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外資銀行與龍共舞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森迪普•塔克(Sundeep Tucker)、 吉密歐( Jamil Anderlini) 2009-07-07
四年前,當美國銀行(BofA)為入股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進行談判時,安排該筆投資的顧問們給項目取名為:“足金項目”(Project Solidgold)。
但令人矚目的是,美中這兩家銀行間里程碑式的“戰略”關係未能閃耀金光。近幾周,包括美國銀行在內,一系列海外金融機構在鎖定期滿後,立即減持了中資銀行股份。
套現離場的做法激怒中國
這些售股之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資銀行亟需資金所推動,但它們激怒了中國,從而引發人們擔心,未來多年裏,海外銀行在中國金融服務市場可獲得的發展空間將因此受到限制。
摩根大通國際(JPMorgan Chase International)總裁、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央行家的銀行)前總經理安浩德(Andrew Crockett)表示:“那些在入股中資銀行時承諾幫助其改善風險管理、而後卻套現離場的機構,在中國將不會得到正面看待”。
一些銀行在減持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今年1月份,英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將所持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價值24億美元的股份全部拋售,以籌集資金,該行目前還在出售其在華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
銀行家以及北京、上海兩地的官員警告稱,這種180度大轉彎的後果是,蘇格蘭皇家銀行等機構若想在日後重返中國市場,它們將很難重新獲得昔日的地位。中國將在未來10年內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銀行業市場之一。的確,在中國建立強大的地盤,很可能會決定哪一家機構將在下一批真正全球化的金融機構中脫穎而出。
2005年至2006年間,美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瑞銀(UBS)以及花旗集團(Citigroup)等機構總共投入數十億美元購買中國最大幾家銀行的股份。當時,中國國有的銀行體系在理論上處於資不抵債狀態,銀行壞賬纏身,放貸實踐過時。
中國官方的思路是,引入海外投資者,會有助於對國內銀行進行資本重組,實現風險管理的現代化,並在各大銀行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前提振市場人氣。
當時,外資零售銀行——即便是像滙豐(HSBC)這樣在亞太地區根基深厚的銀行——不被允許在中國內地註冊成立法人銀行,這嚴重制約了它們向企業和零售客戶提供本幣產品的能力。在它們看來,對中資銀行的投資是在信用卡等領域進行合資的據點,有助於它們將觸角伸向數千萬新客戶。
中資銀行囊括全球前三家市值最大銀行
但隨後爆發了西方世界的金融危機,行業格局經歷了一次最徹底的洗牌。如今,全球市值最大的3家銀行均為中資銀行。華爾街、倫敦和蘇黎世的金融巨擎們遭遇挫折,無論它們現在試圖提供什麼,北京都興味索然。
“人們從一開始就過高估計了那些交易的戰略意義,”董樂明(Lonnie Dounn)表示,他曾在滙豐銀行亞太區供職,但在2005年被任命為中國銀行信貸風險總監,成為在中國頂級銀行擔任高層管理職務的首名外籍人士。已經離開中行的董樂明說:“中資銀行不願讓外資銀行染指自己的最優質客戶,而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也沒有明確的戰略”。
不過,雖然戰略元素基本上只是幻覺,但這些交易的確有利於雙方。外國投資者獲得了三倍於初期投入的可觀帳面利潤,中資銀行則全部成功上市。2006年10月,存款額為全球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ICBC)在香港和上海兩地同時上市,融資220億美元,至今仍保持著首次公開發行的世界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