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0 工商時報
美國次貸風暴席捲全球,美國3大信評機構難辭其咎,華爾街日報周三報導,經10個月調查,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認定穆迪(Moody's)、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與惠譽(Fitch)3家信評機構在實務上有多項重大缺失,其中一項是為了獲利而犧牲產品品質。
SEC主席考克斯舉行記者會指出:「針對信評機構進行冗長的調查後,我們發現這些公司有出現諸多嚴重缺失的地方。」
信評產業每年商機有50億美元,在金融市場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主要為發行企業與有價證券的信用價值評等,以便讓投資人作為評估投資風險的參考依據,但美國次貸風暴爆發後,3大信評機構成為眾矢之的,被抨擊未能發現次級房貸證券的實際風險。
SEC調查報告指出,信評機構主要缺失包括不良的揭露實務、缺乏房貸相關證券分析的指導政策與流程、以及疏於重視利益衝突問題。報告還指出,執行信評的分析師通常都知道公司可收取多少的費用,而公司內部對於避免讓分析師參與收費的討論,「似乎也沒有任何的防範措施」。
穆迪與標準普爾公司宣稱,他們已在信評流程上做了調整,未來也將採取改善評等品質的額外措施。惠譽一名公司發言人表示:「SEC尚未告知惠譽調查報告結果有涉及到違反公司行為準則的部份,而惠譽的行為準則當初設計的重點就是維持分析過程的完整性與處理利益衝突。」
SEC表示,有些問題是肇因於複雜金融商品的大量問世,讓信評機構難以應付,尤其是次貸相關的有價證券。
儘管SEC點出信評機構的缺失,但調查報告內容並無讓外界感到特別出人意表之處,投資銀行Miller Mathis董事經理梅修斯表示:「報告缺乏開創性,多是在批評信評的流程,但未談到未來的架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