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通貨膨脹下的香港樓市

(2008-06-26)
通脹上升、負利率,利好樓市。這是香港人的傳統智慧,也是房地產仲介勸誘人們入市買樓的重要依據。
然而今天香港的形勢是,不僅通脹上升,而且增長放緩。這種情況目前在全世界幾乎是共通的,即所謂滯脹。上一次出現滯脹,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事情,相信目前在一線上活躍的仲介們,當時多數連小學都未畢業。
此輪通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球性、互動性。負責治理通脹的各國央行的許可權、職責和動機,卻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全球性的通脹現象和以國家為主體的治理平臺,出現著嚴重的錯位。同時,此輪通脹基本上屬成本拉動型,是由能源價格、糧食價格飆升引起的。央行傳統的貨幣緊縮政策工具(如利率、信貸收縮),對抑制成本性價格上漲未必有效,至少是事倍功半的。這兩個原因使筆者相信,此輪通脹可能不會輕易大幅回落,央行在反通脹上,政策風險頗大。
在“滯”與“脹”的比例上,各國所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美國已處於衰退的邊緣,房地產調整愈演愈烈,就業市場勢必進一步惡化。同時,美國的工資在下調而非上調之中。因此美國最大風險是增長,“滯”大過“脹”。香港則恰恰相反。本土內需強勁,勞工市場活躍,增長前景無疑要受外國因素影響,但是“滯”的風險似乎有限。
香港面臨的挑戰,更多是“脹”的問題。食品通脹居高不下,甚至仍在加速。租金近來出現暴漲,勢必成為下一階段最大的CPI上漲動力。今年工資增幅介乎5-7%,為十年來最高,而此尚未計入打工仔跳槽一般獲得的20-30%加薪幅度。內需因素在沉寂十年之後,重新成為香港通貨膨脹的主力。筆者認為,即使計入免差餉,港府對CPI 3.4%的預測是絕對的低估。
貨幣因素是通脹的第二大源頭。人民幣不斷升值,美元/港幣不斷貶值,對凡事靠入口的香港構成沉重的入口通脹壓力。香港的聯繫匯率,因美元的急貶和通脹的上升而受到質疑。但是以目前的政治環境,加上北京/港府的心態,筆者相信港幣與美元脫鉤在近期內並無可能。港幣的基礎面因素,不是以匯率形式而是以物價形式體現出來。香港的通貨膨脹應該會持續相當的時間。
全球的利率環境正在發生改變。隨著通脹的重臨和加息預期的加強,債券市場短期利率上揚,LIBOR也上揚。筆者認為,除非通脹大幅惡化,聯儲短期未必加息,不過將因次貸危機而下調的息口收回一部分,應該只是時間的問題。估計明年年底前,美國聯儲利率會上升50-100基點。
香港的銀行並沒有大量購入美國次貸金融產品,因此受次貸危機的衝擊較小,帳面比較健康。但是隨著LIBOR的回升,HIBOR也出現反彈,資金成本增高。房貸利率上升,勢在必行。房貸市場競爭程度,將決定究竟是優惠利率(prime rate)上升,還是銀行優惠(mortgage discount) 減少,不過可能兩者都需要調整。明年年底前,筆者看優惠利率上升50-75基點,銀行優惠再減少50基點,實際按揭利率增加一厘以上。
近幾年樓價的激升,使得可承受能力(affordability)下降。但是租金與月度供樓金額相比,天秤在移向買樓。筆者認為香港樓市的購買力,近期以用家為主,中小單位價格變化可能十年來首次跑贏豪宅。全年樓價升幅,相信介乎0-5%之間,不過以最近的加薪放緩來看,樓價不升的可能性大過升幅5%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