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14日
對於所有那些盼望糧食價格高企現象只是曇花一現的經濟學家和消費者來說﹐如下這個理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失望﹕農耕成本急劇攀升﹐使得將糧食價格長期保持在高位對農民繼續擴大生產來說至關重要。
通貨膨脹正在影響全球各地的農民。今年﹐紐西蘭的農場工資已經上調了20%之多﹐一頭奶牛的平均價格現在已經突破了1,900美元﹐較去年的約1,000美元增長了近一倍。
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農民們對化肥和柴油價格的飆升抱怨不已。
在美國中西部﹐土地價格大幅上漲﹐能源和農用化學品的價格亦是如此。舉例來說﹐常用化肥磷酸二銨在美國市場上的售價已經從去年的約450美元/噸漲至當前的約1,200美元/噸。
57歲的農民薩米爾•魯安瑞特(Samear Ruengrit)表示﹐柴油、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等化學品的價格都在上漲﹐就像一片揮不去的陰影。這位在距離曼谷市北部45分鐘車程的地方種植水稻的農民表示﹐平均成本和上一季相比增長了約50%。
農耕成本的上升有以下幾個原因。燃油價格上漲使得拖拉機等農具的使用費用加大﹐而天然氣(用於生產某些種類化肥)漲價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由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對農機設備需求旺盛﹐再加之鋼材等原材料漲價﹐農用設備價格一直在上漲。為了滿足不斷上升的市場需求﹐更多的耕地也投入了使用﹐某些地區農場工資也隨之增加。這給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壓力﹐特別是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因為當地許多勞力已被礦業等大宗商品貿易領域鎖定。
成本壓力在過去六個月中不斷加大。許多土地供應商和設備交易商曾在2006年和2007年壓住了價格的漲勢﹐儘管他們自己也面臨能源和勞工成本上升的影響。現在考慮到玉米等農作物的價格已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保持強勁﹐這些供應商認為農民可以負擔更高的成本﹐因此他們開始把價格壓力轉嫁到了後者身上。
許多農民曾採取對沖策略﹐或在2006年和2007年趁化肥、化學品及其他農用物資較便宜之時大量買進﹐以此延緩農耕成本的上漲。但如今這些商品的庫存日益減少﹐上述策略已是強弩之末。
成本上漲在改變農業經濟結構。由於燃油之類的大宗支出預計將保持漲勢﹐和幾年前相比﹐農業生產者需要把自己的產品開出更高的價格﹐以求保證盈利水平。
對消費者而言﹐這些都意味著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還將承受糧價上漲之苦。自從2008年年初以來米價已經上漲了一倍有餘﹐這促使一些農民開始屯積稻米﹐以求日後賣出更高的價錢﹐此舉造成了米價的進一步上揚。
與糧價引發通貨膨脹相關的抗議活動在多個發展中國家都激起了波瀾﹐其中包括墨西哥、印尼、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地。
其他大宗商品也出現了成本上漲之勢﹐特別是在礦業領域。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駐倫敦的全球商品研究負責人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 表示﹐成本上漲席捲了整個商品市場﹐農業領域也難以倖免。他認為最終的結果就是農產品價格發生徹底的結構性改變﹐漲至新的高度。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農產品價格不會較當前水平出現回落﹐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都做過這樣的預期﹐因為全球經濟出現了放緩﹐而且有新的耕地開始有所產出。如果美國出現嚴重的經濟問題進而引發全球性衰退﹐各種大宗商品的價格都有可能出現下降。
儘管如此﹐經濟學家表示﹐當前成本上升影響範圍之廣表明農產品價格很難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期時的低位﹐當時的亞洲經濟危機和美國經濟衰退使農產品市場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狀態。
事實上﹐不妨回顧一下歷史。糧價繼上世紀70年代大幅上漲之後曾在80年代中期出現跳水。1986年每蒲式耳玉米連1.50美元都賣不到﹐而幾年前﹐玉米的價格還在3美元/蒲式耳以上。
但在隨後大約兩年的時間里﹐玉米和小麥的價格就出現了反彈。在此後十年時間里﹐玉米結算價都基本保持在2.25美元/蒲式耳上方﹐而在70年代糧價飆升前﹐玉米價格還不到1.25美元。今天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日後的糧食價格將遵循同樣的上行走勢。
那時許多農民面臨的難題是高企的成本侵蝕了他們的盈利水平﹐最終迫使他們轉做它行。這也清楚地表明成本上漲對農民來說將多麼危險。
在農業蓬勃發展的頭幾年時間里﹐生產成本上漲的影響往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農民可以在這個早期階段賺取到豐厚的利潤──過去兩年裡差不多就是這樣。
但成本上漲造成的後果往往也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即便一些造成農作物價格走高的動力已消退。這樣一來﹐一旦農業增長進入成熟期﹐農民就可能面臨很大的風險。農民因此可能會變得不願意盡力擴大生產﹐以期減少自己的風險。當然這樣就會給農產品供應帶來更大的壓力﹐甚至造成價格的進一步上揚。
Patrick Bar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