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前任總編輯理查德•蘭伯特(Richard Lambert)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每一次經濟恐慌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但都有一個相似之處,即它們都緊接著一段表面上的繁榮期之後發生,從而暴露出這種繁榮的空洞。這種順序屢試不爽,每當我們發現可以不必通過艱苦緩慢的實干,就能輕松大發其財之時,就可以十拿九穩地斷言,恐慌時期即將來臨。
可能過去就有人講過這樣的話。事實上,在1859年,它已被寫進1857-58年商業危機的歷史。金融動蕩感覺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幾乎如出一轍。
讓我們從一個顯然極為相似的案例開始。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是英國自1866年歐沃倫格尼銀行(Overend Gurney)關門以來第一家倒閉的大型銀行。兩家都是久負盛名的機構,有著審慎且令人敬佩的財務歷史:北巖銀行的前身是東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會,歐沃倫格尼銀行則在東安格利亞貴格會擁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長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兩家銀行的領導權,他們急切想要迅速擴大他們的貸款規模:北岩在房價泡沫的頂峰陷在房屋抵押貸款裡,而歐沃尼栽在一些顯然有問題的企業上,包括造船、谷物貿易、鐵路融資行業及許多其他行業的企業。這些企業都犯了致命錯誤,即依賴短期借款為他們快速擴張和風險越來越大的貸款賬目提供資金。與北巖一樣,歐沃尼為其有缺陷的業務模式付出了代價。一個重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英國央行讓歐沃尼倒閉了,導致其他一些企業在接著引發的恐慌中倒閉。
最近,兩位美國經濟學家——馬裡蘭大學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學的肯•羅格夫(Ken Rogoff)發表了一份對當前金融危機的分析報告,在文中他們找出了二戰以來發生在工業國家的前18次銀行業危機,把當前的金融危機放到了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他們發現了把單個事件轉化成金融繁榮和蕭條的整體圖景的共同主題,他們稱之為「諸多標准金融危機指標上驚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點」。他們重點對美國進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觀察相關數字,他們分析中的大部分內容也適用於英國。
在每次重大金融動蕩之前,住房價格都會快速上漲,股票價格也是如此。由於直到危機發生的前夜,資本流入加速,經常賬盈餘迅速擴大。公共債務上升是戰後危機中一個幾乎普遍的前兆。當問題隱約浮現時,總體經濟增長開始逐漸放緩。此外,以往的金融沖擊發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時期。
作為一位見識頗多的記者,我見證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級銀行危機,我們最強大的金融機構險些被拖垮。現在,我還仍然保留著由四大清算銀行之一發布的否認它們身處困境的新聞稿。那次事件有幾個不同的觸發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開始實施的《競爭與信貸管理條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開了貸款的上限,降低了對銀行的流動性要求,並終結了利率同盟。之後的兩年裡,對英國居民的信用墊款總額增加了2.5倍。
放鬆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著角色。引用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的話,過去25年間「我們從一個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高度監管的金融體系,轉變為一個經過了高度設計、復雜得多的體系。今天,眾多金融中介發生在有效的官方監管和監督之外的市場,全都裝在不知有多少萬億規模的衍生品工具裡。」
另一個共同特征是,資產價格泡沫通常接在一段時期的價格穩定後發生,最近英國《金融時報》一篇由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阿維納什•佩爾紹德(Avinash Persaud)撰寫的文章指出了這一點。他們引用了1929年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1997-98年的亞洲,以及2007-08年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作為案例。
低通脹導致低利率和真實資產的積累,繼而導致投資者為了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而去冒更大風險。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經典案例,當時石油美元湧入國際資本市場並推動利率走低。銀行流動性充足,正四處尋找新的出口。他們在中歐和拉美的發展中經濟體找到了正在找尋的東西。但當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暫停償還外債時,這種情形便戛然而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