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估計全球石油需求

作者:雷曼兄弟首席能源經濟學家埃德•莫爾斯(Ed Morse)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除非墨西哥灣出現一場大颶風,或發生一件破壞性的地緣政治事件,否則油價似乎已然見頂。自突破每桶147美元之後,全球需求下滑的跡象使得油價暴跌逾23%,降至113美元以下,此後8月13日出現溫和反彈。
全球石油消費目前的增速明顯低於一年前預期的水平。去年10月,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預計,2008年全球需求增長為每天210萬桶,其中75萬桶來自經合組織(OECD),133萬桶來自新興市場。在最新的月度報告中,IEA將這一數據大幅削減至每天80萬桶,減幅超過60%,其中,經合組織日需求量預計將下降逾60萬桶,而新興市場需求則將增加140萬桶。
根據我們的判斷,到年底的時候我們將發現,IEA對新興市場的預期會顯得過於樂觀,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將再次抱怨石油進口國不能確保充足的需求增長,從而證明對產能擴張的投資是明智的。
要指出誰應對全球需求方面的不確定性負責也許是徒勞的。顯然,價格上漲和經濟增長放緩正在影響美國和其它經合組織成員國的油品需求。但另外兩種信念也正受到挑戰。首先,在未來半年內,市場上那種認為新興市場石油需求已與發達國家脫鉤的普遍看法將受到考驗。其次,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價格下降與經濟增長提速將導致石油需求增長反彈,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讓我們更為具體地看看這些論點。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影響著許多經合組織經濟體的問題正蔓延到新興市場,尤其是那些經濟增長有賴於其出口市場狀況的國家。中國在全球賤金屬需求增長方面占據了半數以上,在石油需求增長上也占到了三分之一。對於中國的出口商和生產鋼鐵、鋁、水泥和其它初級產品的金屬及能源密集型制造商而言,今後將面臨艱難時刻。
與流行的說法相反,這些能源密集性產業正消耗著驅動三分之二中國石油需求增長的中間餾分油。而且,由於能源成本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市場低迷以及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的出口不斷滑坡,這將對其資源需求帶來影響。當中國處於十字路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放緩至8%之際,其2009年的石油需求增長可能會從每天49萬桶的3年平均水平,降至35萬桶(上升4.4%)。
此外,有關新興市場的補貼和需求增長之間關系的爭論持續存在。許多亞洲國家解除價格管制的努力,大幅提升了最終用戶的價格,一些國家漲幅逾50%。有關此類價格上漲對需求增長影響的少數幾個歷史教訓表明,將出現結構性轉折點。日本的石油需求量在1965年(每天170萬桶)到1973年(每天530萬桶)間增長了兩倍。自石油危機以來,日本的需求量再也沒有超過1973年的水平。韓國的需求量在1987年(每天62萬桶)至1997年(每天240萬桶)間增幅逾300%。1997年的金融危機迫使韓國放開油價,該國需求迄今也未超過危機前的高點。
自鳴得意地設想價格下降將帶來新的需求增長,忽視了回應極端價格沖擊的需求現實。這些沖擊會刺激全球超越暫時削減可選擇性消費的范疇,對節能技術進行大量不可撤消的投資,從而永久改變交通、工業、商業及住宅領域需求的結構和效率。
古語雲「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在今天與在上世紀70年代同樣適用。這些對策不僅包括供應方面,需求方面的反應也同樣關鍵。我們預計,油價將在每桶90至100美元之間走穩,但仍將刺激結構性需求調整——我們估計,一段時期內,全球需求年增長不會超過每天100萬桶。
作者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首席能源經濟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