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2 中國時報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石油和天然氣一樣,進行交易?」提問的是總部位於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 )執行長柏里(Patrick Birley)。
柏里掌管的歐洲氣候交易所賣的產品是「二氧化碳」。
二○○五年以來,歐盟強制要求區域內各大污染國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在公開市場購買排碳額度。「碳市場」(carbon market )隨之興起。
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排碳許可交易中心,全球九○%左右的碳交易,透過這裡處理。
碳交易原本是從環保和經濟雙重角度出發,讓承擔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已開發國家,可透過碳交易向排碳量低的購買額度,履行減排義務,同時協助開發中國家經濟。
二○○五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碳市場呈現爆炸式成長。目前碳交易集中在歐洲,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接近,英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希望把這項交易擴大到全球的企圖愈來愈明顯。
二○○八年,碳市場價值一千二百六十億美元。如果全球碳市場興起,到二○二○年,估計市場將暴增到三兆美元。可望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但據英國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的報告,迄至目前,碳市場不僅未對減排產生任何作用,反而成為投機新管道。
隨著全球碳交易市場日趨複雜,地球之友擔心多數交易並非在歐洲的「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制度內進行,而是被投資者把持,並將其包裝成金融產品,賺取高利。這項指責非空穴來風。單在今年十一月,歐洲的克羅埃西亞、希臘和南美洲玻利維亞,就陸續發現不實的碳交易事件。
地球之友認為,二○○五年到二○○七年的排碳交易計畫顯然已告失敗,擔心二○○八到二○一二年第二階段計畫重蹈覆轍,因此呼籲各國政府以徵收碳稅取代碳交易。
面對地球之友的抨擊,柏里顯得很沮喪。他坦承,歐洲氣候交易所在目前的碳交易系統下,迄今確實未達到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但以自己的經驗,他相信,藉碳交易達到減少排碳量的目標,遲早會實現。
從倫敦各銀行和避險基金紛紛推出碳交易產品,全球排碳交易所陸續成立看來,地球暖化,碳市場興起,已是大勢所趨。如何搶佔新興市場,對許多投資人,其重要性,可能不亞於氣候變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