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9 工商時報
大宗物資等商品價格波動度加大,外銀積極在台灣推行原物料避險商品,且主打「客製化」商品,今年開始收到成效,據央行8日公布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出口廠商購買商品期貨等避險產品,已經大幅由傳統交易所轉往外銀,掀起一波「客戶大遷移」。
據央行的衍生性商品交易量統計,交易主體為大宗物資的「商品有關契約」,去年受到出口訂單銳減影響,交易量一路向下。
其中,店頭市場交易量在去年11月落底,交易量僅270.87億元,12月開始回溫,整體交易量478.96億元,今年一月大幅增溫20.87%,交易量達579.4億元,2月份雖受到農曆春節假期影響,交易量仍小幅增加0.01%達579.46億元。
反觀傳統交易所的交易量,則從去年12月的457.72億元,大幅下滑至今年的21.82億元,跌幅超過95%,2月交易量再下滑31.81%,為14.88億元。
央行官員指出,由於外銀推廣的「客製化」期貨、期權契約,在統計上被劃分在店頭市場交易,因此國內的廠商進行成本避險所需的大宗物資期權、期貨之衍生性商品,的確從傳統交易所,轉向銀行端購買。
央行官員表示,客製化的期貨產品在國內僅具有跨國優勢的外銀推出,外銀主管也對此表示,因為跨國據點眾多,更容易替國內客戶找到原物料期貨、期權等交易對手,因此可提供國內客戶更客製化的原物料避險產品,今年內部已經將原物料避險客戶數訂為重點戰場。
據了解,五大外銀中,目前以花旗銀行最為積極搶市,花旗銀行商業銀行負責人鍾國強指出,由於去年國內出口廠商訂單大幅減少,原物料避險的商品的需求逐漸下滑,但今年以來出口強勁成長,且貴金屬等原物料波動度加大,以花旗本身而言,客戶原物料避險的交易量可望「以數倍成長」,已經列為花旗銀行的重點發展業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