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中國經濟和大宗商品牛市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
2008年8月4日
中國經濟增長放慢幾個基點,投資者撤回了押在大宗商品上的3050億美元資金。這筆賬是怎麼算的呢?
近年來,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了巨大動力。這不足為奇。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07年,全球鉛需求增長的增量幾乎完全歸功於中國;鋁和銅分別為70%和62%。
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五年超過10%,並有望將這一勢頭勉強延續至第六個年頭——但也可能不會,如果放緩的官方數據反映的是實情。這本身未必會打擊大宗商品需求。占經濟產出比重約為一半的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強勁;政府開支——包括地震後重建——應會占用企業部門的任何閒置產能。
然而,中國仍有可能令大宗商品的牛市終結。面對大宗商品價格飆漲,中國的反應是大力提高國內生產,並四處搜尋替代品。以鎳為例。許多不銹鋼生產企業轉而採用低質含鎳生鐵,從東南亞進口,在本地冶煉。美林(Merrill Lynch)估計,到去年底,這種替代品占全球鎳供應量的7%至8%(隨後的鎳價大跌導致許多此類制造商倒閉)。2005年,中國銅產量上升42%,而消費量僅上升7%。
以為電力緊缺會促使中國減少本地生產並增加進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高耗能的鋁行業遭受的沖擊尤其嚴重:大型生產商本月的減產最多達10%。但庫存仍然充足,中國沒有轉向進口。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中國不願意支付恰恰是它幫助推高的價格。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辟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