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08.04.13
最近,世界上幾個著名的稻米生產國,竟然不約而同宣布放棄倚賴多年外匯收入來源的稻米外銷業務,原因是確保國內需求。更令人驚訝及憂慮地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全球糧食存量處於廿五年來最低水平,美林證券的分析報告更指出,小麥、稻米及玉米等穀物的全球庫存只夠滿足六十天的需求。顯然,以往僅存在小說或電影中的全球糧食危機情節,竟然搬到現實的生活世界中來,雖然我國現在沒有缺乏糧食的危機,或者糧食漲價的幅度還在民眾的忍受範圍內,但未雨綢繆,重新檢討農業政策,絕對有其必要。
近一年來,國際上兩大新聞震驚、影響、干擾了大多數世人的生活內容與步調,其中之一是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與隨之而來的衰退,另一項則是全球原油及農工原料價格的飆漲風潮,迄今仍無止息跡象。前者,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白宮,以及全球經濟先進國家的協力作戰下,應該可以化險為夷,雖然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副作用及後遺症無法避免,但對人類的影響及打擊應該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後者,雖然發展的速度不像狂風暴雨,但卻有如溫水煮青蛙的寓言,在凡百農工原料逐漸漲價、減少供應的威脅下,我們憂慮不但人類的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及打擊,人類的文明都可能深受威脅。
相對原油、小麥、玉米的飆漲風暴,稻米的價格調整較晚也較溫和,但一年來的累積漲幅也達到一倍之多。造成稻米供應緊張、售價上揚的產銷方面原因,基本上有兩個,其一是一向是全球稻米輸出大國的中國、埃及、越南與印度等,因為經濟快速發展,自己國家的人民對糧食需求遽增,不得不減少外銷數量,因為這幾個國家的出口數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對世界稻米市場自然造成衝擊。另一個原因是氣候因素,讓傳統糧食輸出國的澳洲、越南被迫減少糧食輸出。除了這兩個生產層次的因素外,其他經濟性因素,譬如美元持續貶值,以及油價等生產成本上升,也讓很多傳統稻米生產輸出國,採取觀望及惜售態度,不再大量或廉價出售稻米。事實上,依據國際媒體報導,世界幾個主要稻米生產國,例如柬埔寨、埃及、越南、印度等,紛紛在三月間相繼宣布限制稻米出口或減少出口數量。目前,全世界繼續毫無保留輸出稻米的國家只剩最大稻米出口國的泰國,諸多稻米進口國無不期盼泰國能夠維持價廉物美的稻米輸出作業。
世界性的稻米供應數量減少及價格上揚,業已在很多經濟相對落後地區造成困擾、動亂,世界銀行說,糧食與能源成本連漲六年,讓全球三十三個國家面臨動盪。今年一月以來,因為糧食供應及售價引發的爭執、動亂業已在巴基斯坦、印尼、幾內亞、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塞內加爾、烏茲別克和葉門等地發生。最近,國際知名的CNN即曾經製作了海地專題,報導了因為糧食供應不及,很多海地人都以特定地區的黃泥土摻雜蔬菜油及鹽巴製成泥餅下肚,長期下來不但營養不良,而且有生命危險。相信看到CNN專題報導者,都會為了海地人的無助與逆來順受而一掬同情之淚。
面對國際的新災難─糧食危機,我們慶幸台灣稻米供給可以自給自足,短時期內應無缺糧之虞。然而,如果國際供應繼續減少,售價繼續上揚,以及其他如燃料、肥料的生產成本繼續上漲,我們認為民間的糧食支出難免要大幅波動,對原本已經遭受油價飆漲威脅的民眾,無異是火上加油。因此,增加糧食供應,尤其自產稻米的供應數量,確保價格可以維持在一般消費者的承受範圍內,無疑是政府的責任。我們甚至認為,台灣雖然不能生產油氣或其他金屬,但利用可耕作農地增加稻米及其他各種農作物數量,不但有助於緩和全球性糧食供應短缺及漲價危機,甚至不妨利用國際供應緊張及價格飆漲機會,增加外銷數量獲利,也可增加農民收益,為台灣的新農業時代提供發展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