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08.08.01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投資分析師陶冬昨(31)日指出,台灣經濟不可能「馬上好」,雖然大家對於新政府期望很高,但馬英九和兩岸商機並非提振台灣經濟全部的答案,台灣必須真正經濟轉型,如果勾勒不出台灣經濟轉型的樣貌,苦日子可能會走不完。
陶冬也明白指出,台灣要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短期可能純屬空談,因為光是國人「自己的錢要轉出去,都要經過重重關卡」。他認為,台灣當務之急是找到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定位,以台灣本身的IT優勢,可以考慮發展為高端科技產業研發與生產中心。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昨天舉辦「透視亞洲投資新趨勢」論壇。與會上市櫃公司執行長(CEO)和財務長(CFO)最關心的問題,便是「台灣的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過完?」
陶冬指出,台灣政黨輪替有助兩岸情勢穩定,但穩定只能帶來消息面的利多,台灣還是必須倚靠經濟轉型求發展。以香港為例,1997年就回歸大陸,但香港經濟真正受惠於大陸卻是從2003年以後才開始,中間歷經七年的摩合期。且台灣的政治行情四年一變,要指望陸資熱錢大量流入,現階段還是很困難。
針對政府開放陸資持股20%的企業回台上市,陶冬表示,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絕對有利,但可能很難改變現有格局,而且以本益比來看,大陸也比台灣來得更有吸引力。但陶冬也指出,通貨膨脹和勞動力驟降是大陸經濟發展的兩大殺手,大陸的奧運商機雖已完全透支,未來三年仍可望有10%的經濟成長力道。
陶冬分析,一般奧運舉辦國在前四年股價平均可上漲50.5%,但在北京在奧運前三年股市平均上漲了315%,北京房價也成長35.2%,資產價值明顯透支,加上大陸流動過剩的大環境問題未解決,未來房地產恐將成為「強勁的泡沫」。不過大陸經濟不會像外傳「奧運一過就垮台」,今後三年經濟成長率還是可達9.5%至10%。
勞動力是影響大陸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點,陶冬認為,大陸的經濟成長是倚賴大量勞工和便宜的勞動力,但35年前,世界每100個勞工有30個來自大陸,現在只剩13個,30年後可能只剩三個,大陸面臨嚴重的勞動力下降問題,一旦中國的生產力不再,將引發全球通膨壓力,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代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
陶冬並針對次貸風暴指出,短期來看,次貸風暴危機已經度過一半,現在要看通膨問題什麼時候可以見底,預計今年下半年股市就會反彈,全球需求則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逐漸復甦,這對台灣的經濟會有一定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