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2008年05月29日 特約作者:林揚
在過去的一年裏,農產品可謂是全球資本市場上一個炙手可熱的投資主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 玉米和小麥的期貨價格在一年間漲幅幾近翻番。而今年初,此輪漲勢似乎又得到了延續。據巴克萊最近的調查顯示,美國 150 家機構商品投資人大多認為,2008 年農產品收益最好。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兩位投資大師也是“英雄所見略同”,一致看好農產品市場。羅傑斯關於“10 年商品大牛市”的論斷早已人盡皆知。而股神巴菲特也透露,他大量買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如此牛氣沖天的農產品市場到底還能持續多久?投資者又如何能分享農產品市場的盛宴呢?
MOSS:想想看在第一篇文章中,在農產基金中炙手可熱的孟山都為什麼會跌15%
造就農產品牛市的“三架馬車”
簡單來說,推動全球範圍內此輪農產品價格強勁上漲的原因可歸為三類:基本面、資金面和政策面。如同長期以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一樣,這三個因素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其中,政策面和基本面的因素在多數情況下體現為因果關係,即政策面的很多事件會深刻影響到農產品的基本面。同時,強勁的基本面又吸引了眾多資金的進入。同樣,大量資金的持續湧入又促使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對整個供應鏈產生重大利好。
基本面
毫無疑問,持續擴大的供需缺口是此輪農產品牛市最核心的基本面。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最近發表的《糧食展望》報告中也預測,全球穀物價格將在 2008 年繼續居高不下,而下列因素將構成支撐整個 2008 年農產品市場基本面的框架:
1.一方面,由於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持續,世界範圍內可用耕地面臨持續減少,再加上農作物單位產量面臨的增長瓶頸,限制了農產品供給的增加。另一方面,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又使得對糧食的需求迅速增長。這種狀況短時間內無法緩解,因此加劇了農產品的供需失衡。
2.全球極端氣候(如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頻繁出現,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的供給。春節前後中國國內遭受百年難遇的冰凍雪災,就是拉尼娜現象的肆虐。這次雪災對受災省市農作物的生長產生很大影響,進而直接影響了某些農產品的期貨價格。因擔憂糖的庫存,糖價在春節期間國際商品市場上表現優異,也帶動了節後中國國內期貨市場白糖價格的大幅飆升。
3.全球能源價格的高企,推動了替代能源如生物能源的蓬勃發展。紐約原油價格在 2 月 21 日首次收盤站上 100 美元大關之後,屢創新高,油價高位運行在近期幾乎已成定局。 因此,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等替代能源需求高速增長,使得對玉米、大豆、豆油及棕櫚油等可加工成生物能源的農產品的工業需求大幅上升。
4.農產品市場已經出現全面的結構性上漲,因為影響農產品價格的諸多生產要素價格早已全線上揚(如耕地、種子、勞力及農業化工產品等)。舉個例子,近兩年石油價格的持續攀升,拉動了下游石化行業的尿素價格,進而推動化肥價格大幅上漲。根據瑞銀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的判斷,中國目前低端勞動力成本已經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
上述原因綜合在一起,將導致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揚不是暫時的行業週期性上漲,而是持續的結構性上升。通俗地說,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農產品的價格都會在一個上升通道中運行,中間或有小幅回調,但價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已經非常之小。
資金面
資金面作為第二駕馬車,對農產品過去一年牛市的影響不容小覷,並將在長期農產品市場基本面較為明朗的前提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次貸危機引起全球股票市場大幅下挫,主要股指跌幅接近市場通常所謂的牛熊分界線的標準。大量避險資金從股票市場撤出,逐步進入前期相對滯脹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尋找保值、增值的抗通脹投資管道。
2.攜帶交易(Carry Trade)的推波助瀾。去年,整個日元攜帶交易非常活躍,且投資資產已經從股票和債券轉向商品市場,農產品市場也受益於這部分資金的流入。但隨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美元的持續走軟,日元對美元匯率顯著上升,許多攜帶交易頭寸開始平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導致近期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和全球股市 2008 年“黑色一月”的一個不可或缺因素。
3.國際對沖基金等投機資金的湧入,已經從單純金融市場的期貨投資發展成收購農場、農用設備公司等實體資產。一些國際對沖基金正積極尋覓收購合適的農用設備公司,甚至在南美、東歐甚至非洲尋找大宗農場土地。
4.美元持續貶值,使全球以美元計價的農產品水漲船高。眾所周知,包括石油在內的大部分全球商品都是以美元作為交易結算貨幣,美元貶值將直接導致全球商品價格的上漲。
政策面
相比前兩駕馬車,政策面無疑是最不市場化的一個。但毋庸置疑,它與農產品的走勢密切相關。政策面對農產品走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各國生物能源政策的鼓勵。如美國於去年年末通過的新能源法案大力鼓勵生物燃料乙醇的發展,未來 15 年內使用量要增加 5 倍多。歐盟對開發生物能源高度重視,計畫到 2010 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從 2005 年的 2% 提高到 5.75%。印度已經將生物柴油作為未來的燃料支柱。所有這些國家的政策,都使得作為生物能源主要原料的農產品受到熱烈追捧。
2.全球一些國家為控制國內通貨膨脹而對農產品大幅徵收出口關稅的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範圍內農產品的供求矛盾,助長了“搶糧大戰”。如中國 2008 年對小麥、玉米、稻穀等共 57 個農產品徵收 5% 至 25% 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以穩定國內價格。俄羅斯將小麥的出口關稅從 10% 大幅上調至 40%,以平抑國內物價,掌握糧食供給來源。
正確把握農產品投資機會
其次,談談農產品期貨指數。這在中國國內市場還未出現,而海外市場則比較流行,如羅傑斯國際農產品指數、荷銀 / AIG 農產品指數等。在過去的十年中,隨農產品期貨指數的發展,特別是可跟蹤農產品指數的投資工具的問世,農產品已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資產類別。根據美國國際集團(AIG Group)估計,2008 年與期貨指數連結的農產品投資金額,上升幅度可能超過 100 億美元,為去年的 1 倍多。農產品投資的金額已從 2006 年 1 月開始的 200 億美元上升至目前的約 430 億美元,而且預估明年年底前至少將有 50~100 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農產品投資當中。
總之,2008年是全球農產品繼續輝煌的一年,但也將是波動加劇的一年,機遇與風險並存。投資者應嚴格審視自身風險,精選合適投資工具,最大程度去分享這一波農產品牛市的盛宴。
本文作者為荷蘭銀行中國區消費金融銀行投資及資金產品部總監,此前曾任花旗銀行亞太區總部內部控制主管和花旗銀行中國區資金運作部負責人。荷蘭銀行歷史悠久,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有分行及辦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