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請郭台銘再多講一些

2009-09-14 工商時報
台灣首富郭台銘日前在一場由行政院舉辦的企業響應災後家園重建活動中,口出驚人之言,建議政府應比照民國48年八七水災的做法,針對股票交易課徵特別捐,以籌措治水、防洪與國土規劃等所需的經費。據報導,郭董這項建議,著實把在場的政府官員及企業家嚇出一身冷汗。「加稅」本身就是一項敏感的話題,如今又是要對更敏感的股市課稅,敏感加上敏感,可以想見這項建議對社會的「殺傷力」有多可怕。無怪乎郭董此言一出,不但其他企業家全都噤聲不敢搭腔,政府官員更是個個避之唯恐不及,財政部最後只好以災後重建預算經費財源尚稱充裕,無需開徵特別捐,就此搪塞過去。其實,郭董的課稅建議或許不盡周延,在經濟還未完全脫離陰霾的此時,對股票交易加課特別捐是否適當,亦值得再討論,但重要的是,郭董講出了一些我國財政問題的癥結,而這毋寧是政府更應該用心省思的地方。
最近十餘年來,政府財政收支年年短絀,債務餘額不斷攀升,對政府施政所造成的限縮壓力益愈明顯,識者莫不引以為憂。馬總統上台前對於扁政府八年執政,搞得國庫財政空虛枯竭殆盡,曾經毫不留情地大力抨擊與指責,誓言其獲勝後必將徹底從事稅制改革,充裕政府財政收入,恢復國家根本的元氣。未料上任迄今,連番遭到金融海嘯與風災等事件的襲擊,不但稅改無法發揮應有的成效,尤有甚者,為刺激景氣而採行的強力財政政策,更是讓政府支出急遽上升,至99年底,債務餘額將新增8,000億元以上,國家財政陷入嚴重困境。
一般而言,企業家不論是站在公司或個人的立場,只要談到租稅,無不都是要求政府給予優惠,減輕其租稅負擔。而證諸現實,我們也的確看到許多企業家,或利用個人良好的政商關係,或假藉代表工商團體利益的名義,不斷地給政府施壓,要求調降遺贈稅稅率、廢除海外所得適用最低稅負、反對投資型保單課稅、抵制能源稅與環境稅的實施,甚至還要求擴大各種對個別產業的租稅減免,包括生技、運動、文創等,琳瑯滿目,不一而足。極少有企業家會跳脫個別的利益考量,以自己也是社會一分子的立場,和其他納稅義務人一起,共同關切國家的財政危機,追求租稅的公平正義。
當然,環顧國際社會,也有一些表現例外的企業家,像美國的富豪巴菲特,在公開場合常直言美國稅制對有錢人太過優待,主張應對有錢人加重課稅。我國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亦曾經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但後來由於遭受到同業的砲轟與責怪,從此便不願再對此議題表示意見。事隔多年,我們總算又等到了一個企業家,一個有錢人,敢於不在乎其他業者的可能反彈與譴責,直指政府舉債過多的問題核心,大膽建議開徵特別捐以挽救財政失衡,讓我們對台灣企業家的社會形象與責任,有了一番新的認識與期許。相對而言,反而是政府的表現顯得驚慌失措,不知何以為是,令人感到失望。
其實,郭董的談話重點有三:其一為治水預算不足,希望政府從國土整體規劃著手,全盤解決問題。財政部對此的回應是強調目前的治水與重建,已有移緩濟急、4年5,000億中的防洪建設,以及重建條例的1,200億等三個財源,無需擔心經費不足,但這些經費的使用是否符合郭董建議「由上而下」整體規劃的原則,完全未加說明。其二為政府財政狀況不佳,一直試圖以舉債應付各種支出需求,終非長治久安之計。財政部對此的回應是強調政府舉債上限仍在法律範圍之內,且較諸某些國家的舉債占GDP比率,我國並不算太高,至於我國的租稅(償債)能力是否足以維持財政穩健與經濟發展長期所需,則絲毫未見解釋。其三為政府舉債太多,債信的評等會降低,不但不利台灣的國際形象,外資亦會因此而減少對台投資,反而有害股市的長期發展。財政部對此的回應是強調國際信評機構對我國債務的估算並非正確,將我國債信評等降為負向顯係誤會所導致,無需憂心。至於郭董對股市交易開徵特別捐乃係「短空長多」的看法,財政部的態度則是以「事涉敏感,敬謝指教」為掩飾,企圖輕輕帶過。這種反應與做為,不但未能掌握到問題的重心,更暴露出政府施政的消極心態。
郭董的「加稅」建議或許只是來自其對這次風災的關心,但卻也適時地展現出企業家對國家財政長期困頓的擔憂。郭董認為目前治水的民氣與民心可用,政府應把握機會開徵特別財源,一舉解決治水防洪的問題;但重要的是,政府更要認知到此時企業家的「良心」可用,趕快趁機順勢提出可行的「加稅」措施,少了企業家的阻力,稅改的成功機會將大大提高。當然,我們更希望郭董這樣的喊話,不要就此打住,請郭董在公開的場合,再多講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