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經濟編輯克裏斯•賈爾斯(Chris Giles) 2008-12-03
經濟預測師流年不利,連皇室都懷疑,是哪裡出了問題。英國女王上月訪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時問到:“為何沒人料到?”
女王的問題激起一片可笑的聲言,紛紛宣稱某某預測師有先見之明。
“儘管有著各式MBA的銀行家們似乎被金融危機驚得目瞪口呆,格雷欣學院(Gresham College)在倫敦市中心舉行的免費公開演講的老聽眾卻不會。”上月發佈的一份新聞稿如此宣稱,並引證阿維納什•佩爾紹德(Avinash Persaud)在2002年11月發表的一場演講。然而,不但這番聲明言過其實,那場演講也令人失望。“儘管企業破產案創紀錄、經濟疲弱以及市場崩潰,但銀行大體上是安全的。”這就是佩爾紹德教授的結論。
義大利財政部長朱利奧•特雷蒙蒂(Giulio Tremonti)上月提高了預測門檻,聲稱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是第一個預見到危機的。據特雷蒙蒂說,一份1985年的檔顯示,本篤十六世“預言放任的經濟將自行崩潰”。
比較接近事實的是英國央行副行長畢恩(Charlie Bean)較為平實的判斷。畢恩指出,全球經濟的基本面長期以來困擾著許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他表示:“我們知道那不可維繫,也擔心可能進行無序的調整,但我不認為會有人猜測到實際的調整過程。”
信貸危機無疑讓多數勤勉的經濟預測師顏面盡失,這場危機已演變成席捲發達經濟體的衰退。但政策制定者也有理由感到畏縮。
在2005年參議院就提名他當美聯儲(Fed)主席舉行的聽證會上,本•貝南克(Ben Bernanke)表示,美國金融體系受益於一系列危機,這些危機使其增強了應對艱難時期的能力。他表示:“金融市場的深度、流動性和靈活性都大為增強。”
歐洲政策制定者在預測上也是半斤八兩。歐洲央行行長讓-克勞德•特裏謝(Jean-Claude Trichet)在7月中旬向四家報紙表示:“我們的基本預測是: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將出現低谷,之後將逐漸恢復到持續的溫長增長。”事與願違,歐洲正迎來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最大幅度的衰退。
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沒有預料到英國會陷入嚴重衰退。他在5月份堅稱:“在某個時候,出現一兩個季度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但衰退絕非核心預測。”
全球領導人對國際機構寄予新的厚望,希望它們能夠就未來問題提供早期預警,但它們同樣看走了眼。在2007年春季預測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極力唱好全球經濟。該機構在時任首席經濟學家西蒙•詹森(Simon Johnson)監督下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表示:“比起6個月前,經濟前景的總體風險似乎威脅性減弱。”
獨立經濟學家的預測同樣不佳。共識經濟學公司(Consensus Economics)按月編制的增長預測顯示,隨著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的專業人士紛紛捲入事端,悲觀情緒不斷加重。
就連一貫唱空的人士也沒想到,信貸泡沫與大宗商品牛市會一起全面破裂。全球“末日博士”魯裏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一定程度上預見到了此次危機,但他也是隨著信貸危機的衝擊加重而不斷下調預測。
媒體無法宣稱更富有洞察力。雖然部分評論員發現他們對危機的預測應驗了,但沒有人窺見到全貌,而且,許多人是靠運氣,他們預測的10場危機中最終有兩場應驗。但回頭看自己7月份所作的預測時,我的難堪並未因其他人的運氣而有所減輕。我當時的預測是:衰退“可能發生,但英國尚未到那個地步,甚至也沒到接近衰退的邊緣”。眾所周知,英國已在衰退之中,甚至就在那個時候。
雖然回顧經濟學家所講的種種蠢話很有趣,但更有價值的是梳理哪些具體缺陷導致全體預測師無法預見到當前亂局。
首先是全球經濟面對系統性銀行崩潰所表現出來的意想不到、如今卻又顯而易見的脆弱。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表示,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破產是一個“改變遊戲的事件”,在那之前,他的預測是“安全無虞”,在那之後,“我們急於求生”。
其次,正如滙豐銀行(HSBC)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勳(Stephen King)所說:“幾乎所有經濟模型都假定金融系統在‘運轉'。”總體而言,經濟學家沒有預料到,本十年上半部分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導致信貸空前擴張。
第三是2008年上半年的大宗商品牛市嚴重擠壓了家庭和企業的收入,而幾乎沒有人預測到這一點。這削弱了非金融行業,使銀行沒有機會去補救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害,同時這也是今年秋季開始的這場災難的一個核心要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