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皇家銀行/荷蘭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劉鳴鏑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8月15日
來自中國A股的悲觀情緒已經感染到在香港上市的中資股。我認為,香港和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政府怎麼抗通脹,在認識上還是滯後的。不能單看通脹的有關指標,而應把它們與中國GDP的增長聯系起來進行分析。相較歐美國家,中國的GDP、收入增長和通脹相比,情況還是相當樂觀的。
對於目前的A股,正面消息似乎也解讀為利空。理論上來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落對中國股市應是利好。然而正當美國市場部分因為大宗商品價格回調而走強的時候,滬深300指數卻出現了明顯的下挫。不單如此,A股對中國提高銀行信貸額度的政策也顯得無動於衷。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反應,與對政府出台托市政策的預期落空、大量股份在八月份解禁、走弱的PMI(制造業經理采購指數)和創紀錄的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不無關聯。
然而,一些正面的信號並非無跡可尋。首先,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有助於降低進口成本和緩解輸入型通脹。其次,較低的PPI實際意味著汽油柴油與電力的供應不足,其實會讓企業付出更高的代價。就7月份的數據來看,不單出口增長數據仍然強於預期,CPI通脹也得到了改善。與此同時,價格改革的信號已經比較強。中國政府意識到控制通脹並不是一個中國獨有的問題,而需要全球協力。從中國的國家利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在於保護就業,提高人民收入。因為中國很多價格都是低估的,如果繼續維系通脹的賬面數字,扭曲的價格系統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與其通脹為先,不如增加人民收入,水漲而船高。更重要的是,中國有足夠的國內儲蓄來支持經濟增長。如果企業由於資金太緊,過分減少投資和就業,危害可能比稍高一點的通脹更大。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通脹的改善,以及奧運後中國價格改革和有助經濟增長政策的落實,預期在8月到9月中資H股將出現上升行情。主要理由包括,新公布的公司業績會給市場注入一些信心;投資者對一些政策導向也會有更明確的把握。此外,目前的估值已相對合理。
從行業來看,貸款額度的放松對金融股比較有利。而能源和電力價格改革的推進,對上游資源性的公司也屬利好。在這次政策調整中,消費板塊仍能受益。但對於位於下游的周期性行業,需結合公司的具體競爭能力和估值進行分析。總體上,地產難見起色;低端出口行業的前景仍較黯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