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應客觀看待中國因素對油價的影響

2009年 06月 09日
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的一位助手幾年前曾說﹐“我們創造自己的現實”。拿這句話來形容華盛頓和北京目前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石油庫存居高不下、石油需求低於上年同期之際﹐石油價格卻在大幅攀升﹐看重市場基本面因素的人為此迷惑不解。但市場人士總是看重市場前景和鎖定獲利。
最近﹐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將利率保持在低位以及讓銀行短期融資充裕一直在向看漲大宗商品價格的人提供幫助。這兩個因素既有利於大宗商品的交易﹐又能引發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憂。隨著資金流入石油期貨﹐後者的價格開始以超過石油現貨價格的速度上漲。這樣﹐買入現貨石油並將其儲存起來﹐然後在市場上賣出石油遠期合同﹐就成了一樁有利可圖的生意。
能源經濟學家沃勒格爾(Phil Verleger)道出了這類交易是多麼賺錢。今年3月1日﹐輕質低硫原油的現貨價格為每桶40.15美元﹐而12個月石油遠期的售價已達每桶50.26美元。假設一位投資者買入現貨原油﹐購油資金的80%來自貸款﹐貸款利率為3%﹐然後再賣出石油遠期合約﹐每月支付每桶50美分的石油存儲費。其結果是他每桶石油將可獲利3.15美元﹐投資回報率相當於39%。
而在現實中﹐融資和石油存儲成本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現貨石油的漲價速度高於原油期貨的上漲速度時﹐石油現貨和期貨間的價差就會縮窄﹐上述業務模式就會變得無利可圖。上週五﹐這類交易的投資回報率已經為零。
石油庫存的迅速清理有可能導致油價大跌。金融服務提供商GaveKal估計﹐全球商業原油庫存為60億桶。粗率估算一下﹐這佔用了4,000多億美元寶貴的流動資金。
但油價一直在上漲。撇開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憂不說﹐經濟復蘇的“綠芽”論也在對油價提供支撐﹐雖然這是一種自我強化式的循環:人們對經濟形勢越樂觀﹐油價就越漲﹐而這又進一步助長了人們對經濟的樂觀情緒。按照這個邏輯﹐去年7月曾升至每桶145美元的油價應該預示著經濟會永遠繁榮下去。
而最近﹐“脫鉤”論又再度浮出水面。中國官方公佈的經濟增長數據雖然有所回落﹐但仍很積極。今年1至3月期間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增長了近三分之一。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世界經海路運輸的鐵礦石有75%都運往了中國。
雖然中國對大宗商品的欲求是確鑿無疑的﹐但從目前情形看﹐這種欲望被投資者強調過度了。首先﹐中國經濟規模雖然龐大﹐但並不是那麼龐大。今年第一季度﹐中國佔全球石油需求的9%﹐而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雖然普遍陷入衰退﹐但它們今年第一季度的石油需求仍然佔了全世界總需求的55%。
至於鐵礦石﹐雖然中國的消費量增長迅速﹐但世界其他地方鐵礦石需求的大幅下降卻誇大了中國在全球鐵礦石市場佔據的市佔率。鐵礦石價格一直在下降。
中國大宗商品消費量的大幅上漲主要應歸因於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舉措﹐也可能與中國屯積自然資源有關。據Sanford C. Bernstein估計﹐今年3、4兩月﹐由於中國開始實施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的第一階段工作﹐中國的原油日進口量可能因此增加了40萬桶。未來幾個月﹐中國預計會著手消化原油庫存﹐石油表觀消費量的增長將會放慢。
難以捉摸的油價推動因素是中國的國內原油消費﹐這塊消費比戰略石油儲備用油要高得多﹐其短期和長期影響都難以確定。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使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近三分之一﹐但同期的消費者支出卻只增長了不到10%。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說﹐中國經濟依然太過依賴對外貿易﹐私人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只有36%。
與1998年時那類以往的經濟危機不同﹐中國目前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刺激措施不大可能推動出口的反彈﹐因為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復蘇將很緩慢。中國政府財力雄厚﹐中國因素有可能對大宗商品價格的驟降起到遏製作用。但對中國和看漲大宗商品價格的人來說﹐終究存在著一種風險﹐即北京的經濟刺激舉措無法完全抵消正困擾著全球經濟的痛苦現實。
Liam Denn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