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是,美國是否會長期陷入私人需求增長疲弱的時期。「會」的機率很高。這是我從萊因哈特和羅格夫教授的論文中得出的結論。他們提出,美國陷入的混亂局面,與其它高收入國家過去遭受的更嚴重的金融危機相似。
然而,這場危機中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新興經濟體開始成為避難所:那裡的增長仍在持續;信貸利差基本沒有變動(見圖表)。值得一提的是,新興經濟體明顯未受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適時指出了這點。
對於這一點,《全球經濟展望》提出了3種解釋:首先,高收入國家去年整體經濟增幅估計約為2.6%,部分原因是歐元區的快速增長;其次,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大國~增長動力強勁,估計中國的經濟預增幅將達到11.3%,印度為9.0%;第三,經濟一體化繼續快速進行,全球貿易2007年增長了9.2%。
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增長如今變得如此普遍,這令人吃驚。例如,世界銀行估計,2007年,東亞經濟增幅為10.0%,南亞為8.4%,東歐和中亞為6.7%,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為6.1%,拉美為5.1%,中東和北非為4.9%。
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飆升,令這種經濟廣泛增長的局面變得更為顯著(見圖表)。這些因素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小得驚人。更合理的看法是將它們視為經濟增長的後果,而不是對經濟持續增長的限制。
此外,不斷飆升的大宗商品價格對通脹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例如,世界銀行指出,2007年,盡管以美元(誠然,美元在暴跌)衡量的非石油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了15%,但七國集團(G7)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平均僅上升了1.7%。世界銀行預測,今年的通脹率將維持在這一水平。對通脹乃至通脹預期的控制,至少令央行獲得了一些應對房價不斷下跌及信貸市場危機的空間。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似乎可以期待基本類似的情況:美國及很多其它高收入國家增長疲軟(美國很有可能出現衰退),但其它地區強勁擴張。因而,世界銀行預測,高收入國家今年的增長僅為2.2%。但預計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增幅為7.1%,其中中國為10.8%,東亞9.7%,印度8.4%,南亞7.9%。
那麼,這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由新興國家帶動高收入國家增長。我懷疑結果不會如此良好。不過,那些大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進程確實足夠獨立,而其政府擁有足夠大的自由活動空間,可以保證這一看法的合理性。舉例來說,如果中國出口增長放緩,中國政府擴大國內消費不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不再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意願的問題。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當前的金融問題也許不是決定性的。但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政治狀況會惡化到何等程度?過去一年,政治局勢沒有顯著惡化。在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全球很多地區的狀況甚至可能明顯改善。但是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求一個和平、合作與開放的世界繼續存在。然而,在市場進入及原材料(特別是能源)的獲取方面,摩擦似乎可能加劇。當前的金融危機最終會是一個短暫現象,還是會終結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是要看在經濟放緩的過程中,各國能否保持開放。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