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長壽風險與金融市場國際研討會」渥夫岡‧曼德:退休理財,莫忽視長壽風險!

20/07/2007
第三屆「長壽風險與金融市場國際研討會」在本周五、六(7月20及21日)假台北六福皇宮飯店舉行,基於對人口老化所造成長壽風險的重視,德盛安聯投信除贊助該研討會的舉辦,德盛安聯風險實驗室退休基金投資策略首席渥夫岡‧曼德博士(Wolfgang Mader)亦受邀參與演講,與其他學者專家進行學術與實務交流,針對歐、美、亞洲在解決長壽風險所面臨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向來重視退休資產的管理,自2000年起,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即與OECD(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共同合作,進行全球退休市場制度及趨勢的研究,並連續針對西歐、東歐以及亞洲的退休制度出版研究報告提供予OECD之會員國,這不僅代表德盛安聯對退休金資產管理領域的關切與投入,更提供一套完整、嚴謹的研究基礎,為投資人提供最切合需求的建議與商品。
此次應邀來台參加研討會的曼德指出,儘管國人投資風氣日盛,但國人投資基金仍以波段操作居多,長期投資基金、為退休作準備的人並不多。曼德指出,就算透過保險或基金為退休作準備,人們也常忘了考量「長壽風險」,不是投資金額太低,就是選錯投資工具。
活的太久也會有風險?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或許讓人不解,但曼德說,隨著平均壽命提高,人們可能活得比他們預期的還久,如果沒有足夠的錢過活,長壽就變成一種風險。
曼德引述聯合國資料指出,亞洲人2005-2010年的預估平均壽命為69歲,歐洲人為74.6歲;但若到2040-2046年,亞洲人的平均壽命提高至76.6歲,歐洲人提高到80.3歲。也正因為歐洲人平均活的比亞洲人久,歐洲政府開始重視長壽風險,尤其以德國最積極,資產管理公司在設計投資商品時,也把長壽風險納入考量。
曼德表示,德國原本就是個重視社會保險的國家,但在財政壓力以及對於長壽風險的意識高漲下,通過了老年收入法案(Old Age Incomes Act),這個法案的主要精神在於,對於自願性提撥退休基金的投資人,政府給予所得稅減免,但投資商品限定在能支付終身年金,且年金發放金額「只能變多、不能變少」的基金或保單。
如何克服長壽風險一直是保險業思索的重點,因此精算格外重要,但過去共同基金並沒有「活的越久,領的越多」這回事,在老年收入法案通過後,資產管理公司也開始重視長壽風險,德盛安聯資產管理更在去年在德國率先推出相關產品,運用動態計量模型,將長壽風險因子納入考量,以期追求超額報酬,同時控制投資風險。
曼德表示,一講到退休理財,人們多半想到固定收益產品,但是他認為,固定收益產品並未將利潤極大化,唯有透過動態計量模型,除了債券之外,也將股票和另類投資納入投資組合,才能將長期報酬極大化。
曼德建議,選擇退休投資工具要考慮兩個面向,一是分散投資,二是控制風險。在分散投資的部分,可透過股、債和另類投資商品形成的多元投資組合達成,至於控制下檔風險的部分,透過分散投資雖可降低風險,但長壽風險並未被納入考量,因此,德盛安聯資產管理率先在德國提供針對長壽風險而設計的計量模型基金。
因應德國老年收入法案,不管是保險業或資產管理都摩拳擦掌,準備推出各種相關商品。曼德指出,透過共同基金投資的好處是,因為不具保險色彩,投入的本金較低,且投資限制較少。舉例來說,在德國,因應老年收入法案設計的保單,在開始支付年金後,最多只能將資產30%投資在股票,對衍生性商品的投資也有設限,但共同基金除了要求一定的風險控制外,並不對投資標的設限。
曼德指出,規劃退休和拿一筆閒錢投資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前者要將長壽風險考慮進去,因此追求穩定長期報酬的計量基金在德國蔚為風尚,但後者多半根據市場氣氛,波段操作。曼德相信,在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的情況下,散戶對計量模型基金的接受度將越來越高,至於以保險業為主的法人機構或需提撥退休金的企業,在因應長壽風險的壓力下,亦勢必更仰賴計量相關金融商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