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8年6月30日
我最近曾提出,匯率機制是聯結這些獨特事件的紐帶。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該如何在暴風雨肆虐的大海上航行。
首先,我們應該將全球經濟視為一個整體。各個經濟體的全球化程度越高,就越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考察全球經濟。那麼,作為一個整體而言,我們對全球經濟已經了解了哪些問題呢?答案是,至少就短期而言,全球經濟正在遇到資源方面的限制。
我們的文明是以礦物燃料為基礎的。但是,自2001年末以來,石油的實際價格已經上漲了近6倍。今天,石油的實際價格已經比上世紀初以來的任何時候都高。正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其《2008年全球開發金融》(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2008)中所指出的,全球石油供應在2007年沒有增長。報告提出,這「導致了2007年下半年庫存的大幅下降以及油價的急劇上漲」*。這種上漲也許會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僅僅是暫時的,但也可能會是永久性的。我們現在還不知道。
能源價格的躍升至少會對經濟產生三方面的影響。
首先,它們會提高總體通脹率。特別是在新興經濟體,出乎意料的惡性通脹如今已成為常態。
其次,它們會降低潛在供應。它們會擠壓高耗能經濟活動的利潤,迫使企業放棄能源密集型產能;同時,它們也會提高投資於新能源及高能效產能的必要性。
在其最新一期《經濟展望》(Economic Outlook)中,經合組織(OECD)討論了這類負面供應沖擊對其成員的影響**。該組織提出了兩個要點:第一,當前潛在產出水平及未來增長的不確定性已經增加;第二,由此帶來的負作用可能相當巨大。
經合組織估計,石油相對實際價格最近的上升,已經使美國的不變產出下降了4%,歐元區下降了2%,並使兩地的中期潛在增長率分別下降了0.2和0.1個百分點。這可不是小數目:就美國而言,潛在產出增長率的這種降幅至少相當於人均潛在產出增長率的10%。在較發達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在中國這樣增長迅速的工業化經濟體,潛在增長率的降幅也許更為驚人。
第三,能源價格的躍升改變了全球需求的水平和格局。油價從2007年初的每桶約53美元漲到如今的136美元,令消費者每年的負擔增加了約2.6萬億美元,相當於對全球非石油產出征收了4.5%的稅。在這種轉移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從石油進口國轉移到石油出口國,至少在短期內,也是從支出者向儲蓄者轉移。
這種轉變本身,將會抑制全球需求的增長。美國和其它高收入國家的金融危機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幾個大型房價泡沫的破裂,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經合組織估計,高收入國家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略低於趨勢水平。正如人們可能預料的那樣,降幅最大的將是美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預計為1.2%,幾乎全部來自淨出口的增長。美國曾經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如今已開始依賴於其它地區的增長。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全球如何避免更大危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