品,今年有希望創下5,000萬元人民幣的銷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