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亨利•史密斯(Henry Smith)
2008年8月7日
中國的基金管理公司正在思考一個投資者之謎。盡管中國股票市場大幅下跌——上證綜指較去年10月的峰值下挫逾50%,但國內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資金大量外逃的跡象。
上海咨奔商務咨詢有限公司(Z-Ben Advisors)表示,盡管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共同基金業資產縮水20.1%,至2.041萬億元人民幣(合2980億美元),但散戶投資者仍表現堅定,其中指數基金和平衡基金留住的資產最多。不過,隨著投資者逃向安全的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同時,投資者還賣出了債券基金,部分原因是為了利用新債券基金的發行——這是中國零售市場「炒單」(churning,又稱「擠油」)特征的一個例子。
在一份名為《耐力表演》(A Feat of Endurance)的報告中,咨奔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表示,股票投資者只是在等待時機,等待市場回升到他們進場的水平後,再將其共同基金投資套現。從歷史趨勢來看,一旦股價開始上揚,大規模贖回的風險就會增大。但這份報告也表示,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從中國散戶投資者的另一個特質中獲利——即他們傾向於回避那些交易價格遠遠高於票面價格的基金,而青睞於那些交易價格在「神奇的1元水平」附近、升值較快的基金。
該報告表示,面對不斷擴大的損失,投資者仍能耐心等待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除了國內基金投資,他們缺乏有吸引力其他選擇。例如,對於那些相信人民幣兌多數外國貨幣將大幅升值的人而言,根據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DQII)計劃推出的基金目前沒有多少吸引力。DQII計劃允許中國投資者購買外國資產。
咨奔表示,中國大約4%的存款利率,加上人民幣每年6%的預期升值幅度,意味著基金管理公司設計的QDII產品必須達到每年至少10%的收益率。
這進一步表明,中國散戶投資者繼續願意將資金留在共同基金中,證明了他們已經認識到專業投資管理對滿足其儲蓄及退休需求的「必要性」,並且他們願意接受哪怕是極端的波動性作為進入股市的代價。
對於已經與本土銀行和券商建立了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大約30家外國資產管理公司而言,這將是個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盡管這些管理公司仍在推出新的本土股票和固定收益基金(後者在第二季度吸引的新資金最多),但它們都在熱切關注QDII計劃更長期的潛力。一旦市場穩定,預計投資者興趣就會大幅增加。迄今為止,獲得QDII共同基金許可證的21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僅有10家公司已經推出了此類基金。
毫不奇怪,市場下跌削弱了投資者對此類基金的需求。華寶興業基金管理公司(Fortune SGAM Fund Management) 今年5月推出的一只QDII港股基金,僅僅吸引了6600萬美元資金,與去年9月南方基金管理公司(Southern Fund Management)募資額達40億美元的基金形成鮮明對比。紐約銀行梅隆資產管理國際有限公司(BNY Mellon Asset Management)為後者提供分層顧問服務。
中國內地本土及合資資產管理公司推出QDII共同基金,只是該計劃帶來的機遇途徑之一。總部在中國境外的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向中國境內有QDII許可證的銀行分銷商提供共同基金進行銷售。他們還可以爭取從中國保險企業獲得QDII分層顧問授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