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2.28
各國人民對貧窮的反應互不相同,南歐那邊,例如希臘,天天籠罩在民眾罷工抗議而使國家困境雪上加霜的陰影裡;在北方,過慣苦日子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最大特色是人民隱忍待變,他們共體時艱,沒有示威,也不見抗議。
國際知名債信評鑑公司穆迪最近微幅上修立陶宛的評級,從BBB升上Baa1。但這個調升對大多數人民幾無意義。
全身綁緊「金融繃帶」
在立陶宛首都維紐斯,當過店員的嘉爾妮帶著四個2到13歲的孩子,住處只有一個房間。她回憶頭一遭向慈善單位討東西給孩子餬口時,心中的絕望:「當時我說不出口,一開口就哭了。」32的她說:「我不是感到可恥,而是難過,難過自己沒本事餵飽自己的子女。不過,我忍了一下,還是開了口。」
希臘等南歐國家發生債務危機,金融市場一片恐慌,波羅的海諸小國早就在歐洲最嚴重的衰退中全身綁緊「金融繃帶」,但這些國家民性馴良,接受政府的撙節措施,因此可說是窮而不亂。
就算某種復甦正在降臨,復甦潮也必須非常高,才能牽引許多人脫離困苦。拉脫維亞有個誰也不願上身的「第一名」:它寫下兩年之內經濟萎縮超過24%的世界紀錄,比美國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的縮幅還大。
只能以「脆弱」形容經濟
波羅的海諸國的因應之道是撙節,而不是將國幣貶值來促進成長,而人民面對政府厲行削減開支,也大多鼓起勇氣,逆來順受,2009年1月立陶宛的小波抗議活動幾乎是唯一比較激烈的反應。
穆迪上修立陶宛的債信評級,主因就是當局在危機之後執行嚴格的撙節措施。據「歐洲重建/發展銀行」 (EBRD)之見,撙節的結果,「回升比任何人的預測都快」。
不過,即使希望裡的微幅復甦在2011年成真,波羅的海諸國的經濟最好也只能以「脆弱」來形容,拉脫維亞甚至還在萎縮,而且必須大削公共支出,才能換到國際貨幣基金 (IMF)的75億歐元貸款。
人民被迫處「窮」不驚
拉脫維亞2009年經濟活動下滑18%,愛沙尼亞下滑14%,立陶宛是15%。經濟活動下滑的跡象,在大都市到處可見,店面招租的牌子,對折甚至清倉的標誌,舉目皆是。但咖啡至和餐館還是經常客滿,最苦的是市郊,這裡的房地產、營建業、商店、汽車經銷商遭受打擊最大。
不過,你還是要佩服這裡一般人民的耐心。希臘等地的人看到政府宣佈撙節或凍結薪資的消息,就心頭火起,明知示威無補大局,還是要走上街頭。波羅的海的百姓見識過被蘇聯統治時衣食住行都得排隊等配給,而且經常空等的日子,他們處「窮」不驚。
波羅的海小百科
波羅的海國家是指波羅的海東岸的三個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因其地理和歷史極為相似,在國際上慣稱「波羅的海三小國」。
俄羅斯帝國自18世紀起佔據三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脫離俄羅斯獨立,到1940年又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這三個加盟共和國相繼於1990年之後脫離蘇聯獨立,2004年成為北約及歐盟成員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