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國企分紅必須惠及於民

作者: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李晶(Jing Ulrich)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決策者一直試圖系統地解決社會經濟失衡。
中國政府的目標是為高速增長的經濟降溫,並重新平衡經濟,以減少對不正常水平投資的依賴,轉而更多地依賴個人消費。
同時,廣泛改善社會福利狀況,一直被視為中國政府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先決條件。
資本過於充足的國有企業不謹慎的投資,是中國經濟失衡的主要根源。今年,中國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自1994年以來,中國將首次要求中央國企以紅利形式上繳其部分稅後利潤。
重新平衡中國經濟,將取決於中國政府執行這項政策的力度,以及所征收資金能否協助改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
中國上市國企一直有向股東支付股息,其比例基本上為利潤的30%至40%不等。然而,其未上市母公司歷來保留股息收益,用於再投資,沒有將其任何收益支付給其主要股東——中國政府。
至今,人們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銀行貸款方面,認為這是中國經濟過熱的原因之一。他們可能會吃驚地發現,中國銀行貸款僅為不到20%的投資提供了資金來源。
多數投資資金來自於企業的留存收益。2007年,這些自有資金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近60%。
常常,過剩資金流入了審查不嚴的投資項目。這導致中國許多行業產能過剩。過剩資金流入中國的房地產和股市後,則引發人們對於投機的擔憂。
中央國企留存利潤的做法有其歷史淵源,當時多數國企處於虧損狀態,並且債務累累。但當國企賺取利潤在中國數一數二時,這種做法就不恰當了。
中國有150多家中央國企,由中國國資委(SASAC)直接管理。其中一些是中國最知名企業的母公司。2007年前11個月,這些企業創造了9190億元人民幣(合1250億美元)的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32%。
2001年至2006年,中國國企利潤一直以28%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其中以少數資源集團的利潤為最高。
國企向國庫上繳紅利,將為政府提供財政收入來源,並控制浪費性支出。
就國企上繳紅利控制權進行一段時期的談判後,中國財政部和國資委於去年12月份發表一份聲明,確定18家能源、電信和煙草集團上繳10%的稅後利潤,鋼鐵和電子產品等競爭性行業99家央企的上繳比例為5%。2006年的紅利將減半收取。
隨著行業重組和虧損國企數量減少,我們預期,國企母公司將須上繳稅後利潤的30%至40%,與國際標準達到一致。
人們的注意力必須轉向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最好地利用這一政策帶來的資金。
起初,一些資金可能為國企進一步重組提供資金,以使它們能夠與外國公司展開競爭。
但最終而言,讓紅利收入為國家發揮最佳效益的辦法是,通過增加國家財政,支持中國大規模的社會福利事業。這筆資金可以彌補中國養老金體系的部分缺口(估計超過1萬億美元),或者用於支持政府教育和醫療支出。
加強社會福利體系能夠減少普遍的、阻礙中國消費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可以說服民眾減少預防性儲蓄,擴大消費,從而重新平衡經濟,並確保更可持續的長期經濟增長。
本文作者是摩根大通(JPMorgan)中國證券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兼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