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一旦中國不再是廉價的世界工廠

2010-03-02 工商時報
虎年開年,中國大陸缺工、缺料的話題發燒不退,導致當地台商上半年營運有如虎口拔牙,充滿變數。事實上,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從衝外貿轉型至拉內需,從世界工廠晉級為世界市場,勞動供需、成本結構、產業競合自然將隨之丕變。一旦中國不再是廉價的世界工廠,對台商乃至全世界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在冷戰結束後的20餘年間,全球拜和平紅利之賜,享受了長時間的低通膨繁榮期,除了石油等原物料價格持穩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的經改路線下,以廉價勞工招商引資,吸引大批台商及其他外商帶單投靠,進而蛻變為世界工廠。眼見近年中國製(MIC)產品淹腳目,西方世界雖一再訕笑MIC品質糟糕,一如20年前諷刺台灣製(MIT)不可靠,卻也無法否定對低價MIC產品的依賴。
如今,中國市場崛起,一方面在國際間競逐有限的實物資源,推高各種原物料價格,另方面也因發展內需產業之必要,與台外商搶工搶料,助漲國內工資與生產成本。長此以往,「低價MIC」將成明日黃花,中國「工廠」不僅無法繼續扮演全球低通膨的支柱,反將成為價格的煽風點火者。這對甫經金融風暴洗禮的全球經濟,自是有損無益。
對於在大陸布重兵的製造業台商而言,當地缺工缺料的衝擊已顯而易見,下半年還必須面對人民幣可能升值,進一步墊高生產成本的風險,凡此在在考驗業者化危機為轉機的能耐。這一次,台商是否會像20年前因應台幣劇升而分批西進般,再度演出大遷徙?
從目前的動態觀察,以鴻海為首的大企業已往內陸另闢基地,力圖稀釋新增成本負擔,間或有重啟越南投資或南向東協評估設廠的聲浪,但迄未有自大陸言退者,關鍵就在於中國既是主要工廠更是重要市場,生產成本已非唯一考量。儘管根據最新調查,2009年中國勞工成本競爭力已落居墨西哥、印度、羅馬尼亞、俄羅斯與越南之後,僅排名第6,但越南除外,其他4國的文化、宗教及天候,與華人圈差異過大,也不可能是台商生產基地的替代上選。
隨機應變向來是台商所擅長者,倘使業者能跟著中國經濟一起進階,重新思考產業戰略,跳脫純代工思維,另闢品牌,布建通路,爭食內需商機,甚至促使MIC產品向上提升,以補勞工成本優勢不再與人民幣升值之缺憾,也可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不過,中國腹地再大,市場再豐,官方對台商再「讓利」,大企業再有餘裕應變,把雞蛋(投資)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終究風險過於集中,若將東協加三的區域整合趨勢納入考量,南向仍有可觀誘因。台商現在看似按兵不動,只是尚未到時移勢易的決策轉捩點。隨著東協整合的推進,不出幾年,必可見業者群起南向牧馬,一如當年搶搭大陸改革開放的西進列車,結果勢將牽動台幹又一波轉戰風潮。
而在這波大陸台商布點調控過程中,也有人樂觀預期台灣母國將喜迎萬鳳還巢。問題是,政府準備好了嗎?走過加工出口區帶動的經濟起飛歲月,走過台幣升值致令產業空洞化的歲月,走過兩岸鎖國而產業奮力升級的歲月,走過環保抗爭而追求經濟與生態共榮的歲月,現在的台灣不會只想迎回加工出口區的榮景,也不應只為了解決失業問題而不計一切招商,徒然成為台商與對岸討價還價的籌碼,甚或造成產業發展政策的扭曲。
據聞政府有意以特區形式吸引台商回流,若果,則當局在構思土地、稅負、用人等優惠政策的同時,更當深思熟慮:回流之台商能為台灣創造何等附加價值?台灣又如何運用既有優勢為台商加值?唯有彼此能創造雙贏,產業的根才會扎得深,不易隨客觀環境變化而見異思遷。
打造「友善但不濫情」的經營環境,是當前台灣刻不容緩的課題,如此築巢鳳來歸,才真的稱得上「守得雲開見月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