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4杜楓
有朋友問我,聽說Track Record (過往業績)對私募和創投很重要,最近新成立的基金那麼多,他們都有好的Track Record 嗎?這個問題還真是問到了點子上。其實對Track record這事,專業的基金投資人(LP)也很撓頭。雖然基金融資時都會強調:“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投資回報承諾”。但不可否認,過往業績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不過,如何考量私募基金經理人(GP)的過往成功業績在中國卻遇到很多挑戰。
衡量過往業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曾經給投資人掙過大錢,直接列出上一個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即可。但在中國,能夠提供這個數據的私募基金(包括創投基金)屈指可數。因為行業發展時間太短,所以鮮有已經完成整個生命周期(募資、投資、回報、結束)的基金存在。要知道通常一個私募基金的存活期限為7-10年,基金結束的時候算出來的回報率才算蓋棺論定。而在成立頭幾年按照單個、或少數項目計算出的回報率,常常因為忽略了未來可能的投資失敗和項目估值不確定帶來的影響,虛高太多。同樣因為行業發展時間太短,目前中國還沒有對私募基金和創投基金回報率的權威統計數據,能讓投資人對各基金的過往業績有個清晰的比較。
在這一背景下,在中國看Track Record,個別項目的成功經驗(IPO、並購等)就變得非常重要。感謝今年A股、香港、美國股市全面、迅速復蘇,中國公司在上述市場成功地進行了多個IPO,加上創業板的幾十家,今年中國公司的IPO數目可望過百。火爆的IPO市場,自然給更多的基金經理人帶來了不錯的Track Record。
不過,一個IPO卻可能給很多人的履歷中帶來一筆成功的記錄,到底誰才是點石成金的人仍然很難確定。一個基金收獲一個成功IPO,功勞簿上不僅要寫上總經理的大名,做出集體投資決策的投資委員會、做盡職調查的、負責起草文件的、負責日常監管的團隊每一個成員,可以說都對項目做出了貢獻。“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功勞簿上,“一個也不能少”。這還僅是一個基金的情況。這個行業的復雜之處還在於,一個項目可能有幾輪投資人投資,再加上涉及的並購。這功勞簿上相關人士的名字,恐怕數都數不清了。
我當初在籌集一個“fund of fund(FOF, 基金的基金)”的時候,有個美國同行就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見到的幾乎每個中國基金都說自己曾成功投資過分眾傳媒(NASDAQ:FMCN)呢?”那是在2007年初,分眾傳媒正如日中天。我對這位美國同行說,他們說的都是事實,沒騙你。聽我給你解釋。分眾傳媒上市前曾融資過三輪,投資的基金接近10家(引自分眾傳媒網站: 公司發展歷史)。另外分眾傳媒上市前後又收購了幾十家公司,這些被收購公司裡面比較大的包括框架媒體、聚眾傳媒、好耶廣告等等。這樣,除了直接投資過分眾傳媒的那近十家基金,還有每一個被收購公司後面的各輪投資人,他們都通過分眾傳媒都掙了錢,也掙了Track Record。
我的美國同行接著就問,究竟誰是那個金手指?也許最早投資分眾傳媒的投資人,才可以算是他想找的金手指吧!點擊我上面提到的分眾歷史,看看是誰2003年5月年公司才成立一個月的時候就投資了分眾傳媒,從一開始就和分眾在同一個辦公樓的同一層辦公室一起辦公,一路扶植它成長起來,這個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在私募基金歷史相對悠久的美國,私募投資行業的整體回報參考數據是存在的。比如美國風險投資協會每個季度同湯森路透一起發布的行業投資回報數據。還有劍橋咨詢Cambridge Associates這樣的專業私募基金研究機構。但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專業私募基金研究機構的存在是以專業私募基金投資人的存在為前提的。劍橋咨詢網頁上有一句“世界上最專業的投資人需要同樣專業的投資研究機構(The world’s most sophisticated investors demand an equally sophisticated advisor)”,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重申一下我在專欄文章“全民PE”裡的觀點,成熟而專業的私募基金投資人是未來帶動整個私募股權和創投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為他們才是最需要揭開Track Record迷局的當事人。如果僅僅看到IPO狂熱就貿然進入,被一、兩個成功項目的高額回報所吸引,還有那些不需要看基金的過往業績自己親自出馬的,不在此文的討論之列。
(本文作者杜楓就職於風險投資行業逾10年,所撰寫的《錢途-就這樣拿到風險投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並合譯有《CEO-要職內幕》由市場出版社出版。文中所述僅代表她的個人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