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8 【聯合報╱記者史榮恩】
電影「阿凡達」在全球掀起3D熱潮,當丟到納美人神樹裡的催淚瓦斯彈朝你眼前飛過來時,不自覺會側一下頭,想閃過迎面而來攻擊。這種看似虛擬物體卻能躍然眼前,有種信以為真的驚喜,就是3D影像最大魅力。
未來不僅3D電影愈來愈多,3D電視、3D筆電都是消費者隨手可得;隨著3D產業發展,不久你我坐在客廳沙發上,就能每天體驗3D的震撼。
電腦科技 助長熱潮
3D影像並非新玩意,早在一九一五年就有3D電影在美國放映;大約十年前臺灣也曾流行過3D電腦立體畫冊。但直到近年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3D影像內容的製作及播送更為容易,才逐漸助長3D的熱度。
去年資訊月宏碁、華碩以3D筆電造成轟動,接下來就是阿凡達帶來的3D電影熱,今年初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更以3D電視為主調,3D相關產品上市計畫及3D電視轉播時程紛紛出爐,勢不可擋。
為什麼平面的影像會變成呼之欲出的立體影像呢?說來簡單,這一切都是眼睛的錯覺。
利用視差 營造影像
人的兩眼瞳孔距離約六點四公分,左、右眼看到的影像會有視差。觀看近物時,這種視差更明顯。兩眼所見的視差影像,透過視網膜接收,再經由視神經合成,就形成了具有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基於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視覺特質,只要想辦法欺騙雙眼,即是營造3D影像的簡單原理。
仿效兩眼各看出去的影像,製作兩張有視差的平面圖,然後再強迫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樣看出來的就是3D影像,將錯覺化為驚喜。早在十七世紀就有人依這種原理,手繪兩張視差圖創造3D影像;具有雙鏡頭的立體相機搭配專用的觀看設備,也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風靡過一陣子。直到現在,僅管科技再進步,3D影像的原理不曾變過。
特殊眼鏡 平面變立體
看過「阿凡達」的人都知道,單用裸眼看,大銀幕上盡是交錯不清的影像,得要戴上特殊的眼鏡才能看到清楚鮮明的3D畫面,這眼鏡就是強迫雙眼各看不同影像,進而營造3D錯覺的關鍵。
目前3D電影是以兩台放映機同時投射出兩個方向不同的畫面,戴上的眼鏡左右各有與畫面對應的偏光角度,這樣就能讓兩眼各自看到不同的影像,3D影像於是在腦中形成。這種偏光式3D技術有角度限制,但「偏光眼鏡」價格便宜是最大優點。
電視反應 速度要夠快
3D電視是以快速交替的左右畫面搭配「快式門眼鏡」來形成3D影像。當眼鏡左右鏡片開關的頻率能和電視畫面交替頻率相符,就能正確的讓雙眼各看到該看的畫面,3D影像於是產生。這種技術最大課題就是電視反應速度要夠快,能以極高頻率產生交替畫面,才算堪用。
液晶電視掃描頻率現已進展到240Hz,電漿電視更有600Hz的水準,這種速度讓眼睛感受不到有畫面交替這回事,再加上電視透過無線方式控制快門眼鏡的開關頻率,相互搭配才得以創造全新的家庭娛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