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凱(John Kay)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面對鄰國巴基斯坦不斷加劇的混亂局勢,印度股市並未理會,依然創下歷史新高。許多跡象表明,印度股市存在泡沫:在孟買,商業新聞全部是股市新聞,對商業或者股市幾乎一竅不通的人,在吹噓他們已經賺取和尚未賺取的利潤。但股市泡沫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直至所有可能被引誘進股市的人都投身其中:仍然有許多外國投資者沒有看到印度,而且印度人口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尚未發現金融投機。
因此,印度的牛市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這些泡沫遲早會破裂,屆時人們就將對印度經濟增長的性質和可持續性提出質疑。印度真的永遠擺脫了獨立之後40年中令人失望的經濟記錄了嗎?
印度經濟發展的特性反應出了印度社會的特性。印度僅僅勉強算得上一個民主國家。其公認的獨裁者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曾呼籲進行自由選舉,誤以為她會贏得選舉。其後果是讓民主進一步岌岌可危。印度從殖民地歷史中繼承了唯一的全國性語言,使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英語國家。相對於初等教育,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超過了其它貧困國家。因此,印度有很多訓練有素的大學畢業生,但其總體文化程度卻較低,尤其是在女性中。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對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經濟發展的最通常途徑(由英國開創,如今由中國複制)是將非熟練勞動力從農業吸引進基礎工業。這一過程能提高農業和工業的工資和生產率。新的工業行業創造出企業家,他們將利潤進行再投資,以分散其業務,並通過這種做法,提高其產出的先進程度及其員工的能力。盡管人們會在這一過程中經受嚴重的不平等和苦難,但長期結果是幾乎所有人的境況都將改善。
印度近年來的發展軌跡似乎有所不同。吸引了西方大量注意力的行業(如信息技術、金融和其它商業服務),並未將農民從土地上吸引出來;它們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印度的大學畢業生。這產生了溢出效應——因為這些行業和從事這些行業的人需要其它服務——但並不那麼直接。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出用於國內消費。但一個經濟體消費其自有商業服務的能力存在、也應當存在極限。
這並非意味著印度的發展道路可能不會成功。但這種發展道路是與眾不同的,而且,因為必須依賴出口,因此,它可能不會像世界經濟的發展那樣強健。此外,這意味著,與中國相比,印度的發展更大程度上將在城市中進行,而人口眾多、貧困不已的農村地區相對得不到改善。這種分化具有政治方面的影響。
印度民主的形態,帶著曾經領導該國爭取獨立的偉大歷史人物的印記。印度民主的延續,最終導致了更具代表性政治家的出現——在並不聰明出眾、更加民粹化、更加自私自利。如果對印度民主的未來發展可能存在某種樂觀的話,那麼對這種民主將產生的領袖質量,則難以持同樣的樂觀。擺在人民面前的選項,一邊是基於偏愛和恩寵的封建王朝,一邊是深植於社會差異的政黨。腐敗根深蒂固,而放大經濟群體和宗教團體之間的緊張關系,是一條獲得權力的捷徑。
鑒於印度社會生機勃勃的潛力,以及印度個人取得的成就,人們會禁不住認為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必然的。但印度和中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相對巨大的經濟失敗表明,沒有什麼是必然的。政治干預經濟增長的能力,主導了世界多數國家的大部分經濟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