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中國經濟增長亮起紅燈

2008-08-05陶冬
中國的宏觀形勢在進一步惡化,增長失速風險上升之迅速,超出了筆者的預料,超出了政府在“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判斷,也可能超出了市場的想像。
七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下稱PMI)跌至48.4,是自2005年1月指數問世以來首次低於50。同類指數如美國的ISM或歐洲的PMI,數值50是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低過50意味著衰退風險。在中國如果PMI跌破50,筆者相信GDP增長可能降至9%以下,工業產生增長可能降至14%以下。
PMI中幾乎所有分類指數均大幅下降,只有生產成本指數仍高企於熾熱的71.3。具有前瞻意義的新訂單指數,在三個月內由65暴跌到46.2,出口新訂單指數同期由58.9跌至46.7。採購經理們對宏觀經濟和市場前景的判斷,遠比筆者想像的更悲觀。
PMI的單月資料往往波動較大,而且中間還有四川地震、華南水災等一次性因素。不過PMI連續三個月急降,則十分罕見,筆者認為已有足夠的資料顯示經濟的失速。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市以及周邊城市部分工廠停產,對資料有一定的影響。北京及周邊城市約占全國GDP的8.4%。假定三分之一的生產停止運行二個月,對經濟及工業生產的衝擊按全年增長計大約在0.2-0.4%之間,似乎不足以解釋PMI的全面急跌。
七月份PMI所描繪的經濟形勢,明顯差過第二季度GDP或六月工業生產增長,但是與近來許多微觀領域的觀察卻頗為吻合。六月份電力消費急降,七月份數字也不會很好。航空乘客流量出現負增長,汽車銷售不景,家用電器滯銷,房市成交蕭條,銅進口和鋼鐵銷售放緩。至於廣東、浙江等地中小企業的困境,則無需贅述。
目前的宏觀形勢是,出口、消費、投資三個增長引擎正在同時放緩。出口放緩是目前最為明顯的。美國第二季度GDP增長僅有1.7%,還是在布希一千七百億美元減稅措施下取得的,除此之外美國經濟乏善可陳。隨著房地產市道進一步惡化,就業疲弱,美國需求在下半年估計會轉差。許多歐洲國家經濟早已走下坡,現在德國經濟可能也在步入衰退,加上歐元過度升值影響出口,歐洲經濟在下半年勢必大幅下滑。日本經濟已經掙扎在衰退的邊緣。
不僅國際經濟的週期性變化趨向不利,中國出口業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也大量浮現。受人民幣升值、成本高漲的衝擊,廣東、浙江等地出口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政府對此不僅反應不足,而且在勞動合同法、環保措施上進一步施壓,導致大批企業倒閉或遷移。儘管現在政策開始轉向紓困,出口業所受的傷害許多短期難以改變。PMI出口新訂單指數在三個月內下跌12.2點,進入收縮區間,凸顯了出口業所面臨的危機。
消費出現下滑,有些出乎意料。PMI新訂單指數由四月份的65,急降至七月份46.2,消費滑坡是一個重要原因。消費轉弱,有四川地震後情緒上的反應(如遊客數量下跌),有政府行為(為支持四川災後重建,政府購車暫停),還有奧運因素(由於反恐需要,許多商鋪被迫暫時停業)。不過最大的可能與股市、樓市疲軟有關。財富效應下大宗消費趨緩,手機、汽車、旅行、家電的銷售不理想。新房成交驟降,連帶室內裝修業也舉步維艱。
六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勢頭不錯,但是領先指標卻在預示其下降的趨向。PMI新訂單中,通用機械、電機機械、特種機械、交通及通訊機械均有大幅下滑,原因不明。筆者認為房地產成交萎縮,造成開發商資金鏈緊繃,房屋建設速度一定在跌。同時受信貸收縮和災區重建資金分流的影響,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步伐也可能放慢。
以七月份PMI資料,加上部分微觀層面的觀察,筆者認為如果政府不採取有效的反週期性措施,中國經濟的GDP增長有可能降至9%以下。北京的經濟政策目標已經出現變化。年初時政府強調“兩防”,即防經濟過熱、防通貨膨脹;七月之後則側重“一保一控”,即保增長、控通脹。在強調政策連續性的同時,加強了對出口業、中小企業和農業的支援。
但是這些政策還不夠。政府的“有保有壓”策略,基本建立在經濟增長10%左右的假設之上,既防大落也防大起,同時兼顧通脹壓力和結構性失衡。PMI指數最新所指的9%以下的增長,並不在政府目前的政策預計之內。中國領導人對領先經濟指標的關心和理解,也遠不如美國對ISM或歐洲對PMI那麼重視。恐怕要等到月度資料進一步惡化或地方上資訊回饋上來之後,進一步的刺激經濟措施才會出臺。
所幸的是,這次中央政府在應對經濟增長失速風險時的反應,遠快過去年處理通貨膨脹時的速度。一旦意識到問題,相信動作會很快。與通脹相比,政府應付增長失速的政策武器比較多,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有很大的運作空間。
以目前的增長形勢判斷,中國的利率和準備金率已經見頂。央行可能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對流動性作出一些調節,不過全面的政策性緊縮似乎已成為過去。今年的信貸總額上限設在3.63萬億人民幣,為支持中小企業和三農,額度會有所增加。假如經濟如PMI所預言那樣進一步下滑,筆者認為全年信貸規模可能接近4萬億元。在“有保有壓”的旗幟下,相信中國的信貸環境會略為寬鬆。
出口亮起紅燈,使得北京重新審視人民幣匯率政策。預計今後六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僅有微弱升值(0-2%以內),遠低過上半年7%的幅度。其實人民幣存在著在一段時間內連續貶值的理由和空間,這樣做也符合北京製造匯率雙邊波動的意圖,有利於減少熱錢流入。不過在全球經濟不景之際,又逢美國大選年,人民幣下半年多少還是會升一些。
“財政要有所作為”,成為北京官員最近的口頭禪。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近年來動作不大,不過這一局面會有所改觀。出口退稅,應該是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的第一炮,同時在促進產業調整上稅收政策會有變化。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明年有望從2,000元/月再次大幅提高。不過財政政策的重頭戲仍然是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投資過熱,中央政府在過去或多或少地壓制基建規模。但是當經濟真的需要動力時,中國的基建引擎還是可以獨當一面的。
今年七月上半月中央領導人密集外出調研,至下半月則密集召開經濟會議。經濟的風險在改變,經濟政策的基調在改變。當宏觀調控的主旋律由控制通貨膨脹轉向保持經濟增長時,風險和機會均在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