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 08 / 04
知名分析師陶冬在其最新博客文章中指出,日本的自由民主黨在政壇上呼風喚雨的日子已近尾聲,他認為有改變財會有競爭,才能夠使日本的政策出現突破。
以下是陶冬最新博客文章全文:
斷頭臺上的鍘刀,在嘎嘎作響。自由民主黨在日本政壇上長達五十四年的一黨獨大(1993年曾有短暫幾個月中斷)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自民黨在東京都議會選舉中的慘敗,成了壓在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首相麻生太郎被迫宣佈,解散議會提前選舉。以麻生不到10%的支援率和選民尋求改變的心態來看,自民黨輸掉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將執政權拱手讓出,似乎已經沒有多少懸念。在筆者看來真正的奇現,是它如何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壟斷著日本的政治權力,儘管日本從超級經濟強國一路沈淪。
自民黨作為一個執政黨,早已失去了活力。官商間的權錢授受,議席上的父子相傳,政府中的官僚僵化,在日本屢見不鮮。連號稱最勇於變革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也不能免俗,將自己的議席傳給兒子。這種政壇風氣,帶給了日本失去的十年,也令選民失去信心。
民主黨並非選民的真心所矚,而只是他們對自民黨說No的得益者。民主黨上臺,無疑為政壇吹上一股新鮮的氣息,但是一個由前自民黨人和前社會黨人組成的雜燴政黨,既無執政經驗,又缺乏人才,而且執政理念缺如。民主黨大肆鞭撻日本現有的官僚體制,但是自己並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民主黨強烈批評麻生的救市方案,不過自己一旦執政,也會追加公共開支。
所以政權的變化,對於日本的前途是增多了問號,而不是給出了答案。不過即使如此,筆者認為也是值得的。首先兩黨的政權更替,為日本樹立起具有競爭的、可以問責的政治架構。其次競爭活躍思想,只有這樣日本才可能有真正的政策突破。
由財界、政界和官僚組成的“鐵三角”,為日本帶來了政壇的穩定和官商一體的架構,曾經是日本經濟崛起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當上進的欲望和能力消失之後,這個“鐵三角”變成了橫在變革面前的三座大山,抑制著日本經濟中新興勢力的產生和擴大,在政策上因循守舊,在改革理念上抱殘守缺。儘管日本也曾有過小泉曇花一現般的改革衝動,但是政治機制始終未能配合。將自民黨推下臺,有助於打破“鐵三角”的僵局,不過前提是民主黨不成為又一個自民黨。
當然,日本經濟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遠遠不止於政策上的一潭死水。人口老化,是日本經濟的致命傷,銀髮族已經到了消費週期的尾部,制約了日本的內需,使之毫無選擇地依賴出口。美國人為減債而降低消費,相信日本出口首當其衝。
更大的問題是,日本已很久無緣於革命性創意了。它既沒有美國IT革命那種科技創新,也沒有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那種生產方式革命。上次日本具有世界意義的革命,是七○年代在質量管理上的突破,令日本產品席捲了全球市場。最近二十年中日本能夠引領世界潮流的,一個是索尼的PS遊戲機,一個是日圓的套利交易。前者不過是產品層次上的躍進,後者實屬投機,均非拉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利器。日本經濟翻身,需要靠科學技術或生產方式上劃時代的創新,筆者對此並不看好。
在一九五五年,日本政治強人吉田茂領軍的自由黨和鳩山一郎領導的民主黨合併,成立了自由民主黨,帶領著日本從戰敗的廢墟上重新起飛。在二○○九年,吉田茂外孫麻生太郎所領導的自民黨,與鳩山一郎孫子鳩山由紀夫所代表的日本民主黨,將進行一場決定日本政壇前景的世紀對決,冥冥天意乎?
Moss註:外資匯出款今年達到330億美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