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大潤發 中國當老大

2010-01-17 工商時報 【彭琳】
潤泰集團旗下的大潤發賣場,2009年在中國市場已經正式在單店營收、總營收等幾項重要的評估指標中,打敗外資超市龍頭家樂福,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連鎖賣場。短短10年內就展店百家,並成為行業老大,每天都有300萬名顧客上門,大潤發的成功經驗已經被當成大陸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教材,不斷被提上檯面討論。
2008年,大潤發在中國大陸有101家門市,共創下了33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營收表現,平均單店年營業額高達3.32億元,打敗了宿敵家樂福的2.52億元。雖然家樂福門店數比大潤發多了33家,但總營業額卻只多3億元,這種現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
到了2009年第1季,大潤發單季營收達到115.6億元,成長幅度高達2成,正式在總營收上打敗家樂福。大潤發中國區執行長黃明端也指出,去年全年大潤發總營收可望突破400億元,門市數量超過125家,全部都會領先家樂福,竄升為第1大連鎖賣場。
儘管各界驚豔於大潤發近年來的迅速成長,但實際上目前的成果是早在10年前初入中國大陸市場時就已經設下的目標,過去看起來很大膽、不合常理的各項決策,都成為大潤發攻佔冠軍的墊腳石。
讓台資大潤發不但能領先本土連鎖賣場,更逐年超越沃爾瑪、特易購、家樂福等早在中國大陸布局的國際連鎖大企業,重要秘訣在於大潤發不只能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更能彈性調整地域化的需求,比本土企業更本土。
大潤發去年展店數超過25家,平均每兩個禮拜就要開1間大賣場,比開超商還快速。在外人眼裡看起來,大潤發開賣場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簡單,但實際上這也是跌跌撞撞,經過一段摸索期才發展出來的展店模式。
成功從鄉村包圍城市
和沃爾瑪、家樂福等外國廠商只選大城市開店不同,大潤發卻實施最適合中國大陸的戰略:「鄉村包圍城市」。1998年大潤發首家門市在上海閘北區開幕時,家樂福就已經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開了14家賣場,根本沒把大潤發放在眼裡。
開了3家分店之後,大潤發發現不能跟這些外資在大城市內硬拚,必須改向往尚未有大賣場進駐的華南、華東二、三線城市發展。這在當時是相當大膽的決定,因為雖然中國大陸本土賣場還未崛起,但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力仍受到懷疑,能否支撐大賣場生存是個問號。
同時,黃明端也發現,大潤發原本效法萬客隆,走企業大型採購倉儲模式,但這並不是發展趨勢,反而是家樂福在歐洲的賣場模式,才適合大陸市場。因此就學習家樂福的方法,就全面把門市內的貨架改成輕貨架,並且降低高度,便於消費者採購。
黃明端到處進行考察,並自創了大潤發展店的標準,包括店面周邊消費人口達到30萬人、周圍沒有競爭對手、物流便宜等等,而且黃明端也都親自視察各個店面的展店環境。
大潤發在進行二、三線城市布局之際,現在也開始把主要目標轉往一線大城,計畫今年1月在北京朝陽區唐人街購物商場內,熱烈為北京旗艦店開幕。反觀過去獨佔大城市市場的外資賣場,卻進入了拓展瓶頸,難以打入已競爭過於激烈的二、三線市場。
但大潤發中國區發展部總經理洪萬康認為,之所以會走上鄉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其實相當無奈,因為草創之際,主要台灣幹部過去都是在工業企業任職,對於零售業非常陌生,而無法與外資賣場硬拚。
大潤發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成功,黃明端堪稱是居功厥偉。黃明端是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在台大商學院的同學,畢業後就進入潤泰紡織工作,再從基層爬到總經理,並且把潤泰紡織打造成全球最大格子布製造商之後,就被派往中國大陸創辦大潤發。
百家店才能加入競技
