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中國新視野 中國的綠色經濟謀略

2009-12-04 工商時報 【林殿唯】
在哥本哈根會議即將舉辦的前夕,中國主動宣布將減少未來國內二氧化碳排放,並設定在2020年之前達到減排40%~45%的目標,比起歐盟的減排20%~30%標準還要高。
有人認為目前正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之際,設定如此嚴苛的環保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將限制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因為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身為開發中國家的中國,在2012年之前,都不是減少碳排放的義務國。但其實減少碳排放不只是全球環保的趨勢,其中更隱藏著未來中國經濟是否能再次大躍進的關鍵。
根據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將在2012年達到1,400億歐元的規模,並可能超越石油成為第一大的交易市場,歐盟內部的碳排放交易也逐漸步入成長期,面對如此巨大的商機與潛在利益,中國當然不願意失去對它的控制權。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歐美各國紛紛加強對產油地區的控制權,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之一,卻因時局動盪而無緣參與全球石油交易體系的建立。而現今世界主要的原油交易所均設置在紐約、倫敦、中東杜拜等地,中國雖然是石油消耗大國,但在原油的定價權上,卻始終受制於人。
中國雖然有龐大的石油產業,但在波斯灣、中東等油產豐富且易於開採的地區,早就被美國與英國的石油公司瓜分殆盡,雖然中國在近來積極向非洲、中南美洲、甚至海底探勘來取得部份自主油田,減少對中東進口原油的依賴,但在全球原油供應鏈上仍然長期處於被動地位,60多年來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歐美等國操控全球原油市場。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全球個人電腦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資訊革命已悄然展開,IBM、微軟、Intel、東芝等美日大廠,紛紛靠著電腦上游相關產業掌控市場,形成了20世紀第二波的經濟發展高峰。但此時的中國才剛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面對十多億人口的民生問題,中國缺乏技術、也沒有餘力發展相關產業,再一次錯過了全球電子產業規格體系的參與權。
雖然今日中國是電子產品輸出大國,曾經號稱「東莞一塞車、全球電腦就漲價」,但卻只能依靠本身低廉的勞動力來從事代工製造,與上游的專利技術設計幾乎完全絕緣。
在作業系統軟體、網際網路、通訊系統的體系制定上,也是完全欠缺主導能力,導致每一件在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都包含著支付給歐美大廠的專利費用。
連續錯過兩次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機會,早已令中國扼腕不已,此次金融海嘯不但令全球財富權力重新洗牌,也終於讓中國累積已久的經濟實力有機會展現在世人眼前,哥本哈根會議就是一個讓中國站上主導全球經濟龍頭的難得機遇。
中國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風能、太陽能等各種綠色能源的開發,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出綠色能源經濟開發區,推廣環保產品的技術研發。連股神巴菲特都看好中國電動車領域的發展,大舉投資比亞迪,在今年更把王傳福推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顯示中國在新能源項目的研發上,已經逐漸受到重視,有機會在專利技術上與歐美並駕齊驅。
中國國務院更在2008年陸續核准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3家碳排放交易所,目的就是不再重蹈石油定價權的覆轍,並積極參與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建立,以期掌握主動權。屆時地球環境雖未必能改善,但中國的GDP卻是肯定能一飛衝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