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翁啟惠:生技起飛 須找對CEO

2009-05-12 中國時報
二○○七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後,行政院又在今年三月啟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宣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決心。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表示,台灣生技要起飛的最大關鍵在於,行政院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找到「生技創投基金」的CEO(執行長),組成專業團隊負責找尋評估投資標的。找對人,民間資金才會投進來。
面對外界質疑行政院決定與民間合作,籌措六百億元成立「生技創投基金」,目標過度膨風,可能出現官熱民冷現象。翁啟惠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二○○七年民間投資生技產業金額高達二七○億,加上政府也投資約五十億,就超過三百億;過去十年平均每年也差不多二百億左右,是相當大的規模,顯示民間對投資生技產業的熱度不減。
「這麼多年來,有些主要投資者因為過去幾年來都沒有成功,對這個產業失望。但也有新的投資者覺得有希望,所以資金還是在那邊,現在比較缺乏的是真正的好案子(投資標的)。」
翁啟惠分析台灣生技產業現況,生技製藥做的多是專利過期的學名藥,都是中小企業經營,國外藥廠如果在新藥專利過期後要委外代工,只會委託一家,台灣藥廠因規模太小,很難搶到訂單;生物製劑幾乎沒有;醫療器材也多是利潤微薄的低階產品;農業生技和中草藥看似蓬勃發展,卻沒有國際化。
「這樣的經營模式很像製造業,希望兩、三年就有產品出來,卻忽略掉智慧財產保護的重要性,因為我們還沒有習慣那種比較高風險,而且要長期經營的創新發明產業。」
翁啟惠指出,台灣過去幾乎沒有投注於新藥研發的生技公司,最近幾年已增加到十幾、廿家,表示產業界正在往這個方向走。
翁啟惠認為,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的定位應該設定在專跑第二棒,把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成果,推到動物試驗,甚至初期人體試驗,在證明安全有效以後,就授權或賣給國內外藥廠,或透過策略聯盟進行後續臨床試驗,這樣就會較快有收入,支撐往後的發展,不必等到量產,有產品上市,也可賺錢。
「從台灣幾十年的投資角度去看,我們在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投資相當穩定,而且養成很多人才,這些人才他們的主要專長就研發創新,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利用人才。」
翁啟惠表示,有的人出國之後,就可以發明新藥,在國外有很好發展,為什麼出國就有辦法,在台灣就無法發展?是環境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全球健康產業市場五年後將達四兆美元,有一半是生技製藥,以台灣的實力,要是拿不到五%、約三.五億新台幣,會很丟臉!」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直言我國擁有優秀的研發人才,讓他對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充滿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