無論是在地化、天天低價、員工分紅等成功策略,無一不是黃明端親自了解狀況後,設想出來的最佳解決方案,不但親自考核新門市的周邊環境,還常常無預警進行抽查。黃明端也時常出國考查家樂福、沃爾瑪等全球連鎖賣場,把人家做得最好的拿回來改良後實施。儘管41歲前學的、做的都是工商管理,完全沒接觸過零售業,但黃明端一點也不覺得這樣跨界會有困難,因為工業和零售業都講求的是規模經濟。落實在大潤發的經營上,黃明端認為,在中國大陸市場要是沒有百家以上的規模,就無法參加比賽,現在大潤發已經取得了與世界好手同場較勁的資格。
大潤發贏了
和家樂福、沃爾瑪交手過程中,大潤發最自豪的就是執行得非常徹底的低價策略,因為只要給消費者價格便宜的印象,日後就會非常死忠,願意前往大潤發消費。家樂福過去的上海市調報告中指出,無論是在商品組合、促銷形象、商品品質、服務水準、購物環境上,家樂福都在消費者的心目中都高居第1。唯有價格形象這個指標上,家樂福名列第2,就是輸給大潤發。
在採購成本控管上面,每家門市都會派出6、7位查價員,每天針對方圓5公里內競爭對手的1,000項商品進行查價。一旦發現對手的售價較低,電腦系統就會調整該項產品的毛利率,毛利率又和採購部門的績效掛鉤,確保市場競爭力。
然而,像可口可樂、康師傅泡麵等知名大廠的商品,幾乎沒有辦法透過採購端來降低成本,各家賣場的售價也都差不多。因此大潤發在這些項目上並不與家樂福正面競爭,而是去尋找更低價的商品來吸引消費者。
若是家樂福的鍋子價格主打每個200元人民幣(下同),那大潤發就去尋找其他品牌的低價鍋子,售價壓到150元以下,那麼就可加深消費者對大潤發低價的印象,吸引大量顧客光臨,這個策略在二、三線城市非常有效。
大潤發認為,消費者前往大賣場買的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只要品質達到一定的水準後,考量的就主要是價格問題,而且會有四處比價的習慣。低收入者無能力購買太貴的產品,而高收入者則會希望把可支配所得花在其他娛樂或教育費用上面。
雖然明知大潤發的低價策略是如何操作的,但是家樂福就是無法比照辦理,因為家樂福把客層定位在中產階級以上,在選擇商品時就會有更多的要求,也不願為了吸引更廣大的消費者而犧牲了中產階級的信賴。
此外,大潤發可以為了賣牛奶,而買下一整頭牛,甚至是整座農場,從生產源頭開始控制價格,這就是大潤發獨有的「KISS」策略,亦即「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例如在山東煙台包下整座山的蘋果園、無錫的水蜜桃山,在揚州則是買下整個屠宰場,以供應華東每天5,000頭豬的消費量。無論是米、肉、水果、蔬菜,只要能包的就全部簽約包下來,壓縮供應商到消費者之間的價差,確保低進低出的原則。
比起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更加了解中國大陸區域差異,彈性調整門市的銷售方式。在已開發國家中,賣場的肉品都是切割成小包裝販售,但是中國大陸民眾卻習慣現場切肉、剁雞。即使把傳統市場的販售模式搬到賣場內,各地的喜好還是有天壤之別,像是東北地區的消費者就喜歡大塊大塊買肉,但廣東的客人就會要求切片處理。
這種天天低價的形象,深植消費者心中,影響力比定期推出折扣優惠還來得有效,而這也是大潤發在中國大陸市場成功的最大秘訣。
管理一點訣 管住員工的嘴 年省數億
大潤發在人才管理制度上下了不少功夫,這不但提高員工的向心力,同時也能節省成本,在微利的零售業中,是提高獲利的重要環節。
由於員工偷吃賣場食物,一直是造成大陸連鎖賣場商品耗損率過高的主要原因,普遍耗損率高達千分之十。為了遏止這個問題,大潤發把耗損率連結到員工的獎金,依據耗損率和標準值的差距來核發獎金。同時,並不針對個人,而是全店員工的獎金都會受到影響,達到互相督促的效果。這讓大潤發的耗損率始終維持在千分之三以下,每年節省數億元成本。
普通零售業的員工薪資通常較低,大潤發以全員持股方式,開放所有員工認股,讓員工有向心力,不想跳槽。目前大潤發員工持股比例佔總股本的9%左右,未來將會提高到16%。
而為了維持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大潤發並不會像其他賣場一樣只會去殺價壓成本,反而是讓雙方利益極大化。洪萬康表示,大潤發絕對不會去壓榨供應商,這是大潤發強調的企業文化,因為大潤發在中國大陸市場也是從小慢慢成長。
家樂福等外資賣場常常面臨的拖欠貨款、上架費等問題,大潤發絕對不會發生,還會儘早支付給供應商貨款,在春節等重要假期前,更提早結清,和一般業者都在節後付款的情形大不相同。
這種良好的合作關係,讓許多供應商會要求和大潤發合作,而大潤發也就能更順利取得便宜的商品來販售。
此外,大陸零售界人士指出,大潤發的這些台籍幹部與團隊,比外資賣場更能入境隨俗,妥善處理地方關係,而且也相對比較靈活,非常注意人性化經營。像是汶川地震的第2天,大潤發每家門市都掛出總部捐贈災區5,000萬元的布條,博得民眾好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